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同仁醫院”)作為國內較早開展日間手術的三級公立醫院,10 多年來日間手術占比已超過 60%。北京同仁醫院通過統一的準入標準、統一的路徑流程、統一的質量控制指標,保障了患者的同質化服務。在此基礎上,北京同仁醫院針對各院區功能定位,重整醫療資源形成了以“平臺”“學科”“病種”“服務”為特點的 4 類日間手術中心或病區,以滿足患者的差異性需求,有效地平衡了各院區間日間手術的“同”與“異”,進一步實現了日間手術的提質增效。該文就北京同仁醫院的日間手術的管理實踐經驗與效果進行了總結。
引用本文: 陳瑩, 蔣儉, 賈小溪, 馬張芳, 王古巖. 一院多區公立醫院的日間手術管理實踐. 華西醫學, 2024, 39(2): 283-288. doi: 10.7507/1002-0179.20231210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是以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變態反應科為國家重點專科的北京市屬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分為崇文門院區(包括東區和西區)和亦莊院區。自 2009 年開展日間手術以來,經過 10 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院已成功構建了適應“一院多區”特點的同質化管理體系,然而在現代醫療服務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趨勢下,單一的同質化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患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為進一步挖掘日間手術潛能,我院通過差異化管理策略,在統一標準框架內靈活調整服務細節上,總結出了符合“一院多區”醫院特點的管理模式,從而實現了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以助力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將就我院的日間手術管理實踐經驗與效果進行總結。
1 背景與現狀
1.1 發展背景
我國日間手術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時間較晚,相關配套政策與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2015 年—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多次下發日間手術相關文件,內容涵蓋試點工作、醫保政策、分級診療、改善服務、績效考核等多個方面。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鼓勵推進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明確提出大力推行日間手術,對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要求[1-2]。與此同時,為提升地域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區域醫療發展,部分實力較強的公立醫院都在控制單體規模的基礎上進行一院多區建設[3],在這樣的形勢下,平衡各院區間日間手術發展的“同”與“異”,成為公立醫院面臨的新課題。
1.2 我院日間手術發展歷程
1.2.1 初步探索階段
2009 年我院部分臨床科室自行發起“一日病房”模式;2012 年以眼科為首批試點科室,成立了眼科日間手術中心,開始探索“集中式”日間手術管理模式;2013 年繼續擴大病種范圍,推廣至大外科、婦產科等。在該階段,科室結合各院區病種特點與患者需求,采用“分散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日間手術管理模式[4-6]。
1.2.2 高速發展階段
2014 年—2015 年我院完成了對眼科日間手術中心的升級改造,創建了“跑道式”日間手術中心,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日間手術服務[7]。2016 年—2017 年我院正式成為全國日間手術試點醫院,通過完善質量控制(質控)體系,制定標準流程,持續推進日間手術精細化、同質化管理。在該階段,醫院層面管理成為日間手術管理的主導力量,完成了從規模、硬件提升到軟件、服務升級的轉變。
1.2.3 進階發展階段
2021 年為充分發揮日間手術高效能,我院根據各院區功能定位,重新定義日間手術中心的建設目標,通過重構布局、重整資源,建立以“平臺”“學科”“病種”“服務”為核心的 4 種類型的日間手術中心或病區,實現我院在日間手術“集中式”管理模式下,對差異性醫療需求的保障,在優化資源供給側結構的同時,推進日間手術科學、規范、精準發展。
