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間歇性 θ 短陣快速脈沖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short burst rapid pulse stimulation, iTBS)屬于新型的非侵入性神經刺激技術,可在短時間內高頻刺激大腦中的特定區域,以調節大腦神經活動,具有無創、易操作、安全性高等優勢。近年來,iTBS 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療中越來越受到關注。該文就 iTBS 在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和甲基苯丙胺成癮等常見精神心理疾病中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以期為精神心理疾病的臨床治療與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治療策略和方向。
引用本文: 龔瑩瑩, 江廬山, 姜慶偉. 間歇性 θ 短陣快速脈沖刺激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華西醫學, 2024, 39(4): 654-659. doi: 10.7507/1002-0179.20231022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患有不同類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其發病率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中存在差異,但總體呈上升趨勢[1-2]。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風險與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有關,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3-6]。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其中藥物治療可幫助患者緩解癥狀,但需長期服用;心理治療可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改變不良行為模式,提高自我調適能力;社會支持包括家庭支持、社區康復和職業培訓等[7-8]。然而,部分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心理治療也存在療效不確定等問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間歇性 θ 短陣快速脈沖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iTBS)憑借其無創、易操作、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及科研領域中。本文就 iTBS 在常見精神心理疾病中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以期為精神心理疾病的臨床治療與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治療策略和方向。
1 iTBS 工作原理及作用機制
1.1 工作原理
iTBS 是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的一種特殊形式。研究顯示其相較于傳統的高頻 rTMS 可在較短的應用時間內顯示出更持久的效果[9]。iTBS 通過在特定腦區施加短脈沖磁場,來調節和改善腦功能,通常用于治療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抑郁癥、慢性疼痛、帕金森病等[10-11]。在 iTBS 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躺在 MRI 儀中,醫生會在患者的頭部放置一個電磁線圈,通過這個線圈施加脈沖磁場,這些磁場脈沖會以特定的頻率和強度重復刺激大腦的特定區域,通常是那些與疼痛或情緒調節有關的區域[12]。此外,iTBS 作為一種短程刺激療法,每次治療只需持續約 2 min,它通過連續的快速脈沖刺激大腦的 θ 頻段(4~8 Hz)來模擬正常情況下大腦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活動模式,這種刺激模式被認為可以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突觸可塑性,促進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改善神經功能和精神狀態[13-14]。具體來說,iTBS 的刺激參數包括脈沖寬度、脈沖頻率、脈沖間隔和刺激持續時間等,這些參數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治療需求。iTBS 的優點在于它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這意味著它不會引起創傷,而且可以精確地定位和刺激大腦的特定區域,且副作用較輕,主要包括頭痛、惡心、皮膚刺激等。
1.2 作用機制
iTBS 是一種常用于研究人腦功能連接性和網絡動力學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通過在頭皮上施加短脈沖磁場,來刺激大腦皮質的神經元活動,這些脈沖以特定的頻率和間隔發放,以模擬大腦自然發生的電活動,通過這種方式,iTBS 能夠在不引起明顯疼痛或損傷的情況下,暫時改變大腦皮質的活動狀態[15-16]。iTBS 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機制產生作用:① 頻率特異性:iTBS 的刺激脈沖頻率通常與大腦皮質神經元的自然活動頻率(如 θ 波)相匹配,這使得刺激能夠更容易地被大腦皮質接受和響應;② 間歇性:iTBS 的刺激是間歇性的,即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刺激,然后停止一段時間,這種間歇性可以使大腦皮質對刺激產生更強的反應,從而增強刺激效果;③ 脈沖寬度較窄:iTBS 的脈沖寬度通常較窄,這有助于減少刺激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并使刺激更集中在目標皮質區域;④ 刺激模式多樣:iTBS 可以采用不同的刺激模式,如單次刺激、成對刺激、短陣刺激等,這些不同的刺激模式可以針對不同的研究目標和實驗設計進行調整[17-19]。總之,iTBS 作為一種具有多種作用機制和應用價值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通過調整刺激參數,研究者可以針對不同的大腦功能和疾病模型進行研究,為神經精神疾病的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2 iTBS 在精神疾病中的應用
