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淳雪麗, 彭春蘭, 李茜, 胡翠林, 周倩云, 徐沁悅, 梁玉祥, 黃文霞. 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綜合征與下肢運動功能的相關性分析. 華西醫學, 2024, 39(1): 42-47. doi: 10.7507/1002-0179.20230606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衰弱作為一種與多種因素相關的老年綜合征,反映了個體的健康程度,可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健康結局,例如跌倒、失能、病死等,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3]。我國專家共識指出衰弱綜合征是以肌少癥為基本特征的個體穩態受損的非特異狀態[4],而老年人肌少癥是指肌肉數量、質量及力量的降低引起的綜合征,外在表現為軀體功能的下降[5]。研究表明下肢力量減弱較上肢速度更快[6],且下肢肌肉量和運動功能的下降,也會增加老年人骨質疏松、跌倒等風險的發生率[4]。衰弱是一個早期可逆的過程,早期識別并進行積極干預可以延緩衰弱前期的老年人走向衰弱及失能的狀態,如何早期發現衰弱并采取針對性地干預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因此本研究擬以下肢運動功能為切入點,通過探討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綜合征與下肢運動功能的相關性,以期為今后提出針對提高住院老年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從而改善其衰弱的運動干預策略提供一定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 2022 年 12 月—2023 年 5 月在我院老年醫學中心住院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年齡≥65 歲;② 意識清楚,病情穩定,能配合本次調查;③ 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 譫妄、失語以及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等無法有效交流者;② 存在體力活動禁忌證或其他嚴重影響運動的疾病不能配合完成功能測試者,如偏癱、痛風急性發作、長期臥床者等。本研究已獲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2023年審(531)號]。
本研究樣本量需按照調查問卷條目數(共計 23 個條目)的 15 倍進行估算,即 345 例患者;并考慮 10%的無效問卷率。因此,本研究至少需納入 380 例患者。
1.2 調查工具
1.2.1 衰弱評估
采用衰弱評估量表評估研究對象的衰弱程度,該量表由國際老年營養學會[7]提出,包括了疲勞感、阻力感、自由活動度下降、多種疾病、體重下降 5 項內容,總分 0~5 分,0 分為非衰弱,1~2 分為衰弱前期,≥3 分為衰弱期。該量表被廣泛適用于臨床衰弱綜合征的篩查[8-9]。本研究首先參考評估量表的評判標準根據患者衰弱得分情況,分為非衰弱、衰弱前期、衰弱期 3 組,以探討不同衰弱程度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狀態情況。再根據衰弱的概念,將衰弱量表得分為 0 分者納入非衰弱組,衰弱量表得分≥1 分者納入衰弱組,以更加直觀地探討非衰弱與衰弱組患者下肢功能狀態。
1.2.2 下肢運動功能評估
① 簡易機體功能評估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由 Guralnik 等[10]編制,包含 3 個部分:平衡測試(雙足并攏站立、雙足半串聯站立和雙足串聯站立)、4 m步行測試、5 次坐站測試。該量表總分為 12 分,0~6 分表示下肢功能差、7~9 分表示下肢功能中等、10~12 分表示下肢功能好[11],源量表 Cronbach系數 α 為 0.77~0.96[12],有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使用的秒表型號均為 AOPI 奧匹(AP?7001)。
② “起立-行走”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TUGT 操作簡便,可綜合反映受試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13]。測量受試者從高度約 46 cm 的座椅上起立,以快速穩定的速度完成 3 m 往返步行,重新坐回椅上的時間[14]。研究指出 TUGT 小于 10 s 為正常;10~19 s 為輕度異常;20~29 s 為中度異常;≥30 s 為重度異常[15]。為了結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對所有受試者均重復測量 3 次,間隔 1 min/次,記錄平均時間。TUGT 簡單易行,可靠性高,組內相關系數為 0.99,已在國內外下肢功能評估中大量應用[16]。
1.2.3 觀察指標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一般資料僅納入患者年齡和性別。由于 80 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老年人,因此年齡分組為 65~79 歲和 80~99 歲。非衰弱、衰弱前期、衰弱期 3 組間的觀察指標為性別、年齡、SPPB 總分和 TUGT 結果。非衰弱和衰弱 2 組間的觀察指標為 SPPB 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及 TUGT 結果。
1.3 資料收集與質量控制