1.3 我院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院日間手術在高速發展后,進入了相對瓶頸階段,日間手術量增速減緩。未來,隨著患者多樣化醫療需求的持續增長,多層次、差異性的醫療服務成為我院日間手術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一院多區醫院中,由于院區間資源、布局、團隊和病種的差異,以及學科間崗位設置、工作流程和質控標準的不統一,醫療服務質量、內涵和品質存在差異[8]。因此,如何平衡各院區間的“同”與“異”,成為公立醫院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的新挑戰。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醫院需要做好戰略規劃,根據院區功能定位合理設置學科,形成錯位發展,發揮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推進全院日間手術的提質增效。此外,大力推進智慧醫院信息化建設也是必要的。建立日間手術全過程管理系統,構建資源高度共享平臺,將有助于更好地支持日間手術的高質量發展[9-10]。
2 管理實踐與探索
2.1 同質化管理實踐
2.1.1 院科兩級質量管理體系
在院級質量管理委員會下,我院設立了日間手術質量管理小組,該小組由醫務處、護理部、藥學部、感染控制(感控)處、醫保辦、績效辦、信息中心、病案科、日間手術中心負責人、日間手術中心病區護士長及各臨床專科主任等組成。質量管理小組主要職責包括:制定準入管理、患者評估、出院隨訪、院內院外應急管理等要求;制定標準化工作流程;完善質效監測指標體系;開展規范化培訓;研究績效獎勵方案等。在科級層面上,我院在傳統質控小組的基礎上增設病區主任作為屬地負責人,主要職責包括:制定屬地工作制度及方案;監管屬地日間手術運行情況等。同時,臨床專科主任作為專科負責人,制定專業方面的準入標準、評估標準、專病臨床路徑、日間病案模板及專科應急預案等。為了保障護理服務質量的標準化與同質化,我院對護理人員實施垂直管理。此外,我院還通過醫護高效配合來提升日間手術中心平臺運行效率,并確保專科與平臺的緊密合作,以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
2.1.2 工作流程重點環節標準化
我院采用 24 h 內完成出入院的日間手術收治模式,為實現各院區日間手術中心同質、高效、安全運轉,制定了全院統一的“路徑式”日間手術工作流程(圖1)。為了確保工作流程中的重點關鍵環節達到標準化,對患者的術前專科評估、相關科室會診、術前麻醉評估、術前預約復核確認及健康宣教、術前病情再評估、手術安全核查、術后病情觀察、離院前評估、術后隨訪或復診、離院后應急綠色通道等環節進行了規范[11-12]。在執行醫院標準環節的前提下,根據不同患者及病種特點,各院區日間手術中心、科室會進一步細化屬地和專科重點環節內容,制定各個關鍵節點的相關標準,以保障醫療服務質量。

2.1.3 建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監測、比較、預警和分析各院區日間手術醫療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對規范臨床診療行為,保障各院區醫療服務標準化、同質化起到重要作用。我院日間手術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 3 個維度:過程指標、結果指標和綜合評價指標。其中,過程指標反映了流程類問題,如爽約率、手術臨時取消率和術后隨訪率;結果指標反映了安全類問題,如延遲出院率、非計劃重返就診率、非計劃重返手術率、非計劃重返住院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綜合評價指標反映了發展類問題,如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比例、日間手術三四級手術占比和患者滿意度。此外,日間手術質量評價指標也是改善醫療服務和提升醫療效果的重要依據,對多院區公立醫院構建安全、高效、優質日間手術模式起指導性作用。
2.2 探索差異性服務
2.2.1 明確功能定位,科學設置日間手術中心
我院呈一院三區分布,亦莊院區作為北京東南部區域醫療中心,建立了綜合醫療服務管理平臺。崇文門院區分為東區和西區,借助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科優勢,將成為國際健康管理服務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根據各院區的功能定位,我院對日間手術中心的設置進行了整合與調整(圖2)。在亦莊院區建立以“平臺”為特點的綜合日間手術中心,制定統一的“預約-復核-入院-出院”流程,在“大平臺”管理模式下,對局部麻醉、日歸患者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服務[13],對全身麻醉、過夜患者施以分散式的專科服務,以實現分層、分類收治日間手術患者。在崇文門院區(東區)建立以“服務”為特點的眼科特需日間手術中心,滿足患者高端醫療服務需求。在崇文門院區(西區)建立以“學科”為特點的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日間手術中心,通過日間手術專科化建設,提升優勢學科的服務能力。在此基礎上,我院還以“病種”為特點單獨設置眼底玻璃體腔內注藥病區和白內障日間手術病區,通過日間手術專病化建設,緩解“熱門”病種的供需矛盾。

2.2.2 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患者體驗