iTBS 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技術,近年來在精神疾病治療中越來越受到關注。下面將分別探討 iTBS 在抑郁癥、精神分裂癥以及甲基苯丙胺成癮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2.1 抑郁癥
預計到 2030 年,重度抑郁障礙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20]。重度抑郁障礙對一線藥物和精神治療、抗抑郁治療無反應的情況非常多,大約 33% 的患者在接受足夠的抗抑郁治療后沒有實現緩解,這一人群迫切需要快速有效的治療[21]。根據以往研究,iTBS 能通過高頻重復脈沖刺激大腦皮質,調節神經元活動,進而影響神經網絡功能,起到治療作用[22-23]。此外,iTBS 可以進行多次日常治療,因此,這種經濟有效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與標準 rTMS 相比,iTBS 可以大大縮短整體治療持續時間,并實現更快速的抗抑郁效果。有臨床研究證實,iTBS 在治療首發抑郁癥方面與傳統的 rTMS 效果相當,均能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情緒調節能力,且對執行功能改善更顯著[24]。如曾鵬等[25]將 105 例卒中后重度抑郁患者隨機分為 A 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iTBS 模式 rTMS 治療)、B 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常規模式 rTMS 治療)、C 組(僅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治療部位選擇延髓脊外側前額葉皮質區(精神活動和認知功能重要區域,與左側額葉病變密切相關),連續治療 6 周后 A 組總有效率、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分以及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均高于 B 組和 C 組,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 項版評分和搏動指數、阻力指數及治療副反應量表評分均低于 B 組和 C 組,說明 iTBS 治療卒中后重度抑郁效果確切,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和認知功能,還能提高腦血流量供應,值得臨床借鑒。該研究認為 iTBS 通過影響患者腦內葡萄糖代謝,增加神經遞質傳遞,調節皮質興奮性及腦血流量,保持腦功能要求腦血流動力學的穩定來發揮治療作用。Struckmann 等[26]招募了 42 例抑郁癥患者,隨機選擇一部分患者接受 iTBS 治療,2 次/d,持續 10 d,刺激強度為目標值,與假性治療相比,接受 iTBS 治療的患者左側前額葉皮質與右側島葉/枕葉的連接性降低,左側腦島與左側大腦前區的連接性也降低,而這與癥狀的改善有關,說明 iTBS 治療可改善抑郁癥狀。同期一項隨機、雙盲臨床試驗顯示,iTBS 對重度抑郁癥患者有良好治療效果,尤其輔助使用 D-環絲氨酸效果更佳,可能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治療策略,需要進一步研究[27]。另一項研究統計發現,iTBS 治療重度抑郁障礙的直接應答率為 20.0%~86.4%,緩解率為 10.0%~86.4%,治療 4 周后的應答率為 0.0%~66.7%,緩解率為 0.0%~57.1%,顯著降低患者自殺評分,且患者耐受性良好,無嚴重不良事件報告[28]。
綜合上述各項研究總結 iTBS 治療重度抑郁障礙的機制如下:① 神經可塑性的改變:iTBS 可以促進大腦中的突觸可塑性,即神經元之間連接的改變,這種刺激可以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通信,并可能導致新的突觸形成,這對于重度抑郁患者來說,可能有助于修復受損的神經回路以及恢復神經功能[29-30];② 抑制額葉過度活動:在重度抑郁障礙中,大腦的前額葉區域可能出現過度活躍的情況,iTBS 可以通過減少前額葉活動來干預這一現象,通過抑制過度活動的區域,可以恢復腦區之間的平衡,從而改善抑郁癥狀[31];③ 調節神經遞質:iTBS 還可以對多種神經遞質起到調節作用,包括促進谷氨酸能系統的活動、增加 γ-氨基丁酸的釋放等,這些神經遞質的調節可能有助于恢復神經功能平衡[32];④ 影響皮質-亞皮質通路:iTBS 對皮質-亞皮質通路的影響被認為與其治療抑郁障礙的效果密切相關,這種刺激可以調節神經纖維的傳導,并影響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之間的連接[33]。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目前已經了解一些關于 iTBS 治療重度抑郁障礙的機制,但這個領域的研究仍在不斷發展,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2.2 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精神疾病,全球范圍內的患病率約為 1%[34]。根據不同的研究,患病率可能因地區、種族、社會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而有所差異[35]。精神分裂癥的危害不容小覷,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和社會適應問題,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對患者和家屬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和痛苦,甚至導致自殺、自殘等不良后果[36]。抗精神病藥物對陽性癥狀療效較好,但對認知功能損害及陰性癥狀的療效有限,且常導致嚴重不良反應[37-38]。故尋求藥物以外的新技術及治療方法迫在眉睫。