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兒童發育遲緩(developmental delay, DD)的患病率仍在上升,其病因復雜多樣,對兒童大腦的感覺神經系統發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感覺統合訓練是一種應用感官刺激和綜合性活動的治療方法,目前在DD兒童中應用廣泛,該療法能有效改善DD兒童感覺系統的發育和整合,并提高個體對外界刺激的適應能力,以促進其在語言、運動及認知功能等方面的發育。該文通過探討感覺統合訓練與DD的相關機制及在DD兒童中的應用現狀及效果,以期推動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引用本文: 王雅慧, 王艷, 呂麗潔, 李天益, 秦歡, 王淑瑾, 王艷, 裴飛. 感覺統合訓練在發育遲緩兒童中的應用進展. 華西醫學, 2024, 39(4): 660-664.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08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發育遲緩(developmental delay, DD)可以是特定的,只限于1個發展領域的遲緩,但更多的是全面性的,涵蓋2個或更多的發展領域[1]。全面DD定義為5歲以下兒童在適應性行為、語言表達、粗/細運動、認知行為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存在至少2個發育領域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2]。兒童時期的DD是常見的,有10%~15%的學齡前兒童存在不同形式的DD,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若未及時干預,此類兒童5歲后可出現各方面的DD,嚴重者可致終身殘疾。以往的康復措施多采用被動康復方法改善DD患兒的功能障礙,造成多數兒童對康復治療缺乏熱情和興趣,難以達到較理想的康復效果。感覺統合訓練(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SIT)是通過刺激不同感官系統以促進兒童的感覺整合能力、運動協調及認知功能等的治療方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治療師將SIT應用于DD兒童中,且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其在DD兒童中應用具有積極的效果,該療法能與DD患兒的特點相適應,經過科學設計,可通過游戲、鍛煉等方式訓練全身功能,最大程度激發兒童主動參與康復治療,提高其滿足感[4-6]。因此,本文通過綜述SIT在DD兒童康復應用中的有效性,并探討其潛在的相關機制,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以促進這一特殊群體康復干預的發展。
1 感覺統合與DD的相關機制
1.1 感覺統合的涵義
感覺統合是由美國職業治療師Ayres[7]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描述的一個框架,其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區域的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過大腦進行辨別、比較、聯系和整合,并作出正確反應,從而協調人體各部分的神經反應,使個體與外部環境順利接觸和融合。當感覺神經元不能有效地發出信號或發揮作用時,則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繼而導致不良的姿勢反應,影響肌肉張力、運動計劃、情緒行為與認知語言發展等問題,并在社會交流和互動方面造成諸多問題[8]。SIT則是根據上述理論而進行的訓練,即針對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視覺、聽覺等的全身運動訓練,可設計出多種感覺活動類型,以各種形式的游戲為媒介,通過各種特定的設備,如刷子、秋千、球和其他專門設計的治療或娛樂設備,為兒童提供多種感覺體驗,在特定的活動情境中,使兒童對各個器官組織輸入的信息作出適應性的反應[9]。