“以患者為中心”是改善醫療服務的宗旨。為此,公立醫院應從患者需求出發,提供差異性、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我院始終秉持此原則,在各院區日間手術中心或病區,通過專病化、專科化[14]、專業化的管理模式,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差異性的日間手術服務。同時,我院還根據患者年齡、麻醉方式、是否過夜、服務需求等特點,對患者進行分類、分層的精細化管理。在健康宣教方面,制作了以兒童患者為第一視角的動畫宣教視頻,通過讓患者沉浸式體驗手術全流程緩解家長及患兒圍手術期焦慮;對于老年和視力低下患者,通過通播、語音等宣教方式,提供更貼心、人性化的方式溫暖醫療服務。在住院形式方面,我院提供日歸和過夜 2 種形式。在綜合考慮患者病情、麻醉等因素前提下,按類別提供觀察椅和觀察床的留觀服務。此外,為了滿足患者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需求,我院單獨設置了特需日間手術病區,為高端、私密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多選擇。
2.2.3 以信息化為手段,推進日間手術精準服務
信息化作為日間手術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將醫療過程中“醫-患-護-管”4 個主要角色有機地連接起來。特別是對多院區、多日間手術中心或病區的醫院來說,信息化在打破信息壁壘、共享資源庫及滿足患者多樣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我院自主研發了日間手術全流程管理系統,包括日間門診、日間手術、日間病房、日間護理、醫患交互、日間隨訪和日間質控等 7 個管理模塊,建立了“門診-預約-復核-排臺-住院-宣教-隨訪”一體化信息管理體系[15-16]。在此支持下,患者可自由選擇在不同院區完成就診、檢查、預約和手術,也可根據時間和偏好選擇線上或線下的宣教、隨訪和滿意度調查。在精準服務方面,我院還利用智能小程序按病種分階段推送“術前-術日-術后”健康宣教內容,設置智能隨訪計劃,定期推送隨訪內容。對重點患者如全身麻醉手術、四級手術患者等,則通過電話或語音進行專科隨訪,有效解決該類患者出院后的醫療安全顧慮。
3 管理成效
3.1 形成醫院特色的日間手術模式
我院日間手術發展經歷了“初步探索-高速增長-平穩轉型-進階發展”4 個階段,日間手術模式也隨之發展。最初我院采用了“自主”模式,隨后轉變為“分散+集中”模式,并過渡到“集中+混合”模式。最終通過對各院區戰略布局及資源重整,建立了符合我院特色的“專科化、專病化、專業化”管理,“分層、分類、分病種”收治的日間手術模式。通過日間手術中心及日間手術病區的設置,在傳統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差異性服務的可行性,以平衡同質化與差異性之間的矛盾。
3.2 進一步實現日間手術的提質增效
在醫療服務廣度方面,通過在各院區搭建日間手術中心平臺,我院開展日間手術的臨床科室已涉及 9 個學科和 21 個亞專業。除了傳統的重點學科外,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和婦產科等專業的日間手術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截至 2023 年全院已開展的日間手術術式已達 472 個,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比例已達 57.83%,全院日間三四級手術占比已達 72.21%,四級手術占比 3.55%。這說明日間手術在服務廣度拓寬的同時,手術難度也在逐步提升。
在醫療服務效率方面,自 2012 年 10 月我院建立眼科日間手術中心后,2013 年日間手術量已達 2 萬余例,到 2017 年時已增至 3.5 萬例。然而,后續增速有所減緩,特別是在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暴發時期,日間手術量首次出現下降。面對嚴峻的挑戰,我院通過戰略規劃、模式創新和流程再造,推動了日間手術的進階發展。到 2023 年,日間手術數量均已突破 7.5 萬余例,10 年來日間手術服務能力增加近 2.8 倍。
在醫療質量安全方面,我院采用同質化和標準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各科室在不同院區開展日間手術的規范性,從而保障了醫療安全并降低醫療風險[17]。2021 年—2023 年各院區日間手術主要醫療質控指標情況比較見表1。可見,包括日間手術臨時取消率、延遲出院率、非計劃重返手術率及非計劃 30 d 內再入院率,這些指標均處于較低水平。其中前 3 項指標均低于 2019 年全國醫療機構日間手術質量與安全評價指標數據,分別不超過2.16%、1.48%和0.04%[18];雖然非計劃 30 d 內再入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12%[18],但考慮到我院病種以眼科疾病為主,部分疾病轉歸具有不確定性,需要多次手術治療,比如眼底、角膜和青光眼等復雜疾病[19]。在大力推進專科、專病、專業管理模式后,2023 年我院質量指標較 2022 年、2021 年均有所下降,取得了良好效果。

4 思考與對策
4.1 引入精益管理理念,深挖日間手術潛能
在應對醫療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中,日間手術顯得尤為關鍵,它是提升服務效率的重要途徑。未來發展需均衡考慮創新管理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及深入分析患者需求這 3 大要素。為此,引入精益管理理念至關重要,通過對手術流程的細致梳理,削減不必要的環節,可實現流程的持續優化。同時,采用精益資源配置策略,根據不同院區的特色及患者的實際需要合理分配醫療設備和人力資源,并建立跨院區的資源共享體系。此外,通過精準分析患者的需求與病種分布情況,可以進一步明確日間手術發展的重點以及潛在的增長領域。