既往研究顯示,rTMS 可通過調節神經遞質、電生理、腦網絡水平等機制影響神經可塑性來改善精神癥狀,但由于刺激模式、刺激部位、刺激參數的設置不同,rTMS 治療對改善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和認知損害效果不一[39-40]。iTBS 作為 rTMS 的一種特殊模式,研究發現其更符合神經元放電模式,對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甚至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有著與傳統 rTMS 同樣甚至更明顯的療效,且在同樣治療效果下,傳統 rTMS 需要 100%~110% 的刺激強度,而 iTBS 僅需 60%~80%,且每次治療時長不足 4 min[41]。有研究表明,長期 iTBS 治療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決策能力[42]。在金瑩等[43]的研究中,iTBS 真、偽(反轉圓線圈,與頭皮成 180°)刺激均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認知功能和陰性癥狀(P<0.05),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χ2=2.23,P=0.53)。但 Bation 等[44]開展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相較于 iTBS 偽刺激,iTBS 真刺激更能顯著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嚴重程度,且在刺激療程結束后的 6 個月,組間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t=3.321,P=0.026),神經影像學檢查證實這種效應的產生可能是由 iTBS 真刺激顯著調節患者大腦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區的多巴胺傳遞驅動的。而另一項 Meta 分析則顯示,iTBS 輔助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病理學,尤其是陰性癥狀和一般精神病理學(P<0.05),但對陽性癥狀或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不明顯(P>0.05),且治療效果受刺激參數的影響,在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接受刺激,刺激次數≥20 次,每天脈沖數≥1800 次效果更佳[45]。iTBS 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種潛在增強治療方法,同樣也為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其可通過調節局部腦區活動來顯著改善患者的視覺空間工作記憶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46]。
iTBS 作為緩解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額外治療方法,其治療機制主要涉及神經可塑性的調節和大腦網絡功能的改變。iTBS 通過對大腦皮質進行高頻、短脈沖的刺激,可以調節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強度,進而影響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這種刺激模式可以增強突觸的長時程抑制,同時減弱突觸的長時程增強,從而實現對神經網絡的調節[47-48]。具體來說,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iTBS 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① 神經元活動調節:iTBS 可以改變特定腦區的神經元活動,進而調節神經傳遞和神經遞質釋放,以恢復異常神經活動的平衡;② 大腦網絡連接調整: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的發生可能與大腦網絡連接異常相關,iTBS 通過調整突觸連接的強度和頻率,有助于恢復大腦網絡的正常功能;③ 抑制異常神經元活動: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存在特定腦區的過度興奮或過度抑制,iTBS 可以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元活動,從而減少異常癥狀的表現[49-50]。需要注意的是,雖然 iTBS 在精神疾病治療中顯示出一定的療效,但其具體機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其作用機制,并明確其在不同精神疾病類型和個體之間的差異。
2.3 甲基苯丙胺成癮
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是一種合成毒品,其濫用可引起精神障礙,如幻覺、妄想和抑郁等癥狀,不僅對個人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如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疏遠等,同時也可能導致犯罪行為,包括暴力犯罪、詐騙和偷竊等,造成經濟損失[51]。因此,我們應該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毒品濫用,在預防和打擊毒品犯罪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救治甲基苯丙胺成癮患者,幫助他們回歸家庭和社會。既往 rTMS 在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治療中顯示出良好效果,能有效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同時改善睡眠質量,被認為是甲基苯丙胺成癮者戒癮治療中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52]。iTBS 作為 rTMS 的一種特殊形式,被證實對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治療效果與傳統 rTMS 相當,均能有效降低患者對毒品的渴求,減輕其焦慮抑郁癥狀,甚至實用性更高[53]。