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代英, 陳靚, 盧翠翠, 呂志剛. 系統性免疫炎癥指數與糖尿病黃斑前膜的相關性研究.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9): 699-70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329-0012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黃斑前膜(ERM)是發生于黃斑區內界膜表面的無血管性纖維膜,其發病機制尚未闡明[1]。隨著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技術的引入及眼底篩查工作的推進,糖尿病患者群體中ERM的臨床檢出率不斷提高。有學者將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的ERM稱為糖尿病ERM(dERM)[2]。既往臨床研究多關注糖尿病黃斑水腫(DME)與系統性炎癥及其他全身檢驗結果之間的相關性,而dERM形成與全身炎癥的相關性研究則鮮見報道。本研究旨在分析系統炎癥及營養代謝指標與dERM發生的相關性,為臨床防治提供理論借鑒。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并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金華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批準號:2023-18)。
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金華醫院眼科住院行眼底篩查確診的dERM患者81例81只眼(dERM組)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確診2型糖尿病;(3)首次眼底篩查時眼底照相、OCT檢查確診dERM。排除標準:(1)既往有玻璃體腔注射藥物、玻璃體切割除手術或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史;(2)6個月內有其他眼部手術史,如白內障手術等;(3)合并視網膜靜脈阻塞、增生型DR等其他玻璃體視網膜疾病;(4)合并嚴重血液系統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及糖皮質激素藥物者;(5)2周內有發熱、全身感染及傳染病者;(6)圖像采集質量差,檢查缺項。雙眼病變者,納入較嚴重眼;雙眼病變相似者納入右眼。
選取同期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匹配的住院行眼底篩查的糖尿病患者81例81只眼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眼底篩查雙眼無dERM及DME,以右眼納入研究。
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OCT檢查以及實驗室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計數和血清白蛋白、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尿酸、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留取隨機尿液標本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檢測。參照文獻[3]的方法計算系統性免疫炎癥指數(SII):SII=()/
。血脂異常標準[4-5]:血清TC≥5.72 mmol/L和(或)TG≥1.70 mmol/L或HDL-C<0.90 mmol/L。高尿酸血癥標準[6]:男性、女性均為血清尿酸≥420 μmol/L。
采用日本Kowa公司Nonmyd 7免散瞳眼底照相機行眼底彩色照相檢查。采用德國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行OCT檢查。掃描模式macular cube 512×128,掃描范圍6 mm×6 mm,掃描信號≥7。設備自帶分析軟件獲取黃斑容積系數,包括黃斑中心凹厚度(CMT)、黃斑容積、黃斑區平均厚度。ERM:玻璃體視網膜界面,黃斑區強反射膜;內層視網膜結構紊亂(DRIL):內層視網膜各層次邊界不清楚;視網膜內囊樣積液(IRC):外核層、內核層中的弱反射、囊樣改變;強反射點(HRF):任何視網膜層中邊界清楚、無尾影、直徑<30 μm,信號強度與神經纖維層相近的離散分布點[7-9](圖1)。所有檢查均由眼科專職特檢醫師操作完成。

白箭示黃斑前膜;紅色五角星示視網膜內囊樣積液;藍色線圈內示視網膜內強反射點;圖中右側強反射物質位于視網膜外層,直徑>30 μm且存在尾影,推測為硬性滲出
詳細收集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體重指數(BMI)以及是否使用胰島素、合并高血壓。根據《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10],BMI 24~<28、≥28 kg/m2分別定義為超重、肥胖。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連續變量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呈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呈偏態分布的連續變量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QL,QU)]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分類變量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根據各臨床檢驗正常參考上限,將連續變量轉換為二分類變量;按血脂異常診斷標準,對TC、TG、HDL-C、LDL-C進行整合,轉換為是否合并血脂異常;以血清白蛋白參考值40 g/L、尿酸參考值420 μmol/L、ACR參考值2.5 mg/mmol進行二分類變量轉換;SII值無明確正常參考值,采用兩組間SII平均值(461.65)作為分界點,轉換為是否高SII二分類資料。以轉換后的二分類變量為自變量,以是否存在dERM為因變量,配對設計采用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dERM發生的危險因素;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dERM組中OCT生物標志物與全身實驗室檢查結果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Prism 9.5.1軟件對數據進行可視化繪圖。
2 結果
dERM組、對照組均為男性42例(51.9%,42/81),女性39例(48.1%,39/81)。合并IRC、HRF、DRIL分別為23、40、41例。
