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蹊, 高子晶, 滕邦, 胡鑫. 基于 INTERACT3 的神經外科醫生對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偏好的現況調查. 華西醫學, 2024, 39(5): 749-753. doi: 10.7507/1002-0179.20231007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臨床研究是綜合性醫院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1]。2016 年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游潮教授聯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共同發起了一項前瞻性、國際多中心、盲態終點評估、階梯式群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關于急性腦出血后包含強化降壓在內的組合性管理方案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INTERACT3)。該研究在 9 個中低收入國家和一個高收入國家中納入發病 6 h 內的經影像學證實的急性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旨在確定目標導向的護理組合方案,包括早期強化降壓和其他異常生理變量的管理方案,觀察是否能改善大范圍急性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功能結局。該研究持續 8 年,其發現對于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組合性管理可降低 6 個月不良功能預后,提高生存率、生活質量及 7 d 內出院的可能性,并減少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在該研究的進展過程中,得到來自國內多家醫院數十位神經外科醫師的積極配合與協助,研究發起方工作人員通過與各個參研單位神經外科醫師的日常溝通,發現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讓本項目的執行存在諸多提升空間[3]。由于積極開展臨床研究對于神經外科醫師成長和學科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4],有助于推動臨床診療的規范化。因此,為進一步了解國內神經外科醫生參與臨床研究現狀,深入溝通神經外科醫生關于執行研究者發起的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ial, IIT)類型的傾向性及常見問題,以及為今后將在國內各醫院神經外科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做好準備,本研究基于 INTERACT3 對神經外科醫生的臨床研究偏好開展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時間為 2023 年 9 月—10 月,調查對象為國內參與 INTERACT3 項目的 89 家參研單位的不同年資及職稱的神經外科醫生。納入標準:2017 年 12 月—2022 年 9 月實際參與 INTERACT3 項目并已在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取得倫理批件。排除標準:納入有效受試者數量為 0 的單位。
1.2 調查工具
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 INTERACT3 團隊設計調查問卷。該問卷共包括 21 個條目,每個條目含有 1 項問題,其中,單選題 8 項,多選題 12 項,主觀題 1 項。
調查問卷包括以下內容:① 受訪醫生情況:包括姓名、學歷、職稱、從業年限;② 醫院信息:包括醫院名稱、醫院等級、是否為教學醫院;③ 受訪醫生主持和參與臨床研究的經歷,包括是否主持過臨床研究經歷,若有,主持過的臨床研究種類(回顧性臨床研究、前瞻性單中心臨床研究、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其他類型的臨床研究);是否參與過臨床研究經歷,若有,參與過的臨床研究種類(回顧性臨床研究、前瞻性單中心臨床研究、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其他類型的臨床研究);④ 受訪醫生主持/參加臨床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升職稱、積累相關經驗,為以后自己牽頭項目做準備、規范臨床診治、興趣愛好、結交相關領域同道、經濟原因;⑤ 受訪者對臨床研究最看重的方面,包括:方案設計合理,易操作、發起方主要研究者/牽頭單位的名聲、研究規模大小、對將來臨床工作有幫助、研究成果的分配、勞動報酬;⑥ 