研究開始前成立評估小組,成員包括從事老年臨床工作≥10 年的主管護師、從事老年康復工作≥10 年的主管技師、護理碩士研究生等 8 位成員,由康復醫師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合格后方進行評估。調查時間為患者入院當天至出院前任意 1 d。評估前向患者詳細闡述評估目的、方法,明確告訴患者此評估不收取費用僅作為研究使用。對于不能自行完成問卷的患者,由調查員一一詢問患者后代為填寫。剔除標準:① 調查過程中不配合者;② 調查結束后,整理調查數據,調查數據有缺失且通過電話回訪無法獲取相應信息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2 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校正法。衰弱得分與下肢運動功能相關性采用 Spearman相關性分析。將衰弱得分作為因變量,SPPB 各維度與 TUGT 作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為避免變量間的共線性問題,采用逐步回歸進行變量篩選,并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不同衰弱程度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狀態比較
共納入老年患者 501 例,男 325 例(64.9%),女 176 例(35.1%);年齡 65~95 歲,平均(77.83±8.54)歲;衰弱 256 例(51.1%),衰弱前期 161 例(32.1%),非衰弱 84 例(16.8%)。不同衰弱程度下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狀態比較見表1。可見,男性患者衰弱的發生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80~99 歲年齡段患者的衰弱發生率高于 65~79 歲(P<0.05)。

2.2 患者衰弱與否與下肢運動功能狀態的相關性
衰弱組與非衰弱組下肢運動功能比較見表2。可見,衰弱組的 SPPB 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低于非衰弱組(P<0.05);衰弱組的 TUGT 長于非衰弱組(P<0.05)。Spearma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SPPB 各維度(并腳站立、雙腳半串聯站立、雙腳串聯站立、4 m步行測試、5 次坐站測試)與衰弱均呈負相關(r=?0.253、?0.486、?0.771、?0.797、?0.813,P<0.001)、TUGT 與衰弱呈正相關(r=0.776,P<0.001)。

將衰弱得分作為因變量,SPPB 各維度與 TUGT 測試為自變量,賦值表見表3。下肢運動功能對患者衰弱影響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表4),SPPB 各維度(平衡測試、 4 m 步行測試、5 次坐站測試)得分越低,衰弱風險越高;在 TUGT 中,相較于用時較短者,患者完成測試用時越長,衰弱得分越高,越容易發生衰弱。共線性診斷結果顯示方差膨脹系數均<5,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3 討論
3.1 本組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發生率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發生率為 51.1%。高于衛尹等[17](34.3%)、賴小星等[18](48.7%)的研究。分析原因之一可能與研究對象的年齡、疾病及調查時段[19]等不同有關,本次納入對象來源于西部疑難危急重癥診療的國家級中心的老年病房、80 歲以上高齡老人 211 例(42.1%)、調查時間開始于秋冬季節,諸多因素均可能導致衰弱發生率的增加[20-21]。本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出高齡(≥80 歲)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發生率較 65~79 歲年齡段更高。另一方面可能與衰弱的評估工具不同有關,目前使用的工具包括 FRAIL 量表、Fried 衰弱表型、SOF 指數、Kihon 清單、臨床衰弱量表、脆弱老年人調查問卷-13 等,評估工具的不同也會造成結果的差異性[8]。而老年人軀體功能受損也是指與增齡或者慢性疾病等多因素相關的肌肉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及移動能力減退以及步態受損等功能改變[22],與衰弱的發展有相似的生理病理改變[23],因此臨床醫護人員在使用衰弱評估工具的同時,還可運用包括 SPPB、TUGT 等在內的軀體功能評價指標更早地識別住院患者的衰弱狀態,及早預警,盡可能地延緩衰弱的發生,維護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既往研究表明,由于內分泌系統的改變導致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衰弱程度高于男性[24];然而本研究發現住院患者中男性衰弱的發生率高于女性,這與田鵬等[19]納入我國 29 項研究包括 64306 例患者關于衰弱患病率的系統評價中得出的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
3.2 衰弱與下肢運動功能下降關系密切
