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陳亞男, 李陽, 宋培新, 劉菁. 江蘇省不同區域間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監控數據差異化分析. 華西醫學, 2024, 39(3): 418-422. doi: 10.7507/1002-0179.20240101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醫院感染是客觀存在的,它的控制管理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的工作,是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強調醫防融合的當下,醫院感染管理尤為重要[1-2]。醫院感染監測指通過長期、系統、連續地收集和分析醫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發生、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將監測結果報送和反饋給有關部門和科室,為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3]。作為感染控制(感控)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通過開展醫院感染監測,能掌握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發病率并為及時識別感染聚集或暴發風險奠定基礎[4]。我國醫院感染監測工作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已出臺一系列標準與規范用于指導感控監測工作[5-6]。但目前各醫療機構由于自身信息化程度不一,各醫療機構間存在數據孤島,一方面醫療機構內部監測缺乏有效評價,包括數據真實性及數據橫向可比性;另一方面衛生行政部門也對各單位實際情況不了解,管理缺乏數據支撐。為進一步掌握江蘇省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現狀,并為后期醫院感染信息化質量控制(質控)平臺建設奠定基礎,2023 年 1 季度江蘇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面向全省二、三級醫療機構開展了醫院感染過程數據收集與分析,并將醫院感染監測指標按照省內不同區域劃分進行對比分析,以了解不同地區間感控管理現狀,為針對性質控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據《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2015 年版)》,回顧性收集 2023 年 1 月 1 日—3 月 31 日江蘇省二、三級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指標過程數據。納入標準:① 二、三級醫療機構;② 能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取相關過程指標。排除標準:① 無住院患者或未開展前瞻性醫院感染病例監測;② 無法提供過程數據。本研究通過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LW-20240102001-01)。
1.2 方法
1.2.1 區域劃分
21 世紀初,江蘇省依據區域發展的省情實際以及地理位置界定了蘇南、蘇中、蘇北 3 大區域的范圍,長江以南是蘇南區域,包括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鎮江市;淮河以北是蘇北區域,包括連云港市、徐州市、鹽城市、淮安市和宿遷市;長江和淮河之間屬于蘇中區域,包括泰州市、揚州市、南通市。
1.2.2 診斷判定標準
醫院感染診斷參照原衛生部 2001 年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進行。
1.2.3 評價指標
比較不同區域醫院的醫院感染發病率、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醫療器械感染發病率[包括中央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學送檢情況(包括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送檢率、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現率、多重耐藥菌檢出率)、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比例、Ⅰ類切口手術感染發生率。
其中,醫院感染發病率=醫院感染新發病例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醫院感染新發病例次數/同期住院患者總例數×100%,CLABSI 發病率=CLABSI 例次數/同期患者留置血管內導管總天數×1 000‰,VAP 發病率=VAP 發病例次數/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機總天數×1 000‰,CAUTI 發病率=CAUTI 發病例次數/同期患者留置尿管總天數×1 000‰,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藥物(全身給藥)患者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送檢率=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檢驗標本送檢病例數/同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病例總數×100%,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現率=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數(例次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多重耐藥菌檢出率=多重耐藥菌檢出菌株數/同期該病原體檢出菌株總數×100%,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比例=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數/同期 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總數×100%,Ⅰ類切口手術感染發生率=發生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病例數/同期接受 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總數×100%。
1.3 質量控制