受訪者偏向的臨床研究類型,包括橫斷面研究、隊列研究、前-后對照試驗、病例對照研究(非隨機對照研究)、單個體隨機對照研究、群組隨機對照研究、交叉試驗;⑦ 勸退因素,包括安全性考慮、受試者入組困難(病例數少,知情同意困難,納入排除標準過高等)、病例報告表(clinical record form, CRF)復雜,表單過多、影響正常臨床醫療工作(住院日延長、增加非常規的檢查等)、隨訪相關問題(容易忘記、隨訪次數過多、隨訪內容過多、增加受試者的非常規來院隨訪等)、沒有配備臨床研究協調員、臨床研究監察員工作能力欠缺、組長單位不易溝通、報酬過低;⑧ 關于病例報告表形式的偏好,包括紙質病例報告表、電子數據采集系統、無特別偏好;⑨ 關于隨訪方式的偏好,包括受試者到院隨訪、分中心自行電話隨訪、中心電話隨訪。
1.3 調查方法
通過微信“問卷星”小程序發送、回收問卷。
1.4 質量控制
問卷回收后,立即核查問卷是否填寫完整,對于有漏填的立即補填,對于有邏輯性矛盾的,刪除該份問卷,請受訪者重新填寫。問卷回收 1 周后,隨機抽取 10%,請原受訪者再次填寫,二次填寫無明顯差異方能算作有效問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學分析。根據本次調查數據特點,采用構成比進行描述性統計。
2 結果
2.1 受訪者所在醫院和個人情況
共回收到問卷 57 份,29 家單位。其中,有效問卷 56 份,1 份因首次填寫與二次填寫差異過大,被判定為無效問卷。信效度分析顯示,量表 Cronbach α 值為 0.72,KMO 值 0.75,提示量表信效度良好。
調查對象分部于全國 18 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來自西南地區的醫院 13 家(醫生 35 名),華東地區醫院 6 家(醫生 10 名),華北地區醫院 4 家(醫生 5 名),東北地區醫院 3 家(醫生 3 名),華中地區醫院 2 家(醫生 2 名),西北地區醫院 1 家(醫生 1 名)。在 29 家醫院中,三級甲等醫院 23 家(79.31%)、三級乙等醫院 2 家(6.90%)、二級甲等醫院 4 家(13.79%),教學醫院 25 家(86.20%)。在 56 名醫生中,三級甲等醫院 45 人,三級乙等醫院 7 人,二級甲等 4 人,教學醫院 52 人。受訪醫生的個人基本情況見表1。可見,在受訪者中,擁有博士學位者(53.57%)、高級職稱者(含正高及副高)(57.14%),從業年限≥21 年者(33.93%)占比較高。

2.2 受訪者研究經歷
受訪者一般情況見表2。可見,在 56 名受訪者中,53.87%(30/56)曾經主持過不同類型的臨床研究,42.86%(24/56)主持過回顧性臨床研究,41.07%(23/56)主持過前瞻性臨床研究;98.21%(55/56)參與過臨床研究項目;主持或參加臨床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積累經驗,為以后自己牽頭項目做準備(89.29%);98.21%認為方案設計合理、易操作是臨床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問卷所提及的臨床研究類型中,最受歡迎的是非隨機對照的病例對照研究(76.79%)。

受訪者研究偏好見表3。可見,在 56 名受訪者中,關于臨床研究最多的顧慮的是關于受試者入組困難(80.36%);83.93%偏向于電子數據采集系統;關于隨訪方式的偏好區別不大。

3 討論
隨著醫學進步和臨床醫生對自身競爭力提高的追求,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會越來越多,如何規范的 IIT,是眾多研究者面臨的重點問題之一[5]。盡管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頒布了《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6],但在執行方面,尤其是參與研究者的依從性方面,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可能導致臨床研究無法取得預期結果,造成臨床資源以及研究經費的浪費。因此,進一步規范研究者依從性的管理問題,進而提高項目的執行質量是 IIT 管理的一個重點方向。因此,本課題對神經外科 IIT 參與者進行了研究偏好的現況調查,是探索如何提高研究者依從性,改善項目執行質量的一個重要基礎[7]。
本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目前參與臨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以具有高級職稱和較好的教育背景的從業者為主,大部分就職于三級甲等醫院及教學醫院。從業年限方面,大部分研究者在本行業的工作年限 10 年以上,此年齡段的醫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各醫院負責臨床診療工作的中堅力量。參與本次研究的分中心研究者無論從專業水平還是科研經驗上,都能夠勝任本次項目的實施,并且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能夠充分協調科室資源,取得醫院行政部門以及其它科室的配合。但是,這類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往往會面臨一些臨床以外的因素,對執行過程中的研究質量造成影響,根據本項目的調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研究者既往的研究經驗
