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馬紹崴, 李函聰, 周思淇, 岑瑛, 卿勇, 伍俊良. 鼻唇溝皮瓣聯合耳廓復合組織瓣修復基底細胞癌切除術后鼻翼全層缺損的臨床探討. 華西醫學, 2024, 39(12): 1893-1898. doi: 10.7507/1002-0179.20230321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目前,外鼻惡性腫瘤約占全部鼻和鼻竇惡性腫瘤的 1%,大多為原發性,病理類型為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以基底細胞癌最多見[1-2]。其中,鼻翼基底細胞癌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放療)、冷凍治療和局部化學治療(化療)等[3]。放療、冷凍治療和局部化療等方法需多次治療、花費時間長,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壓力,治療后也有一定復發風險,因此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最有效且常用的根治性方法[4]。按照基底細胞癌手術切除的標準,手術需以病變為中心至少擴大 5 mm 范圍切除[5],并即刻送術中冰凍病理檢查判斷送檢組織周邊及基底部分是否有腫瘤殘留,因此根治性手術切除術后常常導致患側鼻翼全層缺損。從解剖學上來看,鼻翼構成主要包括外層的鼻翼皮膚、中間的支撐軟骨以及內層的鼻腔黏膜[6]。因此,基底細胞癌切除術后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應當包括皮膚、支撐軟骨和黏膜組織的修復重建,從而得到滿意的鼻翼亞單位功能和外觀[6]。一般來說,當鼻翼全層缺損<15 mm 時可采用耳廓復合組織瓣全層修復鼻翼全層缺損,但當缺損>15 mm 時,則需要采用額部軸型皮瓣或鼻唇溝皮瓣進行修復重建[6]。但僅通過一期采用鼻唇溝皮瓣進行修復重建鼻翼全層缺損,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鼻面溝(鼻基底、面頰內側和上唇 3 個美學亞單位交界區的美學單元)區域的臃腫,從而破壞該美學單位的形態,同時破壞雙側面部的對稱性,更重要的是,該美學單元一旦破壞很難再次通過整形手術得到滿意的修復[7]。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本研究小組采用鼻唇溝皮瓣聯合去除耳廓背側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重建鼻基底細胞癌術后鼻翼全厚缺損的二期修復方案,取得了較好效果。因此,本文總結了此臨床實踐,擬為整形外科醫生在處理此類復雜病例時提供一種新的、有效的修復思路和方法參考,以提高鼻翼基底細胞癌切除術后缺損修復的效果,減少對患者面部美觀和功能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為后續相關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和經驗借鑒。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整形外科/燒傷科基底細胞癌術后單側鼻翼全層缺損的病例資料。納入標準:① 經臨床診斷及術后病理確診為鼻翼基底細胞癌;② 年齡>18 歲,此年齡范圍可保證身體機能和恢復能力在相似水平;③ 接受鼻翼基底細胞癌切除手術后存在單側鼻翼全層缺損,且缺損是由符合標準的手術切除范圍所導致,手術切除以病變為中心至少擴大 5 mm 并經規范病理檢查流程;④ 身體狀況良好,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可能影響手術安全性和術后恢復的全身性疾病,能夠耐受兩期修復手術;⑤ 同意并能夠配合完成整個治療過程,包括術前檢查、手術操作、術后護理以及長期的隨訪觀察,同時對手術方案、可能的風險和預期效果有充分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⑥ 鼻翼缺損周圍組織條件良好,無明顯的炎癥、感染或其他病變,有利于皮瓣和復合組織瓣的移植與成活。