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月 1 , 梁家浩 1 , 李澤豪 1 , 王海 1,2 , 李巖 1,2
  • 1.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哈爾濱 150040);
  • 2.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二科(哈爾濱 15004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通過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法分析腸道菌群與抽動障礙之間的因果關聯。方法  以從 MiBioGen 數據庫下載獲得的人類腸道菌群數據集中已知的 196 個菌群(9 個門、16 個綱、20 個目、32 個科和 119 個屬)作為暴露因素,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數據庫選取抽動障礙數據集(finn-b-KRA_PSY_TIC,包括 172 例病例和 218620 例對照)作為結局變量,逆方差加權作為主要分析方法,通過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 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評估腸道菌群與抽動障礙的因果關聯。利用 MR-Egger 截距測試和 MR-PRESSO 全局檢驗評價水平多效性,Cochran Q 檢測評價異質性,通過留一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結果  逆方差加權分析結果顯示,紅螺菌科(Family Rhodospirillaceae)[OR=0.398,95%CI(0.191,0.831),P=0.014]、紅螺菌目(Order Rhodospirillales)[OR=0.349,95%CI(0.164,0.743),P=0.006]和 ParasutterellaOR=0.392,95%CI(0.171,0.898),P=0.027]與抽動障礙發病風險呈負向因果關系;毛螺菌屬(Genus Lachnospira)[OR=8.784,95%CI(1.160,66.496),P=0.035]和 Candidatus SoleaferreaOR=2.572,95%CI(1.161,5.695),P=0.020]與抽動障礙發病風險呈正向因果關系。MR-Egger 截距測試和 MR-PRESSO 全局檢驗結果表明不存在水平多效性,Cochran Q 檢測無異質性,留一法分析顯示結果穩健。結論  腸道菌群和抽動障礙之間存在因果關聯,紅螺菌科、紅螺菌目和 Parasutterella 能降低抽動障礙發病風險,毛螺菌屬和 Candidatus Soleaferrea 能增加抽動障礙發病風險。

引用本文: 周文月, 梁家浩, 李澤豪, 王海, 李巖. 腸道菌群與抽動障礙的因果關聯:孟德爾隨機化研究. 華西醫學, 2024, 39(8): 1195-1203.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17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醛脫氫酶 18 家族成員 A1 在食管癌細胞中結合的靶標及測序分析
  • 下一篇

    免疫細胞介導的 DNA 拷貝數與阿爾茨海默病的因果關系:孟德爾隨機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