1.2 DD兒童的感覺處理障礙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感覺處理在發育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10]。感覺處理和整合是復雜的神經發育功能,使兒童能夠調節、感知、區分和使用從環境和身體內部體驗到的感覺輸入,以在整個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作出反應、學習和適應。Donkers等[11]通過腦電圖研究,對孤獨癥譜系障礙、DD以及正常發育兒童臨床評估的感覺反應模式進行關聯比較,發現DD兒童早期的感覺反應比正常發育兒童弱,并指出感覺處理障礙也會出現在DD兒童中,并與非典型感覺行為有關。Foxe等[12]也指出雖然感覺處理障礙經常與典型的神經發育障礙有關,特別是孤獨癥譜系障礙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但這些問題并不是只發生在符合這些診斷類別的個體中,大量DD兒童也存在明顯的感覺處理問題。另有研究指出,DD兒童有明顯不同的感覺體驗,可能導致觸覺和痛覺等感覺通路的改變[13]。
在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的前提下,感覺統合為兒童殘疾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理論框架。目前該理論被重新定義為感覺處理的維度或感覺處理障礙,以替代感覺統合功能障礙[14]。感覺處理障礙有三大類:感覺調節障礙(感覺過度反應障礙、感覺反應不足和感覺渴望)、感覺辨別障礙和基于感覺的運動障礙[15]。有研究者指出DD患兒的發育程度與神經系統較正常兒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尤其是高級神經系統的發育[16]。因其神經系統發育不良,進一步影響了嬰幼兒期各方面的發育程度,其中包括他們對感覺刺激反應的常規調節,臨床上多數患兒表現出顯著的困難[17]。在評估DD兒童時,識別和糾正感覺障礙至關重要,并可能為潛在病因提供線索,如前庭的雙側整合不佳所導致的平衡與姿勢控制能力弱、感覺辨別不良、視覺運動不協調以及軀體運動障礙也被認為是與感覺相關的功能障礙[18]。
1.3 感覺統合相關腦機制及與DD的關聯
軀體感覺、味覺、前庭和聽覺信息首先在腦干中被處理,隨后相應的信息從腦干傳遞到皮質內特定的區域,在皮質內的感覺輸入被進一步處理并與其他感覺系統整合,以提供全面的感官體驗。相關研究表明,新生兒在出生后1年內會接受大量的感覺信息,皮質中增殖的突觸、神經元為其提供基礎[19]。感覺在大腦皮質的整合是通過與皮質下結構(如丘腦)和皮質內區域的聯系來實現的,丘腦在接受外周體感輸入后,主要向體感皮質的第4層傳遞感覺信息[20]。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造成大腦內部感覺整合發生問題。一旦感覺信息無法在DD兒童大腦得到很好的整合時,即可能出現感覺統合失調,進而影響個體運動姿勢反應、情緒行為以及認知語言的正常發育,并導致社會交往障礙等問題[21]。李倩云等[22]研究結果顯示,DD兒童雙側顳葉、顳上溝、梭狀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及后扣帶回的皮質厚度較正常兒童增加,提示該情況可能與其突觸增殖分化失調或細胞遷移等腦皮質發育過程異常有關,進而導致相應腦區的功能障礙,與其所表現出的語言、運動發育落后以及感覺處理障礙一致。
SIT建立在神經可塑性的基礎上,旨在通過經驗來增強感覺與神經系統功能,引導DD兒童參與游戲中的感覺運動活動能促進其神經可塑性變化,進而提高大腦發育水平以及激發智力潛能,讓其處于最佳的生存狀態[23]。SIT涉及多模態處理,其支持中樞神經系統內多感官知覺的形成和檢索,以實現感覺信息處理和組織,是DD兒童產生適應行為和學習的重要基礎[24]。有研究指出通過SIT能挖掘DD兒童的內在動力,增加感官輸入,如擺動(前庭)、跳躍、拉、推(本體感覺)和深壓觸摸(觸覺),以及視覺、聽覺的輸入,重復對感覺刺激的正常反應,被認為是在創造新的神經通路,并為患兒能成功融入真實的社會環境提供平臺[25]。因此,SIT能使DD患兒腦神經細胞可塑性及代償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在腦組織和神經功能發育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 SIT對DD兒童的康復作用
2.1 語言功能康復
語言被認為是父母和臨床醫生關注兒童發育狀態的首要方面,嬰兒早期的語言發育是其神經心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功能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干預將大大減少語言發育不良對兒童短期和長期的不利影響[26]。嬰幼兒的語言發育和認知發育有一定的相關性,兒童認知發育落后,就很可能會造成語言發育落后,且DD兒童早期的語言困難是識字能力、記憶能力及非語言能力損害的風險因素之一[27]。盡管DD兒童在與認知功能匹配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方面有滯后,但其有主動意愿或在指令協助下可與他人交流互動,這也為SIT能應用于治療DD兒童提供了可行性。