在收集數據前,由江蘇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下發質控指標,明確指標的定義等。同時,納入研究的醫療機構均采用同款醫院感染信息化監測軟件,確保相關抓取指標的計算方式同質化。此外,數據上報采用系統自動生成數據包形式,避免手工填報可能帶來的不準確問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Excel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匯總建立數據庫,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或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 分割法。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醫院基本情況
共納入 109 所醫療機構。其中,三級醫院 78 所,二級醫院 31 所;36 所三級醫院和 15 所二級醫院位于蘇南地區,26 所三級醫院和 8 所二級醫院位于蘇中地區,16 所三級醫院和 8 所二級醫院位于蘇北地區。不同區域間二、三級醫院占比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09,P>0.05)。
2.2 不同區域間醫院感染發病率情況
共監測住院患者 1 073 831 例,發生醫院感染 8 735 例(9 700 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81%(8 735/1 073 831)、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為 0.90%(9 700/1073 831)。其中,不同區域間以蘇南地區最高,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1.04%(4 893/470 230);其次為蘇中地區,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66%(2 038/309 950);蘇北地區感染率最低,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61%(1 804/293 651)。不同區域間醫院感染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8.292,P<0.001)。
2.3 不同區域間器械相關感染發病率情況
在器械相關感染發病率方面,排在第 1 位的是 VAP[1.553‰(324/208 564)],其次為 CAUTI[0.424‰(422/994 158)]和 CLABSI[0.113‰(112/992 643)]。江蘇省不同區域間醫療機構器械相關感染發生情況見表1。可見,CLABSI、VAP 發病率在不同區域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AUTI 在不同區域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蘇南、蘇中地區均高于蘇北地區(P<0.05),但蘇南、蘇中地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56,P>0.05)。

2.4 不同區域間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學送檢情況
在全省 109 所醫療機構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藥物 441 066 例,抗菌藥物使用率為 41.07%(441 066/1 073 831);使用抗菌藥物前送檢 148 713 例,同期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為 358 312 例,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為 41.50%(148 713/358 312)。
蘇南、蘇北、蘇中地區間的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41.83% vs. 41.51% vs. 39.51%;χ2=446.789,P<0.001)、病原學送檢率(46.09% vs. 40.94% vs. 35.09%;χ2=3036.865,P<0.001)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蘇南地區抗菌藥物使用率和抗菌藥物使用前病原學送檢率分別高于蘇北地區(χ2=7.413、617.631,P<0.05)]以及蘇中地區(χ2=415.043、3 016.019,P<0.001)。
2.5 不同區域間耐藥菌感染率與檢出率情況
在重點耐藥菌監測方面,全省 CRAB、CRKP、MRSA、CRPA、CREC 感染發現率分別為 0.067%、0.031%、0.029%、0.018%和 0.003%,檢出率分別為 83.77%、27.12%、53.91%、37.45%和 2.94%。江蘇省不同區域間醫療機構耐藥菌感染發現率情況見表2。不同區域間,各耐藥菌均以蘇南地區感染發現率最高(P<0.05),且其 CREC、CRKP、CRPA 檢出率均高于其他地區(P<0.001)。

2.6 不同區域間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及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
共 118 529 例患者接受 Ⅰ類切口手術,其中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 189 例,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為 0.16%;20 998 例患者接受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為 17.72%(20 998/118 529)。
不同區域間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χ2=373.574,P=0.001)、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χ2=12.615,P=0.002)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在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上,蘇南地區高于蘇中地區(18.94% vs. 16.74%;χ2=63.780,P<0.001)和蘇北地區(18.94% vs. 16.40%;χ2=88.039,P<0.001)。在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上,蘇南地區高于蘇北地區(0.20% vs. 0.10%;χ2=11.494,P=0.001),但和蘇中地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20% vs. 0.14%;χ2=3.503,P>0.05)。蘇北地區和蘇中地區在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和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感染預防與控制是醫療管理的重要內容,做好醫院感染監測是落實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核心策略和基礎手段[7]。參與相關的監測網絡進行各種監測并積極提供監測數據,主動參與國家或國際感控相關監測網可降低醫院感染率[8]。