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杜金磊, 聶臣聰, 雷玲, 趙洪祥, 張琦玉, 葉群, 彭古濤, 陳志美, 張尚書.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現況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 華西醫學, 2024, 39(6): 913-919. doi: 10.7507/1002-0179.20231205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近年來,經口氣管插管作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有效救治措施之一,臨床使用率已高達 90%及以上[1],隨著其廣泛使用并發癥也日益突出,其中流涎癥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臨床較為常見且易被忽視的并發癥之一。流涎癥又稱唾液外溢癥[2-3],是由于口咽運動障礙、感覺協調異常以及吞咽反射減弱,導致唾液外溢或在口腔內聚集的癥候群。有研究報道,流涎癥可造成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周圍皮膚和/或黏膜感染、口腔異味、口腔菌群失調等不良反應[4-5]。同時,還將直接增加患者誤咽誤吸、非計劃性拔管以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事件的發生風險[6],是延長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和增加醫療花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當前國內對于流涎癥的研究人群主要集中于腦癱患兒[7]及卒中患者[8]的流涎癥管理,包括影響因素、干預策略以及效果評估方面,而對于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發生現況及影響因素研究則鮮有報道。故此,本研究擬對該癥狀展開現況調查并對其影響因素展開系統研究,以期為臨床醫護人員就該癥狀的科學管理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23 年 10 月 10 日—20 日,采用橫斷面調查法便利抽樣抽取四川、江蘇、浙江、湖北、陜西、河南、河北、貴州、云南等 14 個省級行政區,共計 47 所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重癥醫學科內行經口氣管插管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 歲;患者或其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咽喉部手術后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自身免疫功能缺陷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孕婦或孕產期內者。本研究已通過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23-35)。
本研究根據橫斷面調研法樣本量估算公式 N=,對所需樣本量展開估算,其中
為總體率,
為容許誤差。根據現有文獻報道國際社會上該事件發生率約為 45%[9],因此設檢驗水準α=0.05,
=0.10,計算得出本研究所需樣本量約為 95 例患者,按照 10%的無效樣本計算得出,本研究最終約需樣本量為 105 例患者展開調查研究。
1.2 調查方法
1.2.1 流涎癥評估標準
因目前國內對于流涎癥尚無統一的臨床診斷標準,故本研究參考王松靈等[10]提出的相對權威且可量化的臨床診斷標準,即患者存在明顯唾液增多癥狀,并引起唾液頻繁外溢或吞咽動作時或患者靜止唾液總流率超過 5 mL/10 min 時即診斷為流涎癥。在每天下午時間段由調查人員連接吸痰管于 20 mL 注射器前端,經牙墊中心孔或氣管導管側壁進入口腔及咽喉進行手動抽吸并計量。靜止唾液總流率=收集的唾液量(mL)/收集時間(min)。根據流涎癥診斷標準將患者分為發生流涎癥組和未發生流涎癥組。
1.2.2 數據收集
本研究小組基于文獻調研基礎以及臨床工作經驗編制一般資料調查表,對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婚姻狀況等,其中在婚指患者目前處于婚姻狀態,非在婚指未婚、離異、喪偶等非婚姻狀態。疾病相關資料包括:原發疾病、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Ⅱ評分、是否合并口腔疾病、合并系統功能障礙數量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 GCS)評分等資料。
在本研究中,口腔疾病主要指牙體牙髓疾病、口腔黏膜疾病、口腔外科疾病以及牙周病等[11]。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主要指患者在原發疾病之外的其他系統合并癥狀,如神經系統的腦梗死、腦出血;呼吸系統的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循環系統的休克、高血壓等。在本研究中,因所有患者均存在氣管插管治療,均無法進行正常發聲,故所有患者 GCS 評分結果主要為睜眼反應與運動反應之和,言語反應均以“T”(tube)表示。上述資料均從患者病史提取或經家屬詢問。
1.3 調查方法
通過問卷星小程序向國內多所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在崗醫生或護士發放二維碼填寫鏈接。在研究開展前由研究組成員將本項目研究背景、調查方法等內容于各所醫療機構醫生或護士展開詳細介紹說明,在研究開展期間由項目負責人將調查問卷網絡鏈接或二維碼推送于各醫療機構,由在崗醫生或護士獨立填寫并匿名提交。所有參與調查人員均具有至少 3 年的重癥醫學科工作經驗,項目組對每一調查單位設置 1 名聯絡員,由聯絡員于線下負責該地區調查過程的質量控制。本研究將于后臺進行權限設置,同一賬號只可進行一次填寫,且所有內容填寫完畢后方可提交。
1.4 質量控制