4.2 加強人才培養與技術革新,促進日間手術持續發展
為確保日間手術的持續發展,重點需放在人才培養和技術革新上。具體來說,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設計專業培訓計劃以提升醫護人員對日間手術的理解和技能。此外,通過內外科、護理、麻醉等跨學科合作強化多學科團隊建設,以提供更為綜合性的診療服務。在技術革新層面,推廣微創手術和智能導航系統等創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手術效果并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這樣既能確保患者安全,又能提高手術效率,不斷推動日間手術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4.3 探索協同創新管理模式,多維度支撐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日間手術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醫療機構應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管理模式。通過建立“技術+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形成醫院內部持續的創新文化。鼓勵跨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激發創新共贏意識,共同推動醫療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此外,還應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一體化服務模式,建立在線預約平臺和電子健康檔案系統,開設線上術前咨詢及術后指導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患者教育和健康管理體系,實現就醫全流程無縫銜接,提升患者的就醫感受。
5 小結
在全國多地建設“一院多區”醫院的背景下,患者對多樣化、差異性醫療服務需求增多,也加劇了院區間同質化管理這一共同挑戰。因此,醫院需要采取新的服務模式來應對這一挑戰,即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實現日間手術的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我院通過管理模式創新,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及深挖日間手術潛能,促進了日間手術同質化與差異性管理的精準契合。此外,我院還注重人才培養及技術革新,推進多學科團隊建設,并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等。只有堅持“技術+服務+管理”的協同創新模式,才能多維度支撐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
作者貢獻:陳瑩:研究設計、研究實施、采集數據與分析、論文撰寫;蔣儉:行政、技術和材料支持、研究指導;賈小溪:行政、技術和材料支持;馬張芳:技術和材料支持;王古巖:研究設計、研究指導、 論文審閱修改。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是以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變態反應科為國家重點專科的北京市屬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分為崇文門院區(包括東區和西區)和亦莊院區。自 2009 年開展日間手術以來,經過 10 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院已成功構建了適應“一院多區”特點的同質化管理體系,然而在現代醫療服務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趨勢下,單一的同質化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患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為進一步挖掘日間手術潛能,我院通過差異化管理策略,在統一標準框架內靈活調整服務細節上,總結出了符合“一院多區”醫院特點的管理模式,從而實現了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以助力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本文將就我院的日間手術管理實踐經驗與效果進行總結。
1 背景與現狀
1.1 發展背景
我國日間手術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時間較晚,相關配套政策與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中,2015 年—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多次下發日間手術相關文件,內容涵蓋試點工作、醫保政策、分級診療、改善服務、績效考核等多個方面。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鼓勵推進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明確提出大力推行日間手術,對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要求[1-2]。與此同時,為提升地域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區域醫療發展,部分實力較強的公立醫院都在控制單體規模的基礎上進行一院多區建設[3],在這樣的形勢下,平衡各院區間日間手術發展的“同”與“異”,成為公立醫院面臨的新課題。