兒童不成熟的大腦結構依賴于更基本的軀體感覺和運動區域,人類的言語學習能力需要按順序協調各種發音器官的運動,并同時監測聽覺和本體感覺的反饋,以實現言語感官目標[28]。對于言語的運動控制,視覺、聽覺和體感信息也都被證明起著關鍵作用[29]。一項研究表明,軀體感覺輸入能夠影響詞匯加工,即語音生成信息的能力可以由與發音部位相關的外源性體感輸入來獲取[30]。此外,Mason等[31]的研究指出,早期語言等交流技能來源于嬰兒期能夠將多感官信息結合成感知的能力,將一個物體的視覺或觸覺體驗與其口語名稱聯系起來的行為常作為衡量早期詞匯學習的標準,而社交注意力和語言感知往往涉及統合視覺和聽覺屬性。
李珍珍等[32]通過對48例語言DD患兒進行SIT,結果表明該訓練可有效提高患兒語言功能、理解能力及各項感覺統合評分。另一項研究針對言語和語言發育障礙患兒予以SIT,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76%,分析其原因為SIT利用各種感覺而進行全身運動訓練,對患兒進行較強的感覺刺激,可增強患兒大腦和軀體之間的關聯,從而提高大腦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33]。在SIT中,治療師通過與DD兒童的互動交流,不僅可以引導患兒開口說話,還可引導患兒主動參與各類感覺運動活動,使患兒能更好地整合和調節外界的感覺刺激,提高其視聽語言及言語的運動控制能力,進而改善DD所帶來的語言障礙。
2.2 姿勢控制及運動功能康復
運動DD是DD兒童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但其嚴重程度和結局各不相同。一些兒童可能會在較晚的年齡才達到典型發育的里程碑,但部分兒童可能會發展為發育協調障礙,有些兒童則可能存在永久性運動障礙,如腦癱等。由此可見盡早對患兒進行干預是極為重要的,DD兒童可以通過在SIT期間獲得適當的感官刺激來發展他們的姿勢穩定性和運動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環境和社會。
前庭覺和本體感覺訓練可以促進平衡和位置意識,軀體感覺、前庭覺和視覺系統負責姿勢控制和活動調節[34]。Anctil等[35]指出各種感覺系統中的復雜外周感覺受體的統合有助于軀體平衡及姿勢運動方向的控制。軀體感覺、視覺、前庭等感覺信息會被組織起來,通過感覺統合以及感覺與運動的轉換來提供適當的運動動作,進而激活相應肌肉來完成特定的姿勢控制任務,如在重力不穩定的情況下保持靜態和動態平衡。另一項研究表明,SIT通過結合各種視覺處理、動覺意識、觸覺意識、視覺運動協調發展以及前庭覺和本體感覺活動來提高兒童分析和整合感官數據的能力[36]。感覺運動發育發生在嬰幼兒出生后的前2年,當嬰幼兒學會通過各種感官刺激整合腿部、軀干、手臂的大肌肉以及手部的小肌肉時,感覺運動刺激對粗大和精細運動作用的結果是顯著的。Tahir等[37]研究指出,在DD兒童和痙攣性腦癱兒童中,SIT對粗大運動功能有顯著的影響,這些訓練旨在為肌肉提供積極的伸展和強化,包括膝關節、足和手的負重。國內有研究也證明了SIT可幫助DD患兒更快、更好地接受感覺調節、辨別、處理、姿勢控制及規劃運動等[38]。
2.3 認知功能康復
處理和整合多種感覺刺激的能力對于整個生命周期的正常認知和有效的日常生活功能是至關重要[39]。Hebert等[40]研究發現認知受損的發生不僅是因為認知相關區域的受累,還可能是因為沒有整合好來自視覺、聽覺、前庭覺及軀體感覺的輸入,從而阻礙了認知相關區域的正常參與能力。另一項研究表明,認知的發展和終身維持取決于未改變的多模態感覺整合和來自感覺系統信號的處理,其中最顯著的是視覺、聽覺以及前庭覺[41]。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狀況會影響其認知能力,感覺統合水平也是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DD兒童參與日常生活活動需要有不斷適應的認知能力。由于感覺輸入通常是多模態的,因此應用SIT來提高患兒對各種感覺刺激的調節能力,能有效改善其神經系統發育不良所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
