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鐘羽昕, 張麗, 張雅暉, 陳靜. 腰大池引流相關顱內感染預防與管理的最佳證據總結. 華西醫學, 2025, 40(1): 74-80. doi: 10.7507/1002-0179.20240611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腰大池引流(lumbar drainage, LD)是應用腰椎穿刺的方式將引流管放置到椎管蛛網膜下腔內引流腦脊液的常規療法,其被廣泛用于治療腦室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部外傷、腦積水以及腦脊液動力學障礙等疾病,現已成為神經外科的重要輔助診療技術[1-3]。然而,作為一種有創治療手段,LD 相關并發癥不容忽視,其中顱內感染是最嚴重的并發癥[4]。有數據表明,LD 相關顱內感染的發生率通常為 10%~50%[5],與許多不良結局獨立相關,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遺留嚴重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6]。因此,如何在降低顱內感染率或不發生顱內感染事件的基礎上發揮 LD 的積極作用是臨床實踐中關注的焦點。目前,國內外針對 LD 相關顱內感染的研究雖然涉及風險評估、置管流程及防治策略等方面,但內容相對分散且重點不一,尚未形成系統的循證方案。因此,本研究旨在全面檢索、評價及匯總 LD 相關顱內感染預防與管理的最佳證據,為控制顱內感染發生率,構建實施預見性干預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根據 PIPOST 原則[7]確定納入標準:① P(population):住院治療的 LD 患者;② I(intervention):LD 相關顱內感染的預防及管理;③ P(professional):醫護人員;④ O(outcomes):顱內感染發生率(患者層面)、醫護人員知曉率和執行率(實施者層面);⑤ S(setting):醫院;⑥ T(type of evidence):指南、臨床決策、證據總結、專家共識、系統評價、隨機對照試驗、隊列研究等。
1.1.2 排除標準
① 重復發表的文獻;② 研究方案、會議記錄、會議報告;③ 不可獲取全文;④ 非中英文文獻。
1.2 檢索策略
按“6S”金字塔模型系統檢索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數據庫、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指南網、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會網站、國際指南協作網、蘇格蘭校際指南網、美國神經科學護理學會網站、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站、醫脈通、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Embase、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檢索時限為建庫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英文檢索詞為“lumbar drainage/lumbar cistern drainage/external lumbar drainage/lumbar spinal drainage/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和“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s/CNS infection/intracranial infection/meningitis/encephalitis/epidural infection/subdural infection/brain abscess/neurosurgical site infection”;中文檢索詞為“腰大池引流/腦脊液引流”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顱內感染/腦膜炎/腦室炎/硬膜外感染/硬膜下感染”。以 PubMed 數據庫為例,具體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質量評價
指南由 4 名受過專業循證培訓的成員獨立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其余文獻由 2 名成員獨立評價,存在不同意見時由第 3 位研究者協助判斷。指南采用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Ⅱ[8]進行評價;專家共識、系統評價、原始研究等采用 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專家共識的評價標準(2016 版)[9]進行評價;證據總結采用 CASE(critical appraisal for summaries of evidence) worksheet[10]進行評價。
1.4 證據提取、分級與整合
由 2 名研究者分別進行納入文獻的提取與整合工作,交叉核對后若存在分歧,則由第 3 位研究者參與判定。使用 JBI 證據預分級系統(2014 版)對納入證據進行分級,由高到低依次分為 1~5 級[11]。對于來自指南、JBI、UpToDate 的證據追溯原始文獻進行分級。當證據結論不一致時,以循證證據、高質量證據、最新發表證據優先;當證據內容互補時,根據證據的邏輯關系進行合并;當證據內容一致時,優先選擇符合專業表述且易于理解的證據。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索到

