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關于醫院高質量發展政策提出,需強化信息化支撐,積極推廣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數智化時代下如何應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及運作模式促進 MDT 溝通及診療效率提升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方向。該文系統回顧了目前國內外 MDT 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基于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從強化 MDT 運行的數智化支撐、聯通 MDT“信息孤島”、深化 MDT 質量控制與監管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對 MDT 信息化建設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引用本文: 王睆琳, 何謙, 代佳靈, 萬智. 數智化時代多學科診療發展及展望. 華西醫學, 2024, 39(1): 6-10. doi: 10.7507/1002-0179.20230412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及醫療服務需求個性化的不斷增長,醫療服務理念從以往“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演變,診療模式從專科單向治療逐漸向多學科協作“整合式醫療”轉變[1]。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破除以往重“專”輕“全”舊機制,注重從多學科整體思路出發,為患者提供個性化、一站式最佳診療方案[2]。我國 MDT 起步較晚,國內尚無統一的 MDT 實施規范,目前主要在大型醫院推廣運行。各地 MDT 由于支撐政策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醫務人員及患者 MDT 認知不足,各地 MDT 發展參差不齊[3]。MDT 運行流程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撐,暴露出診療前患者預約途徑單一、專家召集效率低,診療中專家交流形式局限、人力耗費多、環節繁瑣,診療后 MDT 評價體系缺乏、患者失訪率大等問題[4-5]。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對 MDT 模式進行流程再造與優化是當前數智化時代背景下值得深入思考的研究方向。
1 MDT 信息化建設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第 5 代移動通信技術、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醫療應用的深度融合與發展,醫療機構對診療水平及醫療輻射范圍要求不斷提升。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強化信息化支撐作用”[6]。數智化時代 MDT 的發展對于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延伸醫療服務、增加醫療覆蓋、提高疑難/復雜/危重/罕見疾病的規范化治療水平以及教育培訓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在醫聯體、醫共體、一院多區的醫院運行模式分級診療大格局下,MDT 在常規的多科室、多醫生參與基礎上,還可能涉及多院間、多院區協同,因此信息技術手段及運作模式的應用將促進 MDT 工作流程發生改變和創新,優化醫療信息傳遞效率,促進醫務人員溝通及診療效率提升,推進病例高效追溯及患者隨訪管理,提升工作質效和患者滿意度,最終實現 MDT 高質量發展。
2 國內外 MDT 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
2.1 國外 MDT 信息化建設現狀