在項目開展期間,項目負責人將對項目組調查資料進行隨機抽查審核,對于年齡數值超過理論壽命范圍,如 200 歲、所有條目調查結果均為極端值類存在嚴重偏倚風險的調查資料一律予以剔除。在項目調查結束后,本研究所有調查資料將從計算機后臺導出,同時,所有調查數據由 2 名項目組成員進行共同審核篩查。此外,對于研究期間所有統計分析結果解讀,均由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醫學統計學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審核指導,以確保統計結果與臨床意義的正確解讀。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采用 logistic 回歸分析識別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影響因素,自變量篩選方法采用逐步回歸法。因各類危重癥患者疾病治療措施及原則具有較大的相似性與復合性,為降低各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風險,故本研究將兩組患者基線特征比較中 P<0.05 的變量,納入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計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 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并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資料
共回收問卷 565 份,其中 4 份問卷因調查結果傾向極端值故排除,本次調查有效問卷 561 份,有效回收率為 99.29%。在 561 例患者中,男性 284 例(50.62%),女性 277 例(49.38%),年齡(59.80±10.96)歲。其中,發生流涎癥 159 例,靜止唾液總流率為(7.21±3.15)mL,流涎癥發生率為 28.34%(159/561)。兩組患者基線特征比較見表1。可見,兩組間的年齡、文化程度、BMI、原發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插管深度、插管過程、鎮靜與(或)鎮痛天數、腸內營養治療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多因素分析
在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前,將 P<0.05 的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結果顯示插管天數與鎮靜和/或鎮痛天數間存在明顯共線性問題,方差膨脹因子分別為 9.288 與 9.165,采用進行模型擬合,發現當刪除鎮靜與(或)鎮痛天數時,模型擬合效果最好,且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因此,最終將年齡、文化程度、BMI 、原發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插管深度、插管過程、腸內營養治療納入分析,變量賦值見表2。

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3)顯示,BMI、神經系統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以及插管過程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3 討論
3.1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現況及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發現,28.34%的患者存在流涎癥,其靜止唾液總流率為(7.21±3.15)mL。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國內行機械通氣治療患者,流涎癥發生率處于中低水平。盡管該事件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其所導致的口腔菌群失調、非計劃性拔管、誤咽誤吸等危害卻不容忽視[12]。因此,對于流涎癥的系統管理而言,迫切需要對其預防、評估及干預策略展開探索研究,進而進一步優化完善機械通氣治療方案。
3.2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影響因素
BMI 指數越高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BMI 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當機體 BMI 越高時,表明患者越是肥胖,而對于肥胖患者而言,無論是在口腔菌群數量還是微生物種類方面,均高于正常體質患者,大量的菌群數量與微生物種類為該類人群流涎癥的發生提供了直接條件[13]。因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 BMI 較高的患者而言,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其口腔衛生情況,甚至是增加該類患者的口腔護理頻次。
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系統疾病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該類患者而言,在機械通氣過程中不僅存在腦血管意外藥物、肌肉松弛藥的使用,同時還合并神經肌肉調節功能障礙,將直接反射性引起唾液分泌增多[8],進而增加流涎癥的發生風險。該結論與 Naeem 等[14]研究結果一致,當機體顱腦神經系統功能受損時將增加流涎癥事件的發生風險。故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呼吁臨床醫護人員在治療管理過程中需增加對其流涎癥的關注力度。
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越多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氣管插管的患者而言,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越多,則意味著患者病情越重,其臨床治療措施與用藥方案將更加復雜。然而,很多臨床常見藥物均可導致患者唾液分泌異常,例如呼吸系統常見用藥物(氨溴素、乙酰半胱氨酸等)[15]、抗精神類藥物(奧氮平、氯硝西泮等)[16]和腦血管意外藥物(胞磷膽堿等)[17]。故此,對于合并多系統功能障礙的患者而言,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需盡量避免使用或減少使用可導致腺體分泌異常的藥物,進而降低流涎癥的發生風險。
合并口腔疾病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口腔疾病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該結論與 Proctor 等[18]研究結果一致,主要因口腔炎癥灶刺激機體口腔神經軸索引起上皮細胞收縮,導致口腔腺體功能亢進,進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導致流涎癥的發生。因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口腔疾病的患者,在機械通氣過程中應積極對癥使用相關藥物治療,以促進口腔黏膜、組織等修復,進而減輕炎癥灶的刺激。