*具體包括 Web of Science(

2.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2.2.1 指南
納入的 3 篇指南[12-14]質量較高,具體評價結果見表2。

2.2.2 專家共識
納入的 1 篇專家共識[15]除了條目 3“所提出的觀點是否以研究相關的人群利益為中心”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文獻質量較高。
2.2.3 證據總結
納入的 1 篇證據總結[16]除了條目 3“評審清晰透明”和條目 8“推薦意見有時效性”評價為“不完全是”,其余均為“是”,文獻質量較高。
2.2.4 系統評價
納入的 1 篇系統評價[17]除了條目 4“檢索文獻的數據庫或資源是否充分”評價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文獻質量較高。
2.2.5 原始研究
納入的 3 篇原始研究[18-20]中,Qian 等[18]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除條目 5“是否采取措施控制了混雜因素”和條目 10“是否采取措施處理失訪問題”評價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Hussein 等[19]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除條目 5“是否采取措施控制了混雜因素”評價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Jakobs 等[20]的隨機對照研究除條目 4“是否對研究對象實施了盲法”評價為“否”,其余均為“是”。原始研究質量均較高。
2.3 證據匯總
最終形成風險管理、導管置入、導管維護、拔管、顱內感染診斷與治療、教育培訓 6 個證據主題,歸納出 30 條證據。見表3。

3 討論
3.1 強化風險評估與監測,實施集束化管理干預方案
第 1~4 條證據涉及 LD 繼發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管理對策,證據指出顱內感染的發生受到穿刺部位腦脊液漏、糖尿病、置管引流時間過長、頻繁取樣等多種危險因素的影響,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1-22]。盡早篩查和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建立標準化規范和監測制度,對于降低 LD 相關顱內感染發生率、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有學者提出,整合具有循證醫學依據的干預措施,對 LD 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可以有效預防顱內感染的發生,并被神經重癥監護學會推薦[23-24]。因此,建議醫護人員應積極執行集束化管理方案,保障 LD 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成立顱內感染防控小組并設計核查清單,對 LD 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進行質量控制,提高集束化措施的實施率;② 健全顱內感染防控工作規范,從手衛生、診療、開放操作、引流管護理等方面完善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顱內感染風險;③ 建立主動監測與反饋體系,定期對高危因素、顱內感染發生率、優先干預次序及醫護人員依從性進行系統分析,及時識別管理方案中的薄弱環節和潛在問題,并依據追蹤結果合理設定或調整干預目標,提高顱內感染預防的整體效果;④ 關注最新的醫學證據,不斷更新和改進集束化管理方案,為臨床顱內感染防控實踐提供更加科學客觀的應用證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 LD 集束化干預方案和評價體系,未來應加大對該領域的研究力度,推動集束化干預的普及和教育。
3.2 關注置管防控關鍵環節,落實無菌保護屏障
置管環節是避免顱內感染、維持內環境穩定的關鍵所在。第 5~10 條證據涉及導管置入過程中的防控要點,包括人員要求、置管穿刺、無菌屏障、抗菌藥物、縫合固定等。Chan 等[25]指出最大程度落實無菌屏障是預防顱內感染的要點,但實際臨床工作中存在無菌觀念不強、不重視皮膚消毒、引流管固定不規范等潛在隱患,增加了細菌侵入、定植以及誘發顱內感染的風險。基于此,臨床上需采取多維管理策略,從人員、環境、物品等環節有效切斷顱內感染途徑[26]。首先,應開展專業培訓,通過 LD 置管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進行相關操作,不斷提高醫護人員對顱內感染的主動防控意識和重視程度,提升防控能力;其次,應嚴格遵循標準預防規范,在整個置管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和置管相對無菌環境,以減少導管和置入點病原體定植的危險,同時操作者必須佩戴無菌手套、口罩、帽子,穿無菌手術服,發現破損、污染風險應立即更換,從根本上杜絕或減少因置管操作引起的感染源[27],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推薦超聲引導下置管,以減少因反復穿刺而形成竇道[12]。此外,應改進導管材料,使用抗菌藥物浸漬或銀浸漬導管被認為可預防導管細菌定植,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7]。未來需要從抗菌機制、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和跟蹤研究,推動抗菌藥物涂層管路從實驗室研究階段向臨床實踐邁進,以探尋更有效的顱內感染防治策略。