兩組患者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合并高血壓、BMI、TC、TG、HDL-C、LDL-C、尿酸、HbA1c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MT、黃斑容積、黃斑區平均厚度、SII、血清白蛋白、ACR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圖2,3)。





條件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SII、ACR是dERM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住院糖尿病患者中,高SII者發生dERM的風險是非高SII者的3.919倍(表3)。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dERM組IRC與CMT、ARC呈正相關(P<0.05),與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SII、血清白蛋白無相關性(P>0.05)。HRF與CMT、SII、ACR呈較弱正相關(P<0.05),與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血清白蛋白均無相關性(P>0.05)。DRIL與CMT、血清白蛋白呈正相關(P<0.05),與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SII、ARC均無相關性(P>0.05)(表4)。

3 討論
近80%的ERM為特發性,具體病因不明。繼發性ERM則與視網膜損傷、炎癥、缺血性改變等反應密切相關[11-12]。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ERM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DR患者內界膜顯著增厚,約為其他黃斑病變患者的2倍[2]。此外,dERM發生機制可能較特發性ERM更為復雜,有研究發現dERM患者黃斑區循環及內層微結構改變較特發性ERM更明顯,更易合并IRC,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提示dERM標本內界膜中CD68表達上調,巨噬細胞增多[13-14]。dERM患者內界膜上各種炎性細胞及纖維蛋白沉積,而引起玻璃體視網膜界面生理功能紊亂,可導致頑固性DME,故合并ERM患者對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應答不佳,其存在通常提示預后差[12,15-17]。因此,不能將dERM看作是糖尿病與ERM兩組疾病的簡單相加,而是糖尿病患者眼底并發癥診治及預后的重要監測指標。
Hu等[3]綜合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提出了SII這一新的復合型概念。相較于傳統炎癥指標如白細胞介素-6、免疫球蛋白,SII更為經濟、易得。近年,研究發現SII水平在DME患者中顯著升高,與DME發生發展呈顯著正相關,并在DME患者中進一步揭示了高水平SII與視網膜下液、HRF等生物標志物的相關性,然而對dERM與全身炎癥狀態關聯研究則較少[18-20]。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SII顯著高于對照組,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SII升高是dERM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OR=3.919),揭示了系統炎癥與dERM的潛在關聯。
除SII之外,Arroyo等[21]、Eckart等[22]研究發現,血清白蛋白既反映機體營養代謝狀態,也參與機體炎癥調節,屬于負相炎癥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對照組,但回歸分析顯示與dERM發生無明顯相關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均值均低于正常參考值,回歸分析以40 g/L為截斷值進行二分類變量轉換,有可能低估血清白蛋白在dERM發生的作用。
ACR融合白蛋白排泄率及肌酐水平,被認為是全身內皮功能障礙的一個標志[23]。ACR不僅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指標,也有研究將其作為DR的風險預測[24-25]。糖尿病腎病、DR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兩種微血管病變并發癥,且并行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ACR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回歸分析顯示其OR值為4.432,且與IRC及HRF存在相關性。本研究從OCT生物標志物角度,進一步支持ACR作為糖尿病眼底并發癥預測指標的可行性,也可能加深臨床對糖尿病并發癥的整體認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黃斑容積系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反映dERM對黃斑形態的顯著影響。其機制可能是由于dERM的纖維膜收縮,對黃斑區產生牽拉且引起黃斑水腫,最終可導致視力下降,視物變形。
dERM患者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RF與黃斑容積系數、SII及ACR亦存在弱相關性。既往文獻提示HRF的存在與小膠質細胞的活化聚集及視網膜屏障功能障礙有關,在抗VEGF藥物治療中呈現快速消退或快速出現的現象,提示為視網膜活動性炎癥[9, 26]。本研究結果也支持HRF的炎性來源學說,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這提示,SII與HRF結合,可以評估全身及視網膜局部炎癥狀態,或可成為一種簡單、無創的預測指標以提示糖尿病患者眼底并發癥發生風險。
另外,本研究未觀察到dERM或任何OCT生物標志物與BMI、HbA1c、胰島素使用率、高血壓、血脂異常及高尿酸血癥之間的相關性,考慮其原因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且均為住院患者,存在一定入院偏倚。當然,HbA1c僅反應2~3個月血糖水平,慢性高血糖作用與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相關性研究或需要更為長效的監測指標來體現,且在糖尿病患者中,單純使用BMI有低估肥胖率的可能性,后期研究應納入腰圍和腰臀比等綜合指標。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單中心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較小,未隨訪dERM患者視力預后;(2)納入觀察對象均為住院患者,并選擇較差眼納入,可能存在入院、選擇偏倚;(3)對OCT生物標志物的判定,不同研究者也存在一定主觀性。后續研究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引入更為客觀智能的OCT生物標志物判讀系統,進一步闡明dERM及其他OCT生物標志物與全身炎癥之間的關聯。
