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藺文燕, 樊菲菲, 王永慶, 李婷, 宋霞, 康蘭, 張莉, 方金瑞. 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肛周日間手術臨床路徑探索. 華西醫學, 2024, 39(2): 204-207. doi: 10.7507/1002-0179.20231129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臨床路徑是指以醫學證據和臨床指南為指導,針對某一特定疾病所建立的標準化治療模式與程序。由于其在規范臨床診療體系、提高醫療質量、節約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等方面的明顯優勢,現已在我國各級醫療機構中被廣泛應用[1]。1997 年,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被提出。ERAS 指在圍手術期采用一系列經循證醫學證據證實有效的優化處理措施,以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應激反應,從而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促進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等[2];是一種優化的臨床路徑,與外科手術追求的“無應激、無痛、無風險”的目標相契合[3];我國于 2007 年由黎介壽院士引進[2],經過積極實踐,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越來越受到外科醫師的重視。
日間手術是一種按計劃入院、手術,經過短暫的康復于 24 h 出院的手術模式,1909 年由蘇格蘭小兒外科醫師 Nicoll 報道[4]。近年由于微創外科的發展,日間手術也迅速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在歐美國家,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 80%以上[5];國內,由于受醫療保險(醫保)政策、經濟效益等的影響,日間手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80%的公立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比例為 10%~30%[6-7]。近年,肛周膿腫、肛瘺是肛腸科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隨著人們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肛周膿腫為 5%[8-9]、肛瘺為 3.7%[10]),占肛腸疾病的 8%~25%[8]和 1.7%~3.8%[10],且病程遷延,易復發,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及正常生活。因此,基于 ERAS 理念,本研究通過比較日間肛周手術和傳統肛周手術住院費用等方面的差異,結合甘肅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優勢專科(肛腸科)及甘肅日間醫療背景,探索肛周(肛周膿腫、肛瘺)日間手術臨床路徑,旨在提高醫療質量,為臨床快速康復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收集 2023 年 1 月—10 月我院肛腸科行傳統肛周手術患者(對照組)和日間診療中心行肛周手術患者(路徑組)的病例資料。路徑組納入標準:① 年齡>16 歲且<60 歲,符合肛周膿腫、肛瘺的診斷標準[11-12];② 符合日間手術要求;③ 意識清晰,愿意接受日間手術;④ 患者或家屬能理解手術前后的護理知識,愿意并能在家完成護理;⑤ 有固定聯系電話方便手術前后隨訪;⑥ 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路徑組排除標準:① 合并嚴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腦梗死等基礎疾病;② 有心、肺、腦、肝、腎及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③ 妊娠期、哺乳期、過敏體質及營養不良;④ 使用抗凝藥物。對照組納入標準:① 年齡>16 歲且<60 歲,符合肛周膿腫、肛瘺的診斷標準[11-12];② 意識清晰,愿意接受肛腸科手術治療;③ 患者或家屬配合手術前后的護理知識,必要時能在家完成護理;④ 有固定聯系電話方便手術前后隨訪;⑤ 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對照組排除標準:同路徑組排除標準。本研究經甘肅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2023-712),均獲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的定量變量的最大樣本量公式,取α=0.05,β=0.1,最后確定納入樣本量至少 200 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圍手術期管理
兩組手術方法均為肛周膿腫根治術/切開引流術、肛瘺切除術/掛線術,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均由同一手術團隊、麻醉團隊完成,術后 10~14 d 于肛腸科門診復查。
對照組:患者入住肛腸科,采用傳統診療過程和手術方法,包括常規術前檢查(血常規、生化全套、纖溶全套、血型鑒定、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心電圖、胸部 X 線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直腸肛管超聲造影等檢查,必要時行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盆腔 MRI 檢查)、術中麻醉的觀察、手術醫生的操作及圍手術期處理、術后用藥、康復及飲食、隨訪(于離院后第 1、3、7 天電話隨訪)等。