金璐璐等[42]通過對精神發育遲滯兒童進行SIT,發現干預組患兒韋氏智力評分有明顯改善,提示SIT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兒腦部感覺信息統合能力,進而改善其智力及認知能力水平。由于早產是導致感覺處理困難和DD的風險之一,國外有研究通過對早產兒采用SIT,發現干預后患兒的感覺處理能力和認知功能均有顯著改善[43]。突觸的可塑性在行為和認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并且突觸的塑造、重塑和強化是學習和記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特征[44]。相關研究通過對有認知障礙的顱腦外傷幼鼠進行SIT,結果表明SIT通過調控突觸可塑性,進而影響認知障礙幼鼠的學習記憶功能和認知功能,且SIT能有效抑制海馬神經炎癥,并促進成體神經發生[45]。
3 小結與展望
DD影響著全球2%~3%的人口,且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兒童存在發育落后,是兒科醫生和康復治療師在實踐中面臨的最常見發育問題之一[46]。兒科醫療保健人員應結合監測的結果和標準化發育篩查工具的篩查結果,系統地評估嬰幼兒的DD。對有DD跡象的嬰幼兒及時進行評估并早期干預,對于優化DD兒童的發育進展至關重要。
DD兒童的神經系統在早期是具有可塑性的,即具有神經組織產生和重組突觸連接的能力,特別是在進行學習或遭受任何損傷后。由于嬰幼兒的腦神經環路形成主要發生在出生后的初期,所以到了這一關鍵期,腦無論在結構還是功能上均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能力,且容易受到環境與經驗的影響。SIT通過滿足兒童各類感官的需求,使其對各種環境刺激作出適應性和有組織的反應,有效地改善DD兒童的感覺處理障礙,進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通路,促進其語言、認知、注意力、社會交往、運動力量等方面的發展,最終達到提高日常活動參與度的目的。
通過總結SIT治療DD兒童的研究,可見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且較廣泛,雖國內對SIT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但SIT用于兒童的治療也多集中在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和自閉癥兒童等。國內應用SIT治療DD的研究基本上是針對某一方面存在DD的兒童,并且研究范圍相對較窄。由于感覺統合理論起源于國外,是基于西方社會的人文環境和醫學技術,應用于國內的社會環境還需對其干預模式及效果進行長期的本土化調整。在國外,SIT由受過訓練、取得資格證書的專業治療師負責設計與執行,而國內大多為康復機構的治療師提供治療,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等配合實施。因社會環境的不同,決定了國內的SIT不能直接照搬國外的訓練模式,應該以國內DD兒童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資源等為基礎,開展SIT的本土化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發育遲緩(developmental delay, DD)可以是特定的,只限于1個發展領域的遲緩,但更多的是全面性的,涵蓋2個或更多的發展領域[1]。全面DD定義為5歲以下兒童在適應性行為、語言表達、粗/細運動、認知行為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存在至少2個發育領域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2]。兒童時期的DD是常見的,有10%~15%的學齡前兒童存在不同形式的DD,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若未及時干預,此類兒童5歲后可出現各方面的DD,嚴重者可致終身殘疾。以往的康復措施多采用被動康復方法改善DD患兒的功能障礙,造成多數兒童對康復治療缺乏熱情和興趣,難以達到較理想的康復效果。感覺統合訓練(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SIT)是通過刺激不同感官系統以促進兒童的感覺整合能力、運動協調及認知功能等的治療方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治療師將SIT應用于DD兒童中,且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其在DD兒童中應用具有積極的效果,該療法能與DD患兒的特點相適應,經過科學設計,可通過游戲、鍛煉等方式訓練全身功能,最大程度激發兒童主動參與康復治療,提高其滿足感[4-6]。因此,本文通過綜述SIT在DD兒童康復應用中的有效性,并探討其潛在的相關機制,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以促進這一特殊群體康復干預的發展。