MDT 起源于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最早由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nc)提出和應用[7],自 1970 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腫瘤法案修正案》,MDT 被正式廣泛應用于腫瘤治療中。1990 年以后,美國 MD 安德森癌癥中心等醫學中心為保障 MDT 溝通的及時、通暢性,基于腫瘤 MDT 亞專業臨床路徑,開啟了探索 MDT 模式全面系統信息化建設之路[8]。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美國家多年來不斷推廣與完善 MDT 模式,引入信息技術加強 MDT 信息化平臺建設及醫療數據安全性[9-11]。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Wexner 醫學中心開發了集信息發布、臨床工作系統、患者管理系統為一體的 MDT 整合式管理平臺(One Sauce),實現了 MDT 運作的高效管理[12]。同時,美國還大力發展遠程醫療系統,借助衛星和綜合業務數據網拓展醫療服務輻射范圍,降低醫療成本[13-14]。英國政府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大流行期間引入不同技術加強 MDT 信息化平臺建設及醫療數據安全性維護,其中 Microsoft Teams 遠程會議平臺在滿足醫療信息隱私性和安全性要求的基礎上,支持將參與 MDT 會議人數擴大到 250 人,提高了 MDT 遠程會議的適用性;思科 WebEx 遠程會議平臺通過豐富多媒體互動功能及采用先進降噪功能,保障遠程 MDT 會議視頻和語音質量,提升遠程 MDT 討論的體驗[15]。
2.2 國內 MDT 信息化建設現狀
2.2.1 MDT 平臺院內信息化建設方面
信息技術是促進 MDT 開展的有效手段,我國大型綜合醫院對 MDT 信息化探索及應用相對成熟,早在 2016 年,國內已有醫療機構開始自主研發輻射全院的 MDT 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了 MDT 申請、審批、召集、反饋的信息化傳遞[16]。為推動 MDT 的高效運行,全國各地醫療機構結合地域特色和醫院發展實際,借助數智化信息技術進行 MDT 平臺規劃設計,信息化賦能重構 MDT 流程,重點在 MDT 的預約推薦、病歷整合、會診協作、質量評價等方面創新實踐與探索。
① MDT 預約推薦提醒系統。國內 MDT 大多采取預約制,患者進入 MDT 的路徑當前主要有患者網上自主預約、專科醫生推薦和系統彈窗智推 3 種途徑。大多數醫療機構是在現有專科門診網絡預約平臺基礎上增加 MDT 門診號源進行預約[17-18],或在網絡平臺專屬打造“多學科診療”聚合預約模塊,通過有計劃地對 MDT 門診進行排班及放網約號管理,實現患者按需預約就診。除此以外,已有醫療機構通過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醫生端配置診間“一鍵推薦 MDT”功能,實現了全院坐診醫師診間一站式推薦患者參加 MDT 門診,有效簡化了患者納入 MDT 路徑[19]。還有醫療機構探索出一種系統智推方式來擴大 MDT 病源,通過 MDT 平臺預先設定本院已開展的 MDT 病種診斷提醒,當醫生在 HIS 中保存患者診斷時,系統會通過邏輯判斷自動彈窗提示醫生是否需要預約 MDT 討論,醫生收到提示后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綜合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進入會診[20]。
② 電子病歷資料集成。醫療數據之間的互聯互通及患者病史資料的全面性對于 MDT 的討論至關重要,院內 HIS、檢驗科信息管理系統、影像信息管理系統、電子病歷等異構系統數據集成平臺成為患者診療數據存儲和流通的載體。醫療機構為便捷 MDT 討論,滿足醫生能調取患者完整資料,通過大數據異構信息匯聚技術將院內各類業務系統中的碎片化歷次就診數據通過標準化、一體化處理,匯聚形成患者全景式病歷[21]。已有醫療機構開發出“360 患者資料視圖”,實現了以單個患者身份識別為索引關鍵點,在同一界面內以時間點為橫軸,以既往門診電子病歷、診斷、檢驗檢查結果、住院病歷、護理記錄等為縱向軸,360o 全面展示患者病史資料,便捷會診專家查閱[22]。
③ MDT 會診模式多元化。在傳統的院內 MDT 線下會議模式中,物理空間的限制使得實際開展過程中會出現專家缺席、耗時費力效率低等問題。利用信息手段基于多終端、多場景輔助 MDT 的組織、管理、運行,能更好地打破時空、場所、數據共享限制。除傳統線下 MDT 模式外,國內醫療機構探索的 MDT 會診模式除傳統線下 MDT 會議模式外,主要還有線上 MDT 模式、線上+線下 MDT 模式以及基于 PC 端獨立發表意見匯總制的 MDT 模式。基于移動端的線上 MDT 模式,會診專家可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在手機端實時發表會診意見,患者可在移動端實時查看會診結果并進行就醫評價反饋效果[17, 23]。線上+線下 MDT 模式,既滿足了專家現場討論,又滿足了其他不能到現場專家在移動端參與討論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4]。還有醫療機構通過全院布點網絡化全覆蓋多學科協作診療信息平臺,支持 MDT 專家審閱患者資料后在一定時間內獨立發表會診意見,由系統后臺集成匯總意見并由 MDT 負責人審核、修訂后向組內成員、患者發布[25]。
