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陳元, 董四平, 劉庭芳. 基于 CiteSpace 的醫院績效研究英文文獻計量分析. 華西醫學, 2025, 40(1): 81-86.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27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績效管理涵蓋管理計劃的制定、輔導、實施、考核評價和反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與周期[1]。醫院績效則不僅涵蓋了組織的運營整體績效,還涵蓋了科室與個人的績效表現。西方國家較早將原本用于企業管理的績效管理工具用于醫院的效率提升、費用控制和質量改進[2]。近年來,公立醫院的外部競爭日益嚴峻,內部運營壓力持續增加,對醫院評價與管理體系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 年 1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全面啟動了我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旨在推動公立醫院在發展方式上由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在管理模式上由粗放轉向精細,實現管理的規范及服務效率的提升。然而,目前從整體來看,針對醫院績效領域的研究依舊集中在績效考核方式和績效評價等環節,覆蓋績效管理計劃、實施、考核與反饋等全流程的系統研究依舊較為匱乏。因此,本研究系統梳理了 1972 年—2022 年英文文獻中針對醫院績效全流程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前沿,為我國后續醫院績效領域的研究推進、進一步完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框架設計、評價體系構建和考核結果解讀與反饋、最終探索適合我國的績效管理模式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 主題圍繞“醫院績效”的文獻;② 文獻題錄信息無缺失;排除標準:① 非學術性質文獻(如培訓或會議通知、新聞報道、社論等);② 人工篩選后與主題關聯性較弱的文獻;③ 關鍵信息缺失導致無法分析的文獻。
1.2 檢索策略
本研究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SCI-Expanded、SSCI、ESI)為數據來源,檢索 1972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2 月 31 日發表的醫院績效相關文獻。檢索策略:TI=(hospital AND performance),文獻類型為“article”和“review”,語種為“English”。
1.3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用 Microsoft Excel 2021 軟件分析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獻的年發文量。用 CiteSpace 6.1.R6 軟件對文獻進行發文國家/地區共現分析、機構與作者共現分析、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并繪制可視化圖譜[3]。為篩選出醫院績效領域內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與活躍程度的作者群體,作者分析中采用普萊斯公式計算核心作者[4]。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包括關鍵詞共現分析[5]、聚類分析(使用對數似然率算法)和突現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出文獻
2.2 年發文量分析
年發文量分析顯示,醫院績效領域的總發文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見圖1。醫院績效領域第 1 篇英文文獻發表于 1972 年 1 月,內容涉及醫院護理人員的績效評估[6]。

2.3 國家/地區共現分析
國家/地區共現分析顯示,美國學術論文產出最多,累計 548 篇,占總文獻量的 37.9%。其次是英國與中國,分別發表120 篇和 89 篇(表1)。

2.4 機構與作者共現分析
機構共現分析顯示,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獻發文量最高的機構為美國哈佛大學。從機構性質來看,高產機構多為美國常春藤聯盟名校及高校附屬教學醫院。最高產學者為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 Harlan M. Krumholz,累計發表16 篇,其研究[7]聚焦于醫院再入院率、死亡率等關鍵指標與醫院績效之間的關聯,通過對大量臨床數據(如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等疾病患者出院后的相關數據)的分析,探討不同疾病情況下醫院績效指標的表現以及關聯。見表2。

作者共現分析顯示,部分研究者構成了多個密切合作的研究團隊,如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 Eric D. Peterson、Neil Keshvani 為核心構成的作者群,其研究[8]使用針對特定種族的風險標準化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綜合指標來實現醫院績效評估的公平性,關注不同種族患者在心力衰竭治療后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等指標對醫院績效的影響。普萊斯定律計算結果顯示,醫院績效領域內發文 3 篇及以上即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群共有 29 人,共發文 123 篇,占總發文量的 8.5%。
2.5 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2.5.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獻中頻次最高的關鍵詞為“care”(照護)。表3 呈現了頻次排名前 20 位的關鍵詞。

2.5.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對關鍵詞的聚類分析結果顯示,醫院績效研究領域的關鍵詞被聚成 12 類,見表4。聚類 2 主要關注常見心血管疾病與醫院服務質量之間的關系;聚類 0、1、6、10 和 7 主要關注醫院診療質量績效,即提供的醫療服務是否符合醫療規范、治療是否有效、疾病的危險因素與疾病預后等;聚類 9 和 5 主要關注利用數據手段來進行醫院績效評估;而聚類 11 主要關注在生態環境與能源危機的全球背景下,能源消耗、綠色醫院建設等績效指標。