1 感覺統合與DD的相關機制
1.1 感覺統合的涵義
感覺統合是由美國職業治療師Ayres[7]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描述的一個框架,其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區域的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過大腦進行辨別、比較、聯系和整合,并作出正確反應,從而協調人體各部分的神經反應,使個體與外部環境順利接觸和融合。當感覺神經元不能有效地發出信號或發揮作用時,則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繼而導致不良的姿勢反應,影響肌肉張力、運動計劃、情緒行為與認知語言發展等問題,并在社會交流和互動方面造成諸多問題[8]。SIT則是根據上述理論而進行的訓練,即針對前庭覺、本體感覺、觸覺、視覺、聽覺等的全身運動訓練,可設計出多種感覺活動類型,以各種形式的游戲為媒介,通過各種特定的設備,如刷子、秋千、球和其他專門設計的治療或娛樂設備,為兒童提供多種感覺體驗,在特定的活動情境中,使兒童對各個器官組織輸入的信息作出適應性的反應[9]。
1.2 DD兒童的感覺處理障礙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感覺處理在發育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10]。感覺處理和整合是復雜的神經發育功能,使兒童能夠調節、感知、區分和使用從環境和身體內部體驗到的感覺輸入,以在整個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作出反應、學習和適應。Donkers等[11]通過腦電圖研究,對孤獨癥譜系障礙、DD以及正常發育兒童臨床評估的感覺反應模式進行關聯比較,發現DD兒童早期的感覺反應比正常發育兒童弱,并指出感覺處理障礙也會出現在DD兒童中,并與非典型感覺行為有關。Foxe等[12]也指出雖然感覺處理障礙經常與典型的神經發育障礙有關,特別是孤獨癥譜系障礙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但這些問題并不是只發生在符合這些診斷類別的個體中,大量DD兒童也存在明顯的感覺處理問題。另有研究指出,DD兒童有明顯不同的感覺體驗,可能導致觸覺和痛覺等感覺通路的改變[13]。
在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的前提下,感覺統合為兒童殘疾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理論框架。目前該理論被重新定義為感覺處理的維度或感覺處理障礙,以替代感覺統合功能障礙[14]。感覺處理障礙有三大類:感覺調節障礙(感覺過度反應障礙、感覺反應不足和感覺渴望)、感覺辨別障礙和基于感覺的運動障礙[15]。有研究者指出DD患兒的發育程度與神經系統較正常兒童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尤其是高級神經系統的發育[16]。因其神經系統發育不良,進一步影響了嬰幼兒期各方面的發育程度,其中包括他們對感覺刺激反應的常規調節,臨床上多數患兒表現出顯著的困難[17]。在評估DD兒童時,識別和糾正感覺障礙至關重要,并可能為潛在病因提供線索,如前庭的雙側整合不佳所導致的平衡與姿勢控制能力弱、感覺辨別不良、視覺運動不協調以及軀體運動障礙也被認為是與感覺相關的功能障礙[18]。
1.3 感覺統合相關腦機制及與DD的關聯
軀體感覺、味覺、前庭和聽覺信息首先在腦干中被處理,隨后相應的信息從腦干傳遞到皮質內特定的區域,在皮質內的感覺輸入被進一步處理并與其他感覺系統整合,以提供全面的感官體驗。相關研究表明,新生兒在出生后1年內會接受大量的感覺信息,皮質中增殖的突觸、神經元為其提供基礎[19]。感覺在大腦皮質的整合是通過與皮質下結構(如丘腦)和皮質內區域的聯系來實現的,丘腦在接受外周體感輸入后,主要向體感皮質的第4層傳遞感覺信息[20]。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造成大腦內部感覺整合發生問題。一旦感覺信息無法在DD兒童大腦得到很好的整合時,即可能出現感覺統合失調,進而影響個體運動姿勢反應、情緒行為以及認知語言的正常發育,并導致社會交往障礙等問題[21]。李倩云等[22]研究結果顯示,DD兒童雙側顳葉、顳上溝、梭狀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及后扣帶回的皮質厚度較正常兒童增加,提示該情況可能與其突觸增殖分化失調或細胞遷移等腦皮質發育過程異常有關,進而導致相應腦區的功能障礙,與其所表現出的語言、運動發育落后以及感覺處理障礙一致。