借助信息化建設,我國部分省份已建立醫院感染監測平臺并取得良好效果[9-10],我省前期僅開展過重癥監護病房的目標性監測[11],缺乏全省區域性醫院感染監測數據分析。本次研究依托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上報的 109 所醫療機構涵蓋全省 13 個地市,均采用統一的醫院感染監測軟件,相關數據抓取口徑一致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109 所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81%、例次率為 0.90%,低于張磊等[12]報道的云南省 203 家醫療機構 1.64%水平,但高于貴州省 2019 年 228 家醫院調查結果[9],這主要與不同省份調查單位中二、三級醫院占比差異有關。不同區域間,我省蘇南地區的醫院感染發病例顯著高于蘇中和蘇北地區,盡管不同區域間二三級醫院比例無統計學差異,但蘇南地區集中了我省主要的優質醫療資源,對全省有明顯輻射效應,收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感染風險等均要高于其他區域。在器械相關感染方面,CLABSI 和 VAP 發病率均以蘇中地區最高,分別為 0.123‰和 1.724‰,其次為蘇南地區,蘇北地區器械相關感染發生率最低。目前關于器械相關感染監測數據報告多見于針對重癥監護病房,全院性監測數據報告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我省三級醫療機構的 CLASBI、VAP、CAUTI 發病率均低于國內多個研究報道[9,13],這表明我省在器械相關感染防控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較大,但不同區域間以及同區域間的不同地市間差異較大,需要各地甚至各單位以自身問題為導向開展針對性防控。而在抗菌藥物使用以及病原學送檢方面,總體分別為 41.07%和 41.50%,使用率均低于國家要求,送檢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4],但仍未達到 50%。不同區域間,蘇南地區使用率和送檢率均最高,蘇中地區最低,但系統監測數據與部分學者[15]報告差異較大,已有研究證實省級區域平臺監測過程類數據和結果類數據進行比對時,部分指標差異較大等問題,后續需要持續關注數據上報精準性問題[16]。耐藥菌感染與檢出方面,我省五類重點監測耐藥菌感染率低于國內外報道數據[17-18],但檢出率指標均高于我國“兩網”報道的結果[19-20]。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及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分別為 17.72%和 0.16%,遠低于云南、貴州等大樣本調研結果[9,12],這表明我省手術部位感染防控落實較好,但不同區域間仍然有差異,其中蘇南地區呈現預防用藥比例與手術部位感染“雙高”特點,這也側面提示圍手術期預防用藥比例高低與術后感染發生率之間并沒有必然關聯,應綜合手術創傷程度、可能的污染細菌種類、手術持續時間、感染發生機會和后果嚴重程度等多因素[21]。
綜上,本研究通過依托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收集感控重點指標并進行區域性分析,一方面我省部分醫院感染監控指標較好,但不同區域間呈現明顯的差異性,且區域內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同樣差異巨大;另一方面,部分指標全省普遍控制不佳,提示各地方在建立信息化監控平臺強調開展監測的同時應重視開展針對性質控反饋與督查整改。
本研究存在不足,一是數據本身依托各醫療單位上報,數據準確性仍有待提升;二是數據僅為一個較短時間內的橫斷面數據,缺乏長期監測數據不利于趨勢分析。下一步省質控中心將依托建立的全省感控信息化平臺實現對各質控單位全環節感控數據集的自動抓取與智能化分析,持續改進提升。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醫院感染是客觀存在的,它的控制管理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的工作,是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強調醫防融合的當下,醫院感染管理尤為重要[1-2]。醫院感染監測指通過長期、系統、連續地收集和分析醫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發生、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并將監測結果報送和反饋給有關部門和科室,為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3]。作為感染控制(感控)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通過開展醫院感染監測,能掌握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發病率并為及時識別感染聚集或暴發風險奠定基礎[4]。我國醫院感染監測工作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已出臺一系列標準與規范用于指導感控監測工作[5-6]。但目前各醫療機構由于自身信息化程度不一,各醫療機構間存在數據孤島,一方面醫療機構內部監測缺乏有效評價,包括數據真實性及數據橫向可比性;另一方面衛生行政部門也對各單位實際情況不了解,管理缺乏數據支撐。為進一步掌握江蘇省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現狀,并為后期醫院感染信息化質量控制(質控)平臺建設奠定基礎,2023 年 1 季度江蘇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面向全省二、三級醫療機構開展了醫院感染過程數據收集與分析,并將醫院感染監測指標按照省內不同區域劃分進行對比分析,以了解不同地區間感控管理現狀,為針對性質控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依據《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2015 年版)》,回顧性收集 2023 年 1 月 1 日—3 月 31 日江蘇省二、三級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管理質控指標過程數據。納入標準:① 二、三級醫療機構;② 能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取相關過程指標。排除標準:① 無住院患者或未開展前瞻性醫院感染病例監測;② 無法提供過程數據。本研究通過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LW-20240102001-01)。
1.2 方法
1.2.1 區域劃分
21 世紀初,江蘇省依據區域發展的省情實際以及地理位置界定了蘇南、蘇中、蘇北 3 大區域的范圍,長江以南是蘇南區域,包括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鎮江市;淮河以北是蘇北區域,包括連云港市、徐州市、鹽城市、淮安市和宿遷市;長江和淮河之間屬于蘇中區域,包括泰州市、揚州市、南通市。