路徑組:患者入住日間診療中心,由肛腸科醫師、日間診療中心醫護、日間麻醉手術室等共同制定診療過程和手術方法,包括標準化的術前檢查(血常規、生化全套、纖溶全套、血型鑒定、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心電圖、直腸肛管超聲造影等檢查,必要時行盆腔 MRI 檢查)、麻醉評估(符合條件安排日間手術,不符合條件行專科診治)、手術預約、患者宣教、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術前準備、安排手術、麻醉復蘇、術后宣教、離院標準、隨訪(于離院后第 1、3、7 天電話隨訪)等。
1.2.2 評價指標
術前觀察相關檢查結果、患者心理變化、腸道及手術準備情況等。術后 4 h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術后 24 h 采用 Kolcaba 舒適量表(以下簡稱“舒適評分”)進行舒適度評估,并于離院后第 1、3、7 天進行電話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惡心、嘔吐、頭暈、傷口疼痛、滲液、排尿困難和再次返院治療情況)。其中,肛周手術切口常為開放性,故術后傷口常有少量滲液;若無明顯出血等,囑患者家屬及時清理干凈即可。
患者離院后 24 h 內進行衛生經濟學評價,指標包括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費用。術后 24 h 采用微信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管理模式、醫療技術、診療流程、醫患溝通、醫保政策、病房環境、服務態度、醫療設備和技術、信息服務;質量評定分為 4 級:滿意、較滿意、較不滿意、不滿意。患者滿意度計算方法: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效應量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 MD)表示,并計算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效應量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表示,并計算95%CI。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共納入 400 例患者,每組各 200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術后 VAS 評分和舒適評分比較見表1。可見,除性別、年齡外(P>0.05),路徑組的 VAS 低于對照組、舒適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隨訪及術后并發癥
術后第 1 天隨訪時,路徑組 1 例(0.5%)患者出現惡心的癥狀。術后第 3、7 天隨訪時,兩組患者均無明顯的惡心、嘔吐、頭暈癥狀。術后第 1、3、7 天,路徑組與對照組的傷口疼痛[12 例(6.0%)vs. 18 例(9.0%)、20 例(10.0%)vs. 15 例(7.5.0%)、8 例(4.0%)vs. 6 例(3.0%);χ2=1.297、0.376、0.297,P>0.05]、傷口滲液[20 例(10.0%)vs. 17 例(8.5%)、16 例(8.0%)vs. 12 例(6.0%)、5 例(2.5%)vs. 3 例(1.5%);χ2=0.268、0.614、0.510,P>0.05]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且隨訪得知傷口疼痛經口服止痛藥物及坐浴可緩解。排尿困難均見于 45 歲以上的男性患者;術后第 1、3 天,路徑組與對照組的排尿困難比較[2 例(1.0%)vs. 1 例(0.5%)、1 例(0.5%)vs. 0 例(0%);χ2=0.336、0.562,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第 7 天兩組均無排尿困難者。術后第 1 天,路徑組的電話失訪少于對照組[3 例(1.5%)vs. 10 例(5.0%);χ2=3.896,P<0.05];術后第 3、7 天,路徑組與對照組的電話失訪[4 例(2.0%)vs. 7 例(3.5%)、4 例(2.0%)vs. 6 例(3.0%);χ2=0.359、0.410,P>0.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路徑組 1 例患者離院后因腹部不適再次返院治療。
2.3 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兩組患者住院費用、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出血量及滿意度比較見表2。可見,路徑組住院費用、平均住院時間、術前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路徑組和對照組的滿意度分別為 90.5%、86.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肛周膿腫是直腸、肛管等周圍軟組織或間隙因感染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化膿性感染[11,13];肛周膿腫根治術/切開引流術能夠在引流的同時切除膿腫腔內壞死組織,排出膿液,并對內口進行正確處理,以此切斷病源,避免肛瘺形成。肛瘺是發生在肛門直腸周圍的膿腫潰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肛瘺掛線術/切除術意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括約肌功能,徹底切除瘺管[12,14]。肛周膿腫、肛瘺在全麻下完成手術,術后 5~6 h 可下床行走,住院時間短,滿足日間手術條件,已成為我院日間患者的住院來源。