④ 智能輔助系統。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在 MDT 人工智能影像篩查、輔助診療、虛擬助理中逐步開始應用。在影像診斷方面,已有醫療機構將人工智能影像技術應用在肺結節 MDT 門診,以提升早期肺癌篩查的準確率[26]。在輔助診療方面,已有醫院的 MDT 平臺引入 IBM 沃森腫瘤專家腫瘤輔助診療系統,提供相關癌癥病種診療方案,輔助 MDT 精準診療。人工智能+MDT 平臺還可提供圖片或語音的智能識別,可及時將 MDT 專家語音會診意見清晰地轉化為文字記錄,為醫生提供便捷發表意見的會診交流環境[27]。
⑤ 質量控制(質控)評價系統。為保證 MDT 會診質量,有醫療機構通過設定評價指標和建立監管信息平臺對 MDT 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進行質控管理。質控評價指標包括專家資質、患者資料完整性、MDT 運行情況、MDT 病例治療效果、患者滿意度等。平臺通過與醫師權限系統對接,實現自動判斷會診專家資質;通過設置必填項,確保會診前完整收集患者病史會診資料;通過全程留痕記錄,實現運行情況回溯統計分析[20, 28]。
2.2.2 區域遠程 MDT 平臺信息化建設方面
遠程 MDT 是互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一種新型應用,可解決多區域內不同醫院之間的 MDT 問題。
① 數據處理與共享。在區域遠程 MDT 平臺數據處理與共享方面,“信息孤島”是當前實現分級診療數據同步化的最大阻力,患者的碎片化病史資料存儲對于醫療的連續性挑戰巨大。當前醫療機構間信息業務技術標準不統一,整合困難,導致患者病史資料不互通,降低了遠程 MDT 協作效率。已有大型醫院在醫聯體聯盟醫院間點對點部署信息系統,利用結構化病患數據處理技術集成和同步患者診療資料,但目前數據整合效果還不盡如人意[21, 28]。
② 遠程醫護一體化全程管理。區域遠程 MDT 信息化平臺不但為慢性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了各級醫療機構分級診療協作基礎,更重要的是還支持醫聯體全場景下的醫護一體化 MDT 溝通協作,醫護人員可通過遠程移動端技術為社區患者提供遠程居家用藥、康復、護理 MDT 指導[29]。社區護理人員可通過 MDT 云平臺參與社區 MDT 護理的實施[30]。
3 MDT 信息化建設展望
3.1 強化 MDT 運行數智化支撐
MDT 運行管理需要數智化支撐,未來可基于大數據與云存儲技術搭建 MDT 知識庫,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吸收海量學科知識和真實臨床數據,形成專病 MDT 病種知識圖譜,開發符合中國人群特征的臨床輔助決策系統,實現 MDT 病種類患者的輔助診療決策,擴展 MDT 治療方案的參考范圍,更好地幫助 MDT 團隊精準研判制定診療方案,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29];同時,也可實現對患者“促、防、控、診、治、康”整合醫學關鍵知識等方面教學。
3.2 聯通 MDT 遠程醫療信息系統“信息孤島”
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為基于醫聯體、醫共體、學科聯盟和專病聯盟的遠程 MDT 推廣創造了契機。未來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 MDT 遠程醫療信息系統的打造,首先在網絡布局結構上,應做好院間信息網狀架構布局,需適應跨區、跨院間醫療需求,包括信息的互聯互通、隱私安全、大數據治理等問題;同時執行國家統一的信息技術標準,打破院間壁壘,確保各種信息流能在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順利流動,實現 MDT 遠程會診患者的電子病歷、醫學檢驗檢查、醫學影像、病理檢查等患者病史資料的信息共享與流轉,為遠程 MDT 患者的診斷、方案制定、隨訪跟蹤提供連續性的醫療服務。
3.3 深化 MDT 質控與監管評價體系建設
