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左燕, 劉菁, 陳亞男. 基于透明監管模式對老年病房碳青霉烯耐藥革蘭陰性桿菌防控成效的研究. 華西醫學, 2024, 39(3): 387-391. doi: 10.7507/1002-0179.20240101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近年來,細菌耐藥性引發的患者安全問題已越來越引起關注[1-2]。2017 年 2 月,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首份急需新型抗菌藥物的重點病原體清單,以碳青霉烯耐藥腸桿菌科細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CRE)為代表的碳青霉烯耐藥革蘭陰性桿菌(carbapenem 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i, CRO)均位列在緊急類別中。報道顯示,2019 年全球抗菌藥物耐藥性感染直接導致 127 萬人死亡,與耐藥性相關的 6 大死亡病原體中有 4 種為革蘭陰性桿菌[3]。我國 51 家醫療機構 2021 年監測數據顯示,肺炎克雷伯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美羅培南的耐藥菌分別高達 24.4%和 66.5%[4]。CRO 主要通過接觸傳播,如醫務人員的手等,極易導致在老年病房內廣泛傳播,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且多數患有多種基礎疾病,一旦發生耐藥菌感染,將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醫療機構耐碳青霉烯的腸桿菌科細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防控指南》指出必須采取多模式感染控制(感控)干預策略才能阻斷 CRO 的傳播[5]。因此,如何確保措施有效實施至關重要。透明監管模式是采取強制性要求對相關信息進行公開化和透明化,進而達到監管的目的,最早于上個世紀 30 年代被用于美國證券市場[6]。醫療行業由于自帶的專業屬性,診療過程信息不對等、透明化不足問題也多為詬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監管越來越強調公開透明。目前國內已有針對醫院感染質量指標公開、透明監管的探索研究[7-8]。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自 2018 年底啟動相關透明管理以來,取得了較好效果。因此,本研究通過在老年病房建立一套基于透明式監管模式,旨在有限的人力與硬件條件下,提升 CRO 的防控成效,保障老年患者安全。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 2018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病房年齡≥60 歲的老年住院患者。采用杏林實時監控系統收集老年患者 CRO 的相關數據,包括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耐碳青霉烯大腸埃希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CREC)、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和耐碳青霉烯銅綠假單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4 種,檢出菌株參照《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國專家共識》[9]的標準進行剔重,醫院感染判定參照《醫院感染診斷(試行)》[10]。CRO 數據排除標準:病原學數據不全。同一患者同一住院期間多次送檢標本分離出同種 CRO 只計算第 1 次的結果。本研究通過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LW-2023-1219001-01)。
1.2 研究方法
1.2.1 構建透明監管模式
① 成立透明監管小組。自 2019 年 1 月起在老年病房成立 CRO 透明監管小組,成員包括科主任、護士長、感控醫生和護士以及感染管理科 1 名片區專職人員。
② 制定 CRO 集束化防控措施。包括 CRO 患者優先進行單間隔離,患者床旁配置快速手消毒液及體溫計、聽診器等專用物品以及隔離衣,大面積接觸患者時候必須穿戴隔離衣,每班次更換,設置耐藥菌患者專用排痰機以及心電圖機等并粘貼醒目標識;環境消毒方面,每班次落實床單元的消毒濕巾擦拭消毒,吸痰操作后立即采用消毒濕巾擦拭床欄等高頻接觸表面。此外,制定在床 CRO 患者外出檢查制度,強化對接,確保防控措施落實。開展對陪護家屬及護工的手衛生宣教。
③ 推進透明式管理。A. 透明提醒,聯合信息部門、微生物室,設置短信推送模塊,將科室檢出的 CRO 病例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床號、病案號、送檢標本、檢出菌等)自動推送給科主任、護士長以及開單醫生手機以及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點擊隔離醫囑后床頭屏自動顯示“接觸隔離”標識,如不處理將無法使用 HIS 系統。此外,系統還將自動提送 CRO 集束化防控知識,所有 CRO 患者腕帶配有藍色“JC”標識便于識別。B. 透明公示,系統會將每日檢出的 CRO 患者信息自動抓取到醫院行政早交班系統,院領導及職能科室每日知曉,科室在護士站及醫生辦公室的公示區設置耐藥菌提醒信息,包括在床 CRO 信息、診療組歸屬等。此外,感染管理科每個季度將科室各診療組 CRO 的檢出情況、感染情況以及同比、環比情況以及科室 CRO 指標全院排名及手消毒劑消耗排名等在科務會進行現場匯報。C. 透明督查與考核,主要包括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每日從系統提取新發 CRO 病例信息,發至老年病房感控兼職人員群,督促科室落實自查與問題分析并對自查情況進行再督查,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落實每例新發 CRO 的床旁防控督查,督查結果現場交由科室主任或護士長以及發現問題當事人簽收并對照醫院耐藥菌考核標準,直接扣罰當事人當月績效;醫務部、護理部等根據醫療、護理耐藥菌防控制度分別落實督查,并根據督查發現問題逐一列出責任醫師/護士、問題點、考核情況、聯系人。