日間手術在住院患者的管理上具有“短、平、快”的特征,以及醫院各項制度的支持,使得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明顯降低成為日間手術的重要標簽。本研究以 ERAS 理念為指導,結合我院肛腸科優勢學科,對 10 個月的肛周日間手術患者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統計及回顧分析,證實肛周日間手術并未給患者增加術后的不適(惡心、嘔吐、頭暈、傷口疼痛、傷口滲液、排尿困難),反而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手術時間。路徑組患者的綜合滿意度(90.5%)高于對照組(86.0%),然而路徑組仍有 9.5%不滿意,分析原因可能有:采用微信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少數的患者及家屬未使用智能手機,依從性差;部分患者及家屬文化程度較低,未能充分理解二維碼掃描的具體內容;個別患者及家屬觀念較舊,盡管已充分宣教,但總覺得術后住院時間長更有益于患者恢復,著急“趕”出院,心里不舒服;還有極個別的患者防范意識強,把微信二維碼支付與此二維碼問卷調查聯系起來,以為是“詐騙”。
日間手術作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一種創新服務模式,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推廣和應用,但如何保證日間手術患者出院后的安全性?隨訪就顯得至關重要。本研究表明,術后第 1 天電話失訪數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電話隨訪簡便易行,但失訪數較高,且時機選擇不當、專業知識掌握不足、語言不規范等都會影響隨訪質量和患者安全;需要護士與患者一對一聯系,浪費時間,工作效率低。隨訪人員不僅要對患者進行身體護理,還要進行心理護理,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讓其有信心在家進行康復訓練,恢復身體健康。為此本科室也在積極探索適合本院日間手術的“互聯網+”的隨訪模式。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日間手術管理組織架構,對肛周膿腫、肛瘺日間術前準備、術中麻醉、術后管理和隨訪等多方面對原有的手術流程進行改進,不僅提升醫療服務效率,還降低醫療費用,兼顧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提高患者滿意度[15]。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基于 ERAS 理念的肛周日間手術(肛周膿腫、肛瘺)對患者的綜合管理方面具有節約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等優勢,是值得推廣和應用的診療模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臨床路徑是指以醫學證據和臨床指南為指導,針對某一特定疾病所建立的標準化治療模式與程序。由于其在規范臨床診療體系、提高醫療質量、節約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等方面的明顯優勢,現已在我國各級醫療機構中被廣泛應用[1]。1997 年,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被提出。ERAS 指在圍手術期采用一系列經循證醫學證據證實有效的優化處理措施,以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應激反應,從而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促進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等[2];是一種優化的臨床路徑,與外科手術追求的“無應激、無痛、無風險”的目標相契合[3];我國于 2007 年由黎介壽院士引進[2],經過積極實踐,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越來越受到外科醫師的重視。
日間手術是一種按計劃入院、手術,經過短暫的康復于 24 h 出院的手術模式,1909 年由蘇格蘭小兒外科醫師 Nicoll 報道[4]。近年由于微創外科的發展,日間手術也迅速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在歐美國家,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 80%以上[5];國內,由于受醫療保險(醫保)政策、經濟效益等的影響,日間手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80%的公立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比例為 10%~30%[6-7]。近年,肛周膿腫、肛瘺是肛腸科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隨著人們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肛周膿腫為 5%[8-9]、肛瘺為 3.7%[10]),占肛腸疾病的 8%~25%[8]和 1.7%~3.8%[10],且病程遷延,易復發,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及正常生活。