1.2 我院日間手術發展歷程
1.2.1 初步探索階段
2009 年我院部分臨床科室自行發起“一日病房”模式;2012 年以眼科為首批試點科室,成立了眼科日間手術中心,開始探索“集中式”日間手術管理模式;2013 年繼續擴大病種范圍,推廣至大外科、婦產科等。在該階段,科室結合各院區病種特點與患者需求,采用“分散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日間手術管理模式[4-6]。
1.2.2 高速發展階段
2014 年—2015 年我院完成了對眼科日間手術中心的升級改造,創建了“跑道式”日間手術中心,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日間手術服務[7]。2016 年—2017 年我院正式成為全國日間手術試點醫院,通過完善質量控制(質控)體系,制定標準流程,持續推進日間手術精細化、同質化管理。在該階段,醫院層面管理成為日間手術管理的主導力量,完成了從規模、硬件提升到軟件、服務升級的轉變。
1.2.3 進階發展階段
2021 年為充分發揮日間手術高效能,我院根據各院區功能定位,重新定義日間手術中心的建設目標,通過重構布局、重整資源,建立以“平臺”“學科”“病種”“服務”為核心的 4 種類型的日間手術中心或病區,實現我院在日間手術“集中式”管理模式下,對差異性醫療需求的保障,在優化資源供給側結構的同時,推進日間手術科學、規范、精準發展。
1.3 我院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院日間手術在高速發展后,進入了相對瓶頸階段,日間手術量增速減緩。未來,隨著患者多樣化醫療需求的持續增長,多層次、差異性的醫療服務成為我院日間手術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一院多區醫院中,由于院區間資源、布局、團隊和病種的差異,以及學科間崗位設置、工作流程和質控標準的不統一,醫療服務質量、內涵和品質存在差異[8]。因此,如何平衡各院區間的“同”與“異”,成為公立醫院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的新挑戰。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醫院需要做好戰略規劃,根據院區功能定位合理設置學科,形成錯位發展,發揮優勢學科的引領作用,推進全院日間手術的提質增效。此外,大力推進智慧醫院信息化建設也是必要的。建立日間手術全過程管理系統,構建資源高度共享平臺,將有助于更好地支持日間手術的高質量發展[9-10]。
2 管理實踐與探索
2.1 同質化管理實踐
2.1.1 院科兩級質量管理體系
在院級質量管理委員會下,我院設立了日間手術質量管理小組,該小組由醫務處、護理部、藥學部、感染控制(感控)處、醫保辦、績效辦、信息中心、病案科、日間手術中心負責人、日間手術中心病區護士長及各臨床專科主任等組成。質量管理小組主要職責包括:制定準入管理、患者評估、出院隨訪、院內院外應急管理等要求;制定標準化工作流程;完善質效監測指標體系;開展規范化培訓;研究績效獎勵方案等。在科級層面上,我院在傳統質控小組的基礎上增設病區主任作為屬地負責人,主要職責包括:制定屬地工作制度及方案;監管屬地日間手術運行情況等。同時,臨床專科主任作為專科負責人,制定專業方面的準入標準、評估標準、專病臨床路徑、日間病案模板及專科應急預案等。為了保障護理服務質量的標準化與同質化,我院對護理人員實施垂直管理。此外,我院還通過醫護高效配合來提升日間手術中心平臺運行效率,并確保專科與平臺的緊密合作,以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
2.1.2 工作流程重點環節標準化
我院采用 24 h 內完成出入院的日間手術收治模式,為實現各院區日間手術中心同質、高效、安全運轉,制定了全院統一的“路徑式”日間手術工作流程(圖1)。為了確保工作流程中的重點關鍵環節達到標準化,對患者的術前專科評估、相關科室會診、術前麻醉評估、術前預約復核確認及健康宣教、術前病情再評估、手術安全核查、術后病情觀察、離院前評估、術后隨訪或復診、離院后應急綠色通道等環節進行了規范[11-12]。在執行醫院標準環節的前提下,根據不同患者及病種特點,各院區日間手術中心、科室會進一步細化屬地和專科重點環節內容,制定各個關鍵節點的相關標準,以保障醫療服務質量。

2.1.3 建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監測、比較、預警和分析各院區日間手術醫療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對規范臨床診療行為,保障各院區醫療服務標準化、同質化起到重要作用。我院日間手術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 3 個維度:過程指標、結果指標和綜合評價指標。其中,過程指標反映了流程類問題,如爽約率、手術臨時取消率和術后隨訪率;結果指標反映了安全類問題,如延遲出院率、非計劃重返就診率、非計劃重返手術率、非計劃重返住院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綜合評價指標反映了發展類問題,如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比例、日間手術三四級手術占比和患者滿意度。此外,日間手術質量評價指標也是改善醫療服務和提升醫療效果的重要依據,對多院區公立醫院構建安全、高效、優質日間手術模式起指導性作用。