排除標準:① 除鼻翼基底細胞癌外,同時患有其他鼻腔、鼻竇或面部惡性腫瘤的患者,以免多種腫瘤影響對本修復方案效果的評估;② 術前存在鼻翼或周圍組織感染,包括局部皮膚感染、鼻腔內感染等情況,可能導致術后感染擴散,影響手術成功率和修復效果;③ 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流程、不能正確表達自身感受或對手術存在不切實際期望;④ 患有影響手術切口愈合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紅蛋白>7%)、嚴重營養不良(血清白蛋白<30 g/L)等;⑤ 對手術中使用的麻醉藥物或可能接觸到的醫用材料(如皮瓣修復相關的敷料、縫線等)過敏;⑥ 患者因自身原因無法完成至少 36 個月的術后隨訪,或隨訪資料可能不完整,影響對長期修復效果的評估;⑦ 曾經接受過鼻翼區域或耳廓相關的整形手術或其他可能影響本次手術操作和修復效果評估的治療。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首先,以病變為中心擴大 5 mm 后,根據術中冰凍切片病理結果行根治性切除,切除術后所有患者均出現較大范圍鼻翼全層缺損,鼻腔黏膜及軟骨缺損范圍為 10~15 mm,鼻翼外層皮膚缺損范圍為 25~30 mm。然后,根據腫瘤切除后單側鼻翼缺損的大小,切取耳廓復合組織瓣,去除耳背側皮膚后,保留耳軟骨及耳廓內側皮膚后,將耳廓復合組織瓣縫合固定于缺損區重建鼻翼內層及鼻翼支撐結構。根據鼻翼皮膚缺損范圍大小選擇鼻唇溝皮瓣修復鼻翼外層皮膚缺損區域。當缺損范圍為 15 mm×25 mm 時可選擇鼻唇溝皮瓣修復鼻翼外層皮膚,術中保護好鼻面角區域;當缺損范圍大于 15 mm×25 mm 時則選擇以滑車上動脈為血供的額部軸型皮瓣修復鼻翼外層皮膚,供瓣區逐層縫合。術后隔日換藥 1 次,術后 2 周拆線。術后 1 個月行二期皮瓣斷蒂術,斷蒂時對皮瓣及蒂部進行適當修整,術后 10 d 拆線。
1.2.2 觀察指標
① 皮瓣成活率:記錄術后皮瓣成活的例數及比例,通過觀察皮瓣的顏色、血運、質地等情況判斷皮瓣是否成活,成活標準為皮瓣色澤紅潤、血運良好、無明顯缺血壞死表現;② 鼻翼外觀滿意度:讓患者對術后鼻翼的外觀進行評價,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記錄患者評價;③ 腫瘤復發情況:通過定期隨訪,觀察手術部位是否有腫瘤復發跡象,如局部腫物再次出現、組織異常增生等,記錄復發的例數及時間;④ 手術相關并發癥:觀察并記錄術后是否出現如傷口感染、血腫、皮瓣攣縮等并發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
2 結果
2.1 患者情況
共納入患者 18 例。其中,男 5 例,女 13 例;鼻翼缺損位置:左側鼻翼 8 例,右側鼻翼 10 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基底細胞癌術后單側鼻翼全層缺損,術后石蠟病理結果均確診為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皮瓣均成活良好,未出現感染和壞死等癥狀,兩期手術切口均為一期愈合,術后均獲隨訪 36 個月,隨訪結束后局部腫瘤未見復發,所有患者對鼻翼及面部外觀非常滿意。患者基本信息見表1。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3 歲,發現左側鼻翼息肉進行性長大 2 年入院。入院診斷:左鼻翼基底細胞癌。完善相關術前準備,排除手術禁忌后行手術治療。手術在切除腫瘤后,依據鼻翼缺損的具體狀況,精準地設計并切取鼻唇溝皮瓣以及去除耳廓背側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一期手術順利完成皮瓣與組織瓣的移植與初步塑形,術后悉心護理,密切觀察皮瓣及耳廓復合組織瓣的血運情況,未出現血管危象等不良事件,皮瓣及耳廓復合組織瓣均成活良好。術后 1 個月,如期開展二期皮瓣斷蒂術,進一步精細調整鼻翼形態,使其患側鼻翼的外形逐漸趨于自然、對稱,與健側鼻翼在外觀上高度相似,且術區瘢痕隱蔽,未對患者的面部整體美觀造成明顯影響。
經長達 36 個月的隨訪觀察,未見腫瘤復發跡象,患者對鼻部外形及面部輪廓極為滿意,手術成功地恢復了患者鼻部的正常形態與功能,同時有效保障了面部的美觀度與協調性。見圖1。
3 討論
基底細胞癌是面部常見的皮膚腫瘤,來源于表皮的基底細胞或毛囊外毛根鞘細胞,屬于低度惡性腫瘤,具有一定的侵襲性生長特點。根據術中冰凍結果對基底細胞癌進行擴大切除的方法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案[8]。鼻部作為上呼吸道的起點,是面部非常重要的美學單位。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涉及鼻翼皮膚,支撐軟骨及鼻腔黏膜。修復方案的選擇不僅需要完整的修復鼻翼的形態和功能,還應當將缺損周圍面部形態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一直以來都是整形外科的難點。
