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觀察高度近視圓頂狀黃斑(DSM)合并脈絡膜新生血管(CNV)的臨床特征及玻璃體腔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藥物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高度近視DSM合并CNV患者23例23只眼納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壓、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BCVA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儀測量DSM高度以及黃斑中心凹厚度(CMT)、脈絡膜厚度(ChT)。根據OCT圖像特征將DSM分為水平、垂直方向橢圓形凸起和圓形凸起。參照文獻標準將CNV分為中心凹下CNV和中心凹旁CNV。患眼均給予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或康柏西普(IVR或IVC)0.05 ml治療。治療方案為1+按需治療。首次行IVR、IVC治療分別為17、6只眼,并據此再分為IVR組、IVC組。治療后隨訪時間≥1個月。觀察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后BCVA、眼壓、CMT、ChT的變化。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23例23只眼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右眼、左眼分別為11、12只眼;年齡(49±16)歲;logMAR BCVA 0.94±0.39。DSM形態呈水平、垂直方向橢圓形凸起和圓形凸起分別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圓頂高度為(97.83±46.14)μm。CMT、ChT分別為(276.39±98.35)、(49.48±31.66)μm。IVR組17例17只眼中,男性4例,女性13例。IVC組6例6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末次隨訪時,患眼logMAR BCVA、CMT分別為0.60±0.39、(209.96±71.38)μm;與治療前比較,BCVA顯著提高,CMT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98、2.62,P=0.005、0.010)。治療后1個月、末次隨訪時,IVR組、IVC組患眼BCVA提高程度(t=1.47、1.35)、眼壓變化(t=?0.20、?0.56)、ChT降低厚度(t=0.80、?0.62)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及末次隨訪時,IVR組、IVC組患眼CMT分別較治療前降低(57.94±67.61)、(83.17±78.37)μm和(13.33±9.73)、(18.17±17.88)μ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64、3.21,P<0.05)。結論 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或康柏西普治療高度近視DSM合并CNV,均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雷珠單抗降低CMT的程度優于康柏西普。

引用本文: 尹小芳, 葉祖科, 吾敏輝, 湯秀容, 羅書科, 盧彥. 高度近視圓頂狀黃斑合并脈絡膜新生血管的臨床特點及玻璃體腔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治療的療效分析.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9): 706-71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329-0012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系統性免疫炎癥指數與糖尿病黃斑前膜的相關性研究
  • 下一篇

    2014年至2023年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研究熱點及趨勢的文獻計量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