2.5.3 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admission”(入院)為醫院績效領域內突現最早的關鍵詞。從突現強度來看,突現強度排名前 5 位的關鍵詞包括“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心肌梗死)、“indicator”(指標)、“US hospital”(美國醫院)、“predictor”(預測因素)、“administrative data”(管理數據)。而“public hospital”(公立醫院)、“financial performance”(財務績效)、“performance measurement”(績效測量)、“framework”(框架)、“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組織績效)于 2020 年開始突現且持續至今。見圖2。

3 討論
3.1 文獻分布
本研究顯示,1972 年—2006 年間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章發文數量較少,低于 20 篇,此時醫院績效研究還剛剛起步,發文量呈現緩慢增長,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衛生技術人員、醫院服務項目質量等方面的績效評價,尚未形成成體系的績效評價模式。1997 年,美國醫院評審聯合委員會開始使用指標衡量系統——ORYX 方案。該方案綜合終末指標和其他績效指標,推動從之前的質量保證向績效改進方向轉變,并進行持續性重復評價,評價周期為每 3 年 1 次[9]。1999 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引入平衡計分卡,用于監測地方衛生醫療機構的衛生服務績效[10];隨后的 2001 年,英國引入星級評審制度,重點考核醫療服務機構的質量與效率問題,以緩解“排隊就醫”的服務現狀[2]。2003 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事處在歐洲啟動了用于質量改進的醫院績效評價工具(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ol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ospitals),用以支持醫院質量改進策略的制定與實施,醫院多角度、全方位績效評價模式也隨之開啟[11-12]。2005 年,上海市實施市級醫院“管辦分開”改革,成立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并于 2006 年制定下發了“市級醫院院長年度績效考核辦法(試行)”,對所屬市級醫院開展年度績效考核工作[13];2009 年,針對目前公立醫療機構普遍存在的公益性削弱、運營效率走低等情況,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啟動,公立醫院的績效管理和考核也作為重要內容統籌推進[14]。2019 年 1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公立醫療機構“國考”全面啟動[15]。與醫院績效領域的上述重大事件相呼應的是,該時間段內發文呈現大幅度增加,并于 2021 年達峰(152 篇),預計目前增長趨勢仍可能進一步延續。
本研究顯示,美國的學術論文產出最多,其次是英國與中國;但高產機構多為美國常春藤聯盟名校及高校附屬教學醫院,發文量排名前 10 位的機構中尚無國內機構,發文量排名前 10 位的作者中也尚無國內學者,可見中國整體上雖發文量較豐富,但我國機構及學者的國際交流合作和學術推廣可能較缺乏。其根源可能在于語言交流的阻礙、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國際合作途徑的不順暢。我國采用政府主導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公立醫院占據主導地位,醫院績效以公益性為導向;而美國以商業醫保體系為主,醫療體系高度市場化;英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以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為主導,這種差異導致中國醫院績效管理模式在國際推廣時,難以直接適用于其他國家的醫療體系。此外,語言障礙也致使學術成果在國際公開發表或交流存在障礙或瓶頸;而醫院績效管理折射出的文化差異易使中國研究成果難以高效地融入國際學術話語體系。建議今后國內醫院績效領域研究者注重跨地區、跨國合作與學術溝通,領域內優秀的帶頭人可以牽頭組織醫院績效領域前沿學術活動,促進更具普適性和遷移性的績效管理模式、框架或評價工具的國際推廣。
3.2 研究熱點變遷
從本研究的關鍵詞分析可見,早年間醫院績效研究主要關注臨床管理上面臨的具體問題,指標較為單一與具體,以疾病負擔、發病率、致死率較高的疾病(如心肌梗死)為抓手,以疾病結局為主要指標探索醫療績效情況;而隨著 Donabedian[16]對醫療質量概念“三級質量結構”的研究與推廣,醫療服務的質量逐漸成為醫院績效領域的關注重點。隨后,醫院績效研究逐漸從注重醫院服務轉向強調患者體驗、患者安全和預防醫療錯誤[17-18],包括通過培訓、改進流程和促進醫患溝通等方法來預防醫療錯誤,以及建立醫療事故上報系統和學習型組織來保障患者安全。而隨著美國醫院面臨大規模的兼并與重組[19-20],醫院績效與運營、醫院戰略之間的關系實證研究也有助于醫院在面臨日益嚴峻競爭環境時的優化管理。而關于醫院績效的評價維度,研究前沿從關注醫院員工個人效益與科室效益轉向醫院組織績效,從注重經濟效益轉向綜合體現整體運營效率乃至社會公平與責任;涵蓋多元利益攸關方的評價框架仍需進一步擴充,未來將持續成為國際績效領域內的前沿話題。
