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評審涉及面廣、影響較大,受到多方廣泛關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該文通過對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主要涉及評審能否促進醫療質量提高、是否應引入第三方評審等重點問題,旨在揭示國內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不足之處,為后續國內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方向,為完善我國醫院評審制度提供參考。
引用本文: 秦鈺梅, 周尚成, 余紅星. 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重點問題綜述. 華西醫學, 2024, 39(6): 989-992. doi: 10.7507/1002-0179.20231027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2017 年 9 月,國務院發布文件,取消三級醫院評審結果復核與評價,引起了較大反響;2020 年 12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0 年版)》,提出了評審模式由主觀定性為主轉為客觀定量為主,修訂了評審標準,也引起了廣泛關注[1]。醫院評審政策的變化之所以備受關注,原因是醫院評審涉及面廣、耗費人力物力多、影響巨大,受到了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然而,我國目前已進行的醫院評審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不正之風、形式主義等[2-3]。我國今后的醫院評審能否避免這些問題并進一步優化值得深思。本文通過總結歸納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尤其針對醫院評審相關重點問題,包括評審能否促進醫療質量提高以及第三方評審的可行性和公平性等,旨在為后續我國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進一步優化和醫院評審制度的完善提供參考與方向。
1 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側重點
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側重點不同[2-22](表1):國內研究主要探討評審過程存在的問題,如何完善評審標準,是否引入第三方評審或國際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評審,以及醫院評審的目的和效果;而國外研究主要探討專業人員對評審過程的態度,對評審程序(標準)進行評價,醫院評審執行的成本,患者對評審的看法、評審是否促進醫療機構的變化,醫院評審能否提高醫療質量。目前國內相關研究缺乏對評審效果的直接評價,尤其缺乏針對醫院接受評審后醫療質量是否提高的研究。閻小妍等[23]介紹了美國醫院質量評價體系,認為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是支持這些評價體系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因此,基于醫院真實數據進行醫院評審或許應該成為我國醫院評審未來的方向。

2 評審能否促進醫療質量提高
目前,國內直接探討醫院評審前后醫療機構醫療質量變化的研究較缺乏。而國外研究對醫院評審能否提高醫療質量進行了較多探討,并且發現兩者的聯系比較復雜,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① 醫療質量得分與醫院評審得分沒有關系:印度尼西亞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評審醫院與未評審醫院的平均績效指標即床位入住率、平均住院時長、周轉間隔和總死亡率/凈死亡率無差別[24]。② 醫院評審與醫療質量只在某些方面有聯系:丹麥的評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療質量的改進,但是被調查的醫護人員并不認為臨床過程是在該模式下得到了改善[25]。③ 評審與醫療質量有關系,但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項系統評價納入 36 篇有關醫院評審對醫療質量指標影響的文章,結果顯示對于安全、以患者為中心、及時性、公平、訪問、效率和有效性這 7 個醫療質量指標,17 篇文章呈現積極影響,14 篇呈現混合效應,5 篇文章顯示二者無關聯[26]。④ 評審促進了醫療質量提高:某醫院通過 JCI 評審后,手術部位感染率從 2009 年的 2.76%降至 2018 年的 0.35%,其中 2014 年到 2015 年下降最明顯[27],這與國內陳華清等[28]的研究中院內感染減少的結果一致。泰國 29 家網絡醫院通過醫院評審后,心肌梗死、腦卒中、膿毒癥的平均粗死亡率從 16.24%、12.53%和 26.75%分別下降到 13.66%、12.21%和 24.77%[29]。也有國外研究顯示,醫院評審后患者總住院時長明顯減少[30-31]。
在醫院評審相關國外研究中,探討醫院評審是否促進醫療質量提高的研究數量要比其他幾個方面多一些,研究內容更深入一些;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調查研究、訪談等;以回顧性研究為主,但也有前瞻性研究;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醫療質量進行評估,以評價醫院評審的效果。而我國由于醫療服務信息化進程緩慢,基于全國的大規模醫療數據庫尚未建立,因此很難獲得某一個病種的大量患者數據,這可能也是我國在醫院評審效果研究方面滯后的原因。當然,隨著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推進,以及病案首頁數據的上傳和收集,也為醫院評審效果研究提供了基礎條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外都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闡明醫院評審提高醫療質量改進的機制[32]。