Sun 等[54]在甲基苯丙胺成癮患者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或頂點進行 5 次 iTBS 治療后發現其工作記憶能力有所提高,且這種效果會隨著多次刺激而擴大,提示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上的 iTBS 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干預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Su 等[55]收集了 4 個臨床中心共 126 例甲基苯丙胺成癮者,進行為期 4 周的 iTBS 治療(20 次/d,每天 900 個脈沖),結果發現患者對于藥物的渴求顯著降低,認知功能和睡眠質量得到顯著改善,提示 iTBS 可能是治療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值得在未來進行大規模試驗。
iTBS 作為一種基于腦電波技術的數字化干預系統,它通過捕捉和分析大腦信號,可以有效地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具體來說,iTBS 可以通過以下機制來發揮作用:① 調節神經遞質: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大腦中存在多種神經遞質的失衡,包括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iTBS 可以通過對相關神經遞質的調控,減輕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壓力,從而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癥狀;② 促進腦部血液循環:iTBS 能夠通過刺激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營養供給,提高大腦的功能和活力,從而有助于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癥狀;③ 增強自我控制能力:iTBS 可以幫助甲基苯丙胺成癮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增強其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力,從而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和對負面影響的過度反應[56-57]。總之,iTBS 在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這得益于其對大腦功能的全面調節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技術并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的作用,對于嚴重成癮的患者而言,藥物仍然是必要的治療手段之一,iTBS 可作為輔助手段來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3 結語
iTBS 作為一種新型的神經調控技術,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但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刺激參數的多變性,其療效在不同個體和疾病之間存在差異,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確其作用機制,并優化刺激參數,確定其適應證和治療方案,提高治療的靶向性和特異性。同時,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試驗以全面評估 iTBS 在各類精神心理疾病治療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也非常重要。相信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iTBS 將會為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患有不同類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其發病率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中存在差異,但總體呈上升趨勢[1-2]。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風險與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有關,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3-6]。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其中藥物治療可幫助患者緩解癥狀,但需長期服用;心理治療可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改變不良行為模式,提高自我調適能力;社會支持包括家庭支持、社區康復和職業培訓等[7-8]。然而,部分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心理治療也存在療效不確定等問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間歇性 θ 短陣快速脈沖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iTBS)憑借其無創、易操作、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治療及科研領域中。本文就 iTBS 在常見精神心理疾病中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以期為精神心理疾病的臨床治療與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治療策略和方向。
1 iTBS 工作原理及作用機制
1.1 工作原理