3.3 全程有效維護導管,動態評估拔管時機
第 11~21 條證據分別從不同層面對 LD 導管規范化維護措施進行了總結,推薦實時進行引流系統監測,避免腦脊液逆流感染及導管意外脫落;不推薦每日常規腦脊液采樣,而是在出現臨床疑似顱內感染指征時可反復采樣,這與 Bakhshi 等[28]的研究結果一致。由英國和愛爾蘭 21 家神經外科機構開展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置管期間的采樣頻率與顱內感染發生率有顯著關聯,采樣次數越多,感染率也隨之增加[29]。因此,建議在保證治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放操作以保持引流管的密閉性,降低暴露風險。第 22~23 條證據涉及拔管方面的管理。Chen 等[30]的研究表明,在引流管置入后的 3~7 d 內,與 LD 相關的感染率為 31.28%;而超過 7 d 時,其感染率升至 63.33%,引流管置入天數過長是影響 LD 患者繼發顱內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國內外關于 LD 引流管留置時間尚無定論,建議臨床醫護人員根據導管使用情況動態評估具體拔管時機,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管,盡可能縮短留置時間。針對需要延長引流時間的患者,可以考慮采取皮下隧道技術[31],做好充分的準備和監測,提高患者 LD 治療的安全性。
3.4 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LD 相關顱內感染多由細菌引起,除給予必要的對癥和支持治療外,顱內感染治愈的核心環節在于盡早識別病原體,并給予精準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第 24~28 條證據涉及 LD 患者繼發顱內感染的診斷與抗菌治療方案,推薦的顱內感染標準診斷方法為病原學檢查及臨床癥狀。美國傳染病學會指南提出,腦脊液培養陽性是引流相關顱內感染的主要診斷依據,但是其存在檢出率低、耗時較長等問題,早期診斷具有挑戰性[13]。近年來,新興的宏基因組測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術已應用于顱內感染病原體的鑒定和診斷,mNGS 是基于核酸檢測的微生物鑒定方法,無需經過培養,可以直接對感染樣本中的 DNA 進行無差別提取和測序[32]。相較于傳統培養方式,mNGS 在臨床病原微生物的鑒定、分型以及耐藥突變檢測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高效準確地篩查病原體,但尚未納入常規臨床實踐,未來可聯合 mNGS 技術開發新的診斷方法。考慮到顱內感染的高病死率,建議在臨床高度懷疑患者發生顱內感染時,應結合本地區和醫療單位細菌的流行病學特征,在革蘭染色涂片、培養和藥敏結果出來之前,啟用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待病原微生物確定后再調整抗菌藥物[33]。而針對已明確診斷為顱內感染的患者,則需立即采取抗感染治療,國際指南強調廣譜抗菌藥物通常作為初始治療的首選,包括第 3、4 代頭孢菌素,耐碳青霉烯類,萬古霉素等血腦屏障穿透性較強的藥物[3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來多重耐藥菌株的不斷出現,顱內感染的治療變得愈加復雜,如何進行神經外科患者耐藥菌感染的風險識別、合理采用抗菌治療,是臨床醫生思考和關注的焦點。因此,應提高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對抗菌藥物的認知,減少不規范的抗菌藥物應用,盡可能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同時加強多學科之間的協作,加快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發和推廣,以應對多重耐藥菌困境。
3.5 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與人員培訓,實現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
第 29~30 條證據指出應加強 LD 相關顱內感染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防控意識及健康素養。教育內容包括體位要求、留置引流管注意事項、拔管配合和繼發顱內感染癥狀體征等,有學者建議可由專職護士利用講座、視頻、宣傳冊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確保教育效果達標[35]。此外,推薦不論是置管操作者還是日常接觸導管護理的臨床護士,均應接受持續性教育培訓,促進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減少顱內感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本研究匯總了 LD 相關顱內感染預防及管理的最佳證據,涉及風險管理、導管置入、導管維護、拔管、顱內感染診斷與治療、教育培訓等具體內容,為臨床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循證依據。