步速、握力等軀體功能指標是預測老年患者共病的嚴重程度、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25],也是預測老年患者未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依賴性因素[26]。Volpi 等[27]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類的骨骼肌從50歲以后衰老速度加快,從而表現為肌肉功能、肌力、肌肉含量等的下降。有研究將 SPPB、TUGT 用于住院患者,可有效評估老年人的運動能力,識別處于不良后果高風險的老年患者,并且可以更好地對患者預后進行分層及出院后護理計劃的擬定,而 SPPB≤9 分對發現老年人衰弱的敏感性可高達 93%[28-31]。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患者的 SPPB 總體處于中等偏差水平,TUGT 處于輕度異常水平,并且下肢運動功能越差(SPPB 得分越低、TUGT 時間越長),衰弱得分越高,這與已有研究結果[32-34]一致。已有諸多研究表明對于運動功能的提高,最有效的途徑則是進行包括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平衡訓練在內的多組分運動鍛煉[35-37]。這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同時應該識別與管理老年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衰退問題,特別是對于高齡、多病共存的老年患者,應該及早進行下肢運動功能評估,并以多學科團隊為基礎,制定科學有效、個體化的多組分運動鍛煉方案,改善老年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水平,從而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狀態。更重要的是應該將預防衰弱前移,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機構的作用,開展社區衰弱綜合征相關知識宣教,指導社區老年人進行規律有效的多組分運動,以預防下肢運動功能減退為切入點改善老年人群的衰弱狀態。
衰弱綜合征與老年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下降密切相關,且隨著衰弱程度的增加,下肢運動功能越弱,兩者均會導致軀體功能受損、活動能力下降,增加老年患者失能、死亡等不良健康結局的發生。特別是在住院期間,老年患者的活動水平減少更容易誘導衰弱的發生。有研究指出患者臥床 7 d 股直肌的橫截面積減少可達到 12.5%[38]。因此在臨床中可以采用簡易工具評估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以預測衰弱的發生,早期識別并通過抗阻鍛煉等提高下肢運動功能角度出發改善老年患者的衰弱狀態,維護老年患者的功能。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為單中心橫斷面研究,存在人群代表性不足的特點;②由于考慮到臨床評估的簡便易行,本研究只采用 SPPB、TUGT 收集了下肢運動功能相關指標,并未將下肢肌肉含量、面積等納入研究,不能明確肌肉含量、質量等與衰弱的相關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的調查研究,并將其他肌肉評價指標納入變量中,為老年衰弱患者的個體化干預提供更多的臨床證據。
作者貢獻:淳雪麗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數據收集、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撰寫論文,對文章整體負責;黃文霞對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論文的修訂,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彭春蘭、胡翠林、周倩云、徐沁悅協助數據收集;李茜協助數據錄入、整理與分析;梁玉祥對機體功能評估方法進行培訓與考核。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衰弱作為一種與多種因素相關的老年綜合征,反映了個體的健康程度,可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健康結局,例如跌倒、失能、病死等,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3]。我國專家共識指出衰弱綜合征是以肌少癥為基本特征的個體穩態受損的非特異狀態[4],而老年人肌少癥是指肌肉數量、質量及力量的降低引起的綜合征,外在表現為軀體功能的下降[5]。研究表明下肢力量減弱較上肢速度更快[6],且下肢肌肉量和運動功能的下降,也會增加老年人骨質疏松、跌倒等風險的發生率[4]。衰弱是一個早期可逆的過程,早期識別并進行積極干預可以延緩衰弱前期的老年人走向衰弱及失能的狀態,如何早期發現衰弱并采取針對性地干預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因此本研究擬以下肢運動功能為切入點,通過探討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綜合征與下肢運動功能的相關性,以期為今后提出針對提高住院老年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從而改善其衰弱的運動干預策略提供一定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 2022 年 12 月—2023 年 5 月在我院老年醫學中心住院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年齡≥65 歲;② 意識清楚,病情穩定,能配合本次調查;③ 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 譫妄、失語以及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等無法有效交流者;② 存在體力活動禁忌證或其他嚴重影響運動的疾病不能配合完成功能測試者,如偏癱、痛風急性發作、長期臥床者等。本研究已獲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2023年審(531)號]。
本研究樣本量需按照調查問卷條目數(共計 23 個條目)的 15 倍進行估算,即 345 例患者;并考慮 10%的無效問卷率。因此,本研究至少需納入 380 例患者。
1.2 調查工具
1.2.1 衰弱評估