吸煙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吸煙的患者而言,其流涎癥發生主要因患者在長期吸煙過程中,煙堿、尼古丁等物質致使口腔微環境改變、菌群失調等,并進一步導致口腔黏膜損傷、牙周炎等癥狀[19],進而持續刺激口腔黏膜腺體,導致唾液分泌異常。故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吸煙的患者,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建議積極使用相關藥物抑制口腔炎癥,甚至是使用過氧化氫、碳酸氫鈉類漱口水與含漱液,以維持患者口輕的正常酸堿環境。
插管天數越長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插管天數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患者而言,在持續氣管插管治療期間,其流涎癥發生原因也與氣管導管作為異物對口腔及咽喉的持續刺激有關[20]。為此,對于該類患者而言,建議在治療期間應盡可能的進行早期脫機拔管訓練,以消除異物對口腔及咽喉組織的刺激反應。
插管失敗率越高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插管頻次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在患者氣管插管時,若出現多次反復插管,將直接增加患者口腔、會厭、聲門等組織損傷風險,進而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甚至是局部炎癥反應,直接導致患者口腔唾液分泌異常,該結論與唐梨等[21]研究報道相似,多次反復插管將導致患者口腔黏膜損傷,進而引起唾液分泌異常。因此,建議臨床醫護人員積極提升插管技能操作熟練程度。同時,在插管過程中,積極使用可視喉鏡、電子支氣管鏡等醫療器械,以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對于部分咽喉水腫、肌強直等患者,甚至可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及肌肉松弛藥等改善機體插管環境。
但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展開調查研究,未采用嚴格的隨機抽樣法選擇本次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建議未來進一步展開多中心隨機抽樣調查。同時,因各類危重癥患者病情較為復雜且病程進展快,故本研究在納入變量時僅根據機體原發疾病發生系統對其展開多因素分析,尚未對同一系統的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系統的不同疾病展開差異性對比分析。因此,不同疾病對于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發生是否存在影響仍有待進一步深入對比分析。
綜上所述,目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率處于中低水平,主要與機體 BMI、神經系統原發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以及插管過程具有直接關聯性。因此,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對于存在上述危險因素的患者,在其口腔清潔護理的過程中應給予更多關注。同時,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也需要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管理策略展開探索研究,例如認知行為治療、低頻電刺激、肌肉震動、針灸以及按摩等方案在該類人群中的差異化應用等。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近年來,經口氣管插管作為急危重癥患者的有效救治措施之一,臨床使用率已高達 90%及以上[1],隨著其廣泛使用并發癥也日益突出,其中流涎癥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臨床較為常見且易被忽視的并發癥之一。流涎癥又稱唾液外溢癥[2-3],是由于口咽運動障礙、感覺協調異常以及吞咽反射減弱,導致唾液外溢或在口腔內聚集的癥候群。有研究報道,流涎癥可造成經口氣管插管患者口腔周圍皮膚和/或黏膜感染、口腔異味、口腔菌群失調等不良反應[4-5]。同時,還將直接增加患者誤咽誤吸、非計劃性拔管以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事件的發生風險[6],是延長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和增加醫療花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當前國內對于流涎癥的研究人群主要集中于腦癱患兒[7]及卒中患者[8]的流涎癥管理,包括影響因素、干預策略以及效果評估方面,而對于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發生現況及影響因素研究則鮮有報道。故此,本研究擬對該癥狀展開現況調查并對其影響因素展開系統研究,以期為臨床醫護人員就該癥狀的科學管理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23 年 10 月 10 日—20 日,采用橫斷面調查法便利抽樣抽取四川、江蘇、浙江、湖北、陜西、河南、河北、貴州、云南等 14 個省級行政區,共計 47 所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重癥醫學科內行經口氣管插管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 歲;患者或其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咽喉部手術后者;甲狀腺功能亢進者;自身免疫功能缺陷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孕婦或孕產期內者。本研究已通過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23-35)。
本研究根據橫斷面調研法樣本量估算公式 N=,對所需樣本量展開估算,其中
為總體率,
為容許誤差。根據現有文獻報道國際社會上該事件發生率約為 45%[9],因此設檢驗水準α=0.05,
=0.10,計算得出本研究所需樣本量約為 95 例患者,按照 10%的無效樣本計算得出,本研究最終約需樣本量為 105 例患者展開調查研究。
1.2 調查方法
1.2.1 流涎癥評估標準