黃斑前膜(ERM)是發生于黃斑區內界膜表面的無血管性纖維膜,其發病機制尚未闡明[1]。隨著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技術的引入及眼底篩查工作的推進,糖尿病患者群體中ERM的臨床檢出率不斷提高。有學者將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的ERM稱為糖尿病ERM(dERM)[2]。既往臨床研究多關注糖尿病黃斑水腫(DME)與系統性炎癥及其他全身檢驗結果之間的相關性,而dERM形成與全身炎癥的相關性研究則鮮見報道。本研究旨在分析系統炎癥及營養代謝指標與dERM發生的相關性,為臨床防治提供理論借鑒。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并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金華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批準號:2023-18)。
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金華醫院眼科住院行眼底篩查確診的dERM患者81例81只眼(dERM組)納入本研究。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確診2型糖尿病;(3)首次眼底篩查時眼底照相、OCT檢查確診dERM。排除標準:(1)既往有玻璃體腔注射藥物、玻璃體切割除手術或視網膜激光光凝治療史;(2)6個月內有其他眼部手術史,如白內障手術等;(3)合并視網膜靜脈阻塞、增生型DR等其他玻璃體視網膜疾病;(4)合并嚴重血液系統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及糖皮質激素藥物者;(5)2周內有發熱、全身感染及傳染病者;(6)圖像采集質量差,檢查缺項。雙眼病變者,納入較嚴重眼;雙眼病變相似者納入右眼。
選取同期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匹配的住院行眼底篩查的糖尿病患者81例81只眼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眼底篩查雙眼無dERM及DME,以右眼納入研究。
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OCT檢查以及實驗室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計數和血清白蛋白、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尿酸、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測。留取隨機尿液標本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檢測。參照文獻[3]的方法計算系統性免疫炎癥指數(SII):SII=()/
。血脂異常標準[4-5]:血清TC≥5.72 mmol/L和(或)TG≥1.70 mmol/L或HDL-C<0.90 mmol/L。高尿酸血癥標準[6]:男性、女性均為血清尿酸≥420 μmol/L。
采用日本Kowa公司Nonmyd 7免散瞳眼底照相機行眼底彩色照相檢查。采用德國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行OCT檢查。掃描模式macular cube 512×128,掃描范圍6 mm×6 mm,掃描信號≥7。設備自帶分析軟件獲取黃斑容積系數,包括黃斑中心凹厚度(CMT)、黃斑容積、黃斑區平均厚度。ERM:玻璃體視網膜界面,黃斑區強反射膜;內層視網膜結構紊亂(DRIL):內層視網膜各層次邊界不清楚;視網膜內囊樣積液(IRC):外核層、內核層中的弱反射、囊樣改變;強反射點(HRF):任何視網膜層中邊界清楚、無尾影、直徑<30 μm,信號強度與神經纖維層相近的離散分布點[7-9](圖1)。所有檢查均由眼科專職特檢醫師操作完成。

白箭示黃斑前膜;紅色五角星示視網膜內囊樣積液;藍色線圈內示視網膜內強反射點;圖中右側強反射物質位于視網膜外層,直徑>30 μm且存在尾影,推測為硬性滲出
詳細收集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體重指數(BMI)以及是否使用胰島素、合并高血壓。根據《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10],BMI 24~<28、≥28 kg/m2分別定義為超重、肥胖。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連續變量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呈正態分布的連續變量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呈偏態分布的連續變量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M(QL,QU)]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分類變量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根據各臨床檢驗正常參考上限,將連續變量轉換為二分類變量;按血脂異常診斷標準,對TC、TG、HDL-C、LDL-C進行整合,轉換為是否合并血脂異常;以血清白蛋白參考值40 g/L、尿酸參考值420 μmol/L、ACR參考值2.5 mg/mmol進行二分類變量轉換;SII值無明確正常參考值,采用兩組間SII平均值(461.65)作為分界點,轉換為是否高SII二分類資料。以轉換后的二分類變量為自變量,以是否存在dERM為因變量,配對設計采用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dERM發生的危險因素;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dERM組中OCT生物標志物與全身實驗室檢查結果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Prism 9.5.1軟件對數據進行可視化繪圖。
2 結果
dERM組、對照組均為男性42例(51.9%,42/81),女性39例(48.1%,39/81)。合并IRC、HRF、DRIL分別為23、40、41例。
兩組患者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合并高血壓、BMI、TC、TG、HDL-C、LDL-C、尿酸、HbA1c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MT、黃斑容積、黃斑區平均厚度、SII、血清白蛋白、ACR 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圖2,3)。