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重建應當盡可能選擇顏色和質地相近的組織,同時還需要具備足夠的支撐以維持鼻翼形態并保持術后雙側鼻翼的對稱性。目前有多種針對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這些方法主要為采用鄰近的鼻唇溝皮瓣一期修復鼻翼缺損,該類方法雖能修復鼻翼的缺損,但無法避免由于皮瓣的旋轉導致的皮瓣蒂部與鼻翼受區之間的臃腫[9-14],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破壞鼻面溝這個重要的面部美學亞單位。該亞單位結構一旦破壞,極難修復,同時會影響患者術后面部的對稱性及美觀[15]。
鼻唇溝皮瓣是修復鼻翼缺損最常用的方法,這兩組皮瓣不僅血供穩定,而且與鼻翼的顏色、質地最為接近,同時還具有供區瘢痕隱蔽,修復后的鼻翼外形較為自然等優點[8-11]。單純游離的耳廓復合組織瓣也可用于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但此方法僅適用于較小的鼻翼全層缺損,對于鼻翼缺損寬度>15 mm 的缺損,術后復合組織瓣出現血供不良甚至壞死的概率很高,因此一般不建議使用[16]。另外,對于鼻翼全層缺損也有學者報道采用游離皮瓣的方法進行修復重建[如,游離橈側前臂皮瓣(應用最多)、游離股前內側皮瓣、游離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17-24],游離皮瓣相比傳統的帶蒂皮瓣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可以達到更好的功能恢復和美觀效果[25]。但游離皮瓣的成功不僅要求手術者具有較高的顯微外科技術,同時操作復雜費時費力,患者的醫療費用也相對更高。眾所周知,同樣的疾病,越是簡單的手術方法,越容易普及和推廣,患者也更加受益。除非鼻翼全層缺損的面積特別大,通過局部皮瓣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修復,同時手術者完全具備顯微外科的技術和水平,才建議考慮采用游離皮瓣的方法進行鼻翼全層的修復重建。
在傳統采用耳廓復合組織瓣修復鼻翼全層缺損的方法中,耳廓復合組織瓣的血供來源只能依靠復合組織瓣兩側的斷面與受區的接觸來提供有限的血液供應。在本組病例中,為了提高耳廓復合組織瓣的存活率,本研究將耳廓復合組織瓣耳廓背側的皮膚去除,保留耳廓內側皮膚和軟骨用于修復鼻腔黏膜和支撐結構,再通過鼻唇溝皮瓣或額部軸型皮瓣覆蓋去除了耳廓背部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通過去除耳廓背側的皮膚后,可有效增大耳廓復合組織瓣與血供來源組織的接觸面積,同時也通過保留的耳廓軟骨為重建鼻翼提供了足夠支撐結構。另一方面,由于耳廓復合組織皮瓣的血供主要來自于鼻唇溝皮瓣或額部軸型皮瓣,可有效保證耳廓復合組織瓣的血液供應。通過隨訪也證實了本組所有患者耳廓復合組織瓣均順利存活,未出現 1 例壞死的情況。
此外,本研究的兩期手術方案在成功修復鼻翼缺損的同時,出色地保護了鼻面溝這一重要面部美學單位,有效規避了傳統方法對鼻面溝破壞所導致的面部美觀受損問題,極大提升了患者術后的面部整體美觀度與協調性。在手術操作難度與復雜性方面,相較于游離皮瓣修復方法。本方案操作相對簡便,無需高超的顯微外科技術,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與風險,且減少了手術時間與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更易于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本研究為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缺損修復提供了一種高效、可行且具有諸多優勢的解決方案。通過對患者詳細的臨床資料分析與長時間隨訪觀察,明確展示了該方法在皮瓣成活率、鼻翼外觀滿意度、腫瘤復發控制以及手術并發癥預防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術后皮瓣成活率高達 100%,所有患者對鼻翼外觀非常滿意,隨訪 36 個月無腫瘤復發,無手術相關并發癥產生,可見其安全性與有效性。