歐美發達國家 MDT 發展運行較成熟,已經開發出多種 MDT 質量評價工具,主要分為“過程導向評估”和“結果導向評估”兩大類[31-37]。目前國內 MDT 主要針對單個患者的質控評價,缺乏 MDT 病種群體的診療效果及衛生經濟學評價,尚未形成公認、統一的 MDT 實施效果評價體系,無法有效地對 MDT 開展情況進行客觀評價與績效激勵機制設計,影響了醫生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因此須以臨床需求及醫療機構實際情況為導向,加強頂層設計,推進 MDT 信息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同時,國家層面需統一制定 MDT 監管評價體系,運用科學有效的評價工具對各地醫療機構 MDT 開展進行動態監管與指導,實現 MDT 診前、診中、診后各個時間節點的過程質控與結果質控。
3.4 全生命周期 MDT 連續性健康管理
當前 MDT 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疑難/復雜/罕見/重癥患者常多病共存,需聚焦 MDT 首診治療后,在患者不同病程節點上進行周期性的 MDT 服務,及時調整診療方案。新時代下將 MDT 模式與全生命周期理念進行有效融合是當前醫療機構值得深思的問題[22]。未來患者的疾病管理將以單病種管理為基礎,以學科 MDT 團隊為核心,以信息技術和信息平臺為支撐,健全“診斷-治療-康復-長期護理”醫療連續性服務鏈,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為患者提供院內、院外更多場景的 MDT 服務、MDT 護理指導及健康宣教等,達到提高患者生存周期的目的[20]。
4 小結
當前醫療機構 MDT 信息化建設方面在數智化輔助決策、信息互聯互通、MDT 質控與監管評價、全生命周期 MDT 連續性健康管理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努力探索。未來為保障 MDT 高質量良性運行,一方面,MDT 平臺應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優化基于醫院信息平臺的 MDT 信息系統,從 MDT 的申請、審批、召集、反饋、質控等全流程著手,不斷優化流程創新應用,輔助 MDT 業務閉環管理;在 MDT 流程規范化、數據整合結構化、臨床輔助診斷智能化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輔助支撐,提升 MDT 服務的時效性、連續性和智能性[22]。另一方面,國家多年來深化醫療改革,倡導建設醫聯體、醫共體,推進不同層級醫療機構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診療協作,未來還需要加強基于各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區域遠程 MDT 信息系統的搭建,在橫向業務拓展方面還需在遠程 MDT 醫療指導、遠程 MDT 教學培訓、遠程 MDT 科普等方面齊同發力,進一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到基層醫療機構,促進醫療融合優勢互補,讓更多的疑難/復雜/罕見/重癥患者能足不出戶就近享受一站式 MDT 服務。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及醫療服務需求個性化的不斷增長,醫療服務理念從以往“以疾病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演變,診療模式從專科單向治療逐漸向多學科協作“整合式醫療”轉變[1]。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破除以往重“專”輕“全”舊機制,注重從多學科整體思路出發,為患者提供個性化、一站式最佳診療方案[2]。我國 MDT 起步較晚,國內尚無統一的 MDT 實施規范,目前主要在大型醫院推廣運行。各地 MDT 由于支撐政策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醫務人員及患者 MDT 認知不足,各地 MDT 發展參差不齊[3]。MDT 運行流程由于缺乏信息化支撐,暴露出診療前患者預約途徑單一、專家召集效率低,診療中專家交流形式局限、人力耗費多、環節繁瑣,診療后 MDT 評價體系缺乏、患者失訪率大等問題[4-5]。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對 MDT 模式進行流程再造與優化是當前數智化時代背景下值得深入思考的研究方向。