SIT建立在神經可塑性的基礎上,旨在通過經驗來增強感覺與神經系統功能,引導DD兒童參與游戲中的感覺運動活動能促進其神經可塑性變化,進而提高大腦發育水平以及激發智力潛能,讓其處于最佳的生存狀態[23]。SIT涉及多模態處理,其支持中樞神經系統內多感官知覺的形成和檢索,以實現感覺信息處理和組織,是DD兒童產生適應行為和學習的重要基礎[24]。有研究指出通過SIT能挖掘DD兒童的內在動力,增加感官輸入,如擺動(前庭)、跳躍、拉、推(本體感覺)和深壓觸摸(觸覺),以及視覺、聽覺的輸入,重復對感覺刺激的正常反應,被認為是在創造新的神經通路,并為患兒能成功融入真實的社會環境提供平臺[25]。因此,SIT能使DD患兒腦神經細胞可塑性及代償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在腦組織和神經功能發育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 SIT對DD兒童的康復作用
2.1 語言功能康復
語言被認為是父母和臨床醫生關注兒童發育狀態的首要方面,嬰兒早期的語言發育是其神經心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功能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干預將大大減少語言發育不良對兒童短期和長期的不利影響[26]。嬰幼兒的語言發育和認知發育有一定的相關性,兒童認知發育落后,就很可能會造成語言發育落后,且DD兒童早期的語言困難是識字能力、記憶能力及非語言能力損害的風險因素之一[27]。盡管DD兒童在與認知功能匹配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方面有滯后,但其有主動意愿或在指令協助下可與他人交流互動,這也為SIT能應用于治療DD兒童提供了可行性。
兒童不成熟的大腦結構依賴于更基本的軀體感覺和運動區域,人類的言語學習能力需要按順序協調各種發音器官的運動,并同時監測聽覺和本體感覺的反饋,以實現言語感官目標[28]。對于言語的運動控制,視覺、聽覺和體感信息也都被證明起著關鍵作用[29]。一項研究表明,軀體感覺輸入能夠影響詞匯加工,即語音生成信息的能力可以由與發音部位相關的外源性體感輸入來獲取[30]。此外,Mason等[31]的研究指出,早期語言等交流技能來源于嬰兒期能夠將多感官信息結合成感知的能力,將一個物體的視覺或觸覺體驗與其口語名稱聯系起來的行為常作為衡量早期詞匯學習的標準,而社交注意力和語言感知往往涉及統合視覺和聽覺屬性。
李珍珍等[32]通過對48例語言DD患兒進行SIT,結果表明該訓練可有效提高患兒語言功能、理解能力及各項感覺統合評分。另一項研究針對言語和語言發育障礙患兒予以SIT,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76%,分析其原因為SIT利用各種感覺而進行全身運動訓練,對患兒進行較強的感覺刺激,可增強患兒大腦和軀體之間的關聯,從而提高大腦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33]。在SIT中,治療師通過與DD兒童的互動交流,不僅可以引導患兒開口說話,還可引導患兒主動參與各類感覺運動活動,使患兒能更好地整合和調節外界的感覺刺激,提高其視聽語言及言語的運動控制能力,進而改善DD所帶來的語言障礙。
2.2 姿勢控制及運動功能康復
運動DD是DD兒童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但其嚴重程度和結局各不相同。一些兒童可能會在較晚的年齡才達到典型發育的里程碑,但部分兒童可能會發展為發育協調障礙,有些兒童則可能存在永久性運動障礙,如腦癱等。由此可見盡早對患兒進行干預是極為重要的,DD兒童可以通過在SIT期間獲得適當的感官刺激來發展他們的姿勢穩定性和運動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環境和社會。