采用衰弱評估量表評估研究對象的衰弱程度,該量表由國際老年營養學會[7]提出,包括了疲勞感、阻力感、自由活動度下降、多種疾病、體重下降 5 項內容,總分 0~5 分,0 分為非衰弱,1~2 分為衰弱前期,≥3 分為衰弱期。該量表被廣泛適用于臨床衰弱綜合征的篩查[8-9]。本研究首先參考評估量表的評判標準根據患者衰弱得分情況,分為非衰弱、衰弱前期、衰弱期 3 組,以探討不同衰弱程度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狀態情況。再根據衰弱的概念,將衰弱量表得分為 0 分者納入非衰弱組,衰弱量表得分≥1 分者納入衰弱組,以更加直觀地探討非衰弱與衰弱組患者下肢功能狀態。
1.2.2 下肢運動功能評估
① 簡易機體功能評估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由 Guralnik 等[10]編制,包含 3 個部分:平衡測試(雙足并攏站立、雙足半串聯站立和雙足串聯站立)、4 m步行測試、5 次坐站測試。該量表總分為 12 分,0~6 分表示下肢功能差、7~9 分表示下肢功能中等、10~12 分表示下肢功能好[11],源量表 Cronbach系數 α 為 0.77~0.96[12],有較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使用的秒表型號均為 AOPI 奧匹(AP?7001)。
② “起立-行走”測試(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TUGT 操作簡便,可綜合反映受試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13]。測量受試者從高度約 46 cm 的座椅上起立,以快速穩定的速度完成 3 m 往返步行,重新坐回椅上的時間[14]。研究指出 TUGT 小于 10 s 為正常;10~19 s 為輕度異常;20~29 s 為中度異常;≥30 s 為重度異常[15]。為了結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對所有受試者均重復測量 3 次,間隔 1 min/次,記錄平均時間。TUGT 簡單易行,可靠性高,組內相關系數為 0.99,已在國內外下肢功能評估中大量應用[16]。
1.2.3 觀察指標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一般資料僅納入患者年齡和性別。由于 80 歲以上的老人稱為高齡老年人,因此年齡分組為 65~79 歲和 80~99 歲。非衰弱、衰弱前期、衰弱期 3 組間的觀察指標為性別、年齡、SPPB 總分和 TUGT 結果。非衰弱和衰弱 2 組間的觀察指標為 SPPB 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及 TUGT 結果。
1.3 資料收集與質量控制
研究開始前成立評估小組,成員包括從事老年臨床工作≥10 年的主管護師、從事老年康復工作≥10 年的主管技師、護理碩士研究生等 8 位成員,由康復醫師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合格后方進行評估。調查時間為患者入院當天至出院前任意 1 d。評估前向患者詳細闡述評估目的、方法,明確告訴患者此評估不收取費用僅作為研究使用。對于不能自行完成問卷的患者,由調查員一一詢問患者后代為填寫。剔除標準:① 調查過程中不配合者;② 調查結束后,整理調查數據,調查數據有缺失且通過電話回訪無法獲取相應信息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2 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3 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校正法。衰弱得分與下肢運動功能相關性采用 Spearman相關性分析。將衰弱得分作為因變量,SPPB 各維度與 TUGT 作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為避免變量間的共線性問題,采用逐步回歸進行變量篩選,并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不同衰弱程度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狀態比較
共納入老年患者 501 例,男 325 例(64.9%),女 176 例(35.1%);年齡 65~95 歲,平均(77.83±8.54)歲;衰弱 256 例(51.1%),衰弱前期 161 例(32.1%),非衰弱 84 例(16.8%)。不同衰弱程度下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狀態比較見表1。可見,男性患者衰弱的發生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80~99 歲年齡段患者的衰弱發生率高于 65~79 歲(P<0.05)。

2.2 患者衰弱與否與下肢運動功能狀態的相關性
衰弱組與非衰弱組下肢運動功能比較見表2。可見,衰弱組的 SPPB 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低于非衰弱組(P<0.05);衰弱組的 TUGT 長于非衰弱組(P<0.05)。Spearma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SPPB 各維度(并腳站立、雙腳半串聯站立、雙腳串聯站立、4 m步行測試、5 次坐站測試)與衰弱均呈負相關(r=?0.253、?0.486、?0.771、?0.797、?0.813,P<0.001)、TUGT 與衰弱呈正相關(r=0.776,P<0.001)。

將衰弱得分作為因變量,SPPB 各維度與 TUGT 測試為自變量,賦值表見表3。下肢運動功能對患者衰弱影響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表4),SPPB 各維度(平衡測試、 4 m 步行測試、5 次坐站測試)得分越低,衰弱風險越高;在 TUGT 中,相較于用時較短者,患者完成測試用時越長,衰弱得分越高,越容易發生衰弱。共線性診斷結果顯示方差膨脹系數均<5,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3 討論