1 MDT 信息化建設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第 5 代移動通信技術、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醫療應用的深度融合與發展,醫療機構對診療水平及醫療輻射范圍要求不斷提升。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強化信息化支撐作用”[6]。數智化時代 MDT 的發展對于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延伸醫療服務、增加醫療覆蓋、提高疑難/復雜/危重/罕見疾病的規范化治療水平以及教育培訓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在醫聯體、醫共體、一院多區的醫院運行模式分級診療大格局下,MDT 在常規的多科室、多醫生參與基礎上,還可能涉及多院間、多院區協同,因此信息技術手段及運作模式的應用將促進 MDT 工作流程發生改變和創新,優化醫療信息傳遞效率,促進醫務人員溝通及診療效率提升,推進病例高效追溯及患者隨訪管理,提升工作質效和患者滿意度,最終實現 MDT 高質量發展。
2 國內外 MDT 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
2.1 國外 MDT 信息化建設現狀
MDT 起源于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最早由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nc)提出和應用[7],自 1970 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腫瘤法案修正案》,MDT 被正式廣泛應用于腫瘤治療中。1990 年以后,美國 MD 安德森癌癥中心等醫學中心為保障 MDT 溝通的及時、通暢性,基于腫瘤 MDT 亞專業臨床路徑,開啟了探索 MDT 模式全面系統信息化建設之路[8]。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美國家多年來不斷推廣與完善 MDT 模式,引入信息技術加強 MDT 信息化平臺建設及醫療數據安全性[9-11]。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Wexner 醫學中心開發了集信息發布、臨床工作系統、患者管理系統為一體的 MDT 整合式管理平臺(One Sauce),實現了 MDT 運作的高效管理[12]。同時,美國還大力發展遠程醫療系統,借助衛星和綜合業務數據網拓展醫療服務輻射范圍,降低醫療成本[13-14]。英國政府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大流行期間引入不同技術加強 MDT 信息化平臺建設及醫療數據安全性維護,其中 Microsoft Teams 遠程會議平臺在滿足醫療信息隱私性和安全性要求的基礎上,支持將參與 MDT 會議人數擴大到 250 人,提高了 MDT 遠程會議的適用性;思科 WebEx 遠程會議平臺通過豐富多媒體互動功能及采用先進降噪功能,保障遠程 MDT 會議視頻和語音質量,提升遠程 MDT 討論的體驗[15]。
2.2 國內 MDT 信息化建設現狀
2.2.1 MDT 平臺院內信息化建設方面
信息技術是促進 MDT 開展的有效手段,我國大型綜合醫院對 MDT 信息化探索及應用相對成熟,早在 2016 年,國內已有醫療機構開始自主研發輻射全院的 MDT 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了 MDT 申請、審批、召集、反饋的信息化傳遞[16]。為推動 MDT 的高效運行,全國各地醫療機構結合地域特色和醫院發展實際,借助數智化信息技術進行 MDT 平臺規劃設計,信息化賦能重構 MDT 流程,重點在 MDT 的預約推薦、病歷整合、會診協作、質量評價等方面創新實踐與探索。
① MDT 預約推薦提醒系統。國內 MDT 大多采取預約制,患者進入 MDT 的路徑當前主要有患者網上自主預約、專科醫生推薦和系統彈窗智推 3 種途徑。大多數醫療機構是在現有專科門診網絡預約平臺基礎上增加 MDT 門診號源進行預約[17-18],或在網絡平臺專屬打造“多學科診療”聚合預約模塊,通過有計劃地對 MDT 門診進行排班及放網約號管理,實現患者按需預約就診。除此以外,已有醫療機構通過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醫生端配置診間“一鍵推薦 MDT”功能,實現了全院坐診醫師診間一站式推薦患者參加 MDT 門診,有效簡化了患者納入 MDT 路徑[19]。還有醫療機構探索出一種系統智推方式來擴大 MDT 病源,通過 MDT 平臺預先設定本院已開展的 MDT 病種診斷提醒,當醫生在 HIS 中保存患者診斷時,系統會通過邏輯判斷自動彈窗提示醫生是否需要預約 MDT 討論,醫生收到提示后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綜合評估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進入會診[20]。