綜上所述,采用鼻唇溝皮瓣聯合去除耳背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修復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鼻翼全層缺損的二期手術方法,憑借其操作簡易性、良好的術后鼻翼外觀效果、對鼻面角的有效保護以及在多方面的優異表現,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有望為廣大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缺損患者帶來更優質的治療選擇,提高患者主觀滿意度[26],推動整形外科在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目前,外鼻惡性腫瘤約占全部鼻和鼻竇惡性腫瘤的 1%,大多為原發性,病理類型為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以基底細胞癌最多見[1-2]。其中,鼻翼基底細胞癌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放療)、冷凍治療和局部化學治療(化療)等[3]。放療、冷凍治療和局部化療等方法需多次治療、花費時間長,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壓力,治療后也有一定復發風險,因此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最有效且常用的根治性方法[4]。按照基底細胞癌手術切除的標準,手術需以病變為中心至少擴大 5 mm 范圍切除[5],并即刻送術中冰凍病理檢查判斷送檢組織周邊及基底部分是否有腫瘤殘留,因此根治性手術切除術后常常導致患側鼻翼全層缺損。從解剖學上來看,鼻翼構成主要包括外層的鼻翼皮膚、中間的支撐軟骨以及內層的鼻腔黏膜[6]。因此,基底細胞癌切除術后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應當包括皮膚、支撐軟骨和黏膜組織的修復重建,從而得到滿意的鼻翼亞單位功能和外觀[6]。一般來說,當鼻翼全層缺損<15 mm 時可采用耳廓復合組織瓣全層修復鼻翼全層缺損,但當缺損>15 mm 時,則需要采用額部軸型皮瓣或鼻唇溝皮瓣進行修復重建[6]。但僅通過一期采用鼻唇溝皮瓣進行修復重建鼻翼全層缺損,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鼻面溝(鼻基底、面頰內側和上唇 3 個美學亞單位交界區的美學單元)區域的臃腫,從而破壞該美學單位的形態,同時破壞雙側面部的對稱性,更重要的是,該美學單元一旦破壞很難再次通過整形手術得到滿意的修復[7]。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本研究小組采用鼻唇溝皮瓣聯合去除耳廓背側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重建鼻基底細胞癌術后鼻翼全厚缺損的二期修復方案,取得了較好效果。因此,本文總結了此臨床實踐,擬為整形外科醫生在處理此類復雜病例時提供一種新的、有效的修復思路和方法參考,以提高鼻翼基底細胞癌切除術后缺損修復的效果,減少對患者面部美觀和功能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為后續相關研究和臨床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數據和經驗借鑒。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整形外科/燒傷科基底細胞癌術后單側鼻翼全層缺損的病例資料。納入標準:① 經臨床診斷及術后病理確診為鼻翼基底細胞癌;② 年齡>18 歲,此年齡范圍可保證身體機能和恢復能力在相似水平;③ 接受鼻翼基底細胞癌切除手術后存在單側鼻翼全層缺損,且缺損是由符合標準的手術切除范圍所導致,手術切除以病變為中心至少擴大 5 mm 并經規范病理檢查流程;④ 身體狀況良好,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可能影響手術安全性和術后恢復的全身性疾病,能夠耐受兩期修復手術;⑤ 同意并能夠配合完成整個治療過程,包括術前檢查、手術操作、術后護理以及長期的隨訪觀察,同時對手術方案、可能的風險和預期效果有充分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⑥ 鼻翼缺損周圍組織條件良好,無明顯的炎癥、感染或其他病變,有利于皮瓣和復合組織瓣的移植與成活。排除標準:① 除鼻翼基底細胞癌外,同時患有其他鼻腔、鼻竇或面部惡性腫瘤的患者,以免多種腫瘤影響對本修復方案效果的評估;② 術前存在鼻翼或周圍組織感染,包括局部皮膚感染、鼻腔內感染等情況,可能導致術后感染擴散,影響手術成功率和修復效果;③ 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流程、不能正確表達自身感受或對手術存在不切實際期望;④ 患有影響手術切口愈合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紅蛋白>7%)、嚴重營養不良(血清白蛋白<30 g/L)等;⑤ 對手術中使用的麻醉藥物或可能接觸到的醫用材料(如皮瓣修復相關的敷料、縫線等)過敏;⑥ 患者因自身原因無法完成至少 36 個月的術后隨訪,或隨訪資料可能不完整,影響對長期修復效果的評估;⑦ 曾經接受過鼻翼區域或耳廓相關的整形手術或其他可能影響本次手術操作和修復效果評估的治療。