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睆琳, 郭媛, 李琴, 代佳靈, 劉玲宏, 黃雪茹, 萬智, 何謙. 四川省門診多學科診療現狀調研. 華西醫學, 2024, 39(10): 1636-1640. doi: 10.7507/1002-0179.20231218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指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組織多個學科領域的專家,針對特定病例進行集體討論,綜合各學科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個體化的最佳治療方案[1]。MDT 具有縮短患者診斷和治療時間、減少誤診、提高診斷準確性、改善就醫體驗、提高患者滿意度、整合醫療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等優勢[2-5]。我國 MDT 起步較晚,為有效推動 MDT 的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旨在積極推廣 MDT 模式,2023 年 5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關于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立門診 MDT 崗,提供“患者不動醫師動”的 MDT 服務[6]。為了解四川省醫療機構門診 MDT 的開展情況,本研究對四川省醫療機構進行問卷調查,了解門診 MDT 的組織方式、收費標準、質量管理、績效激勵等情況,分析并探討當前門診 MDT 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以期為進一步推廣和規范門診 MDT 模式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來自四川省 18 個地級市和 3 個自治州的醫療機構門診管理人員,均為四川省門診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成員。
1.2 調查方法
研究人員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 MDT 工作實際開展特點,在專家指導下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及醫療機構基本情況、門診 MDT 工作的開展現狀、運營管理現狀、MDT 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4 個部分共計 23 道問題。研究小組于 2022 年 11 月 16 日以電子調查問卷(問卷星)的形式在四川省門診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工作群發布調查問卷,限制每家醫院僅填寫 1 份問卷,電子調查問卷后臺設置每個手機 IP 地址僅能填答 1 次。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或百分比描述。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及醫療機構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到問卷 106 份,其中有效問卷 104 份。調查問卷的 Cronbach α系數為 0.926。調查對象的崗位類型分別是醫生 29 人(27.88%)、護士 37 人(35.58%)、行政管理人員 34 人(32.69%)、技師 4 人(3.85%)。調查對象的職稱分別是高級職稱 59 人(56.73%)、中級職稱 39 人(37.50%)、初級職稱 6 人(5.77%)。調查對象所在醫療機構的地域分布為成都市 21 家(20.19%)、四川省內其他市縣 83 家(79.81%)。醫療機構的級別為三級綜合醫院 76 家(73.08%)、三級專科醫院 4 家(3.85%)、二級綜合醫院 20 家(19.23%)、二級專科醫院 4 家(3.85%)。
2.2 四川省門診 MDT 工作的開展現狀
104 家醫院中,未開展或正在籌備門診 MDT 工作的醫院有 34 家,已經開展門診 MDT 工作的醫院有 70 家,開展率 67.31%,且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內開展(以 2022 年 12 月為基準計算),其中有 54 家(51.92%)醫院在 2017 年以后開展門診 MDT 工作,見表1。關于門診 MDT 開展模式,13 家醫院以 MDT 門診模式開展工作;21 家醫院沒有固定病種及團隊專家,采用疑難多科會診模式開展工作;36 家醫院 2 種模式均有。關于 MDT 專家管理模式,8 家醫院按病種采用固定專家模式,23 家醫院采用專家庫模式,39 家醫院兩種模式均有。門診 MDT 預約方式呈現多樣途徑,包括本院首診后專家推薦(57 家醫院)、患者現場咨詢辦理(41 家醫院)、網上自主預約審核(25 家醫院)、醫聯體協作單位醫生推薦(20 家醫院)。關于收費方式,31 家醫院按照門診專家級別收費,21 家醫院參照特需門診收費標準收費,18 家醫院采用自主定價收費。關于固定的 MDT 團隊數量,大多數醫院剛開展門診 MDT 工作不久,因此,固定的 MDT 團隊數量較少。70 家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54 家醫院固定的 MDT 團隊數量為 1~10 個,僅有 4 家(5.71%)醫院門診 MDT 業務拓展較快,有 31 個及以上固定的 MDT 團隊,見表1。70 家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開展 MDT 的病種類型主要為腫瘤疾病(53 家醫院開展);非腫瘤系統疾病中,開展 MDT 的病種類型前五位的分別是呼吸系統相關疾病(37 家醫院開展)、內分泌代謝相關疾病(30 家醫院)、消化道相關疾病(26 家醫院)、心血管相關疾病(24 家醫院)、婦產疑難危重癥(23 家醫院)。