② 電子病歷資料集成。醫療數據之間的互聯互通及患者病史資料的全面性對于 MDT 的討論至關重要,院內 HIS、檢驗科信息管理系統、影像信息管理系統、電子病歷等異構系統數據集成平臺成為患者診療數據存儲和流通的載體。醫療機構為便捷 MDT 討論,滿足醫生能調取患者完整資料,通過大數據異構信息匯聚技術將院內各類業務系統中的碎片化歷次就診數據通過標準化、一體化處理,匯聚形成患者全景式病歷[21]。已有醫療機構開發出“360 患者資料視圖”,實現了以單個患者身份識別為索引關鍵點,在同一界面內以時間點為橫軸,以既往門診電子病歷、診斷、檢驗檢查結果、住院病歷、護理記錄等為縱向軸,360o 全面展示患者病史資料,便捷會診專家查閱[22]。
③ MDT 會診模式多元化。在傳統的院內 MDT 線下會議模式中,物理空間的限制使得實際開展過程中會出現專家缺席、耗時費力效率低等問題。利用信息手段基于多終端、多場景輔助 MDT 的組織、管理、運行,能更好地打破時空、場所、數據共享限制。除傳統線下 MDT 模式外,國內醫療機構探索的 MDT 會診模式除傳統線下 MDT 會議模式外,主要還有線上 MDT 模式、線上+線下 MDT 模式以及基于 PC 端獨立發表意見匯總制的 MDT 模式。基于移動端的線上 MDT 模式,會診專家可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在手機端實時發表會診意見,患者可在移動端實時查看會診結果并進行就醫評價反饋效果[17, 23]。線上+線下 MDT 模式,既滿足了專家現場討論,又滿足了其他不能到現場專家在移動端參與討論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4]。還有醫療機構通過全院布點網絡化全覆蓋多學科協作診療信息平臺,支持 MDT 專家審閱患者資料后在一定時間內獨立發表會診意見,由系統后臺集成匯總意見并由 MDT 負責人審核、修訂后向組內成員、患者發布[25]。
④ 智能輔助系統。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在 MDT 人工智能影像篩查、輔助診療、虛擬助理中逐步開始應用。在影像診斷方面,已有醫療機構將人工智能影像技術應用在肺結節 MDT 門診,以提升早期肺癌篩查的準確率[26]。在輔助診療方面,已有醫院的 MDT 平臺引入 IBM 沃森腫瘤專家腫瘤輔助診療系統,提供相關癌癥病種診療方案,輔助 MDT 精準診療。人工智能+MDT 平臺還可提供圖片或語音的智能識別,可及時將 MDT 專家語音會診意見清晰地轉化為文字記錄,為醫生提供便捷發表意見的會診交流環境[27]。
⑤ 質量控制(質控)評價系統。為保證 MDT 會診質量,有醫療機構通過設定評價指標和建立監管信息平臺對 MDT 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進行質控管理。質控評價指標包括專家資質、患者資料完整性、MDT 運行情況、MDT 病例治療效果、患者滿意度等。平臺通過與醫師權限系統對接,實現自動判斷會診專家資質;通過設置必填項,確保會診前完整收集患者病史會診資料;通過全程留痕記錄,實現運行情況回溯統計分析[20, 28]。
2.2.2 區域遠程 MDT 平臺信息化建設方面
遠程 MDT 是互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一種新型應用,可解決多區域內不同醫院之間的 MDT 問題。
① 數據處理與共享。在區域遠程 MDT 平臺數據處理與共享方面,“信息孤島”是當前實現分級診療數據同步化的最大阻力,患者的碎片化病史資料存儲對于醫療的連續性挑戰巨大。當前醫療機構間信息業務技術標準不統一,整合困難,導致患者病史資料不互通,降低了遠程 MDT 協作效率。已有大型醫院在醫聯體聯盟醫院間點對點部署信息系統,利用結構化病患數據處理技術集成和同步患者診療資料,但目前數據整合效果還不盡如人意[21, 28]。
② 遠程醫護一體化全程管理。區域遠程 MDT 信息化平臺不但為慢性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了各級醫療機構分級診療協作基礎,更重要的是還支持醫聯體全場景下的醫護一體化 MDT 溝通協作,醫護人員可通過遠程移動端技術為社區患者提供遠程居家用藥、康復、護理 MDT 指導[29]。社區護理人員可通過 MDT 云平臺參與社區 MDT 護理的實施[30]。
3 MDT 信息化建設展望
3.1 強化 MDT 運行數智化支撐
MDT 運行管理需要數智化支撐,未來可基于大數據與云存儲技術搭建 MDT 知識庫,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吸收海量學科知識和真實臨床數據,形成專病 MDT 病種知識圖譜,開發符合中國人群特征的臨床輔助決策系統,實現 MDT 病種類患者的輔助診療決策,擴展 MDT 治療方案的參考范圍,更好地幫助 MDT 團隊精準研判制定診療方案,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29];同時,也可實現對患者“促、防、控、診、治、康”整合醫學關鍵知識等方面教學。