前庭覺和本體感覺訓練可以促進平衡和位置意識,軀體感覺、前庭覺和視覺系統負責姿勢控制和活動調節[34]。Anctil等[35]指出各種感覺系統中的復雜外周感覺受體的統合有助于軀體平衡及姿勢運動方向的控制。軀體感覺、視覺、前庭等感覺信息會被組織起來,通過感覺統合以及感覺與運動的轉換來提供適當的運動動作,進而激活相應肌肉來完成特定的姿勢控制任務,如在重力不穩定的情況下保持靜態和動態平衡。另一項研究表明,SIT通過結合各種視覺處理、動覺意識、觸覺意識、視覺運動協調發展以及前庭覺和本體感覺活動來提高兒童分析和整合感官數據的能力[36]。感覺運動發育發生在嬰幼兒出生后的前2年,當嬰幼兒學會通過各種感官刺激整合腿部、軀干、手臂的大肌肉以及手部的小肌肉時,感覺運動刺激對粗大和精細運動作用的結果是顯著的。Tahir等[37]研究指出,在DD兒童和痙攣性腦癱兒童中,SIT對粗大運動功能有顯著的影響,這些訓練旨在為肌肉提供積極的伸展和強化,包括膝關節、足和手的負重。國內有研究也證明了SIT可幫助DD患兒更快、更好地接受感覺調節、辨別、處理、姿勢控制及規劃運動等[38]。
2.3 認知功能康復
處理和整合多種感覺刺激的能力對于整個生命周期的正常認知和有效的日常生活功能是至關重要[39]。Hebert等[40]研究發現認知受損的發生不僅是因為認知相關區域的受累,還可能是因為沒有整合好來自視覺、聽覺、前庭覺及軀體感覺的輸入,從而阻礙了認知相關區域的正常參與能力。另一項研究表明,認知的發展和終身維持取決于未改變的多模態感覺整合和來自感覺系統信號的處理,其中最顯著的是視覺、聽覺以及前庭覺[41]。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狀況會影響其認知能力,感覺統合水平也是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DD兒童參與日常生活活動需要有不斷適應的認知能力。由于感覺輸入通常是多模態的,因此應用SIT來提高患兒對各種感覺刺激的調節能力,能有效改善其神經系統發育不良所造成的認知功能障礙。
金璐璐等[42]通過對精神發育遲滯兒童進行SIT,發現干預組患兒韋氏智力評分有明顯改善,提示SIT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兒腦部感覺信息統合能力,進而改善其智力及認知能力水平。由于早產是導致感覺處理困難和DD的風險之一,國外有研究通過對早產兒采用SIT,發現干預后患兒的感覺處理能力和認知功能均有顯著改善[43]。突觸的可塑性在行為和認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并且突觸的塑造、重塑和強化是學習和記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特征[44]。相關研究通過對有認知障礙的顱腦外傷幼鼠進行SIT,結果表明SIT通過調控突觸可塑性,進而影響認知障礙幼鼠的學習記憶功能和認知功能,且SIT能有效抑制海馬神經炎癥,并促進成體神經發生[45]。
3 小結與展望
DD影響著全球2%~3%的人口,且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兒童存在發育落后,是兒科醫生和康復治療師在實踐中面臨的最常見發育問題之一[46]。兒科醫療保健人員應結合監測的結果和標準化發育篩查工具的篩查結果,系統地評估嬰幼兒的DD。對有DD跡象的嬰幼兒及時進行評估并早期干預,對于優化DD兒童的發育進展至關重要。
DD兒童的神經系統在早期是具有可塑性的,即具有神經組織產生和重組突觸連接的能力,特別是在進行學習或遭受任何損傷后。由于嬰幼兒的腦神經環路形成主要發生在出生后的初期,所以到了這一關鍵期,腦無論在結構還是功能上均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能力,且容易受到環境與經驗的影響。SIT通過滿足兒童各類感官的需求,使其對各種環境刺激作出適應性和有組織的反應,有效地改善DD兒童的感覺處理障礙,進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通路,促進其語言、認知、注意力、社會交往、運動力量等方面的發展,最終達到提高日常活動參與度的目的。
通過總結SIT治療DD兒童的研究,可見國外的研究起步較早且較廣泛,雖國內對SIT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但SIT用于兒童的治療也多集中在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和自閉癥兒童等。國內應用SIT治療DD的研究基本上是針對某一方面存在DD的兒童,并且研究范圍相對較窄。由于感覺統合理論起源于國外,是基于西方社會的人文環境和醫學技術,應用于國內的社會環境還需對其干預模式及效果進行長期的本土化調整。在國外,SIT由受過訓練、取得資格證書的專業治療師負責設計與執行,而國內大多為康復機構的治療師提供治療,特殊教育教師及家長等配合實施。因社會環境的不同,決定了國內的SIT不能直接照搬國外的訓練模式,應該以國內DD兒童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資源等為基礎,開展SIT的本土化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