因目前國內對于流涎癥尚無統一的臨床診斷標準,故本研究參考王松靈等[10]提出的相對權威且可量化的臨床診斷標準,即患者存在明顯唾液增多癥狀,并引起唾液頻繁外溢或吞咽動作時或患者靜止唾液總流率超過 5 mL/10 min 時即診斷為流涎癥。在每天下午時間段由調查人員連接吸痰管于 20 mL 注射器前端,經牙墊中心孔或氣管導管側壁進入口腔及咽喉進行手動抽吸并計量。靜止唾液總流率=收集的唾液量(mL)/收集時間(min)。根據流涎癥診斷標準將患者分為發生流涎癥組和未發生流涎癥組。
1.2.2 數據收集
本研究小組基于文獻調研基礎以及臨床工作經驗編制一般資料調查表,對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婚姻狀況等,其中在婚指患者目前處于婚姻狀態,非在婚指未婚、離異、喪偶等非婚姻狀態。疾病相關資料包括:原發疾病、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Ⅱ評分、是否合并口腔疾病、合并系統功能障礙數量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 GCS)評分等資料。
在本研究中,口腔疾病主要指牙體牙髓疾病、口腔黏膜疾病、口腔外科疾病以及牙周病等[11]。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主要指患者在原發疾病之外的其他系統合并癥狀,如神經系統的腦梗死、腦出血;呼吸系統的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循環系統的休克、高血壓等。在本研究中,因所有患者均存在氣管插管治療,均無法進行正常發聲,故所有患者 GCS 評分結果主要為睜眼反應與運動反應之和,言語反應均以“T”(tube)表示。上述資料均從患者病史提取或經家屬詢問。
1.3 調查方法
通過問卷星小程序向國內多所三級綜合性醫療機構在崗醫生或護士發放二維碼填寫鏈接。在研究開展前由研究組成員將本項目研究背景、調查方法等內容于各所醫療機構醫生或護士展開詳細介紹說明,在研究開展期間由項目負責人將調查問卷網絡鏈接或二維碼推送于各醫療機構,由在崗醫生或護士獨立填寫并匿名提交。所有參與調查人員均具有至少 3 年的重癥醫學科工作經驗,項目組對每一調查單位設置 1 名聯絡員,由聯絡員于線下負責該地區調查過程的質量控制。本研究將于后臺進行權限設置,同一賬號只可進行一次填寫,且所有內容填寫完畢后方可提交。
1.4 質量控制
在項目開展期間,項目負責人將對項目組調查資料進行隨機抽查審核,對于年齡數值超過理論壽命范圍,如 200 歲、所有條目調查結果均為極端值類存在嚴重偏倚風險的調查資料一律予以剔除。在項目調查結束后,本研究所有調查資料將從計算機后臺導出,同時,所有調查數據由 2 名項目組成員進行共同審核篩查。此外,對于研究期間所有統計分析結果解讀,均由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醫學統計學相關領域專家進行審核指導,以確保統計結果與臨床意義的正確解讀。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采用 logistic 回歸分析識別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影響因素,自變量篩選方法采用逐步回歸法。因各類危重癥患者疾病治療措施及原則具有較大的相似性與復合性,為降低各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風險,故本研究將兩組患者基線特征比較中 P<0.05 的變量,納入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計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 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并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資料
共回收問卷 565 份,其中 4 份問卷因調查結果傾向極端值故排除,本次調查有效問卷 561 份,有效回收率為 99.29%。在 561 例患者中,男性 284 例(50.62%),女性 277 例(49.38%),年齡(59.80±10.96)歲。其中,發生流涎癥 159 例,靜止唾液總流率為(7.21±3.15)mL,流涎癥發生率為 28.34%(159/561)。兩組患者基線特征比較見表1。可見,兩組間的年齡、文化程度、BMI、原發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插管深度、插管過程、鎮靜與(或)鎮痛天數、腸內營養治療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多因素分析
在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前,將 P<0.05 的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結果顯示插管天數與鎮靜和/或鎮痛天數間存在明顯共線性問題,方差膨脹因子分別為 9.288 與 9.165,采用進行模型擬合,發現當刪除鎮靜與(或)鎮痛天數時,模型擬合效果最好,且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因此,最終將年齡、文化程度、BMI 、原發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插管深度、插管過程、腸內營養治療納入分析,變量賦值見表2。

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3)顯示,BMI、神經系統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以及插管過程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3 討論
3.1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現況及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發現,28.34%的患者存在流涎癥,其靜止唾液總流率為(7.21±3.15)mL。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國內行機械通氣治療患者,流涎癥發生率處于中低水平。盡管該事件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其所導致的口腔菌群失調、非計劃性拔管、誤咽誤吸等危害卻不容忽視[12]。因此,對于流涎癥的系統管理而言,迫切需要對其預防、評估及干預策略展開探索研究,進而進一步優化完善機械通氣治療方案。
3.2 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影響因素
