引用本文: 周月珺, 韓泉洪, 李曉麗, 王霞, 王瑩. 難治性黃斑裂孔的改良視網膜下注射技術.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10): 790-79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312-0010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玻璃體切割手術(PPV)是治療特發性黃斑裂孔的標準方法,初次手術后裂孔閉合率約為90%[1]。初次手術后裂孔仍然保持開放,定義為難治性或持續性黃斑裂孔。既往文獻報道,超過75%的未閉合裂孔可以實現二次閉合,且多數患眼再次手術后可獲得較高的裂孔閉合率和顯著的視力改善[2-3]。針對難治性黃斑裂孔,目前采用的治療方法有擴大內界膜剝除,自體血、自體或異源組織移植和視網膜下注射等。隨著微注射針的出現,視網膜下注射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注射系統自帶注射器,需要對接玻璃體切割機(以下簡稱為“玻切機”)的硅油管道接頭,價格昂貴,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我們采用自制的視網膜下微注射系統及改良視網膜下注射方式對5例難治性黃斑裂孔患者進行裂孔的二次修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臨床自身對照研究。本研究經天津市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KY-2024016)。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均獲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醫院檢查確診且首次PPV后裂孔未閉合的持續性黃斑裂孔(FTMH)患者5例5只眼納入本研究。首次PPV后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顯示裂孔未閉合(圖1);均采用視網膜下注射平衡鹽溶液(BSS)聯合氣液交換進行裂孔二次修復。

1A~1E分別示例序1~5,均顯示黃斑區視網膜全層斷裂,圖中數據為裂孔最小直徑和基底直徑
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壓、裂隙燈顯微鏡、前置鏡、眼底彩色照相、OCT檢查。采用美國Optovue公司RTVue XR OCT儀測量裂孔直徑。
自制微注射系統(圖2)。1 ml注射器拔出針栓,向其內注滿BSS,將注射器針栓頭端的硅膠塞取下,按原方向放入針管,將硅油管道對接玻切機(Alcon公司Constellation Vision System),剪除管道術者端對接硅油注射器的接口,僅留下硅油管道,將硅油管道(直徑正好與1 ml注射器吻合)自硅膠塞后部插入注射器約1 cm,注射器頭端安裝41G移液針(安視佳29001-25G/41G),推注壓設置在12~16 Psi(1 psi=6.894 kPa)。

患眼均行睫狀體平坦部標準三通道25G PPV治療。首次手術時均已剝除內界膜,再次染色確認。41G移液針于黃斑區裂孔周圍距裂孔1個視盤直徑處分別于上方、下方、顳側視網膜下注射BSS,注射量以裂孔緣出現270°視網膜脫離為準。視網膜下注射可以在穿透視網膜前進行,以避免潛在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損傷[4] 。注射結束后進行全氣液交換。手術中仔細觀察是否出現視網膜出血、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等情況。手術結束后及時檢查眼壓,左氧氟沙星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點眼,四頭帶包扎。
手術后1周、1個月采用手術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觀察裂孔閉合情況。以手術后1個月為療效判定時間點。以OCT檢查所見確立裂孔閉合標準,將封閉的黃斑裂孔分為兩種類型[5]:1型閉合,閉合時無視網膜中心凹神經感覺層缺損;2型閉合:閉合時伴有視網膜中心凹神經感覺層缺損。觀察患眼的裂孔閉合情況。
2 結果
5例5只眼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年齡(65.0±7.6)(56~73)歲。患眼眼軸長度22.92~29.99 mm。BCVA數指/70 cm~0.2。合并黃斑區玻璃膜疣1只眼。裂孔直徑(564.2±204.4)(307~794 )μm。兩次手術間隔時間11~162 d(表1)。