3.3 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國際醫院績效前沿熱點話題主要集中于財務績效、績效測量、組織績效及框架(體系)等,反映了國際醫療機構對醫療服務管理的整體性關注,強調了多方面的績效評估和可持續性發展。同時對于績效測量和框架的關注意味著對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及評估體系仍然是未來醫療衛生績效的熱點話題。另外,對組織績效的關注提高,表明績效管理已經從個體醫生和科室擴展到整個醫院組織,強調了對領導力、協作和內部流程等方面的考量,這些研究方向共同突顯了整體性醫療服務管理的重要性,為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效率和可持續性提供了有益方向。而與國外較成熟的績效研究相比,我國需要進一步提升績效領域研究質量,加強學科間合作及國際交流。此外,國際成熟理論模式本土化的實證研究也仍是本領域的重要研究重點。而由于衛生體制的重大差異,在借鑒、總結西方成熟經驗的同時,應加速模式創新,進一步推動既符合我國績效管理實際且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績效管理模式研究,進一步擴大我國醫院管理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綜上,本研究使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中 1972 年—2022 年醫院績效研究英文文獻進行了梳理與分析,了解了國際上該領域的熱點、前沿與未來趨勢,以期為我國該領域的研究乃至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例如語言限制為英文、檢索的數據庫有限等。今后可進一步擴大搜索范圍,對醫院績效領域內的更多文獻進行質與量層面的分析,基于醫療衛生體制的差異,對研究熱點、前沿、未來趨勢的差異進行對比與分析,為進一步推動中國醫院績效管理模式對標國際一流醫院提供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績效管理涵蓋管理計劃的制定、輔導、實施、考核評價和反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與周期[1]。醫院績效則不僅涵蓋了組織的運營整體績效,還涵蓋了科室與個人的績效表現。西方國家較早將原本用于企業管理的績效管理工具用于醫院的效率提升、費用控制和質量改進[2]。近年來,公立醫院的外部競爭日益嚴峻,內部運營壓力持續增加,對醫院評價與管理體系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 年 1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全面啟動了我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旨在推動公立醫院在發展方式上由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在管理模式上由粗放轉向精細,實現管理的規范及服務效率的提升。然而,目前從整體來看,針對醫院績效領域的研究依舊集中在績效考核方式和績效評價等環節,覆蓋績效管理計劃、實施、考核與反饋等全流程的系統研究依舊較為匱乏。因此,本研究系統梳理了 1972 年—2022 年英文文獻中針對醫院績效全流程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前沿,為我國后續醫院績效領域的研究推進、進一步完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的框架設計、評價體系構建和考核結果解讀與反饋、最終探索適合我國的績效管理模式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 主題圍繞“醫院績效”的文獻;② 文獻題錄信息無缺失;排除標準:① 非學術性質文獻(如培訓或會議通知、新聞報道、社論等);② 人工篩選后與主題關聯性較弱的文獻;③ 關鍵信息缺失導致無法分析的文獻。
1.2 檢索策略
本研究以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SCI-Expanded、SSCI、ESI)為數據來源,檢索 1972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2 月 31 日發表的醫院績效相關文獻。檢索策略:TI=(hospital AND performance),文獻類型為“article”和“review”,語種為“English”。
1.3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用 Microsoft Excel 2021 軟件分析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獻的年發文量。用 CiteSpace 6.1.R6 軟件對文獻進行發文國家/地區共現分析、機構與作者共現分析、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并繪制可視化圖譜[3]。為篩選出醫院績效領域內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與活躍程度的作者群體,作者分析中采用普萊斯公式計算核心作者[4]。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包括關鍵詞共現分析[5]、聚類分析(使用對數似然率算法)和突現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出文獻
2.2 年發文量分析
年發文量分析顯示,醫院績效領域的總發文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見圖1。醫院績效領域第 1 篇英文文獻發表于 1972 年 1 月,內容涉及醫院護理人員的績效評估[6]。