3.1 本組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發生率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住院老年患者衰弱發生率為 51.1%。高于衛尹等[17](34.3%)、賴小星等[18](48.7%)的研究。分析原因之一可能與研究對象的年齡、疾病及調查時段[19]等不同有關,本次納入對象來源于西部疑難危急重癥診療的國家級中心的老年病房、80 歲以上高齡老人 211 例(42.1%)、調查時間開始于秋冬季節,諸多因素均可能導致衰弱發生率的增加[20-21]。本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出高齡(≥80 歲)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發生率較 65~79 歲年齡段更高。另一方面可能與衰弱的評估工具不同有關,目前使用的工具包括 FRAIL 量表、Fried 衰弱表型、SOF 指數、Kihon 清單、臨床衰弱量表、脆弱老年人調查問卷-13 等,評估工具的不同也會造成結果的差異性[8]。而老年人軀體功能受損也是指與增齡或者慢性疾病等多因素相關的肌肉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及移動能力減退以及步態受損等功能改變[22],與衰弱的發展有相似的生理病理改變[23],因此臨床醫護人員在使用衰弱評估工具的同時,還可運用包括 SPPB、TUGT 等在內的軀體功能評價指標更早地識別住院患者的衰弱狀態,及早預警,盡可能地延緩衰弱的發生,維護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既往研究表明,由于內分泌系統的改變導致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衰弱程度高于男性[24];然而本研究發現住院患者中男性衰弱的發生率高于女性,這與田鵬等[19]納入我國 29 項研究包括 64306 例患者關于衰弱患病率的系統評價中得出的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
3.2 衰弱與下肢運動功能下降關系密切
步速、握力等軀體功能指標是預測老年患者共病的嚴重程度、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25],也是預測老年患者未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依賴性因素[26]。Volpi 等[27]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類的骨骼肌從50歲以后衰老速度加快,從而表現為肌肉功能、肌力、肌肉含量等的下降。有研究將 SPPB、TUGT 用于住院患者,可有效評估老年人的運動能力,識別處于不良后果高風險的老年患者,并且可以更好地對患者預后進行分層及出院后護理計劃的擬定,而 SPPB≤9 分對發現老年人衰弱的敏感性可高達 93%[28-31]。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患者的 SPPB 總體處于中等偏差水平,TUGT 處于輕度異常水平,并且下肢運動功能越差(SPPB 得分越低、TUGT 時間越長),衰弱得分越高,這與已有研究結果[32-34]一致。已有諸多研究表明對于運動功能的提高,最有效的途徑則是進行包括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平衡訓練在內的多組分運動鍛煉[35-37]。這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同時應該識別與管理老年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衰退問題,特別是對于高齡、多病共存的老年患者,應該及早進行下肢運動功能評估,并以多學科團隊為基礎,制定科學有效、個體化的多組分運動鍛煉方案,改善老年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水平,從而改善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狀態。更重要的是應該將預防衰弱前移,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機構的作用,開展社區衰弱綜合征相關知識宣教,指導社區老年人進行規律有效的多組分運動,以預防下肢運動功能減退為切入點改善老年人群的衰弱狀態。
衰弱綜合征與老年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下降密切相關,且隨著衰弱程度的增加,下肢運動功能越弱,兩者均會導致軀體功能受損、活動能力下降,增加老年患者失能、死亡等不良健康結局的發生。特別是在住院期間,老年患者的活動水平減少更容易誘導衰弱的發生。有研究指出患者臥床 7 d 股直肌的橫截面積減少可達到 12.5%[38]。因此在臨床中可以采用簡易工具評估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以預測衰弱的發生,早期識別并通過抗阻鍛煉等提高下肢運動功能角度出發改善老年患者的衰弱狀態,維護老年患者的功能。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為單中心橫斷面研究,存在人群代表性不足的特點;②由于考慮到臨床評估的簡便易行,本研究只采用 SPPB、TUGT 收集了下肢運動功能相關指標,并未將下肢肌肉含量、面積等納入研究,不能明確肌肉含量、質量等與衰弱的相關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的調查研究,并將其他肌肉評價指標納入變量中,為老年衰弱患者的個體化干預提供更多的臨床證據。
作者貢獻:淳雪麗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數據收集、統計學處理,結果的分析與解釋,撰寫論文,對文章整體負責;黃文霞對研究進行可行性分析,論文的修訂,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彭春蘭、胡翠林、周倩云、徐沁悅協助數據收集;李茜協助數據錄入、整理與分析;梁玉祥對機體功能評估方法進行培訓與考核。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