3 是否應引入第三方評審
基于我國醫院評審由政府主導,且存在一些問題[2-3]。前期不少學者認為應引進第三方評審機制,包括 JCI 評審[33]。JCI 評審在 2000 年-2010 年進入我國的醫療機構認證體系,到 2019 年,我國大陸已有超過 100 家醫療機構通過 JCI 認證[34]。但后期倡導第三方評審的學者明顯減少。國外發達國家的主要評審模式為政府、醫院之外的第三方評審,該模式在我國尚處于探索之中。
對我國而言,醫療機構面臨較多籌資、基本醫療保險支付、就醫秩序等問題,商業醫療保險制度不如發達國家那樣完善,居民的健康意識等也有待提高。國外已實行的 JCI 評審制度是否適合我國的醫療機構,如果采用第三方評審,是否會出現眾多的評審組織,其評審行為由誰進行監管,評審結果如何進行比較,是否會加重醫院的負擔,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4 小結與建議
國外在醫院評審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進行探索,在某些方面達成了一致,如評審成本較高,評審標準有待改進;在另一些方面尚有爭論,如專業人員對評審的態度尚不統一,部分人認為評審有作用,另有部分人認為評審沒有作用;在患者滿意度以及評審對醫院的作用方面,由于研究數量有限,還難以得出一致的結論;在評審與醫療質量的關系方面,認為評審促進醫療質量提高的研究要多于認為沒有促進作用的研究。
國內對評審出現的問題爭論較多,對評審的目的尚有分歧,對醫院評審的投入和產出以及醫護人員對評審的態度等問題關注不夠,尤其缺乏基于質量指標的對比評審前后效果的研究。因此,尚不清楚各地開展的醫院評審是否促進了醫療質量提高,是否減少了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完善信息系統有助于醫院評審常態化、內審信息化[35]。與我國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11 年版)相比,2022 年版評審標準主要修訂了 3 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障政策的一致性;二是納入了多個專業或技術的質控指標;三是根據實踐經驗,保障標準的實用性。這些修訂對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有著推動作用[36]。隨著我國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的完善[37],以及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開展醫院評審前后醫療質量對比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義,是今后的重點研究方向。建議選取醫院評審前后非計劃重返住院、風險校正后死亡率、醫療事故發生次數和嚴重程度等指標,進行對照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國的醫院評審制度。此外,徐潔[38]認為,應該打破醫院等級評審固有僵態,三級甲等醫院評審資格應“下放”,應設立第三方認證監管部門,引導培育獨立的第三方認證市場。未來,我國是否引入第三方評審,獨立的第三方評審能否使我國醫療質量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仍是值得思考與探索的重點問題。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2017 年 9 月,國務院發布文件,取消三級醫院評審結果復核與評價,引起了較大反響;2020 年 12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0 年版)》,提出了評審模式由主觀定性為主轉為客觀定量為主,修訂了評審標準,也引起了廣泛關注[1]。醫院評審政策的變化之所以備受關注,原因是醫院評審涉及面廣、耗費人力物力多、影響巨大,受到了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的廣泛關注。然而,我國目前已進行的醫院評審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不正之風、形式主義等[2-3]。我國今后的醫院評審能否避免這些問題并進一步優化值得深思。本文通過總結歸納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尤其針對醫院評審相關重點問題,包括評審能否促進醫療質量提高以及第三方評審的可行性和公平性等,旨在為后續我國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進一步優化和醫院評審制度的完善提供參考與方向。
1 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側重點
國內外醫院評審相關研究的側重點不同[2-22](表1):國內研究主要探討評審過程存在的問題,如何完善評審標準,是否引入第三方評審或國際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評審,以及醫院評審的目的和效果;而國外研究主要探討專業人員對評審過程的態度,對評審程序(標準)進行評價,醫院評審執行的成本,患者對評審的看法、評審是否促進醫療機構的變化,醫院評審能否提高醫療質量。目前國內相關研究缺乏對評審效果的直接評價,尤其缺乏針對醫院接受評審后醫療質量是否提高的研究。閻小妍等[23]介紹了美國醫院質量評價體系,認為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是支持這些評價體系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因此,基于醫院真實數據進行醫院評審或許應該成為我國醫院評審未來的方向。

2 評審能否促進醫療質量提高