2.3 四川省門診 MDT 工作的運營管理現狀
70 家已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29 家醫院(41.43%)由門診部管理門診 MDT 工作,27 家醫院(38.57%)由門診部和醫務部共同管理門診 MDT 工作。60 家(85.71%)醫院建立有 MDT 相關制度,但僅有 14 家(20.00%)醫院開展了相關質量考評工作。對參與 MDT 的專家資質,64 家(91.43%)醫院有準入資質要求。33 家(47.14%)醫院的門診 MDT 模式設定固定出診時間,37 家(52.86%)醫院暫無固定出診時間,按需進行安排。對于組建 MDT 團隊的科室數量要求,45 家(64.29%)醫院對組建 MDT 團隊的科室數量有要求,25 家(35.71%)醫院當前暫無科室數量要求,每次會診根據患者疾病情況按需邀請科室。51 家(72.86%)醫院針對 MDT 模式開展過相關培訓,19 家(27.14%)醫院暫未開展過相關培訓。在 MDT 信息化建設方面,29 家(41.43%)醫院目前有會診信息系統支撐診療工作。績效激勵方面有 23 家(32.86%)醫院制定有相關激勵機制。見表2。

2.4 門診 MDT 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
調研結果顯示,104 例接受調研的門診管理人員中,83.6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對 MDT 的正確認識,78.8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內部因素是科室和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調研的四川省醫療機構中門診 MDT 開展率為 67.31%,開展率較高,但開展時間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內。其中 54 家醫院(77.14%)的固定 MDT 團隊數量為 1~10 個,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本次調研發現四川省不同醫院開展門診 MDT 工作的成立標準、組織方式、運營管理、收費標準各不相同。已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部分存在運營管理不規范的問題,10 家醫院未建立 MDT 制度,6 家醫院對門診 MDT 專家沒有進行資質要求,37 家(52.86%)醫院在開展門診 MDT 工作時暫未執行國家建議的三固定模式(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固定)。關于 MDT 團隊的組建,目前對科室數量上沒有統一的標準,且在 MDT 團隊成立后,19 家醫院沒有對人員進行過相關培訓。綜上,目前四川省醫療機構缺乏對門診 MDT 工作質量管理的內涵建設,缺乏對參與科室和醫務人員的績效管理及激勵機制設置,管理尚處于粗放狀態。因此,為優化門診 MDT 相關工作,結合本次調研結果,建議醫療機構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3.1 提高醫患對 MDT 的認知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104 例接受調研的門診管理人員中,83.6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對 MDT 的正確認識,78.8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內部因素是科室和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分析其原因,對于醫生而言,一方面可能由于部分醫院重視程度不足,對 MDT 發展缺乏頂層設計,相關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來鼓勵醫生參與到 MDT 工作中,同時缺乏對 MDT 理念與相關知識的教育與培訓,造成信息傳遞不足;另一方面,醫生可能受時間與各方面壓力的影響,致使 MDT 三固定模式(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較難執行,工作流于形式。對于患者而言,由于醫療信息的不對稱性,加之傳統診療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患者對 MDT 診療模式及其就診流程的認知極為有限。醫療機構在 MDT 的宣傳推廣上力度不足,醫生也鮮少主動引導患者了解并參與到 MDT 中,進一步加劇了患者的認知缺失。鑒于此,提升醫患雙方對 MDT 的認知成為當務之急。一方面,醫院應加強對醫生的 MDT 理念與技能培訓,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鼓勵醫生積極參與 MDT 實踐,并確保 MDT“三固定”模式的有效執行;另一方面,需加大對患者的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普宣傳,提高患者對 MDT 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同時,醫生在日常診療中應主動向患者介紹 MDT 的優勢與流程,引導更多患者參與 MDT。