3.2 聯通 MDT 遠程醫療信息系統“信息孤島”
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為基于醫聯體、醫共體、學科聯盟和專病聯盟的遠程 MDT 推廣創造了契機。未來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 MDT 遠程醫療信息系統的打造,首先在網絡布局結構上,應做好院間信息網狀架構布局,需適應跨區、跨院間醫療需求,包括信息的互聯互通、隱私安全、大數據治理等問題;同時執行國家統一的信息技術標準,打破院間壁壘,確保各種信息流能在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順利流動,實現 MDT 遠程會診患者的電子病歷、醫學檢驗檢查、醫學影像、病理檢查等患者病史資料的信息共享與流轉,為遠程 MDT 患者的診斷、方案制定、隨訪跟蹤提供連續性的醫療服務。
3.3 深化 MDT 質控與監管評價體系建設
歐美發達國家 MDT 發展運行較成熟,已經開發出多種 MDT 質量評價工具,主要分為“過程導向評估”和“結果導向評估”兩大類[31-37]。目前國內 MDT 主要針對單個患者的質控評價,缺乏 MDT 病種群體的診療效果及衛生經濟學評價,尚未形成公認、統一的 MDT 實施效果評價體系,無法有效地對 MDT 開展情況進行客觀評價與績效激勵機制設計,影響了醫生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因此須以臨床需求及醫療機構實際情況為導向,加強頂層設計,推進 MDT 信息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同時,國家層面需統一制定 MDT 監管評價體系,運用科學有效的評價工具對各地醫療機構 MDT 開展進行動態監管與指導,實現 MDT 診前、診中、診后各個時間節點的過程質控與結果質控。
3.4 全生命周期 MDT 連續性健康管理
當前 MDT 的發展越來越注重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疑難/復雜/罕見/重癥患者常多病共存,需聚焦 MDT 首診治療后,在患者不同病程節點上進行周期性的 MDT 服務,及時調整診療方案。新時代下將 MDT 模式與全生命周期理念進行有效融合是當前醫療機構值得深思的問題[22]。未來患者的疾病管理將以單病種管理為基礎,以學科 MDT 團隊為核心,以信息技術和信息平臺為支撐,健全“診斷-治療-康復-長期護理”醫療連續性服務鏈,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為患者提供院內、院外更多場景的 MDT 服務、MDT 護理指導及健康宣教等,達到提高患者生存周期的目的[20]。
4 小結
當前醫療機構 MDT 信息化建設方面在數智化輔助決策、信息互聯互通、MDT 質控與監管評價、全生命周期 MDT 連續性健康管理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努力探索。未來為保障 MDT 高質量良性運行,一方面,MDT 平臺應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優化基于醫院信息平臺的 MDT 信息系統,從 MDT 的申請、審批、召集、反饋、質控等全流程著手,不斷優化流程創新應用,輔助 MDT 業務閉環管理;在 MDT 流程規范化、數據整合結構化、臨床輔助診斷智能化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輔助支撐,提升 MDT 服務的時效性、連續性和智能性[22]。另一方面,國家多年來深化醫療改革,倡導建設醫聯體、醫共體,推進不同層級醫療機構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診療協作,未來還需要加強基于各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區域遠程 MDT 信息系統的搭建,在橫向業務拓展方面還需在遠程 MDT 醫療指導、遠程 MDT 教學培訓、遠程 MDT 科普等方面齊同發力,進一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到基層醫療機構,促進醫療融合優勢互補,讓更多的疑難/復雜/罕見/重癥患者能足不出戶就近享受一站式 MDT 服務。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