2.3 國家/地區共現分析
國家/地區共現分析顯示,美國學術論文產出最多,累計 548 篇,占總文獻量的 37.9%。其次是英國與中國,分別發表120 篇和 89 篇(表1)。

2.4 機構與作者共現分析
機構共現分析顯示,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獻發文量最高的機構為美國哈佛大學。從機構性質來看,高產機構多為美國常春藤聯盟名校及高校附屬教學醫院。最高產學者為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 Harlan M. Krumholz,累計發表16 篇,其研究[7]聚焦于醫院再入院率、死亡率等關鍵指標與醫院績效之間的關聯,通過對大量臨床數據(如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炎等疾病患者出院后的相關數據)的分析,探討不同疾病情況下醫院績效指標的表現以及關聯。見表2。

作者共現分析顯示,部分研究者構成了多個密切合作的研究團隊,如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 Eric D. Peterson、Neil Keshvani 為核心構成的作者群,其研究[8]使用針對特定種族的風險標準化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綜合指標來實現醫院績效評估的公平性,關注不同種族患者在心力衰竭治療后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等指標對醫院績效的影響。普萊斯定律計算結果顯示,醫院績效領域內發文 3 篇及以上即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群共有 29 人,共發文 123 篇,占總發文量的 8.5%。
2.5 研究熱點與前沿分析
2.5.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獻中頻次最高的關鍵詞為“care”(照護)。表3 呈現了頻次排名前 20 位的關鍵詞。

2.5.2 關鍵詞聚類分析
對關鍵詞的聚類分析結果顯示,醫院績效研究領域的關鍵詞被聚成 12 類,見表4。聚類 2 主要關注常見心血管疾病與醫院服務質量之間的關系;聚類 0、1、6、10 和 7 主要關注醫院診療質量績效,即提供的醫療服務是否符合醫療規范、治療是否有效、疾病的危險因素與疾病預后等;聚類 9 和 5 主要關注利用數據手段來進行醫院績效評估;而聚類 11 主要關注在生態環境與能源危機的全球背景下,能源消耗、綠色醫院建設等績效指標。

2.5.3 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分析顯示,“admission”(入院)為醫院績效領域內突現最早的關鍵詞。從突現強度來看,突現強度排名前 5 位的關鍵詞包括“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急性心肌梗死)、“indicator”(指標)、“US hospital”(美國醫院)、“predictor”(預測因素)、“administrative data”(管理數據)。而“public hospital”(公立醫院)、“financial performance”(財務績效)、“performance measurement”(績效測量)、“framework”(框架)、“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組織績效)于 2020 年開始突現且持續至今。見圖2。