3.2 完善 MDT 管理機制
本研究顯示,不同醫療機構的 MDT 開展模式不同,MDT 的管理制度、組織形式、收費標準均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區域差異、政策的不統一使得醫療機構的 MDT 管理存在一定的盲區,造成 MDT 發展良莠不齊。建議相關部門制定全國性或地區性的 MDT 相關政策,明確定義、目標、管理要求等,以減少區域差異和地方政策不一致帶來的管理盲區[7]。除此以外,醫療機構應建立健全 MDT 管理制度[8],包括 MDT 團隊管理、診療流程、運行質量控制、患者管理、信息共享等,明確 MDT 的組織形式,協調各科室之間的合作與溝通,確保 MDT 工作的有序進行。
3.3 制定科學合理的 MDT 激勵機制
本研究顯示,64 家(91.43%)醫院對 MDT 參與專家有準入資質要求,其中 52 家醫院要求專家資質為副高級職稱及以上。然而,現實醫療環境中,職稱高的臨床醫生除了要承擔繁重的醫療工作,還要專注于教學、科研或管理工作,其時間、精力有限,面臨的壓力及挑戰巨大。本研究還顯示,47 家(67.14%)醫療機構無 MDT 相關激勵機制,這易造成醫生參與積極性不足,阻礙 MDT 的長足發展。因此,建立積極有效的 MDT 激勵機制顯得尤為重要[2],建議可以考慮從以下 3 個方面著手:① 績效掛鉤:將參與 MDT 工作的醫務人員及科室納入醫院的績效考核體系,根據其在 MDT 團隊中的貢獻度給予相應的績效獎勵,可以包括直接的經濟獎勵、職稱晉升優先考慮等;② 設立專項基金:醫療機構可以設立 MDT 專項基金,用于支持 MDT 項目、新技術的開展、醫務人員的培訓與交流、優秀 MDT 團隊的表彰等;③ 榮譽激勵:對于在 MDT 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團隊,可以給予榮譽稱號、表彰證書等非物質獎勵,以增強其榮譽感和歸屬感。
3.4 制定公認、統一的 MDT 醫療質量評價體系
本研究顯示,56 家(80.00%)醫療機構尚未進行 MDT 質量考評工作。同時,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公認、統一的 MDT 質量評價體系,缺乏對 MDT 病種群體的診療效果及衛生經濟學評價,因此無法科學有效地對 MDT 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客觀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MDT 的發展進程[9-10]。因此,當前國家層面亟待統一制定 MDT 質量控制評價體系,運用科學、可量化的評價工具對各地醫療機構的 MDT 開展情況在工作效率、醫療質量、服務質量、科研教學、滿意度等多個維度進行動態監管與指導。
3.5 MDT 相關醫療保障政策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
醫療保障制度是醫療服務的有力保障,目前醫療保障體系仍不夠完善,存在 MDT 收費標準不明確、醫療保險報銷范圍不足、報銷比例較低、醫療保障覆蓋面不夠廣泛、醫療保障政策執行有落差等問題,這些問題都給 MDT 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11]。因此,建議國家層面加強 MDT 相關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例如明確 MDT 的收費標準,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面和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等,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從而為 MDT 提供必要的支撐[12-13]。
總之,門診 MDT 模式是深化醫療改革、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的有效舉措。然而,門診 MDT 發展面臨的挑戰長期存在,其組織形式、運行模式、質量管控、收費標準、激勵機制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機制推動其實踐深化。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促進長足發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需要醫療機構、政府共同推動。醫療機構層面,建議加強在職人員相關培訓,加大院內外相關宣傳力度,不斷提升醫務人員及患者對 MDT 模式的認知與認同,同時完善 MDT 管理機制,規范開展工作,設計科學有效的績效激勵機制提升科室與醫生參與的積極性[14]。國家層面,建議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制定更合理的 MDT 收費標準,減輕患者醫療負擔,合理體現醫生的技術勞動價值;加強對醫療機構開展 MDT 的規范化管理和監督力度,建立科學、統一的醫療質量評價體系,實行動態監督與指導[15]。