1.2.2 評價指標
參考《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2015 年版)》[11],選擇 CRO 各類具體菌的檢出和感染絕對數以及相應的感染發現率和檢出率指標。其中,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醫院感染新發病例(例次)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CRO 感染發現率=住院患者中 CRO 感染患者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CRO 檢出率=住院患者中 CRO 檢出菌株數/同期該病原體檢出菌株總數×100%;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檢驗標本送檢病例數/同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病例總數×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 LSD 法。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或百分比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或 Fisher 確切概率法,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 分割法。雙側檢驗水準ɑ=0.05。
2 結果
2.1 老年患者基本特征及感染率變化情況
共收治老年患者 15 015 例。其中,2018 年 2 797 例,2019 年 3 072 例,2020 年 2 916 例,2021 年 3 085 例,2022 年 3 145 例。老年病房 5 年患者基本情況及醫院感染發病率變化見表1。可見,推進透明監管模式后,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逐年提升,醫院感染發病率逐年下降(P<0.05);不同年間收治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老年患者 CRO 類型及感染部位情況
共檢出 CRO 418 株,其中 CRPA 209 株、CRKP 128 株、CRAB 67 株、CREC 14 株。其中,發生院內感染 52 例,前 3 位是 CRPA[48.08%(25/52)]、CRKP[40.38%(21/52)]和 CRAB[9.62%(5/52)]。感染部位排名前 3 位的依次為下呼吸道感染[57.69%(30/52)]、泌尿道感染[13.46%(7/52)]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9.62%(5/52)]。
2.3 老年患者 CRO 感染發現率變化情況
老年病房 5 年 CRO 感染發現率情況見表2。可見,老年患者 CRO 總體感染發現率由 0.465%降至 0.254%;其中 CRKP 感染發現率降幅最大,由 0.322%降至 0.032%(P=0.030);CREC 感染較少,5 年間僅發生 1 例感染;CRAB 感染發現率呈現下降趨勢,而 CRPA 感染發現率則呈現逐年增高趨勢,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老年患者 CRO 檢出率變化情況
共檢出 CRO 418 株。其中,2018 年 87 株,2019 年 83 株,2020 年 74 株,2021 年 106 株,2022 年 68 株。同期該病原體檢出菌株總數為 951株。其中,2018 年 141 株,2019 年 165 株,2020 年 179 株,2021 年 255 株,2022 年 211 株。老年病房 5 年 CRO 檢出率情況見表3。可見,老年患者 CRO 總檢出率逐年下降(61.70% vs. 50.30% vs.41.34% vs.41.57% vs.32.23%;χ2=33.593,P<0.001);其中,CRKP 和 CRPA 5 年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當前,CRO 防控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引起重視。近年來發布 CRO 相關防控指南及大型醫療機構多關注主動篩查、去定植等特異性防控措施[12],但我國大部分醫療機構面臨人員、硬件、經費投入不足等實際情況,較難全面推行,且以接觸隔離、手衛生、環境清潔消毒為代表的基礎防控措施落實仍存在明顯不足[13]。如何發揮監管手段在現有條件下提高基礎防控措施的落實依從性顯得尤為重要[14]。美國國家衛生保健安全網自 20 世紀 70 年代已開始監測并公開醫院感染率并將其用于保險費用的支付[15]。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 2010 年建立了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監測網并定期發布監測數據[16]。