再次手術后1個月,所有患眼裂孔均閉合(圖3)。BCVA 0.1、0.2、0.3、0.4者分別為2、1、1、1只眼。

3A~3E分別示圖1A~1E同眼手術后1個月,均實現裂孔的1型閉合,僅例序4(3D)殘存少量視網膜下液未完全吸收
手術中患者未訴視力驟降、眼脹痛和其他不適。末次隨訪時,無視網膜出血、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以及晶狀體、角膜損傷等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Oliver和Wojcik[6]首次報道視網膜下注射BSS致黃斑區視網膜從下方RPE層脫離的新技術,促使裂孔閉合。其后,Meyer等[7]提出視網膜下粘連可能在阻止持續性裂孔閉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已有學者提議將視網膜下注射BSS誘導黃斑脫離作為FTMH初次或更常見繼發性修復的手術選擇[1]。我們推測視網膜下注射BSS治療黃斑裂孔的主要機制可能有:(1)BSS可釋放RPE-神經視網膜粘連,使黃斑區脫離,增加視網膜彈性,從而更容易使裂孔邊緣對合[7]。(2)視網膜下注射BSS可能會使視網膜發生塑性變形,導致裂孔直徑減小或閉合[8-9]。
目前,視網膜下注射尚無統一操作標準,部分學者在進行視網膜下注射前,首先在裂孔處注射全氟辛烷封閉裂孔,隨后進行2~3次視網膜下注射,當觀察到黃斑脫離后取出封閉用全氟辛烷,再進行一次視網膜下注射至裂孔緣視網膜脫離,并使脫離區融合,手術完畢行氣液交換,通過微注射針頭移除黃斑區視網膜下液(SRF),這種方式進行二次修復的裂孔閉合率為85%[7]。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視網膜下注射技術,直接進行黃斑上方、下方、顳側注射,裂孔緣處形成270°視網膜脫離,可有效保護盤斑束不受損傷。此外,患者已剝除內界膜,BSS釋放RPE-神經視網膜粘連,更容易使裂孔邊緣對合,相當于對裂孔緣視網膜進行了雙向松解,在沒有組織缺損的情況下,遵循組織生長特點,隨后直接氣液交換,不移除黃斑區SRF,操作上更簡便。所有患眼二次修復后均實現了裂孔閉合。此外,有部分學者提議進行裂孔邊緣向心性按摩以排除SRF[4];而Hillenkamp等[10]觀察結果表明裂孔邊緣有SRF者結局較好。
我們自行制作的微注射系統手術操作穩定,材料易得,價格低廉,41G移液針經消毒后可反復使用,極大降低了手術成本。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樣本量過小,其結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需要更大規模研究加以驗證。此外,本組5例患者隨訪時間僅1個月,其長期療效和可能出現的長期并發癥,也是未來研究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
玻璃體切割手術(PPV)是治療特發性黃斑裂孔的標準方法,初次手術后裂孔閉合率約為90%[1]。初次手術后裂孔仍然保持開放,定義為難治性或持續性黃斑裂孔。既往文獻報道,超過75%的未閉合裂孔可以實現二次閉合,且多數患眼再次手術后可獲得較高的裂孔閉合率和顯著的視力改善[2-3]。針對難治性黃斑裂孔,目前采用的治療方法有擴大內界膜剝除,自體血、自體或異源組織移植和視網膜下注射等。隨著微注射針的出現,視網膜下注射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注射系統自帶注射器,需要對接玻璃體切割機(以下簡稱為“玻切機”)的硅油管道接頭,價格昂貴,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我們采用自制的視網膜下微注射系統及改良視網膜下注射方式對5例難治性黃斑裂孔患者進行裂孔的二次修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臨床自身對照研究。本研究經天津市眼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號:KY-2024016)。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均獲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醫院檢查確診且首次PPV后裂孔未閉合的持續性黃斑裂孔(FTMH)患者5例5只眼納入本研究。首次PPV后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顯示裂孔未閉合(圖1);均采用視網膜下注射平衡鹽溶液(BSS)聯合氣液交換進行裂孔二次修復。

1A~1E分別示例序1~5,均顯示黃斑區視網膜全層斷裂,圖中數據為裂孔最小直徑和基底直徑
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壓、裂隙燈顯微鏡、前置鏡、眼底彩色照相、OCT檢查。采用美國Optovue公司RTVue XR OCT儀測量裂孔直徑。
自制微注射系統(圖2)。1 ml注射器拔出針栓,向其內注滿BSS,將注射器針栓頭端的硅膠塞取下,按原方向放入針管,將硅油管道對接玻切機(Alcon公司Constellation Vision System),剪除管道術者端對接硅油注射器的接口,僅留下硅油管道,將硅油管道(直徑正好與1 ml注射器吻合)自硅膠塞后部插入注射器約1 cm,注射器頭端安裝41G移液針(安視佳29001-25G/41G),推注壓設置在12~16 Psi(1 psi=6.894 kPa)。