然而,本研究中僅有部分醫院提交了問卷,可能無法充分代表四川省醫療機構的門診 MDT 發展現狀。后續研究可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更好地客觀反映 MDT 總體開展情況。同時,MDT 在中國尚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相關研究還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研究體系,后續還需在縱向和橫向研究上進一步系統和深入探討,為進一步推廣 MDT 模式提供借鑒和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多學科診療(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指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組織多個學科領域的專家,針對特定病例進行集體討論,綜合各學科的專業意見,為患者提供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個體化的最佳治療方案[1]。MDT 具有縮短患者診斷和治療時間、減少誤診、提高診斷準確性、改善就醫體驗、提高患者滿意度、整合醫療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等優勢[2-5]。我國 MDT 起步較晚,為有效推動 MDT 的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旨在積極推廣 MDT 模式,2023 年 5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關于開展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立門診 MDT 崗,提供“患者不動醫師動”的 MDT 服務[6]。為了解四川省醫療機構門診 MDT 的開展情況,本研究對四川省醫療機構進行問卷調查,了解門診 MDT 的組織方式、收費標準、質量管理、績效激勵等情況,分析并探討當前門診 MDT 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以期為進一步推廣和規范門診 MDT 模式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來自四川省 18 個地級市和 3 個自治州的醫療機構門診管理人員,均為四川省門診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成員。
1.2 調查方法
研究人員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 MDT 工作實際開展特點,在專家指導下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及醫療機構基本情況、門診 MDT 工作的開展現狀、運營管理現狀、MDT 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4 個部分共計 23 道問題。研究小組于 2022 年 11 月 16 日以電子調查問卷(問卷星)的形式在四川省門診管理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工作群發布調查問卷,限制每家醫院僅填寫 1 份問卷,電子調查問卷后臺設置每個手機 IP 地址僅能填答 1 次。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或百分比描述。
2 結果
2.1 調查對象及醫療機構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收到問卷 106 份,其中有效問卷 104 份。調查問卷的 Cronbach α系數為 0.926。調查對象的崗位類型分別是醫生 29 人(27.88%)、護士 37 人(35.58%)、行政管理人員 34 人(32.69%)、技師 4 人(3.85%)。調查對象的職稱分別是高級職稱 59 人(56.73%)、中級職稱 39 人(37.50%)、初級職稱 6 人(5.77%)。調查對象所在醫療機構的地域分布為成都市 21 家(20.19%)、四川省內其他市縣 83 家(79.81%)。醫療機構的級別為三級綜合醫院 76 家(73.08%)、三級專科醫院 4 家(3.85%)、二級綜合醫院 20 家(19.23%)、二級專科醫院 4 家(3.85%)。
2.2 四川省門診 MDT 工作的開展現狀
104 家醫院中,未開展或正在籌備門診 MDT 工作的醫院有 34 家,已經開展門診 MDT 工作的醫院有 70 家,開展率 67.31%,且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內開展(以 2022 年 12 月為基準計算),其中有 54 家(51.92%)醫院在 2017 年以后開展門診 MDT 工作,見表1。關于門診 MDT 開展模式,13 家醫院以 MDT 門診模式開展工作;21 家醫院沒有固定病種及團隊專家,采用疑難多科會診模式開展工作;36 家醫院 2 種模式均有。關于 MDT 專家管理模式,8 家醫院按病種采用固定專家模式,23 家醫院采用專家庫模式,39 家醫院兩種模式均有。門診 MDT 預約方式呈現多樣途徑,包括本院首診后專家推薦(57 家醫院)、患者現場咨詢辦理(41 家醫院)、網上自主預約審核(25 家醫院)、醫聯體協作單位醫生推薦(20 家醫院)。關于收費方式,31 家醫院按照門診專家級別收費,21 家醫院參照特需門診收費標準收費,18 家醫院采用自主定價收費。關于固定的 MDT 團隊數量,大多數醫院剛開展門診 MDT 工作不久,因此,固定的 MDT 團隊數量較少。70 家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54 家醫院固定的 MDT 團隊數量為 1~10 個,僅有 4 家(5.71%)醫院門診 MDT 業務拓展較快,有 31 個及以上固定的 MDT 團隊,見表1。70 家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開展 MDT 的病種類型主要為腫瘤疾病(53 家醫院開展);非腫瘤系統疾病中,開展 MDT 的病種類型前五位的分別是呼吸系統相關疾病(37 家醫院開展)、內分泌代謝相關疾病(30 家醫院)、消化道相關疾病(26 家醫院)、心血管相關疾病(24 家醫院)、婦產疑難危重癥(23 家醫院)。