研究者既往研究經驗是項目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8]。自項目啟動后,研究者的既往經驗能夠在研究的設計、研究的組織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具有豐富經驗的研究者能夠對研究方案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能夠迅速融入團隊中,較好完成自己所負責的任務。在臨床研究過程中,擁有成熟研究經驗的研究者還能促使團隊以較快的速度完成各種行政倫理等審批流程,能充分促使相關科室、醫院職能部門的良好合作,使得研究能順利開展,提高研究完成的質量。然而在實際項目中,并非所有研究者及分中心研究者都具備豐富的研究經驗。研究經驗的差異,可能導致項目進展不統一,研究質量的參差不齊,進而影響研究的整體質量[9]。
3.2 研究熱情
既往研究發現,研究者的熱情是評估研究者依從性的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是選擇研究者的一個重要因素[10]。研究熱情高漲的研究者,能夠響應項目的需求,積極推動項目的進展。反之,消極的研究者不僅導致項目進展緩慢,影響整體進度,還可能影響研究團隊的團結性[11]。本研究初步調查了研究者們參與研究的主要目的,側面反映了研究者研究熱情的來源。可以看到,大多數研究者的參與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積累相關經驗,為以后自己牽頭項目做準備以及規范臨床診治;而準備職稱提升和興趣愛好占了少數;僅有極少數的研究者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參與研究。然而,不同研究對參與者的需求滿足方面,可能存在差異,難以同時滿足眾多不同的需求,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在執行過程中關于臨床研究的顧慮同樣會影響研究者的熱情。本研究對研究者的顧慮作了調研,結果提示研究者在所有受訪醫生中,關于臨床研究最多的顧慮主要來自于研究設計的可執行度及安全性,其次是研究的工作強度,以及是否有充分的研究專業人員配合。從上述結果可見,研究者顧慮的根源來自于本職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沖突,因此,如何科學有效的解釋和緩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打消顧慮、提高研究者熱情的重要手段[12]。
3.3 執行流程
一項好的研究離不開良好的組織團隊。從項目設計之處就應當以嚴謹的態度、專業的知識儲備,并結合臨床實際能來構思項目各方面的細節,讓研究能夠順利的在臨床實地開展,如實施過程是否違反臨床診療規范,是否便于操作,是否有專業的協調監察團隊對項目順利推進進行輔助。CRF 和隨訪工作,是研究者所面臨的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工作,設計欠佳的 CRF 表,可能會徒增研究者的工作量,并且可能導致研究者熱情減退。近年來隨著電子 CRF 的普及,中心隨訪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研究者的工作負擔,項目執行的流暢度也得到了一定保障[13]。
通過本研究調查結果可總結參與研究者的相關偏好,并進一步探討提高依從性的辦法。首先應當完善研究設計,做好研究前培訓。良好的研究設計是讓研究者保持較高依從性的前提,而完善的研究前培訓,不僅能夠讓參與研究者熟悉研究設計、研究流程,也能使組織者在培訓過程中獲知研究者的建議與反饋,為改善研究流程提供一定依據。其次,應當完善激勵機制,保障分中心研究者利益[14]。大多數人員參與研究的目的是對個人及參研單位臨床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因此牽頭單位應當調查、了解分中心需求,根據自身條件,為研究者提供所需幫助;在研究完成時,應根據研究者及分中心的貢獻,分享研究數據;此外,在發表研究論文時應當根據分中心研究者的貢獻進行相應的署名。最后,在研究過程中,也應當加強監督,及時發現各分中心進度及質量上的問題,積極分析并處理[15]。