建議醫護人員結合醫療機構要求及臨床實際情況選擇證據,制定相關管理方案并應用于臨床實踐,以降低繼發顱內感染的發生率,改善患者不良結局。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腰大池引流(lumbar drainage, LD)是應用腰椎穿刺的方式將引流管放置到椎管蛛網膜下腔內引流腦脊液的常規療法,其被廣泛用于治療腦室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頭部外傷、腦積水以及腦脊液動力學障礙等疾病,現已成為神經外科的重要輔助診療技術[1-3]。然而,作為一種有創治療手段,LD 相關并發癥不容忽視,其中顱內感染是最嚴重的并發癥[4]。有數據表明,LD 相關顱內感染的發生率通常為 10%~50%[5],與許多不良結局獨立相關,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遺留嚴重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6]。因此,如何在降低顱內感染率或不發生顱內感染事件的基礎上發揮 LD 的積極作用是臨床實踐中關注的焦點。目前,國內外針對 LD 相關顱內感染的研究雖然涉及風險評估、置管流程及防治策略等方面,但內容相對分散且重點不一,尚未形成系統的循證方案。因此,本研究旨在全面檢索、評價及匯總 LD 相關顱內感染預防與管理的最佳證據,為控制顱內感染發生率,構建實施預見性干預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根據 PIPOST 原則[7]確定納入標準:① P(population):住院治療的 LD 患者;② I(intervention):LD 相關顱內感染的預防及管理;③ P(professional):醫護人員;④ O(outcomes):顱內感染發生率(患者層面)、醫護人員知曉率和執行率(實施者層面);⑤ S(setting):醫院;⑥ T(type of evidence):指南、臨床決策、證據總結、專家共識、系統評價、隨機對照試驗、隊列研究等。
1.1.2 排除標準
① 重復發表的文獻;② 研究方案、會議記錄、會議報告;③ 不可獲取全文;④ 非中英文文獻。
1.2 檢索策略
按“6S”金字塔模型系統檢索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數據庫、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指南網、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會網站、國際指南協作網、蘇格蘭校際指南網、美國神經科學護理學會網站、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站、醫脈通、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Embase、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檢索時限為建庫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英文檢索詞為“lumbar drainage/lumbar cistern drainage/external lumbar drainage/lumbar spinal drainage/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和“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s/CNS infection/intracranial infection/meningitis/encephalitis/epidural infection/subdural infection/brain abscess/neurosurgical site infection”;中文檢索詞為“腰大池引流/腦脊液引流”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顱內感染/腦膜炎/腦室炎/硬膜外感染/硬膜下感染”。以 PubMed 數據庫為例,具體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質量評價
指南由 4 名受過專業循證培訓的成員獨立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其余文獻由 2 名成員獨立評價,存在不同意見時由第 3 位研究者協助判斷。指南采用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Ⅱ[8]進行評價;專家共識、系統評價、原始研究等采用 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專家共識的評價標準(2016 版)[9]進行評價;證據總結采用 CASE(critical appraisal for summaries of evidence) worksheet[10]進行評價。
1.4 證據提取、分級與整合
由 2 名研究者分別進行納入文獻的提取與整合工作,交叉核對后若存在分歧,則由第 3 位研究者參與判定。使用 JBI 證據預分級系統(2014 版)對納入證據進行分級,由高到低依次分為 1~5 級[11]。對于來自指南、JBI、UpToDate 的證據追溯原始文獻進行分級。當證據結論不一致時,以循證證據、高質量證據、最新發表證據優先;當證據內容互補時,根據證據的邏輯關系進行合并;當證據內容一致時,優先選擇符合專業表述且易于理解的證據。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索到

*具體包括 Web of Science(