2.3 四川省門診 MDT 工作的運營管理現狀
70 家已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29 家醫院(41.43%)由門診部管理門診 MDT 工作,27 家醫院(38.57%)由門診部和醫務部共同管理門診 MDT 工作。60 家(85.71%)醫院建立有 MDT 相關制度,但僅有 14 家(20.00%)醫院開展了相關質量考評工作。對參與 MDT 的專家資質,64 家(91.43%)醫院有準入資質要求。33 家(47.14%)醫院的門診 MDT 模式設定固定出診時間,37 家(52.86%)醫院暫無固定出診時間,按需進行安排。對于組建 MDT 團隊的科室數量要求,45 家(64.29%)醫院對組建 MDT 團隊的科室數量有要求,25 家(35.71%)醫院當前暫無科室數量要求,每次會診根據患者疾病情況按需邀請科室。51 家(72.86%)醫院針對 MDT 模式開展過相關培訓,19 家(27.14%)醫院暫未開展過相關培訓。在 MDT 信息化建設方面,29 家(41.43%)醫院目前有會診信息系統支撐診療工作。績效激勵方面有 23 家(32.86%)醫院制定有相關激勵機制。見表2。

2.4 門診 MDT 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
調研結果顯示,104 例接受調研的門診管理人員中,83.6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對 MDT 的正確認識,78.8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內部因素是科室和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顯示,調研的四川省醫療機構中門診 MDT 開展率為 67.31%,開展率較高,但開展時間主要集中在近 5 年內。其中 54 家醫院(77.14%)的固定 MDT 團隊數量為 1~10 個,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本次調研發現四川省不同醫院開展門診 MDT 工作的成立標準、組織方式、運營管理、收費標準各不相同。已開展門診 MDT 的醫院中,部分存在運營管理不規范的問題,10 家醫院未建立 MDT 制度,6 家醫院對門診 MDT 專家沒有進行資質要求,37 家(52.86%)醫院在開展門診 MDT 工作時暫未執行國家建議的三固定模式(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固定)。關于 MDT 團隊的組建,目前對科室數量上沒有統一的標準,且在 MDT 團隊成立后,19 家醫院沒有對人員進行過相關培訓。綜上,目前四川省醫療機構缺乏對門診 MDT 工作質量管理的內涵建設,缺乏對參與科室和醫務人員的績效管理及激勵機制設置,管理尚處于粗放狀態。因此,為優化門診 MDT 相關工作,結合本次調研結果,建議醫療機構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3.1 提高醫患對 MDT 的認知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104 例接受調研的門診管理人員中,83.6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外部因素是患者缺乏對 MDT 的正確認識,78.85%認為影響門診 MDT 發展的內部因素是科室和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分析其原因,對于醫生而言,一方面可能由于部分醫院重視程度不足,對 MDT 發展缺乏頂層設計,相關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來鼓勵醫生參與到 MDT 工作中,同時缺乏對 MDT 理念與相關知識的教育與培訓,造成信息傳遞不足;另一方面,醫生可能受時間與各方面壓力的影響,致使 MDT 三固定模式(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較難執行,工作流于形式。對于患者而言,由于醫療信息的不對稱性,加之傳統診療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患者對 MDT 診療模式及其就診流程的認知極為有限。醫療機構在 MDT 的宣傳推廣上力度不足,醫生也鮮少主動引導患者了解并參與到 MDT 中,進一步加劇了患者的認知缺失。鑒于此,提升醫患雙方對 MDT 的認知成為當務之急。一方面,醫院應加強對醫生的 MDT 理念與技能培訓,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鼓勵醫生積極參與 MDT 實踐,并確保 MDT“三固定”模式的有效執行;另一方面,需加大對患者的宣傳教育力度,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普宣傳,提高患者對 MDT 的認知度與接受度。同時,醫生在日常診療中應主動向患者介紹 MDT 的優勢與流程,引導更多患者參與 MDT。
3.2 完善 MDT 管理機制