因此,基于 ERAS 理念,本研究通過比較日間肛周手術和傳統肛周手術住院費用等方面的差異,結合甘肅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優勢專科(肛腸科)及甘肅日間醫療背景,探索肛周(肛周膿腫、肛瘺)日間手術臨床路徑,旨在提高醫療質量,為臨床快速康復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收集 2023 年 1 月—10 月我院肛腸科行傳統肛周手術患者(對照組)和日間診療中心行肛周手術患者(路徑組)的病例資料。路徑組納入標準:① 年齡>16 歲且<60 歲,符合肛周膿腫、肛瘺的診斷標準[11-12];② 符合日間手術要求;③ 意識清晰,愿意接受日間手術;④ 患者或家屬能理解手術前后的護理知識,愿意并能在家完成護理;⑤ 有固定聯系電話方便手術前后隨訪;⑥ 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路徑組排除標準:① 合并嚴重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和腦梗死等基礎疾病;② 有心、肺、腦、肝、腎及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③ 妊娠期、哺乳期、過敏體質及營養不良;④ 使用抗凝藥物。對照組納入標準:① 年齡>16 歲且<60 歲,符合肛周膿腫、肛瘺的診斷標準[11-12];② 意識清晰,愿意接受肛腸科手術治療;③ 患者或家屬配合手術前后的護理知識,必要時能在家完成護理;④ 有固定聯系電話方便手術前后隨訪;⑤ 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對照組排除標準:同路徑組排除標準。本研究經甘肅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2023-712),均獲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的定量變量的最大樣本量公式,取α=0.05,β=0.1,最后確定納入樣本量至少 200 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圍手術期管理
兩組手術方法均為肛周膿腫根治術/切開引流術、肛瘺切除術/掛線術,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均由同一手術團隊、麻醉團隊完成,術后 10~14 d 于肛腸科門診復查。
對照組:患者入住肛腸科,采用傳統診療過程和手術方法,包括常規術前檢查(血常規、生化全套、纖溶全套、血型鑒定、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心電圖、胸部 X 線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直腸肛管超聲造影等檢查,必要時行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盆腔 MRI 檢查)、術中麻醉的觀察、手術醫生的操作及圍手術期處理、術后用藥、康復及飲食、隨訪(于離院后第 1、3、7 天電話隨訪)等。
路徑組:患者入住日間診療中心,由肛腸科醫師、日間診療中心醫護、日間麻醉手術室等共同制定診療過程和手術方法,包括標準化的術前檢查(血常規、生化全套、纖溶全套、血型鑒定、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心電圖、直腸肛管超聲造影等檢查,必要時行盆腔 MRI 檢查)、麻醉評估(符合條件安排日間手術,不符合條件行專科診治)、手術預約、患者宣教、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術前準備、安排手術、麻醉復蘇、術后宣教、離院標準、隨訪(于離院后第 1、3、7 天電話隨訪)等。
1.2.2 評價指標
術前觀察相關檢查結果、患者心理變化、腸道及手術準備情況等。術后 4 h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術后 24 h 采用 Kolcaba 舒適量表(以下簡稱“舒適評分”)進行舒適度評估,并于離院后第 1、3、7 天進行電話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惡心、嘔吐、頭暈、傷口疼痛、滲液、排尿困難和再次返院治療情況)。其中,肛周手術切口常為開放性,故術后傷口常有少量滲液;若無明顯出血等,囑患者家屬及時清理干凈即可。
患者離院后 24 h 內進行衛生經濟學評價,指標包括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費用。術后 24 h 采用微信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管理模式、醫療技術、診療流程、醫患溝通、醫保政策、病房環境、服務態度、醫療設備和技術、信息服務;質量評定分為 4 級:滿意、較滿意、較不滿意、不滿意。患者滿意度計算方法: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效應量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 MD)表示,并計算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效應量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表示,并計算95%CI。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共納入 400 例患者,每組各 200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術后 VAS 評分和舒適評分比較見表1。可見,除性別、年齡外(P>0.05),路徑組的 VAS 低于對照組、舒適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隨訪及術后并發癥