2.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
2.2.1 指南
納入的 3 篇指南[12-14]質量較高,具體評價結果見表2。

2.2.2 專家共識
納入的 1 篇專家共識[15]除了條目 3“所提出的觀點是否以研究相關的人群利益為中心”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文獻質量較高。
2.2.3 證據總結
納入的 1 篇證據總結[16]除了條目 3“評審清晰透明”和條目 8“推薦意見有時效性”評價為“不完全是”,其余均為“是”,文獻質量較高。
2.2.4 系統評價
納入的 1 篇系統評價[17]除了條目 4“檢索文獻的數據庫或資源是否充分”評價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文獻質量較高。
2.2.5 原始研究
納入的 3 篇原始研究[18-20]中,Qian 等[18]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除條目 5“是否采取措施控制了混雜因素”和條目 10“是否采取措施處理失訪問題”評價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Hussein 等[19]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除條目 5“是否采取措施控制了混雜因素”評價為“不清楚”,其余均為“是”。Jakobs 等[20]的隨機對照研究除條目 4“是否對研究對象實施了盲法”評價為“否”,其余均為“是”。原始研究質量均較高。
2.3 證據匯總
最終形成風險管理、導管置入、導管維護、拔管、顱內感染診斷與治療、教育培訓 6 個證據主題,歸納出 30 條證據。見表3。

3 討論
3.1 強化風險評估與監測,實施集束化管理干預方案
第 1~4 條證據涉及 LD 繼發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及管理對策,證據指出顱內感染的發生受到穿刺部位腦脊液漏、糖尿病、置管引流時間過長、頻繁取樣等多種危險因素的影響,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1-22]。盡早篩查和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建立標準化規范和監測制度,對于降低 LD 相關顱內感染發生率、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有學者提出,整合具有循證醫學依據的干預措施,對 LD 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可以有效預防顱內感染的發生,并被神經重癥監護學會推薦[23-24]。因此,建議醫護人員應積極執行集束化管理方案,保障 LD 治療效果和安全性。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成立顱內感染防控小組并設計核查清單,對 LD 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進行質量控制,提高集束化措施的實施率;② 健全顱內感染防控工作規范,從手衛生、診療、開放操作、引流管護理等方面完善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顱內感染風險;③ 建立主動監測與反饋體系,定期對高危因素、顱內感染發生率、優先干預次序及醫護人員依從性進行系統分析,及時識別管理方案中的薄弱環節和潛在問題,并依據追蹤結果合理設定或調整干預目標,提高顱內感染預防的整體效果;④ 關注最新的醫學證據,不斷更新和改進集束化管理方案,為臨床顱內感染防控實踐提供更加科學客觀的應用證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統一的 LD 集束化干預方案和評價體系,未來應加大對該領域的研究力度,推動集束化干預的普及和教育。
3.2 關注置管防控關鍵環節,落實無菌保護屏障
置管環節是避免顱內感染、維持內環境穩定的關鍵所在。第 5~10 條證據涉及導管置入過程中的防控要點,包括人員要求、置管穿刺、無菌屏障、抗菌藥物、縫合固定等。Chan 等[25]指出最大程度落實無菌屏障是預防顱內感染的要點,但實際臨床工作中存在無菌觀念不強、不重視皮膚消毒、引流管固定不規范等潛在隱患,增加了細菌侵入、定植以及誘發顱內感染的風險。基于此,臨床上需采取多維管理策略,從人員、環境、物品等環節有效切斷顱內感染途徑[26]。首先,應開展專業培訓,通過 LD 置管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進行相關操作,不斷提高醫護人員對顱內感染的主動防控意識和重視程度,提升防控能力;其次,應嚴格遵循標準預防規范,在整個置管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和置管相對無菌環境,以減少導管和置入點病原體定植的危險,同時操作者必須佩戴無菌手套、口罩、帽子,穿無菌手術服,發現破損、污染風險應立即更換,從根本上杜絕或減少因置管操作引起的感染源[27],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推薦超聲引導下置管,以減少因反復穿刺而形成竇道[12]。此外,應改進導管材料,使用抗菌藥物浸漬或銀浸漬導管被認為可預防導管細菌定植,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7]。未來需要從抗菌機制、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和跟蹤研究,推動抗菌藥物涂層管路從實驗室研究階段向臨床實踐邁進,以探尋更有效的顱內感染防治策略。