條件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SII、ACR是dERM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住院糖尿病患者中,高SII者發生dERM的風險是非高SII者的3.919倍(表3)。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dERM組IRC與CMT、ARC呈正相關(P<0.05),與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SII、血清白蛋白無相關性(P>0.05)。HRF與CMT、SII、ACR呈較弱正相關(P<0.05),與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血清白蛋白均無相關性(P>0.05)。DRIL與CMT、血清白蛋白呈正相關(P<0.05),與年齡、糖尿病病程、使用胰島素、SII、ARC均無相關性(P>0.05)(表4)。

3 討論
近80%的ERM為特發性,具體病因不明。繼發性ERM則與視網膜損傷、炎癥、缺血性改變等反應密切相關[11-12]。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ERM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DR患者內界膜顯著增厚,約為其他黃斑病變患者的2倍[2]。此外,dERM發生機制可能較特發性ERM更為復雜,有研究發現dERM患者黃斑區循環及內層微結構改變較特發性ERM更明顯,更易合并IRC,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提示dERM標本內界膜中CD68表達上調,巨噬細胞增多[13-14]。dERM患者內界膜上各種炎性細胞及纖維蛋白沉積,而引起玻璃體視網膜界面生理功能紊亂,可導致頑固性DME,故合并ERM患者對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應答不佳,其存在通常提示預后差[12,15-17]。因此,不能將dERM看作是糖尿病與ERM兩組疾病的簡單相加,而是糖尿病患者眼底并發癥診治及預后的重要監測指標。
Hu等[3]綜合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提出了SII這一新的復合型概念。相較于傳統炎癥指標如白細胞介素-6、免疫球蛋白,SII更為經濟、易得。近年,研究發現SII水平在DME患者中顯著升高,與DME發生發展呈顯著正相關,并在DME患者中進一步揭示了高水平SII與視網膜下液、HRF等生物標志物的相關性,然而對dERM與全身炎癥狀態關聯研究則較少[18-20]。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SII顯著高于對照組,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SII升高是dERM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OR=3.919),揭示了系統炎癥與dERM的潛在關聯。
除SII之外,Arroyo等[21]、Eckart等[22]研究發現,血清白蛋白既反映機體營養代謝狀態,也參與機體炎癥調節,屬于負相炎癥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對照組,但回歸分析顯示與dERM發生無明顯相關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均值均低于正常參考值,回歸分析以40 g/L為截斷值進行二分類變量轉換,有可能低估血清白蛋白在dERM發生的作用。
ACR融合白蛋白排泄率及肌酐水平,被認為是全身內皮功能障礙的一個標志[23]。ACR不僅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指標,也有研究將其作為DR的風險預測[24-25]。糖尿病腎病、DR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兩種微血管病變并發癥,且并行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ACR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回歸分析顯示其OR值為4.432,且與IRC及HRF存在相關性。本研究從OCT生物標志物角度,進一步支持ACR作為糖尿病眼底并發癥預測指標的可行性,也可能加深臨床對糖尿病并發癥的整體認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dERM組患者黃斑容積系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反映dERM對黃斑形態的顯著影響。其機制可能是由于dERM的纖維膜收縮,對黃斑區產生牽拉且引起黃斑水腫,最終可導致視力下降,視物變形。
dERM患者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RF與黃斑容積系數、SII及ACR亦存在弱相關性。既往文獻提示HRF的存在與小膠質細胞的活化聚集及視網膜屏障功能障礙有關,在抗VEGF藥物治療中呈現快速消退或快速出現的現象,提示為視網膜活動性炎癥[9, 26]。本研究結果也支持HRF的炎性來源學說,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這提示,SII與HRF結合,可以評估全身及視網膜局部炎癥狀態,或可成為一種簡單、無創的預測指標以提示糖尿病患者眼底并發癥發生風險。
另外,本研究未觀察到dERM或任何OCT生物標志物與BMI、HbA1c、胰島素使用率、高血壓、血脂異常及高尿酸血癥之間的相關性,考慮其原因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且均為住院患者,存在一定入院偏倚。當然,HbA1c僅反應2~3個月血糖水平,慢性高血糖作用與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相關性研究或需要更為長效的監測指標來體現,且在糖尿病患者中,單純使用BMI有低估肥胖率的可能性,后期研究應納入腰圍和腰臀比等綜合指標。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1)單中心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較小,未隨訪dERM患者視力預后;(2)納入觀察對象均為住院患者,并選擇較差眼納入,可能存在入院、選擇偏倚;(3)對OCT生物標志物的判定,不同研究者也存在一定主觀性。后續研究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引入更為客觀智能的OCT生物標志物判讀系統,進一步闡明dERM及其他OCT生物標志物與全身炎癥之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