2.2 探索差異性服務
2.2.1 明確功能定位,科學設置日間手術中心
我院呈一院三區分布,亦莊院區作為北京東南部區域醫療中心,建立了綜合醫療服務管理平臺。崇文門院區分為東區和西區,借助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科優勢,將成為國際健康管理服務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根據各院區的功能定位,我院對日間手術中心的設置進行了整合與調整(圖2)。在亦莊院區建立以“平臺”為特點的綜合日間手術中心,制定統一的“預約-復核-入院-出院”流程,在“大平臺”管理模式下,對局部麻醉、日歸患者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服務[13],對全身麻醉、過夜患者施以分散式的專科服務,以實現分層、分類收治日間手術患者。在崇文門院區(東區)建立以“服務”為特點的眼科特需日間手術中心,滿足患者高端醫療服務需求。在崇文門院區(西區)建立以“學科”為特點的眼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日間手術中心,通過日間手術專科化建設,提升優勢學科的服務能力。在此基礎上,我院還以“病種”為特點單獨設置眼底玻璃體腔內注藥病區和白內障日間手術病區,通過日間手術專病化建設,緩解“熱門”病種的供需矛盾。

2.2.2 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患者體驗
“以患者為中心”是改善醫療服務的宗旨。為此,公立醫院應從患者需求出發,提供差異性、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我院始終秉持此原則,在各院區日間手術中心或病區,通過專病化、專科化[14]、專業化的管理模式,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差異性的日間手術服務。同時,我院還根據患者年齡、麻醉方式、是否過夜、服務需求等特點,對患者進行分類、分層的精細化管理。在健康宣教方面,制作了以兒童患者為第一視角的動畫宣教視頻,通過讓患者沉浸式體驗手術全流程緩解家長及患兒圍手術期焦慮;對于老年和視力低下患者,通過通播、語音等宣教方式,提供更貼心、人性化的方式溫暖醫療服務。在住院形式方面,我院提供日歸和過夜 2 種形式。在綜合考慮患者病情、麻醉等因素前提下,按類別提供觀察椅和觀察床的留觀服務。此外,為了滿足患者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需求,我院單獨設置了特需日間手術病區,為高端、私密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多選擇。
2.2.3 以信息化為手段,推進日間手術精準服務
信息化作為日間手術精細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將醫療過程中“醫-患-護-管”4 個主要角色有機地連接起來。特別是對多院區、多日間手術中心或病區的醫院來說,信息化在打破信息壁壘、共享資源庫及滿足患者多樣需求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我院自主研發了日間手術全流程管理系統,包括日間門診、日間手術、日間病房、日間護理、醫患交互、日間隨訪和日間質控等 7 個管理模塊,建立了“門診-預約-復核-排臺-住院-宣教-隨訪”一體化信息管理體系[15-16]。在此支持下,患者可自由選擇在不同院區完成就診、檢查、預約和手術,也可根據時間和偏好選擇線上或線下的宣教、隨訪和滿意度調查。在精準服務方面,我院還利用智能小程序按病種分階段推送“術前-術日-術后”健康宣教內容,設置智能隨訪計劃,定期推送隨訪內容。對重點患者如全身麻醉手術、四級手術患者等,則通過電話或語音進行專科隨訪,有效解決該類患者出院后的醫療安全顧慮。
3 管理成效
3.1 形成醫院特色的日間手術模式
我院日間手術發展經歷了“初步探索-高速增長-平穩轉型-進階發展”4 個階段,日間手術模式也隨之發展。最初我院采用了“自主”模式,隨后轉變為“分散+集中”模式,并過渡到“集中+混合”模式。最終通過對各院區戰略布局及資源重整,建立了符合我院特色的“專科化、專病化、專業化”管理,“分層、分類、分病種”收治的日間手術模式。通過日間手術中心及日間手術病區的設置,在傳統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差異性服務的可行性,以平衡同質化與差異性之間的矛盾。
3.2 進一步實現日間手術的提質增效
在醫療服務廣度方面,通過在各院區搭建日間手術中心平臺,我院開展日間手術的臨床科室已涉及 9 個學科和 21 個亞專業。除了傳統的重點學科外,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和婦產科等專業的日間手術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截至 2023 年全院已開展的日間手術術式已達 472 個,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比例已達 57.83%,全院日間三四級手術占比已達 72.21%,四級手術占比 3.55%。這說明日間手術在服務廣度拓寬的同時,手術難度也在逐步提升。