本研究顯示,不同醫療機構的 MDT 開展模式不同,MDT 的管理制度、組織形式、收費標準均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區域差異、政策的不統一使得醫療機構的 MDT 管理存在一定的盲區,造成 MDT 發展良莠不齊。建議相關部門制定全國性或地區性的 MDT 相關政策,明確定義、目標、管理要求等,以減少區域差異和地方政策不一致帶來的管理盲區[7]。除此以外,醫療機構應建立健全 MDT 管理制度[8],包括 MDT 團隊管理、診療流程、運行質量控制、患者管理、信息共享等,明確 MDT 的組織形式,協調各科室之間的合作與溝通,確保 MDT 工作的有序進行。
3.3 制定科學合理的 MDT 激勵機制
本研究顯示,64 家(91.43%)醫院對 MDT 參與專家有準入資質要求,其中 52 家醫院要求專家資質為副高級職稱及以上。然而,現實醫療環境中,職稱高的臨床醫生除了要承擔繁重的醫療工作,還要專注于教學、科研或管理工作,其時間、精力有限,面臨的壓力及挑戰巨大。本研究還顯示,47 家(67.14%)醫療機構無 MDT 相關激勵機制,這易造成醫生參與積極性不足,阻礙 MDT 的長足發展。因此,建立積極有效的 MDT 激勵機制顯得尤為重要[2],建議可以考慮從以下 3 個方面著手:① 績效掛鉤:將參與 MDT 工作的醫務人員及科室納入醫院的績效考核體系,根據其在 MDT 團隊中的貢獻度給予相應的績效獎勵,可以包括直接的經濟獎勵、職稱晉升優先考慮等;② 設立專項基金:醫療機構可以設立 MDT 專項基金,用于支持 MDT 項目、新技術的開展、醫務人員的培訓與交流、優秀 MDT 團隊的表彰等;③ 榮譽激勵:對于在 MDT 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團隊,可以給予榮譽稱號、表彰證書等非物質獎勵,以增強其榮譽感和歸屬感。
3.4 制定公認、統一的 MDT 醫療質量評價體系
本研究顯示,56 家(80.00%)醫療機構尚未進行 MDT 質量考評工作。同時,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公認、統一的 MDT 質量評價體系,缺乏對 MDT 病種群體的診療效果及衛生經濟學評價,因此無法科學有效地對 MDT 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客觀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MDT 的發展進程[9-10]。因此,當前國家層面亟待統一制定 MDT 質量控制評價體系,運用科學、可量化的評價工具對各地醫療機構的 MDT 開展情況在工作效率、醫療質量、服務質量、科研教學、滿意度等多個維度進行動態監管與指導。
3.5 MDT 相關醫療保障政策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
醫療保障制度是醫療服務的有力保障,目前醫療保障體系仍不夠完善,存在 MDT 收費標準不明確、醫療保險報銷范圍不足、報銷比例較低、醫療保障覆蓋面不夠廣泛、醫療保障政策執行有落差等問題,這些問題都給 MDT 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11]。因此,建議國家層面加強 MDT 相關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例如明確 MDT 的收費標準,擴大醫療保障的覆蓋面和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等,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從而為 MDT 提供必要的支撐[12-13]。
總之,門診 MDT 模式是深化醫療改革、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的有效舉措。然而,門診 MDT 發展面臨的挑戰長期存在,其組織形式、運行模式、質量管控、收費標準、激勵機制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機制推動其實踐深化。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促進長足發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需要醫療機構、政府共同推動。醫療機構層面,建議加強在職人員相關培訓,加大院內外相關宣傳力度,不斷提升醫務人員及患者對 MDT 模式的認知與認同,同時完善 MDT 管理機制,規范開展工作,設計科學有效的績效激勵機制提升科室與醫生參與的積極性[14]。國家層面,建議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制定更合理的 MDT 收費標準,減輕患者醫療負擔,合理體現醫生的技術勞動價值;加強對醫療機構開展 MDT 的規范化管理和監督力度,建立科學、統一的醫療質量評價體系,實行動態監督與指導[15]。
然而,本研究中僅有部分醫院提交了問卷,可能無法充分代表四川省醫療機構的門診 MDT 發展現狀。后續研究可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更好地客觀反映 MDT 總體開展情況。同時,MDT 在中國尚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相關研究還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研究體系,后續還需在縱向和橫向研究上進一步系統和深入探討,為進一步推廣 MDT 模式提供借鑒和參考。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