iTBS 是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的一種特殊形式。研究顯示其相較于傳統的高頻 rTMS 可在較短的應用時間內顯示出更持久的效果[9]。iTBS 通過在特定腦區施加短脈沖磁場,來調節和改善腦功能,通常用于治療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如抑郁癥、慢性疼痛、帕金森病等[10-11]。在 iTBS 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躺在 MRI 儀中,醫生會在患者的頭部放置一個電磁線圈,通過這個線圈施加脈沖磁場,這些磁場脈沖會以特定的頻率和強度重復刺激大腦的特定區域,通常是那些與疼痛或情緒調節有關的區域[12]。此外,iTBS 作為一種短程刺激療法,每次治療只需持續約 2 min,它通過連續的快速脈沖刺激大腦的 θ 頻段(4~8 Hz)來模擬正常情況下大腦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活動模式,這種刺激模式被認為可以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突觸可塑性,促進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改善神經功能和精神狀態[13-14]。具體來說,iTBS 的刺激參數包括脈沖寬度、脈沖頻率、脈沖間隔和刺激持續時間等,這些參數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治療需求。iTBS 的優點在于它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這意味著它不會引起創傷,而且可以精確地定位和刺激大腦的特定區域,且副作用較輕,主要包括頭痛、惡心、皮膚刺激等。
1.2 作用機制
iTBS 是一種常用于研究人腦功能連接性和網絡動力學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通過在頭皮上施加短脈沖磁場,來刺激大腦皮質的神經元活動,這些脈沖以特定的頻率和間隔發放,以模擬大腦自然發生的電活動,通過這種方式,iTBS 能夠在不引起明顯疼痛或損傷的情況下,暫時改變大腦皮質的活動狀態[15-16]。iTBS 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機制產生作用:① 頻率特異性:iTBS 的刺激脈沖頻率通常與大腦皮質神經元的自然活動頻率(如 θ 波)相匹配,這使得刺激能夠更容易地被大腦皮質接受和響應;② 間歇性:iTBS 的刺激是間歇性的,即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刺激,然后停止一段時間,這種間歇性可以使大腦皮質對刺激產生更強的反應,從而增強刺激效果;③ 脈沖寬度較窄:iTBS 的脈沖寬度通常較窄,這有助于減少刺激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并使刺激更集中在目標皮質區域;④ 刺激模式多樣:iTBS 可以采用不同的刺激模式,如單次刺激、成對刺激、短陣刺激等,這些不同的刺激模式可以針對不同的研究目標和實驗設計進行調整[17-19]。總之,iTBS 作為一種具有多種作用機制和應用價值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通過調整刺激參數,研究者可以針對不同的大腦功能和疾病模型進行研究,為神經精神疾病的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2 iTBS 在精神疾病中的應用
iTBS 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技術,近年來在精神疾病治療中越來越受到關注。下面將分別探討 iTBS 在抑郁癥、精神分裂癥以及甲基苯丙胺成癮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2.1 抑郁癥
預計到 2030 年,重度抑郁障礙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20]。重度抑郁障礙對一線藥物和精神治療、抗抑郁治療無反應的情況非常多,大約 33% 的患者在接受足夠的抗抑郁治療后沒有實現緩解,這一人群迫切需要快速有效的治療[21]。根據以往研究,iTBS 能通過高頻重復脈沖刺激大腦皮質,調節神經元活動,進而影響神經網絡功能,起到治療作用[22-23]。此外,iTBS 可以進行多次日常治療,因此,這種經濟有效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與標準 rTMS 相比,iTBS 可以大大縮短整體治療持續時間,并實現更快速的抗抑郁效果。有臨床研究證實,iTBS 在治療首發抑郁癥方面與傳統的 rTMS 效果相當,均能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情緒調節能力,且對執行功能改善更顯著[24]。如曾鵬等[25]將 105 例卒中后重度抑郁患者隨機分為 A 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iTBS 模式 rTMS 治療)、B 組(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常規模式 rTMS 治療)、C 組(僅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治療部位選擇延髓脊外側前額葉皮質區(精神活動和認知功能重要區域,與左側額葉病變密切相關),連續治療 6 周后 A 組總有效率、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分以及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張末期血流速度均高于 B 組和 C 組,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7 項版評分和搏動指數、阻力指數及治療副反應量表評分均低于 B 組和 C 組,說明 iTBS 治療卒中后重度抑郁效果確切,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和認知功能,還能提高腦血流量供應,值得臨床借鑒。該研究認為 iTBS 通過影響患者腦內葡萄糖代謝,增加神經遞質傳遞,調節皮質興奮性及腦血流量,保持腦功能要求腦血流動力學的穩定來發揮治療作用。Struckmann 等[26]招募了 42 例抑郁癥患者,隨機選擇一部分患者接受 iTBS 治療,2 次/d,持續 10 d,刺激強度為目標值,與假性治療相比,接受 iTBS 治療的患者左側前額葉皮質與右側島葉/枕葉的連接性降低,左側腦島與左側大腦前區的連接性也降低,而這與癥狀的改善有關,說明 iTBS 治療可改善抑郁癥狀。同期一項隨機、雙盲臨床試驗顯示,iTBS 對重度抑郁癥患者有良好治療效果,尤其輔助使用 D-環絲氨酸效果更佳,可能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治療策略,需要進一步研究[27]。另一項研究統計發現,iTBS 治療重度抑郁障礙的直接應答率為 20.0%~86.4%,緩解率為 10.0%~86.4%,治療 4 周后的應答率為 0.0%~66.7%,緩解率為 0.0%~57.1%,顯著降低患者自殺評分,且患者耐受性良好,無嚴重不良事件報告[28]。