隨著醫學進步,IIT 項目日益增多,但目前全國范圍內開展的 IIT 項目質量執行良莠不齊[16]。本項目從研究者的偏好出發,進一步討論了影響研究者依從性的因素,進而提出了提高研究者依從性的可行方向。然而,本研究對象均為神經外科醫生,且樣本量較小,結果與實際情況之間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仍需要更大規模、更深入的調查研究來進一步探索研究者的需求,為提高 IIT 項目的執行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臨床研究是綜合性醫院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1]。2016 年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游潮教授聯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共同發起了一項前瞻性、國際多中心、盲態終點評估、階梯式群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關于急性腦出血后包含強化降壓在內的組合性管理方案的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INTERACT3)。該研究在 9 個中低收入國家和一個高收入國家中納入發病 6 h 內的經影像學證實的急性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旨在確定目標導向的護理組合方案,包括早期強化降壓和其他異常生理變量的管理方案,觀察是否能改善大范圍急性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的功能結局。該研究持續 8 年,其發現對于自發性腦出血患者,組合性管理可降低 6 個月不良功能預后,提高生存率、生活質量及 7 d 內出院的可能性,并減少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在該研究的進展過程中,得到來自國內多家醫院數十位神經外科醫師的積極配合與協助,研究發起方工作人員通過與各個參研單位神經外科醫師的日常溝通,發現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讓本項目的執行存在諸多提升空間[3]。由于積極開展臨床研究對于神經外科醫師成長和學科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4],有助于推動臨床診療的規范化。因此,為進一步了解國內神經外科醫生參與臨床研究現狀,深入溝通神經外科醫生關于執行研究者發起的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ial, IIT)類型的傾向性及常見問題,以及為今后將在國內各醫院神經外科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做好準備,本研究基于 INTERACT3 對神經外科醫生的臨床研究偏好開展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時間為 2023 年 9 月—10 月,調查對象為國內參與 INTERACT3 項目的 89 家參研單位的不同年資及職稱的神經外科醫生。納入標準:2017 年 12 月—2022 年 9 月實際參與 INTERACT3 項目并已在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取得倫理批件。排除標準:納入有效受試者數量為 0 的單位。
1.2 調查工具
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外科 INTERACT3 團隊設計調查問卷。該問卷共包括 21 個條目,每個條目含有 1 項問題,其中,單選題 8 項,多選題 12 項,主觀題 1 項。
調查問卷包括以下內容:① 受訪醫生情況:包括姓名、學歷、職稱、從業年限;② 醫院信息:包括醫院名稱、醫院等級、是否為教學醫院;③ 受訪醫生主持和參與臨床研究的經歷,包括是否主持過臨床研究經歷,若有,主持過的臨床研究種類(回顧性臨床研究、前瞻性單中心臨床研究、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其他類型的臨床研究);是否參與過臨床研究經歷,若有,參與過的臨床研究種類(回顧性臨床研究、前瞻性單中心臨床研究、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其他類型的臨床研究);④ 受訪醫生主持/參加臨床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升職稱、積累相關經驗,為以后自己牽頭項目做準備、規范臨床診治、興趣愛好、結交相關領域同道、經濟原因;⑤ 受訪者對臨床研究最看重的方面,包括:方案設計合理,易操作、發起方主要研究者/牽頭單位的名聲、研究規模大小、對將來臨床工作有幫助、研究成果的分配、勞動報酬;⑥ 受訪者偏向的臨床研究類型,包括橫斷面研究、隊列研究、前-后對照試驗、病例對照研究(非隨機對照研究)、單個體隨機對照研究、群組隨機對照研究、交叉試驗;⑦ 勸退因素,包括安全性考慮、受試者入組困難(病例數少,知情同意困難,納入排除標準過高等)、病例報告表(clinical record form, CRF)復雜,表單過多、影響正常臨床醫療工作(住院日延長、增加非常規的檢查等)、隨訪相關問題(容易忘記、隨訪次數過多、隨訪內容過多、增加受試者的非常規來院隨訪等)、沒有配備臨床研究協調員、臨床研究監察員工作能力欠缺、組長單位不易溝通、報酬過低;⑧ 關于病例報告表形式的偏好,包括紙質病例報告表、電子數據采集系統、無特別偏好;⑨ 關于隨訪方式的偏好,包括受試者到院隨訪、分中心自行電話隨訪、中心電話隨訪。
