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馮思嘉, 劉瑋, 鄒楊成, 徐潔. 急性特發性黃斑病變1例.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10): 798-79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407-0013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患者女,34歲。因左眼視物模糊1周于2022年1月24日到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眼科就診。既往身體健康,否認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史。發病前1周有發熱病史,未接受任何診治。眼科檢查:右眼、左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分別為1.0、0.5。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5.8、18.0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眼前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眼底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上方片狀黃白色病灶(圖1A)。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上方視網膜增厚,神經上皮層局限性圓頂狀脫離伴視網膜下液,其下腔隙內片狀強反射物質,橢圓體帶和嵌合體帶缺失,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增厚、反射增強,脈絡膜增厚(圖1B)。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左眼視網膜病灶處斑片狀弱信號(圖1C)。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左眼早期拱環及上方一片狀強熒光灶(圖1D);晚期病灶熒光增強呈“湖泊樣”熒光素積存(圖1E)。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左眼病灶呈持續的弱熒光,病灶邊緣強熒光暈(圖1F)。右眼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診斷:左眼急性特發性黃斑病變(AIM)。未給予患者任何治療,隨訪觀察。6個月后患者于我院復查,左眼BCVA 1.0。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處神經上皮層脫離消失、視網膜下液吸收,病灶處橢圓體帶和嵌合體帶結構完全恢復,RPE層欠平整(圖2A)。OCTA檢查,左眼病灶處的脈絡膜毛細血管結構幾乎恢復到正常外觀(圖2B)。


討論 AIM是一種罕見的以黃斑或黃斑旁病變為特征的急性自限性眼底疾病,主要累及健康青年人。患者常表現為突發的單眼中心視力下降,部分患者發病前伴有流感樣癥狀。該病眼底表現為黃斑部黃白色病灶,急性期可伴有視網膜下積液和視網膜內出血[1]。預后一般較好,大多數患者可在數周至數月內自發緩解且視力可完全恢復[1-2]。關于AIM的發病率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報道,AIM患者檢測出柯薩奇病毒,本病可能和病毒感染有關[3-4]。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AIM眼底表現為黃斑區黃白色急性滲出性病灶,常易將其與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特發性脈絡膜新生血管、成人卵黃樣黃斑營養不良等其他類型的黃斑病變相混淆,臨床工作中需結合其臨床表現及多模式影像學特征相鑒別[5-7]。AIM的診斷主要依賴于特征性的眼底表現和影像學檢查,AIM是外層視網膜和脈絡膜的炎癥反應。FFA檢查晚期呈“湖泊樣”熒光素積存,ICGA檢查,全程片狀弱熒光[5]。
本例患者為健康青年女性,發病前有發熱病史,眼底檢查,左眼黃斑區可見黃白色病灶,OCT檢查可見左眼外層視網膜損害、視網膜下積液和強反射物質,脈絡膜增厚。OCTA檢查可見左眼病灶處斑片狀弱信號。FFA檢查,晚期左眼病灶呈“湖泊樣”熒光素積存;ICGA檢查,左眼全程片狀弱熒光。符合典型AIM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本例患者6個月后復查,OCT檢查,脈絡膜厚度降低。推測脈絡膜的這種增厚可能因為免疫反應性脈絡膜暫時性缺血[5, 8]。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AIM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臨床以觀察隨訪為主,無需特殊治療,多數患者最終視力恢復良好[3, 7]。部分患者接受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治療效果明顯。糖皮質激素可以抑制視網膜炎癥反應,加快黃斑功能恢復,縮短病程[9-10]。本例患者未經任何治療,6個月后復查,左眼視網膜外層、RPE層和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血流灌注等基本恢復,BCVA 1.0,佐證了AIM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本例患者的診治經驗提示,當青年人出現突發的單眼中心視力下降及黃斑區黃白色病灶,需結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檢查以及仔細的詢問病史,并排除相關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考慮到AIM的可能,減少對AIM的誤診和漏診。