在 CRO 構成方面,本研究顯示老年病房主要以 CRPA、CRKP 為主,占比分別為 50%和 30.62%,這與已有研究以 CRAB 為主有所不同[17-18],可能與不同醫院老年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房環境有關。我院老年病房長期住院患者較多,且病房朝北,常年無陽光,整體環境偏潮濕,便于銅綠假單胞菌定植。且我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57.69%),符合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特點[19]。有研究顯示,年齡是下呼吸道微生物組中抗菌藥物耐藥性高的獨立危險因素[20],這也為開展老年患者 CRO 感染防控指明方向。
耐藥革蘭陰性菌治療困難,關鍵在于預防。本研究將透明監管模式應用到老年病房 CRO 的防控中,旨在探索一套切實有效的防控方案。通過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 CRO 病例信息在“責任醫生-感控醫生與護士-科主任/護士長”3 個層面進行透明提醒并實現床頭屏、防控知識的自動推送提醒,在科室層面、醫院層面強化 CRO 檢出病例的透明公示,增加科室診療組、護理組間的壓力和防控措施的緊迫感;此外,從透明督查與考核下手,借鑒“交通違章處罰”形式,督查發現問題現場開具問題清單并由當事人簽收并對考核結果進行透明公示,進而實現僅在患者隔離、物品專用、床單元消毒等基礎防控措施上做強制性要求下達到防控成效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5 年間在老年病房收治患者性別、年齡無差別,而在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檢驗標本送檢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CRO 感染發現率、醫院感染發病率、同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病例總數、CRO 總檢出率均降低,且 CRO 感染發現率低于尹丹萍等[21]報道結果,可見整體防控成效顯著且全面。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一是改善后 CRAB、CRPA 和 CRKP 的檢出率仍明顯高于全國監測網及其他地區報道的老年患者數據[22-23];二是 CRO 檢出總數等并沒有顯著下降,定植現象仍然較多。大量研究已證實 CRO 定植是后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不同菌之間存在一定協同性[24-25],這提示加強老年病房環境清潔消毒及探索老年患者 CRO 去定植具有一定必要性。本研究未采用部分指南或專家共識推薦的去定植或主動篩查的特殊措施,一是基于目前關于 CRO 去定植以及主動篩查等做法仍存在不同觀點,且老年患者身體條件本就脆弱,采用洗必泰擦拭等方式難以落實[26-27]。此外,此類做法需要增加費用且面臨收費方面的制約,多以科研性質,較難在實際工作中全面鋪開。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醫療機構面臨的老年患者院感防控壓力將持續增加。通過構建基于透明理念的監管模式,能在有限的人力、硬件等條件下,增加工作人員基礎防控措施的落實依從性,達到提高 CRO 防控成效的目的,保障老年患者安全。本研究存在不足,雖然持續時間較長,但僅為單中心且透明舉措僅限于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并沒有完全做到對住院患者及家屬的公開透明,未來擴大透明范圍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近年來,細菌耐藥性引發的患者安全問題已越來越引起關注[1-2]。2017 年 2 月,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首份急需新型抗菌藥物的重點病原體清單,以碳青霉烯耐藥腸桿菌科細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CRE)為代表的碳青霉烯耐藥革蘭陰性桿菌(carbapenem 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i, CRO)均位列在緊急類別中。報道顯示,2019 年全球抗菌藥物耐藥性感染直接導致 127 萬人死亡,與耐藥性相關的 6 大死亡病原體中有 4 種為革蘭陰性桿菌[3]。我國 51 家醫療機構 2021 年監測數據顯示,肺炎克雷伯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對美羅培南的耐藥菌分別高達 24.4%和 66.5%[4]。CRO 主要通過接觸傳播,如醫務人員的手等,極易導致在老年病房內廣泛傳播,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低下且多數患有多種基礎疾病,一旦發生耐藥菌感染,將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醫療機構耐碳青霉烯的腸桿菌科細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防控指南》指出必須采取多模式感染控制(感控)干預策略才能阻斷 CRO 的傳播[5]。因此,如何確保措施有效實施至關重要。透明監管模式是采取強制性要求對相關信息進行公開化和透明化,進而達到監管的目的,最早于上個世紀 30 年代被用于美國證券市場[6]。醫療行業由于自帶的專業屬性,診療過程信息不對等、透明化不足問題也多為詬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監管越來越強調公開透明。