1.3 調查方法
通過微信“問卷星”小程序發送、回收問卷。
1.4 質量控制
問卷回收后,立即核查問卷是否填寫完整,對于有漏填的立即補填,對于有邏輯性矛盾的,刪除該份問卷,請受訪者重新填寫。問卷回收 1 周后,隨機抽取 10%,請原受訪者再次填寫,二次填寫無明顯差異方能算作有效問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學分析。根據本次調查數據特點,采用構成比進行描述性統計。
2 結果
2.1 受訪者所在醫院和個人情況
共回收到問卷 57 份,29 家單位。其中,有效問卷 56 份,1 份因首次填寫與二次填寫差異過大,被判定為無效問卷。信效度分析顯示,量表 Cronbach α 值為 0.72,KMO 值 0.75,提示量表信效度良好。
調查對象分部于全國 18 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來自西南地區的醫院 13 家(醫生 35 名),華東地區醫院 6 家(醫生 10 名),華北地區醫院 4 家(醫生 5 名),東北地區醫院 3 家(醫生 3 名),華中地區醫院 2 家(醫生 2 名),西北地區醫院 1 家(醫生 1 名)。在 29 家醫院中,三級甲等醫院 23 家(79.31%)、三級乙等醫院 2 家(6.90%)、二級甲等醫院 4 家(13.79%),教學醫院 25 家(86.20%)。在 56 名醫生中,三級甲等醫院 45 人,三級乙等醫院 7 人,二級甲等 4 人,教學醫院 52 人。受訪醫生的個人基本情況見表1。可見,在受訪者中,擁有博士學位者(53.57%)、高級職稱者(含正高及副高)(57.14%),從業年限≥21 年者(33.93%)占比較高。

2.2 受訪者研究經歷
受訪者一般情況見表2。可見,在 56 名受訪者中,53.87%(30/56)曾經主持過不同類型的臨床研究,42.86%(24/56)主持過回顧性臨床研究,41.07%(23/56)主持過前瞻性臨床研究;98.21%(55/56)參與過臨床研究項目;主持或參加臨床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積累經驗,為以后自己牽頭項目做準備(89.29%);98.21%認為方案設計合理、易操作是臨床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問卷所提及的臨床研究類型中,最受歡迎的是非隨機對照的病例對照研究(76.79%)。

受訪者研究偏好見表3。可見,在 56 名受訪者中,關于臨床研究最多的顧慮的是關于受試者入組困難(80.36%);83.93%偏向于電子數據采集系統;關于隨訪方式的偏好區別不大。

3 討論
隨著醫學進步和臨床醫生對自身競爭力提高的追求,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會越來越多,如何規范的 IIT,是眾多研究者面臨的重點問題之一[5]。盡管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頒布了《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6],但在執行方面,尤其是參與研究者的依從性方面,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可能導致臨床研究無法取得預期結果,造成臨床資源以及研究經費的浪費。因此,進一步規范研究者依從性的管理問題,進而提高項目的執行質量是 IIT 管理的一個重點方向。因此,本課題對神經外科 IIT 參與者進行了研究偏好的現況調查,是探索如何提高研究者依從性,改善項目執行質量的一個重要基礎[7]。
本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目前參與臨床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以具有高級職稱和較好的教育背景的從業者為主,大部分就職于三級甲等醫院及教學醫院。從業年限方面,大部分研究者在本行業的工作年限 10 年以上,此年齡段的醫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各醫院負責臨床診療工作的中堅力量。參與本次研究的分中心研究者無論從專業水平還是科研經驗上,都能夠勝任本次項目的實施,并且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能夠充分協調科室資源,取得醫院行政部門以及其它科室的配合。但是,這類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往往會面臨一些臨床以外的因素,對執行過程中的研究質量造成影響,根據本項目的調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研究者既往的研究經驗