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首先,以病變為中心擴大 5 mm 后,根據術中冰凍切片病理結果行根治性切除,切除術后所有患者均出現較大范圍鼻翼全層缺損,鼻腔黏膜及軟骨缺損范圍為 10~15 mm,鼻翼外層皮膚缺損范圍為 25~30 mm。然后,根據腫瘤切除后單側鼻翼缺損的大小,切取耳廓復合組織瓣,去除耳背側皮膚后,保留耳軟骨及耳廓內側皮膚后,將耳廓復合組織瓣縫合固定于缺損區重建鼻翼內層及鼻翼支撐結構。根據鼻翼皮膚缺損范圍大小選擇鼻唇溝皮瓣修復鼻翼外層皮膚缺損區域。當缺損范圍為 15 mm×25 mm 時可選擇鼻唇溝皮瓣修復鼻翼外層皮膚,術中保護好鼻面角區域;當缺損范圍大于 15 mm×25 mm 時則選擇以滑車上動脈為血供的額部軸型皮瓣修復鼻翼外層皮膚,供瓣區逐層縫合。術后隔日換藥 1 次,術后 2 周拆線。術后 1 個月行二期皮瓣斷蒂術,斷蒂時對皮瓣及蒂部進行適當修整,術后 10 d 拆線。
1.2.2 觀察指標
① 皮瓣成活率:記錄術后皮瓣成活的例數及比例,通過觀察皮瓣的顏色、血運、質地等情況判斷皮瓣是否成活,成活標準為皮瓣色澤紅潤、血運良好、無明顯缺血壞死表現;② 鼻翼外觀滿意度:讓患者對術后鼻翼的外觀進行評價,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一般、滿意、非常滿意,記錄患者評價;③ 腫瘤復發情況:通過定期隨訪,觀察手術部位是否有腫瘤復發跡象,如局部腫物再次出現、組織異常增生等,記錄復發的例數及時間;④ 手術相關并發癥:觀察并記錄術后是否出現如傷口感染、血腫、皮瓣攣縮等并發癥。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
2 結果
2.1 患者情況
共納入患者 18 例。其中,男 5 例,女 13 例;鼻翼缺損位置:左側鼻翼 8 例,右側鼻翼 10 例。所有患者均存在基底細胞癌術后單側鼻翼全層缺損,術后石蠟病理結果均確診為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皮瓣均成活良好,未出現感染和壞死等癥狀,兩期手術切口均為一期愈合,術后均獲隨訪 36 個月,隨訪結束后局部腫瘤未見復發,所有患者對鼻翼及面部外觀非常滿意。患者基本信息見表1。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3 歲,發現左側鼻翼息肉進行性長大 2 年入院。入院診斷:左鼻翼基底細胞癌。完善相關術前準備,排除手術禁忌后行手術治療。手術在切除腫瘤后,依據鼻翼缺損的具體狀況,精準地設計并切取鼻唇溝皮瓣以及去除耳廓背側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一期手術順利完成皮瓣與組織瓣的移植與初步塑形,術后悉心護理,密切觀察皮瓣及耳廓復合組織瓣的血運情況,未出現血管危象等不良事件,皮瓣及耳廓復合組織瓣均成活良好。術后 1 個月,如期開展二期皮瓣斷蒂術,進一步精細調整鼻翼形態,使其患側鼻翼的外形逐漸趨于自然、對稱,與健側鼻翼在外觀上高度相似,且術區瘢痕隱蔽,未對患者的面部整體美觀造成明顯影響。
經長達 36 個月的隨訪觀察,未見腫瘤復發跡象,患者對鼻部外形及面部輪廓極為滿意,手術成功地恢復了患者鼻部的正常形態與功能,同時有效保障了面部的美觀度與協調性。見圖1。
3 討論
基底細胞癌是面部常見的皮膚腫瘤,來源于表皮的基底細胞或毛囊外毛根鞘細胞,屬于低度惡性腫瘤,具有一定的侵襲性生長特點。根據術中冰凍結果對基底細胞癌進行擴大切除的方法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方案[8]。鼻部作為上呼吸道的起點,是面部非常重要的美學單位。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涉及鼻翼皮膚,支撐軟骨及鼻腔黏膜。修復方案的選擇不僅需要完整的修復鼻翼的形態和功能,還應當將缺損周圍面部形態的影響降到最低,因此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一直以來都是整形外科的難點。