3.3 全程有效維護導管,動態評估拔管時機
第 11~21 條證據分別從不同層面對 LD 導管規范化維護措施進行了總結,推薦實時進行引流系統監測,避免腦脊液逆流感染及導管意外脫落;不推薦每日常規腦脊液采樣,而是在出現臨床疑似顱內感染指征時可反復采樣,這與 Bakhshi 等[28]的研究結果一致。由英國和愛爾蘭 21 家神經外科機構開展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置管期間的采樣頻率與顱內感染發生率有顯著關聯,采樣次數越多,感染率也隨之增加[29]。因此,建議在保證治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放操作以保持引流管的密閉性,降低暴露風險。第 22~23 條證據涉及拔管方面的管理。Chen 等[30]的研究表明,在引流管置入后的 3~7 d 內,與 LD 相關的感染率為 31.28%;而超過 7 d 時,其感染率升至 63.33%,引流管置入天數過長是影響 LD 患者繼發顱內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目前,國內外關于 LD 引流管留置時間尚無定論,建議臨床醫護人員根據導管使用情況動態評估具體拔管時機,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管,盡可能縮短留置時間。針對需要延長引流時間的患者,可以考慮采取皮下隧道技術[31],做好充分的準備和監測,提高患者 LD 治療的安全性。
3.4 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LD 相關顱內感染多由細菌引起,除給予必要的對癥和支持治療外,顱內感染治愈的核心環節在于盡早識別病原體,并給予精準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第 24~28 條證據涉及 LD 患者繼發顱內感染的診斷與抗菌治療方案,推薦的顱內感染標準診斷方法為病原學檢查及臨床癥狀。美國傳染病學會指南提出,腦脊液培養陽性是引流相關顱內感染的主要診斷依據,但是其存在檢出率低、耗時較長等問題,早期診斷具有挑戰性[13]。近年來,新興的宏基因組測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術已應用于顱內感染病原體的鑒定和診斷,mNGS 是基于核酸檢測的微生物鑒定方法,無需經過培養,可以直接對感染樣本中的 DNA 進行無差別提取和測序[32]。相較于傳統培養方式,mNGS 在臨床病原微生物的鑒定、分型以及耐藥突變檢測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高效準確地篩查病原體,但尚未納入常規臨床實踐,未來可聯合 mNGS 技術開發新的診斷方法。考慮到顱內感染的高病死率,建議在臨床高度懷疑患者發生顱內感染時,應結合本地區和醫療單位細菌的流行病學特征,在革蘭染色涂片、培養和藥敏結果出來之前,啟用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待病原微生物確定后再調整抗菌藥物[33]。而針對已明確診斷為顱內感染的患者,則需立即采取抗感染治療,國際指南強調廣譜抗菌藥物通常作為初始治療的首選,包括第 3、4 代頭孢菌素,耐碳青霉烯類,萬古霉素等血腦屏障穿透性較強的藥物[3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來多重耐藥菌株的不斷出現,顱內感染的治療變得愈加復雜,如何進行神經外科患者耐藥菌感染的風險識別、合理采用抗菌治療,是臨床醫生思考和關注的焦點。因此,應提高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對抗菌藥物的認知,減少不規范的抗菌藥物應用,盡可能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同時加強多學科之間的協作,加快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發和推廣,以應對多重耐藥菌困境。
3.5 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與人員培訓,實現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
第 29~30 條證據指出應加強 LD 相關顱內感染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屬的防控意識及健康素養。教育內容包括體位要求、留置引流管注意事項、拔管配合和繼發顱內感染癥狀體征等,有學者建議可由專職護士利用講座、視頻、宣傳冊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確保教育效果達標[35]。此外,推薦不論是置管操作者還是日常接觸導管護理的臨床護士,均應接受持續性教育培訓,促進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的提升,從而減少顱內感染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本研究匯總了 LD 相關顱內感染預防及管理的最佳證據,涉及風險管理、導管置入、導管維護、拔管、顱內感染診斷與治療、教育培訓等具體內容,為臨床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循證依據。建議醫護人員結合醫療機構要求及臨床實際情況選擇證據,制定相關管理方案并應用于臨床實踐,以降低繼發顱內感染的發生率,改善患者不良結局。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