在醫療服務效率方面,自 2012 年 10 月我院建立眼科日間手術中心后,2013 年日間手術量已達 2 萬余例,到 2017 年時已增至 3.5 萬例。然而,后續增速有所減緩,特別是在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暴發時期,日間手術量首次出現下降。面對嚴峻的挑戰,我院通過戰略規劃、模式創新和流程再造,推動了日間手術的進階發展。到 2023 年,日間手術數量均已突破 7.5 萬余例,10 年來日間手術服務能力增加近 2.8 倍。
在醫療質量安全方面,我院采用同質化和標準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各科室在不同院區開展日間手術的規范性,從而保障了醫療安全并降低醫療風險[17]。2021 年—2023 年各院區日間手術主要醫療質控指標情況比較見表1。可見,包括日間手術臨時取消率、延遲出院率、非計劃重返手術率及非計劃 30 d 內再入院率,這些指標均處于較低水平。其中前 3 項指標均低于 2019 年全國醫療機構日間手術質量與安全評價指標數據,分別不超過2.16%、1.48%和0.04%[18];雖然非計劃 30 d 內再入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12%[18],但考慮到我院病種以眼科疾病為主,部分疾病轉歸具有不確定性,需要多次手術治療,比如眼底、角膜和青光眼等復雜疾病[19]。在大力推進專科、專病、專業管理模式后,2023 年我院質量指標較 2022 年、2021 年均有所下降,取得了良好效果。

4 思考與對策
4.1 引入精益管理理念,深挖日間手術潛能
在應對醫療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中,日間手術顯得尤為關鍵,它是提升服務效率的重要途徑。未來發展需均衡考慮創新管理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及深入分析患者需求這 3 大要素。為此,引入精益管理理念至關重要,通過對手術流程的細致梳理,削減不必要的環節,可實現流程的持續優化。同時,采用精益資源配置策略,根據不同院區的特色及患者的實際需要合理分配醫療設備和人力資源,并建立跨院區的資源共享體系。此外,通過精準分析患者的需求與病種分布情況,可以進一步明確日間手術發展的重點以及潛在的增長領域。
4.2 加強人才培養與技術革新,促進日間手術持續發展
為確保日間手術的持續發展,重點需放在人才培養和技術革新上。具體來說,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設計專業培訓計劃以提升醫護人員對日間手術的理解和技能。此外,通過內外科、護理、麻醉等跨學科合作強化多學科團隊建設,以提供更為綜合性的診療服務。在技術革新層面,推廣微創手術和智能導航系統等創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手術效果并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這樣既能確保患者安全,又能提高手術效率,不斷推動日間手術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4.3 探索協同創新管理模式,多維度支撐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日間手術服務的高質量發展,醫療機構應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管理模式。通過建立“技術+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形成醫院內部持續的創新文化。鼓勵跨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激發創新共贏意識,共同推動醫療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此外,還應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一體化服務模式,建立在線預約平臺和電子健康檔案系統,開設線上術前咨詢及術后指導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患者教育和健康管理體系,實現就醫全流程無縫銜接,提升患者的就醫感受。
5 小結
在全國多地建設“一院多區”醫院的背景下,患者對多樣化、差異性醫療服務需求增多,也加劇了院區間同質化管理這一共同挑戰。因此,醫院需要采取新的服務模式來應對這一挑戰,即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實現日間手術的高質量發展。具體而言,我院通過管理模式創新,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及深挖日間手術潛能,促進了日間手術同質化與差異性管理的精準契合。此外,我院還注重人才培養及技術革新,推進多學科團隊建設,并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等。只有堅持“技術+服務+管理”的協同創新模式,才能多維度支撐日間手術高質量發展。
作者貢獻:陳瑩:研究設計、研究實施、采集數據與分析、論文撰寫;蔣儉:行政、技術和材料支持、研究指導;賈小溪:行政、技術和材料支持;馬張芳:技術和材料支持;王古巖:研究設計、研究指導、 論文審閱修改。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