患眼均行睫狀體平坦部標準三通道25G PPV治療。首次手術時均已剝除內界膜,再次染色確認。41G移液針于黃斑區裂孔周圍距裂孔1個視盤直徑處分別于上方、下方、顳側視網膜下注射BSS,注射量以裂孔緣出現270°視網膜脫離為準。視網膜下注射可以在穿透視網膜前進行,以避免潛在的視網膜色素上皮(RPE)損傷[4] 。注射結束后進行全氣液交換。手術中仔細觀察是否出現視網膜出血、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等情況。手術結束后及時檢查眼壓,左氧氟沙星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點眼,四頭帶包扎。
手術后1周、1個月采用手術前相同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觀察裂孔閉合情況。以手術后1個月為療效判定時間點。以OCT檢查所見確立裂孔閉合標準,將封閉的黃斑裂孔分為兩種類型[5]:1型閉合,閉合時無視網膜中心凹神經感覺層缺損;2型閉合:閉合時伴有視網膜中心凹神經感覺層缺損。觀察患眼的裂孔閉合情況。
2 結果
5例5只眼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例1只眼;年齡(65.0±7.6)(56~73)歲。患眼眼軸長度22.92~29.99 mm。BCVA數指/70 cm~0.2。合并黃斑區玻璃膜疣1只眼。裂孔直徑(564.2±204.4)(307~794 )μm。兩次手術間隔時間11~162 d(表1)。

再次手術后1個月,所有患眼裂孔均閉合(圖3)。BCVA 0.1、0.2、0.3、0.4者分別為2、1、1、1只眼。

3A~3E分別示圖1A~1E同眼手術后1個月,均實現裂孔的1型閉合,僅例序4(3D)殘存少量視網膜下液未完全吸收
手術中患者未訴視力驟降、眼脹痛和其他不適。末次隨訪時,無視網膜出血、視網膜脫離、脈絡膜脫離以及晶狀體、角膜損傷等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Oliver和Wojcik[6]首次報道視網膜下注射BSS致黃斑區視網膜從下方RPE層脫離的新技術,促使裂孔閉合。其后,Meyer等[7]提出視網膜下粘連可能在阻止持續性裂孔閉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已有學者提議將視網膜下注射BSS誘導黃斑脫離作為FTMH初次或更常見繼發性修復的手術選擇[1]。我們推測視網膜下注射BSS治療黃斑裂孔的主要機制可能有:(1)BSS可釋放RPE-神經視網膜粘連,使黃斑區脫離,增加視網膜彈性,從而更容易使裂孔邊緣對合[7]。(2)視網膜下注射BSS可能會使視網膜發生塑性變形,導致裂孔直徑減小或閉合[8-9]。
目前,視網膜下注射尚無統一操作標準,部分學者在進行視網膜下注射前,首先在裂孔處注射全氟辛烷封閉裂孔,隨后進行2~3次視網膜下注射,當觀察到黃斑脫離后取出封閉用全氟辛烷,再進行一次視網膜下注射至裂孔緣視網膜脫離,并使脫離區融合,手術完畢行氣液交換,通過微注射針頭移除黃斑區視網膜下液(SRF),這種方式進行二次修復的裂孔閉合率為85%[7]。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視網膜下注射技術,直接進行黃斑上方、下方、顳側注射,裂孔緣處形成270°視網膜脫離,可有效保護盤斑束不受損傷。此外,患者已剝除內界膜,BSS釋放RPE-神經視網膜粘連,更容易使裂孔邊緣對合,相當于對裂孔緣視網膜進行了雙向松解,在沒有組織缺損的情況下,遵循組織生長特點,隨后直接氣液交換,不移除黃斑區SRF,操作上更簡便。所有患眼二次修復后均實現了裂孔閉合。此外,有部分學者提議進行裂孔邊緣向心性按摩以排除SRF[4];而Hillenkamp等[10]觀察結果表明裂孔邊緣有SRF者結局較好。
我們自行制作的微注射系統手術操作穩定,材料易得,價格低廉,41G移液針經消毒后可反復使用,極大降低了手術成本。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樣本量過小,其結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需要更大規模研究加以驗證。此外,本組5例患者隨訪時間僅1個月,其長期療效和可能出現的長期并發癥,也是未來研究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