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重建應當盡可能選擇顏色和質地相近的組織,同時還需要具備足夠的支撐以維持鼻翼形態并保持術后雙側鼻翼的對稱性。目前有多種針對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方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這些方法主要為采用鄰近的鼻唇溝皮瓣一期修復鼻翼缺損,該類方法雖能修復鼻翼的缺損,但無法避免由于皮瓣的旋轉導致的皮瓣蒂部與鼻翼受區之間的臃腫[9-14],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破壞鼻面溝這個重要的面部美學亞單位。該亞單位結構一旦破壞,極難修復,同時會影響患者術后面部的對稱性及美觀[15]。
鼻唇溝皮瓣是修復鼻翼缺損最常用的方法,這兩組皮瓣不僅血供穩定,而且與鼻翼的顏色、質地最為接近,同時還具有供區瘢痕隱蔽,修復后的鼻翼外形較為自然等優點[8-11]。單純游離的耳廓復合組織瓣也可用于鼻翼全層缺損的修復,但此方法僅適用于較小的鼻翼全層缺損,對于鼻翼缺損寬度>15 mm 的缺損,術后復合組織瓣出現血供不良甚至壞死的概率很高,因此一般不建議使用[16]。另外,對于鼻翼全層缺損也有學者報道采用游離皮瓣的方法進行修復重建[如,游離橈側前臂皮瓣(應用最多)、游離股前內側皮瓣、游離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17-24],游離皮瓣相比傳統的帶蒂皮瓣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可以達到更好的功能恢復和美觀效果[25]。但游離皮瓣的成功不僅要求手術者具有較高的顯微外科技術,同時操作復雜費時費力,患者的醫療費用也相對更高。眾所周知,同樣的疾病,越是簡單的手術方法,越容易普及和推廣,患者也更加受益。除非鼻翼全層缺損的面積特別大,通過局部皮瓣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修復,同時手術者完全具備顯微外科的技術和水平,才建議考慮采用游離皮瓣的方法進行鼻翼全層的修復重建。
在傳統采用耳廓復合組織瓣修復鼻翼全層缺損的方法中,耳廓復合組織瓣的血供來源只能依靠復合組織瓣兩側的斷面與受區的接觸來提供有限的血液供應。在本組病例中,為了提高耳廓復合組織瓣的存活率,本研究將耳廓復合組織瓣耳廓背側的皮膚去除,保留耳廓內側皮膚和軟骨用于修復鼻腔黏膜和支撐結構,再通過鼻唇溝皮瓣或額部軸型皮瓣覆蓋去除了耳廓背部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通過去除耳廓背側的皮膚后,可有效增大耳廓復合組織瓣與血供來源組織的接觸面積,同時也通過保留的耳廓軟骨為重建鼻翼提供了足夠支撐結構。另一方面,由于耳廓復合組織皮瓣的血供主要來自于鼻唇溝皮瓣或額部軸型皮瓣,可有效保證耳廓復合組織瓣的血液供應。通過隨訪也證實了本組所有患者耳廓復合組織瓣均順利存活,未出現 1 例壞死的情況。
此外,本研究的兩期手術方案在成功修復鼻翼缺損的同時,出色地保護了鼻面溝這一重要面部美學單位,有效規避了傳統方法對鼻面溝破壞所導致的面部美觀受損問題,極大提升了患者術后的面部整體美觀度與協調性。在手術操作難度與復雜性方面,相較于游離皮瓣修復方法。本方案操作相對簡便,無需高超的顯微外科技術,降低了手術操作難度與風險,且減少了手術時間與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更易于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本研究為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缺損修復提供了一種高效、可行且具有諸多優勢的解決方案。通過對患者詳細的臨床資料分析與長時間隨訪觀察,明確展示了該方法在皮瓣成活率、鼻翼外觀滿意度、腫瘤復發控制以及手術并發癥預防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術后皮瓣成活率高達 100%,所有患者對鼻翼外觀非常滿意,隨訪 36 個月無腫瘤復發,無手術相關并發癥產生,可見其安全性與有效性。
綜上所述,采用鼻唇溝皮瓣聯合去除耳背皮膚的耳廓復合組織瓣修復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鼻翼全層缺損的二期手術方法,憑借其操作簡易性、良好的術后鼻翼外觀效果、對鼻面角的有效保護以及在多方面的優異表現,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有望為廣大鼻翼基底細胞癌術后缺損患者帶來更優質的治療選擇,提高患者主觀滿意度[26],推動整形外科在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與進步。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