目前,國內直接探討醫院評審前后醫療機構醫療質量變化的研究較缺乏。而國外研究對醫院評審能否提高醫療質量進行了較多探討,并且發現兩者的聯系比較復雜,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① 醫療質量得分與醫院評審得分沒有關系:印度尼西亞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評審醫院與未評審醫院的平均績效指標即床位入住率、平均住院時長、周轉間隔和總死亡率/凈死亡率無差別[24]。② 醫院評審與醫療質量只在某些方面有聯系:丹麥的評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療質量的改進,但是被調查的醫護人員并不認為臨床過程是在該模式下得到了改善[25]。③ 評審與醫療質量有關系,但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一項系統評價納入 36 篇有關醫院評審對醫療質量指標影響的文章,結果顯示對于安全、以患者為中心、及時性、公平、訪問、效率和有效性這 7 個醫療質量指標,17 篇文章呈現積極影響,14 篇呈現混合效應,5 篇文章顯示二者無關聯[26]。④ 評審促進了醫療質量提高:某醫院通過 JCI 評審后,手術部位感染率從 2009 年的 2.76%降至 2018 年的 0.35%,其中 2014 年到 2015 年下降最明顯[27],這與國內陳華清等[28]的研究中院內感染減少的結果一致。泰國 29 家網絡醫院通過醫院評審后,心肌梗死、腦卒中、膿毒癥的平均粗死亡率從 16.24%、12.53%和 26.75%分別下降到 13.66%、12.21%和 24.77%[29]。也有國外研究顯示,醫院評審后患者總住院時長明顯減少[30-31]。
在醫院評審相關國外研究中,探討醫院評審是否促進醫療質量提高的研究數量要比其他幾個方面多一些,研究內容更深入一些;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調查研究、訪談等;以回顧性研究為主,但也有前瞻性研究;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醫療質量進行評估,以評價醫院評審的效果。而我國由于醫療服務信息化進程緩慢,基于全國的大規模醫療數據庫尚未建立,因此很難獲得某一個病種的大量患者數據,這可能也是我國在醫院評審效果研究方面滯后的原因。當然,隨著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推進,以及病案首頁數據的上傳和收集,也為醫院評審效果研究提供了基礎條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外都還沒有足夠的證據闡明醫院評審提高醫療質量改進的機制[32]。
3 是否應引入第三方評審
基于我國醫院評審由政府主導,且存在一些問題[2-3]。前期不少學者認為應引進第三方評審機制,包括 JCI 評審[33]。JCI 評審在 2000 年-2010 年進入我國的醫療機構認證體系,到 2019 年,我國大陸已有超過 100 家醫療機構通過 JCI 認證[34]。但后期倡導第三方評審的學者明顯減少。國外發達國家的主要評審模式為政府、醫院之外的第三方評審,該模式在我國尚處于探索之中。
對我國而言,醫療機構面臨較多籌資、基本醫療保險支付、就醫秩序等問題,商業醫療保險制度不如發達國家那樣完善,居民的健康意識等也有待提高。國外已實行的 JCI 評審制度是否適合我國的醫療機構,如果采用第三方評審,是否會出現眾多的評審組織,其評審行為由誰進行監管,評審結果如何進行比較,是否會加重醫院的負擔,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4 小結與建議
國外在醫院評審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進行探索,在某些方面達成了一致,如評審成本較高,評審標準有待改進;在另一些方面尚有爭論,如專業人員對評審的態度尚不統一,部分人認為評審有作用,另有部分人認為評審沒有作用;在患者滿意度以及評審對醫院的作用方面,由于研究數量有限,還難以得出一致的結論;在評審與醫療質量的關系方面,認為評審促進醫療質量提高的研究要多于認為沒有促進作用的研究。
國內對評審出現的問題爭論較多,對評審的目的尚有分歧,對醫院評審的投入和產出以及醫護人員對評審的態度等問題關注不夠,尤其缺乏基于質量指標的對比評審前后效果的研究。因此,尚不清楚各地開展的醫院評審是否促進了醫療質量提高,是否減少了醫療安全(不良)事件發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完善信息系統有助于醫院評審常態化、內審信息化[35]。與我國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11 年版)相比,2022 年版評審標準主要修訂了 3 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障政策的一致性;二是納入了多個專業或技術的質控指標;三是根據實踐經驗,保障標準的實用性。這些修訂對提高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有著推動作用[36]。隨著我國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的完善[37],以及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開展醫院評審前后醫療質量對比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義,是今后的重點研究方向。建議選取醫院評審前后非計劃重返住院、風險校正后死亡率、醫療事故發生次數和嚴重程度等指標,進行對照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國的醫院評審制度。此外,徐潔[38]認為,應該打破醫院等級評審固有僵態,三級甲等醫院評審資格應“下放”,應設立第三方認證監管部門,引導培育獨立的第三方認證市場。未來,我國是否引入第三方評審,獨立的第三方評審能否使我國醫療質量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仍是值得思考與探索的重點問題。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