患者女,34歲。因左眼視物模糊1周于2022年1月24日到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眼科就診。既往身體健康,否認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史。發病前1周有發熱病史,未接受任何診治。眼科檢查:右眼、左眼最佳矯正視力(BCVA)分別為1.0、0.5。右眼、左眼眼壓分別為15.8、18.0 mm Hg(1 mm Hg=0.133 kPa)。雙眼眼前節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眼底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上方片狀黃白色病灶(圖1A)。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上方視網膜增厚,神經上皮層局限性圓頂狀脫離伴視網膜下液,其下腔隙內片狀強反射物質,橢圓體帶和嵌合體帶缺失,視網膜色素上皮(RPE)層增厚、反射增強,脈絡膜增厚(圖1B)。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左眼視網膜病灶處斑片狀弱信號(圖1C)。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左眼早期拱環及上方一片狀強熒光灶(圖1D);晚期病灶熒光增強呈“湖泊樣”熒光素積存(圖1E)。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左眼病灶呈持續的弱熒光,病灶邊緣強熒光暈(圖1F)。右眼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診斷:左眼急性特發性黃斑病變(AIM)。未給予患者任何治療,隨訪觀察。6個月后患者于我院復查,左眼BCVA 1.0。OCT檢查,左眼黃斑中心凹處神經上皮層脫離消失、視網膜下液吸收,病灶處橢圓體帶和嵌合體帶結構完全恢復,RPE層欠平整(圖2A)。OCTA檢查,左眼病灶處的脈絡膜毛細血管結構幾乎恢復到正常外觀(圖2B)。


討論 AIM是一種罕見的以黃斑或黃斑旁病變為特征的急性自限性眼底疾病,主要累及健康青年人。患者常表現為突發的單眼中心視力下降,部分患者發病前伴有流感樣癥狀。該病眼底表現為黃斑部黃白色病灶,急性期可伴有視網膜下積液和視網膜內出血[1]。預后一般較好,大多數患者可在數周至數月內自發緩解且視力可完全恢復[1-2]。關于AIM的發病率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研究報道,AIM患者檢測出柯薩奇病毒,本病可能和病毒感染有關[3-4]。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AIM眼底表現為黃斑區黃白色急性滲出性病灶,常易將其與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特發性脈絡膜新生血管、成人卵黃樣黃斑營養不良等其他類型的黃斑病變相混淆,臨床工作中需結合其臨床表現及多模式影像學特征相鑒別[5-7]。AIM的診斷主要依賴于特征性的眼底表現和影像學檢查,AIM是外層視網膜和脈絡膜的炎癥反應。FFA檢查晚期呈“湖泊樣”熒光素積存,ICGA檢查,全程片狀弱熒光[5]。
本例患者為健康青年女性,發病前有發熱病史,眼底檢查,左眼黃斑區可見黃白色病灶,OCT檢查可見左眼外層視網膜損害、視網膜下積液和強反射物質,脈絡膜增厚。OCTA檢查可見左眼病灶處斑片狀弱信號。FFA檢查,晚期左眼病灶呈“湖泊樣”熒光素積存;ICGA檢查,左眼全程片狀弱熒光。符合典型AIM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本例患者6個月后復查,OCT檢查,脈絡膜厚度降低。推測脈絡膜的這種增厚可能因為免疫反應性脈絡膜暫時性缺血[5, 8]。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AIM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臨床以觀察隨訪為主,無需特殊治療,多數患者最終視力恢復良好[3, 7]。部分患者接受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治療效果明顯。糖皮質激素可以抑制視網膜炎癥反應,加快黃斑功能恢復,縮短病程[9-10]。本例患者未經任何治療,6個月后復查,左眼視網膜外層、RPE層和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血流灌注等基本恢復,BCVA 1.0,佐證了AIM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本例患者的診治經驗提示,當青年人出現突發的單眼中心視力下降及黃斑區黃白色病灶,需結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檢查以及仔細的詢問病史,并排除相關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考慮到AIM的可能,減少對AIM的誤診和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