1.2.2 診斷判定標準
醫院感染診斷參照原衛生部 2001 年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進行。
1.2.3 評價指標
比較不同區域醫院的醫院感染發病率、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醫療器械感染發病率[包括中央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學送檢情況(包括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送檢率、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現率、多重耐藥菌檢出率)、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比例、Ⅰ類切口手術感染發生率。
其中,醫院感染發病率=醫院感染新發病例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醫院感染新發病例次數/同期住院患者總例數×100%,CLABSI 發病率=CLABSI 例次數/同期患者留置血管內導管總天數×1 000‰,VAP 發病率=VAP 發病例次數/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機總天數×1 000‰,CAUTI 發病率=CAUTI 發病例次數/同期患者留置尿管總天數×1 000‰,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藥物(全身給藥)患者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送檢率=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檢驗標本送檢病例數/同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病例總數×100%,多重耐藥菌感染發現率=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數(例次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多重耐藥菌檢出率=多重耐藥菌檢出菌株數/同期該病原體檢出菌株總數×100%,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比例=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數/同期 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總數×100%,Ⅰ類切口手術感染發生率=發生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病例數/同期接受 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總數×100%。
1.3 質量控制
在收集數據前,由江蘇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下發質控指標,明確指標的定義等。同時,納入研究的醫療機構均采用同款醫院感染信息化監測軟件,確保相關抓取指標的計算方式同質化。此外,數據上報采用系統自動生成數據包形式,避免手工填報可能帶來的不準確問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Excel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匯總建立數據庫,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或相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 分割法。雙側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醫院基本情況
共納入 109 所醫療機構。其中,三級醫院 78 所,二級醫院 31 所;36 所三級醫院和 15 所二級醫院位于蘇南地區,26 所三級醫院和 8 所二級醫院位于蘇中地區,16 所三級醫院和 8 所二級醫院位于蘇北地區。不同區域間二、三級醫院占比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09,P>0.05)。
2.2 不同區域間醫院感染發病率情況
共監測住院患者 1 073 831 例,發生醫院感染 8 735 例(9 700 例次),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81%(8 735/1 073 831)、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為 0.90%(9 700/1073 831)。其中,不同區域間以蘇南地區最高,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1.04%(4 893/470 230);其次為蘇中地區,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66%(2 038/309 950);蘇北地區感染率最低,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61%(1 804/293 651)。不同區域間醫院感染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8.292,P<0.001)。
2.3 不同區域間器械相關感染發病率情況
在器械相關感染發病率方面,排在第 1 位的是 VAP[1.553‰(324/208 564)],其次為 CAUTI[0.424‰(422/994 158)]和 CLABSI[0.113‰(112/992 643)]。江蘇省不同區域間醫療機構器械相關感染發生情況見表1。可見,CLABSI、VAP 發病率在不同區域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AUTI 在不同區域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蘇南、蘇中地區均高于蘇北地區(P<0.05),但蘇南、蘇中地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56,P>0.05)。

2.4 不同區域間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學送檢情況
在全省 109 所醫療機構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藥物 441 066 例,抗菌藥物使用率為 41.07%(441 066/1 073 831);使用抗菌藥物前送檢 148 713 例,同期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為 358 312 例,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為 41.50%(148 713/358 312)。