目前國內已有針對醫院感染質量指標公開、透明監管的探索研究[7-8]。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自 2018 年底啟動相關透明管理以來,取得了較好效果。因此,本研究通過在老年病房建立一套基于透明式監管模式,旨在有限的人力與硬件條件下,提升 CRO 的防控成效,保障老年患者安全。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 2018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病房年齡≥60 歲的老年住院患者。采用杏林實時監控系統收集老年患者 CRO 的相關數據,包括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耐碳青霉烯大腸埃希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CREC)、耐碳青霉烯鮑曼不動桿菌(carbapenem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和耐碳青霉烯銅綠假單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4 種,檢出菌株參照《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中國專家共識》[9]的標準進行剔重,醫院感染判定參照《醫院感染診斷(試行)》[10]。CRO 數據排除標準:病原學數據不全。同一患者同一住院期間多次送檢標本分離出同種 CRO 只計算第 1 次的結果。本研究通過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LW-2023-1219001-01)。
1.2 研究方法
1.2.1 構建透明監管模式
① 成立透明監管小組。自 2019 年 1 月起在老年病房成立 CRO 透明監管小組,成員包括科主任、護士長、感控醫生和護士以及感染管理科 1 名片區專職人員。
② 制定 CRO 集束化防控措施。包括 CRO 患者優先進行單間隔離,患者床旁配置快速手消毒液及體溫計、聽診器等專用物品以及隔離衣,大面積接觸患者時候必須穿戴隔離衣,每班次更換,設置耐藥菌患者專用排痰機以及心電圖機等并粘貼醒目標識;環境消毒方面,每班次落實床單元的消毒濕巾擦拭消毒,吸痰操作后立即采用消毒濕巾擦拭床欄等高頻接觸表面。此外,制定在床 CRO 患者外出檢查制度,強化對接,確保防控措施落實。開展對陪護家屬及護工的手衛生宣教。
③ 推進透明式管理。A. 透明提醒,聯合信息部門、微生物室,設置短信推送模塊,將科室檢出的 CRO 病例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床號、病案號、送檢標本、檢出菌等)自動推送給科主任、護士長以及開單醫生手機以及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點擊隔離醫囑后床頭屏自動顯示“接觸隔離”標識,如不處理將無法使用 HIS 系統。此外,系統還將自動提送 CRO 集束化防控知識,所有 CRO 患者腕帶配有藍色“JC”標識便于識別。B. 透明公示,系統會將每日檢出的 CRO 患者信息自動抓取到醫院行政早交班系統,院領導及職能科室每日知曉,科室在護士站及醫生辦公室的公示區設置耐藥菌提醒信息,包括在床 CRO 信息、診療組歸屬等。此外,感染管理科每個季度將科室各診療組 CRO 的檢出情況、感染情況以及同比、環比情況以及科室 CRO 指標全院排名及手消毒劑消耗排名等在科務會進行現場匯報。C. 透明督查與考核,主要包括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每日從系統提取新發 CRO 病例信息,發至老年病房感控兼職人員群,督促科室落實自查與問題分析并對自查情況進行再督查,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落實每例新發 CRO 的床旁防控督查,督查結果現場交由科室主任或護士長以及發現問題當事人簽收并對照醫院耐藥菌考核標準,直接扣罰當事人當月績效;醫務部、護理部等根據醫療、護理耐藥菌防控制度分別落實督查,并根據督查發現問題逐一列出責任醫師/護士、問題點、考核情況、聯系人。
1.2.2 評價指標
參考《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指標(2015 年版)》[11],選擇 CRO 各類具體菌的檢出和感染絕對數以及相應的感染發現率和檢出率指標。其中,醫院感染發病(例次)率=醫院感染新發病例(例次)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CRO 感染發現率=住院患者中 CRO 感染患者數/同期住院患者總數×100%;CRO 檢出率=住院患者中 CRO 檢出菌株數/同期該病原體檢出菌株總數×100%;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檢驗標本送檢病例數/同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病例總數×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 LSD 法。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或百分比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或 Fisher 確切概率法,組間兩兩比較采用χ2 分割法。雙側檢驗水準ɑ=0.05。
2 結果
2.1 老年患者基本特征及感染率變化情況