綜合上述各項研究總結 iTBS 治療重度抑郁障礙的機制如下:① 神經可塑性的改變:iTBS 可以促進大腦中的突觸可塑性,即神經元之間連接的改變,這種刺激可以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通信,并可能導致新的突觸形成,這對于重度抑郁患者來說,可能有助于修復受損的神經回路以及恢復神經功能[29-30];② 抑制額葉過度活動:在重度抑郁障礙中,大腦的前額葉區域可能出現過度活躍的情況,iTBS 可以通過減少前額葉活動來干預這一現象,通過抑制過度活動的區域,可以恢復腦區之間的平衡,從而改善抑郁癥狀[31];③ 調節神經遞質:iTBS 還可以對多種神經遞質起到調節作用,包括促進谷氨酸能系統的活動、增加 γ-氨基丁酸的釋放等,這些神經遞質的調節可能有助于恢復神經功能平衡[32];④ 影響皮質-亞皮質通路:iTBS 對皮質-亞皮質通路的影響被認為與其治療抑郁障礙的效果密切相關,這種刺激可以調節神經纖維的傳導,并影響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之間的連接[33]。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目前已經了解一些關于 iTBS 治療重度抑郁障礙的機制,但這個領域的研究仍在不斷發展,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2.2 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復雜的神經精神疾病,全球范圍內的患病率約為 1%[34]。根據不同的研究,患病率可能因地區、種族、社會經濟狀況等多種因素而有所差異[35]。精神分裂癥的危害不容小覷,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和社會適應問題,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對患者和家屬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和痛苦,甚至導致自殺、自殘等不良后果[36]。抗精神病藥物對陽性癥狀療效較好,但對認知功能損害及陰性癥狀的療效有限,且常導致嚴重不良反應[37-38]。故尋求藥物以外的新技術及治療方法迫在眉睫。既往研究顯示,rTMS 可通過調節神經遞質、電生理、腦網絡水平等機制影響神經可塑性來改善精神癥狀,但由于刺激模式、刺激部位、刺激參數的設置不同,rTMS 治療對改善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和認知損害效果不一[39-40]。iTBS 作為 rTMS 的一種特殊模式,研究發現其更符合神經元放電模式,對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甚至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有著與傳統 rTMS 同樣甚至更明顯的療效,且在同樣治療效果下,傳統 rTMS 需要 100%~110% 的刺激強度,而 iTBS 僅需 60%~80%,且每次治療時長不足 4 min[41]。有研究表明,長期 iTBS 治療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決策能力[42]。在金瑩等[43]的研究中,iTBS 真、偽(反轉圓線圈,與頭皮成 180°)刺激均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認知功能和陰性癥狀(P<0.05),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χ2=2.23,P=0.53)。但 Bation 等[44]開展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相較于 iTBS 偽刺激,iTBS 真刺激更能顯著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嚴重程度,且在刺激療程結束后的 6 個月,組間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t=3.321,P=0.026),神經影像學檢查證實這種效應的產生可能是由 iTBS 真刺激顯著調節患者大腦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區的多巴胺傳遞驅動的。而另一項 Meta 分析則顯示,iTBS 輔助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病理學,尤其是陰性癥狀和一般精神病理學(P<0.05),但對陽性癥狀或認知功能的改善效果不明顯(P>0.05),且治療效果受刺激參數的影響,在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接受刺激,刺激次數≥20 次,每天脈沖數≥1800 次效果更佳[45]。iTBS 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一種潛在增強治療方法,同樣也為難治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其可通過調節局部腦區活動來顯著改善患者的視覺空間工作記憶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46]。