蘇南、蘇北、蘇中地區間的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41.83% vs. 41.51% vs. 39.51%;χ2=446.789,P<0.001)、病原學送檢率(46.09% vs. 40.94% vs. 35.09%;χ2=3036.865,P<0.001)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蘇南地區抗菌藥物使用率和抗菌藥物使用前病原學送檢率分別高于蘇北地區(χ2=7.413、617.631,P<0.05)]以及蘇中地區(χ2=415.043、3 016.019,P<0.001)。
2.5 不同區域間耐藥菌感染率與檢出率情況
在重點耐藥菌監測方面,全省 CRAB、CRKP、MRSA、CRPA、CREC 感染發現率分別為 0.067%、0.031%、0.029%、0.018%和 0.003%,檢出率分別為 83.77%、27.12%、53.91%、37.45%和 2.94%。江蘇省不同區域間醫療機構耐藥菌感染發現率情況見表2。不同區域間,各耐藥菌均以蘇南地區感染發現率最高(P<0.05),且其 CREC、CRKP、CRPA 檢出率均高于其他地區(P<0.001)。

2.6 不同區域間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及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
共 118 529 例患者接受 Ⅰ類切口手術,其中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 189 例,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為 0.16%;20 998 例患者接受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為 17.72%(20 998/118 529)。
不同區域間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χ2=373.574,P=0.001)、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χ2=12.615,P=0.002)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在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上,蘇南地區高于蘇中地區(18.94% vs. 16.74%;χ2=63.780,P<0.001)和蘇北地區(18.94% vs. 16.40%;χ2=88.039,P<0.001)。在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上,蘇南地區高于蘇北地區(0.20% vs. 0.10%;χ2=11.494,P=0.001),但和蘇中地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20% vs. 0.14%;χ2=3.503,P>0.05)。蘇北地區和蘇中地區在 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和 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情況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感染預防與控制是醫療管理的重要內容,做好醫院感染監測是落實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核心策略和基礎手段[7]。參與相關的監測網絡進行各種監測并積極提供監測數據,主動參與國家或國際感控相關監測網可降低醫院感染率[8]。借助信息化建設,我國部分省份已建立醫院感染監測平臺并取得良好效果[9-10],我省前期僅開展過重癥監護病房的目標性監測[11],缺乏全省區域性醫院感染監測數據分析。本次研究依托省醫院感染質控中心,上報的 109 所醫療機構涵蓋全省 13 個地市,均采用統一的醫院感染監測軟件,相關數據抓取口徑一致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109 所醫療機構醫院感染發病率為 0.81%、例次率為 0.90%,低于張磊等[12]報道的云南省 203 家醫療機構 1.64%水平,但高于貴州省 2019 年 228 家醫院調查結果[9],這主要與不同省份調查單位中二、三級醫院占比差異有關。不同區域間,我省蘇南地區的醫院感染發病例顯著高于蘇中和蘇北地區,盡管不同區域間二三級醫院比例無統計學差異,但蘇南地區集中了我省主要的優質醫療資源,對全省有明顯輻射效應,收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感染風險等均要高于其他區域。在器械相關感染方面,CLABSI 和 VAP 發病率均以蘇中地區最高,分別為 0.123‰和 1.724‰,其次為蘇南地區,蘇北地區器械相關感染發生率最低。目前關于器械相關感染監測數據報告多見于針對重癥監護病房,全院性監測數據報告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我省三級醫療機構的 CLASBI、VAP、CAUTI 發病率均低于國內多個研究報道[9,13],這表明我省在器械相關感染防控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較大,但不同區域間以及同區域間的不同地市間差異較大,需要各地甚至各單位以自身問題為導向開展針對性防控。而在抗菌藥物使用以及病原學送檢方面,總體分別為 41.07%和 41.50%,使用率均低于國家要求,送檢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4],但仍未達到 50%。不同區域間,蘇南地區使用率和送檢率均最高,蘇中地區最低,但系統監測數據與部分學者[15]報告差異較大,已有研究證實省級區域平臺監測過程類數據和結果類數據進行比對時,部分指標差異較大等問題,后續需要持續關注數據上報精準性問題[16]。耐藥菌感染與檢出方面,我省五類重點監測耐藥菌感染率低于國內外報道數據[17-18],但檢出率指標均高于我國“兩網”報道的結果[19-20]。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及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分別為 17.72%和 0.16%,遠低于云南、貴州等大樣本調研結果[9,12],這表明我省手術部位感染防控落實較好,但不同區域間仍然有差異,其中蘇南地區呈現預防用藥比例與手術部位感染“雙高”特點,這也側面提示圍手術期預防用藥比例高低與術后感染發生率之間并沒有必然關聯,應綜合手術創傷程度、可能的污染細菌種類、手術持續時間、感染發生機會和后果嚴重程度等多因素[21]。
綜上,本研究通過依托省級醫院感染質控中心收集感控重點指標并進行區域性分析,一方面我省部分醫院感染監控指標較好,但不同區域間呈現明顯的差異性,且區域內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同樣差異巨大;另一方面,部分指標全省普遍控制不佳,提示各地方在建立信息化監控平臺強調開展監測的同時應重視開展針對性質控反饋與督查整改。
本研究存在不足,一是數據本身依托各醫療單位上報,數據準確性仍有待提升;二是數據僅為一個較短時間內的橫斷面數據,缺乏長期監測數據不利于趨勢分析。下一步省質控中心將依托建立的全省感控信息化平臺實現對各質控單位全環節感控數據集的自動抓取與智能化分析,持續改進提升。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