研究者既往研究經驗是項目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8]。自項目啟動后,研究者的既往經驗能夠在研究的設計、研究的組織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具有豐富經驗的研究者能夠對研究方案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能夠迅速融入團隊中,較好完成自己所負責的任務。在臨床研究過程中,擁有成熟研究經驗的研究者還能促使團隊以較快的速度完成各種行政倫理等審批流程,能充分促使相關科室、醫院職能部門的良好合作,使得研究能順利開展,提高研究完成的質量。然而在實際項目中,并非所有研究者及分中心研究者都具備豐富的研究經驗。研究經驗的差異,可能導致項目進展不統一,研究質量的參差不齊,進而影響研究的整體質量[9]。
3.2 研究熱情
既往研究發現,研究者的熱情是評估研究者依從性的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是選擇研究者的一個重要因素[10]。研究熱情高漲的研究者,能夠響應項目的需求,積極推動項目的進展。反之,消極的研究者不僅導致項目進展緩慢,影響整體進度,還可能影響研究團隊的團結性[11]。本研究初步調查了研究者們參與研究的主要目的,側面反映了研究者研究熱情的來源。可以看到,大多數研究者的參與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積累相關經驗,為以后自己牽頭項目做準備以及規范臨床診治;而準備職稱提升和興趣愛好占了少數;僅有極少數的研究者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參與研究。然而,不同研究對參與者的需求滿足方面,可能存在差異,難以同時滿足眾多不同的需求,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在執行過程中關于臨床研究的顧慮同樣會影響研究者的熱情。本研究對研究者的顧慮作了調研,結果提示研究者在所有受訪醫生中,關于臨床研究最多的顧慮主要來自于研究設計的可執行度及安全性,其次是研究的工作強度,以及是否有充分的研究專業人員配合。從上述結果可見,研究者顧慮的根源來自于本職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沖突,因此,如何科學有效的解釋和緩解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是打消顧慮、提高研究者熱情的重要手段[12]。
3.3 執行流程
一項好的研究離不開良好的組織團隊。從項目設計之處就應當以嚴謹的態度、專業的知識儲備,并結合臨床實際能來構思項目各方面的細節,讓研究能夠順利的在臨床實地開展,如實施過程是否違反臨床診療規范,是否便于操作,是否有專業的協調監察團隊對項目順利推進進行輔助。CRF 和隨訪工作,是研究者所面臨的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工作,設計欠佳的 CRF 表,可能會徒增研究者的工作量,并且可能導致研究者熱情減退。近年來隨著電子 CRF 的普及,中心隨訪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研究者的工作負擔,項目執行的流暢度也得到了一定保障[13]。
通過本研究調查結果可總結參與研究者的相關偏好,并進一步探討提高依從性的辦法。首先應當完善研究設計,做好研究前培訓。良好的研究設計是讓研究者保持較高依從性的前提,而完善的研究前培訓,不僅能夠讓參與研究者熟悉研究設計、研究流程,也能使組織者在培訓過程中獲知研究者的建議與反饋,為改善研究流程提供一定依據。其次,應當完善激勵機制,保障分中心研究者利益[14]。大多數人員參與研究的目的是對個人及參研單位臨床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因此牽頭單位應當調查、了解分中心需求,根據自身條件,為研究者提供所需幫助;在研究完成時,應根據研究者及分中心的貢獻,分享研究數據;此外,在發表研究論文時應當根據分中心研究者的貢獻進行相應的署名。最后,在研究過程中,也應當加強監督,及時發現各分中心進度及質量上的問題,積極分析并處理[15]。
隨著醫學進步,IIT 項目日益增多,但目前全國范圍內開展的 IIT 項目質量執行良莠不齊[16]。本項目從研究者的偏好出發,進一步討論了影響研究者依從性的因素,進而提出了提高研究者依從性的可行方向。然而,本研究對象均為神經外科醫生,且樣本量較小,結果與實際情況之間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仍需要更大規模、更深入的調查研究來進一步探索研究者的需求,為提高 IIT 項目的執行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