iTBS 作為緩解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額外治療方法,其治療機制主要涉及神經可塑性的調節和大腦網絡功能的改變。iTBS 通過對大腦皮質進行高頻、短脈沖的刺激,可以調節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強度,進而影響大腦的神經可塑性,這種刺激模式可以增強突觸的長時程抑制,同時減弱突觸的長時程增強,從而實現對神經網絡的調節[47-48]。具體來說,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iTBS 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① 神經元活動調節:iTBS 可以改變特定腦區的神經元活動,進而調節神經傳遞和神經遞質釋放,以恢復異常神經活動的平衡;② 大腦網絡連接調整: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的發生可能與大腦網絡連接異常相關,iTBS 通過調整突觸連接的強度和頻率,有助于恢復大腦網絡的正常功能;③ 抑制異常神經元活動: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存在特定腦區的過度興奮或過度抑制,iTBS 可以抑制過度興奮的神經元活動,從而減少異常癥狀的表現[49-50]。需要注意的是,雖然 iTBS 在精神疾病治療中顯示出一定的療效,但其具體機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其作用機制,并明確其在不同精神疾病類型和個體之間的差異。
2.3 甲基苯丙胺成癮
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是一種合成毒品,其濫用可引起精神障礙,如幻覺、妄想和抑郁等癥狀,不僅對個人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如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疏遠等,同時也可能導致犯罪行為,包括暴力犯罪、詐騙和偷竊等,造成經濟損失[51]。因此,我們應該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毒品濫用,在預防和打擊毒品犯罪的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救治甲基苯丙胺成癮患者,幫助他們回歸家庭和社會。既往 rTMS 在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治療中顯示出良好效果,能有效減輕其焦慮抑郁情緒,同時改善睡眠質量,被認為是甲基苯丙胺成癮者戒癮治療中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52]。iTBS 作為 rTMS 的一種特殊形式,被證實對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治療效果與傳統 rTMS 相當,均能有效降低患者對毒品的渴求,減輕其焦慮抑郁癥狀,甚至實用性更高[53]。Sun 等[54]在甲基苯丙胺成癮患者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或頂點進行 5 次 iTBS 治療后發現其工作記憶能力有所提高,且這種效果會隨著多次刺激而擴大,提示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上的 iTBS 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干預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Su 等[55]收集了 4 個臨床中心共 126 例甲基苯丙胺成癮者,進行為期 4 周的 iTBS 治療(20 次/d,每天 900 個脈沖),結果發現患者對于藥物的渴求顯著降低,認知功能和睡眠質量得到顯著改善,提示 iTBS 可能是治療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值得在未來進行大規模試驗。
iTBS 作為一種基于腦電波技術的數字化干預系統,它通過捕捉和分析大腦信號,可以有效地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具體來說,iTBS 可以通過以下機制來發揮作用:① 調節神經遞質: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大腦中存在多種神經遞質的失衡,包括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iTBS 可以通過對相關神經遞質的調控,減輕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壓力,從而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癥狀;② 促進腦部血液循環:iTBS 能夠通過刺激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營養供給,提高大腦的功能和活力,從而有助于緩解其焦慮和抑郁癥狀;③ 增強自我控制能力:iTBS 可以幫助甲基苯丙胺成癮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增強其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力,從而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和對負面影響的過度反應[56-57]。總之,iTBS 在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癮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這得益于其對大腦功能的全面調節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技術并不能完全替代藥物治療的作用,對于嚴重成癮的患者而言,藥物仍然是必要的治療手段之一,iTBS 可作為輔助手段來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3 結語
iTBS 作為一種新型的神經調控技術,在精神心理疾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但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刺激參數的多變性,其療效在不同個體和疾病之間存在差異,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以明確其作用機制,并優化刺激參數,確定其適應證和治療方案,提高治療的靶向性和特異性。同時,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試驗以全面評估 iTBS 在各類精神心理疾病治療中的療效和安全性也非常重要。相信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iTBS 將會為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