BMI 指數越高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BMI 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當機體 BMI 越高時,表明患者越是肥胖,而對于肥胖患者而言,無論是在口腔菌群數量還是微生物種類方面,均高于正常體質患者,大量的菌群數量與微生物種類為該類人群流涎癥的發生提供了直接條件[13]。因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 BMI 較高的患者而言,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其口腔衛生情況,甚至是增加該類患者的口腔護理頻次。
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系統疾病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該類患者而言,在機械通氣過程中不僅存在腦血管意外藥物、肌肉松弛藥的使用,同時還合并神經肌肉調節功能障礙,將直接反射性引起唾液分泌增多[8],進而增加流涎癥的發生風險。該結論與 Naeem 等[14]研究結果一致,當機體顱腦神經系統功能受損時將增加流涎癥事件的發生風險。故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呼吁臨床醫護人員在治療管理過程中需增加對其流涎癥的關注力度。
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越多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氣管插管的患者而言,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越多,則意味著患者病情越重,其臨床治療措施與用藥方案將更加復雜。然而,很多臨床常見藥物均可導致患者唾液分泌異常,例如呼吸系統常見用藥物(氨溴素、乙酰半胱氨酸等)[15]、抗精神類藥物(奧氮平、氯硝西泮等)[16]和腦血管意外藥物(胞磷膽堿等)[17]。故此,對于合并多系統功能障礙的患者而言,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需盡量避免使用或減少使用可導致腺體分泌異常的藥物,進而降低流涎癥的發生風險。
合并口腔疾病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合并口腔疾病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該結論與 Proctor 等[18]研究結果一致,主要因口腔炎癥灶刺激機體口腔神經軸索引起上皮細胞收縮,導致口腔腺體功能亢進,進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導致流涎癥的發生。因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口腔疾病的患者,在機械通氣過程中應積極對癥使用相關藥物治療,以促進口腔黏膜、組織等修復,進而減輕炎癥灶的刺激。
吸煙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更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吸煙的患者而言,其流涎癥發生主要因患者在長期吸煙過程中,煙堿、尼古丁等物質致使口腔微環境改變、菌群失調等,并進一步導致口腔黏膜損傷、牙周炎等癥狀[19],進而持續刺激口腔黏膜腺體,導致唾液分泌異常。故此,對于經口氣管插管且合并吸煙的患者,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建議積極使用相關藥物抑制口腔炎癥,甚至是使用過氧化氫、碳酸氫鈉類漱口水與含漱液,以維持患者口輕的正常酸堿環境。
插管天數越長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插管天數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對于患者而言,在持續氣管插管治療期間,其流涎癥發生原因也與氣管導管作為異物對口腔及咽喉的持續刺激有關[20]。為此,對于該類患者而言,建議在治療期間應盡可能的進行早期脫機拔管訓練,以消除異物對口腔及咽喉組織的刺激反應。
插管失敗率越高的患者流涎癥發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插管頻次是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在患者氣管插管時,若出現多次反復插管,將直接增加患者口腔、會厭、聲門等組織損傷風險,進而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甚至是局部炎癥反應,直接導致患者口腔唾液分泌異常,該結論與唐梨等[21]研究報道相似,多次反復插管將導致患者口腔黏膜損傷,進而引起唾液分泌異常。因此,建議臨床醫護人員積極提升插管技能操作熟練程度。同時,在插管過程中,積極使用可視喉鏡、電子支氣管鏡等醫療器械,以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對于部分咽喉水腫、肌強直等患者,甚至可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及肌肉松弛藥等改善機體插管環境。
但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法展開調查研究,未采用嚴格的隨機抽樣法選擇本次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因此建議未來進一步展開多中心隨機抽樣調查。同時,因各類危重癥患者病情較為復雜且病程進展快,故本研究在納入變量時僅根據機體原發疾病發生系統對其展開多因素分析,尚未對同一系統的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系統的不同疾病展開差異性對比分析。因此,不同疾病對于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發生是否存在影響仍有待進一步深入對比分析。
綜上所述,目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發生率處于中低水平,主要與機體 BMI、神經系統原發疾病、合并功能障礙系統數量、合并口腔疾病、吸煙、插管天數以及插管過程具有直接關聯性。因此,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對于存在上述危險因素的患者,在其口腔清潔護理的過程中應給予更多關注。同時,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也需要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流涎癥的管理策略展開探索研究,例如認知行為治療、低頻電刺激、肌肉震動、針灸以及按摩等方案在該類人群中的差異化應用等。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