3 討論
3.1 文獻分布
本研究顯示,1972 年—2006 年間醫院績效領域英文文章發文數量較少,低于 20 篇,此時醫院績效研究還剛剛起步,發文量呈現緩慢增長,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衛生技術人員、醫院服務項目質量等方面的績效評價,尚未形成成體系的績效評價模式。1997 年,美國醫院評審聯合委員會開始使用指標衡量系統——ORYX 方案。該方案綜合終末指標和其他績效指標,推動從之前的質量保證向績效改進方向轉變,并進行持續性重復評價,評價周期為每 3 年 1 次[9]。1999 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引入平衡計分卡,用于監測地方衛生醫療機構的衛生服務績效[10];隨后的 2001 年,英國引入星級評審制度,重點考核醫療服務機構的質量與效率問題,以緩解“排隊就醫”的服務現狀[2]。2003 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事處在歐洲啟動了用于質量改進的醫院績效評價工具(Performance Assessment Tool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ospitals),用以支持醫院質量改進策略的制定與實施,醫院多角度、全方位績效評價模式也隨之開啟[11-12]。2005 年,上海市實施市級醫院“管辦分開”改革,成立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并于 2006 年制定下發了“市級醫院院長年度績效考核辦法(試行)”,對所屬市級醫院開展年度績效考核工作[13];2009 年,針對目前公立醫療機構普遍存在的公益性削弱、運營效率走低等情況,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啟動,公立醫院的績效管理和考核也作為重要內容統籌推進[14]。2019 年 1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公立醫療機構“國考”全面啟動[15]。與醫院績效領域的上述重大事件相呼應的是,該時間段內發文呈現大幅度增加,并于 2021 年達峰(152 篇),預計目前增長趨勢仍可能進一步延續。
本研究顯示,美國的學術論文產出最多,其次是英國與中國;但高產機構多為美國常春藤聯盟名校及高校附屬教學醫院,發文量排名前 10 位的機構中尚無國內機構,發文量排名前 10 位的作者中也尚無國內學者,可見中國整體上雖發文量較豐富,但我國機構及學者的國際交流合作和學術推廣可能較缺乏。其根源可能在于語言交流的阻礙、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國際合作途徑的不順暢。我國采用政府主導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公立醫院占據主導地位,醫院績效以公益性為導向;而美國以商業醫保體系為主,醫療體系高度市場化;英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以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為主導,這種差異導致中國醫院績效管理模式在國際推廣時,難以直接適用于其他國家的醫療體系。此外,語言障礙也致使學術成果在國際公開發表或交流存在障礙或瓶頸;而醫院績效管理折射出的文化差異易使中國研究成果難以高效地融入國際學術話語體系。建議今后國內醫院績效領域研究者注重跨地區、跨國合作與學術溝通,領域內優秀的帶頭人可以牽頭組織醫院績效領域前沿學術活動,促進更具普適性和遷移性的績效管理模式、框架或評價工具的國際推廣。
3.2 研究熱點變遷
從本研究的關鍵詞分析可見,早年間醫院績效研究主要關注臨床管理上面臨的具體問題,指標較為單一與具體,以疾病負擔、發病率、致死率較高的疾病(如心肌梗死)為抓手,以疾病結局為主要指標探索醫療績效情況;而隨著 Donabedian[16]對醫療質量概念“三級質量結構”的研究與推廣,醫療服務的質量逐漸成為醫院績效領域的關注重點。隨后,醫院績效研究逐漸從注重醫院服務轉向強調患者體驗、患者安全和預防醫療錯誤[17-18],包括通過培訓、改進流程和促進醫患溝通等方法來預防醫療錯誤,以及建立醫療事故上報系統和學習型組織來保障患者安全。而隨著美國醫院面臨大規模的兼并與重組[19-20],醫院績效與運營、醫院戰略之間的關系實證研究也有助于醫院在面臨日益嚴峻競爭環境時的優化管理。而關于醫院績效的評價維度,研究前沿從關注醫院員工個人效益與科室效益轉向醫院組織績效,從注重經濟效益轉向綜合體現整體運營效率乃至社會公平與責任;涵蓋多元利益攸關方的評價框架仍需進一步擴充,未來將持續成為國際績效領域內的前沿話題。
3.3 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國際醫院績效前沿熱點話題主要集中于財務績效、績效測量、組織績效及框架(體系)等,反映了國際醫療機構對醫療服務管理的整體性關注,強調了多方面的績效評估和可持續性發展。同時對于績效測量和框架的關注意味著對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及評估體系仍然是未來醫療衛生績效的熱點話題。另外,對組織績效的關注提高,表明績效管理已經從個體醫生和科室擴展到整個醫院組織,強調了對領導力、協作和內部流程等方面的考量,這些研究方向共同突顯了整體性醫療服務管理的重要性,為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效率和可持續性提供了有益方向。而與國外較成熟的績效研究相比,我國需要進一步提升績效領域研究質量,加強學科間合作及國際交流。此外,國際成熟理論模式本土化的實證研究也仍是本領域的重要研究重點。而由于衛生體制的重大差異,在借鑒、總結西方成熟經驗的同時,應加速模式創新,進一步推動既符合我國績效管理實際且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績效管理模式研究,進一步擴大我國醫院管理領域的學術影響力。
綜上,本研究使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中 1972 年—2022 年醫院績效研究英文文獻進行了梳理與分析,了解了國際上該領域的熱點、前沿與未來趨勢,以期為我國該領域的研究乃至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例如語言限制為英文、檢索的數據庫有限等。今后可進一步擴大搜索范圍,對醫院績效領域內的更多文獻進行質與量層面的分析,基于醫療衛生體制的差異,對研究熱點、前沿、未來趨勢的差異進行對比與分析,為進一步推動中國醫院績效管理模式對標國際一流醫院提供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