術后第 1 天隨訪時,路徑組 1 例(0.5%)患者出現惡心的癥狀。術后第 3、7 天隨訪時,兩組患者均無明顯的惡心、嘔吐、頭暈癥狀。術后第 1、3、7 天,路徑組與對照組的傷口疼痛[12 例(6.0%)vs. 18 例(9.0%)、20 例(10.0%)vs. 15 例(7.5.0%)、8 例(4.0%)vs. 6 例(3.0%);χ2=1.297、0.376、0.297,P>0.05]、傷口滲液[20 例(10.0%)vs. 17 例(8.5%)、16 例(8.0%)vs. 12 例(6.0%)、5 例(2.5%)vs. 3 例(1.5%);χ2=0.268、0.614、0.510,P>0.05]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且隨訪得知傷口疼痛經口服止痛藥物及坐浴可緩解。排尿困難均見于 45 歲以上的男性患者;術后第 1、3 天,路徑組與對照組的排尿困難比較[2 例(1.0%)vs. 1 例(0.5%)、1 例(0.5%)vs. 0 例(0%);χ2=0.336、0.562,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第 7 天兩組均無排尿困難者。術后第 1 天,路徑組的電話失訪少于對照組[3 例(1.5%)vs. 10 例(5.0%);χ2=3.896,P<0.05];術后第 3、7 天,路徑組與對照組的電話失訪[4 例(2.0%)vs. 7 例(3.5%)、4 例(2.0%)vs. 6 例(3.0%);χ2=0.359、0.410,P>0.0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路徑組 1 例患者離院后因腹部不適再次返院治療。
2.3 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兩組患者住院費用、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出血量及滿意度比較見表2。可見,路徑組住院費用、平均住院時間、術前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路徑組和對照組的滿意度分別為 90.5%、86.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肛周膿腫是直腸、肛管等周圍軟組織或間隙因感染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化膿性感染[11,13];肛周膿腫根治術/切開引流術能夠在引流的同時切除膿腫腔內壞死組織,排出膿液,并對內口進行正確處理,以此切斷病源,避免肛瘺形成。肛瘺是發生在肛門直腸周圍的膿腫潰破或切口引流的后遺病變;肛瘺掛線術/切除術意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括約肌功能,徹底切除瘺管[12,14]。肛周膿腫、肛瘺在全麻下完成手術,術后 5~6 h 可下床行走,住院時間短,滿足日間手術條件,已成為我院日間患者的住院來源。
日間手術在住院患者的管理上具有“短、平、快”的特征,以及醫院各項制度的支持,使得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明顯降低成為日間手術的重要標簽。本研究以 ERAS 理念為指導,結合我院肛腸科優勢學科,對 10 個月的肛周日間手術患者數據進行分類、整理、統計及回顧分析,證實肛周日間手術并未給患者增加術后的不適(惡心、嘔吐、頭暈、傷口疼痛、傷口滲液、排尿困難),反而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和手術時間。路徑組患者的綜合滿意度(90.5%)高于對照組(86.0%),然而路徑組仍有 9.5%不滿意,分析原因可能有:采用微信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少數的患者及家屬未使用智能手機,依從性差;部分患者及家屬文化程度較低,未能充分理解二維碼掃描的具體內容;個別患者及家屬觀念較舊,盡管已充分宣教,但總覺得術后住院時間長更有益于患者恢復,著急“趕”出院,心里不舒服;還有極個別的患者防范意識強,把微信二維碼支付與此二維碼問卷調查聯系起來,以為是“詐騙”。
日間手術作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一種創新服務模式,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推廣和應用,但如何保證日間手術患者出院后的安全性?隨訪就顯得至關重要。本研究表明,術后第 1 天電話失訪數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電話隨訪簡便易行,但失訪數較高,且時機選擇不當、專業知識掌握不足、語言不規范等都會影響隨訪質量和患者安全;需要護士與患者一對一聯系,浪費時間,工作效率低。隨訪人員不僅要對患者進行身體護理,還要進行心理護理,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讓其有信心在家進行康復訓練,恢復身體健康。為此本科室也在積極探索適合本院日間手術的“互聯網+”的隨訪模式。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日間手術管理組織架構,對肛周膿腫、肛瘺日間術前準備、術中麻醉、術后管理和隨訪等多方面對原有的手術流程進行改進,不僅提升醫療服務效率,還降低醫療費用,兼顧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提高患者滿意度[15]。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基于 ERAS 理念的肛周日間手術(肛周膿腫、肛瘺)對患者的綜合管理方面具有節約醫療成本、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等優勢,是值得推廣和應用的診療模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