共收治老年患者 15 015 例。其中,2018 年 2 797 例,2019 年 3 072 例,2020 年 2 916 例,2021 年 3 085 例,2022 年 3 145 例。老年病房 5 年患者基本情況及醫院感染發病率變化見表1。可見,推進透明監管模式后,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逐年提升,醫院感染發病率逐年下降(P<0.05);不同年間收治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老年患者 CRO 類型及感染部位情況
共檢出 CRO 418 株,其中 CRPA 209 株、CRKP 128 株、CRAB 67 株、CREC 14 株。其中,發生院內感染 52 例,前 3 位是 CRPA[48.08%(25/52)]、CRKP[40.38%(21/52)]和 CRAB[9.62%(5/52)]。感染部位排名前 3 位的依次為下呼吸道感染[57.69%(30/52)]、泌尿道感染[13.46%(7/52)]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9.62%(5/52)]。
2.3 老年患者 CRO 感染發現率變化情況
老年病房 5 年 CRO 感染發現率情況見表2。可見,老年患者 CRO 總體感染發現率由 0.465%降至 0.254%;其中 CRKP 感染發現率降幅最大,由 0.322%降至 0.032%(P=0.030);CREC 感染較少,5 年間僅發生 1 例感染;CRAB 感染發現率呈現下降趨勢,而 CRPA 感染發現率則呈現逐年增高趨勢,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老年患者 CRO 檢出率變化情況
共檢出 CRO 418 株。其中,2018 年 87 株,2019 年 83 株,2020 年 74 株,2021 年 106 株,2022 年 68 株。同期該病原體檢出菌株總數為 951株。其中,2018 年 141 株,2019 年 165 株,2020 年 179 株,2021 年 255 株,2022 年 211 株。老年病房 5 年 CRO 檢出率情況見表3。可見,老年患者 CRO 總檢出率逐年下降(61.70% vs. 50.30% vs.41.34% vs.41.57% vs.32.23%;χ2=33.593,P<0.001);其中,CRKP 和 CRPA 5 年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當前,CRO 防控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引起重視。近年來發布 CRO 相關防控指南及大型醫療機構多關注主動篩查、去定植等特異性防控措施[12],但我國大部分醫療機構面臨人員、硬件、經費投入不足等實際情況,較難全面推行,且以接觸隔離、手衛生、環境清潔消毒為代表的基礎防控措施落實仍存在明顯不足[13]。如何發揮監管手段在現有條件下提高基礎防控措施的落實依從性顯得尤為重要[14]。美國國家衛生保健安全網自 20 世紀 70 年代已開始監測并公開醫院感染率并將其用于保險費用的支付[15]。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 2010 年建立了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監測網并定期發布監測數據[16]。
在 CRO 構成方面,本研究顯示老年病房主要以 CRPA、CRKP 為主,占比分別為 50%和 30.62%,這與已有研究以 CRAB 為主有所不同[17-18],可能與不同醫院老年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房環境有關。我院老年病房長期住院患者較多,且病房朝北,常年無陽光,整體環境偏潮濕,便于銅綠假單胞菌定植。且我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57.69%),符合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特點[19]。有研究顯示,年齡是下呼吸道微生物組中抗菌藥物耐藥性高的獨立危險因素[20],這也為開展老年患者 CRO 感染防控指明方向。
耐藥革蘭陰性菌治療困難,關鍵在于預防。本研究將透明監管模式應用到老年病房 CRO 的防控中,旨在探索一套切實有效的防控方案。通過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 CRO 病例信息在“責任醫生-感控醫生與護士-科主任/護士長”3 個層面進行透明提醒并實現床頭屏、防控知識的自動推送提醒,在科室層面、醫院層面強化 CRO 檢出病例的透明公示,增加科室診療組、護理組間的壓力和防控措施的緊迫感;此外,從透明督查與考核下手,借鑒“交通違章處罰”形式,督查發現問題現場開具問題清單并由當事人簽收并對考核結果進行透明公示,進而實現僅在患者隔離、物品專用、床單元消毒等基礎防控措施上做強制性要求下達到防控成效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5 年間在老年病房收治患者性別、年齡無差別,而在使用抗菌藥物前病原學檢驗標本送檢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CRO 感染發現率、醫院感染發病率、同期使用抗菌藥物治療病例總數、CRO 總檢出率均降低,且 CRO 感染發現率低于尹丹萍等[21]報道結果,可見整體防控成效顯著且全面。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一是改善后 CRAB、CRPA 和 CRKP 的檢出率仍明顯高于全國監測網及其他地區報道的老年患者數據[22-23];二是 CRO 檢出總數等并沒有顯著下降,定植現象仍然較多。大量研究已證實 CRO 定植是后續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且不同菌之間存在一定協同性[24-25],這提示加強老年病房環境清潔消毒及探索老年患者 CRO 去定植具有一定必要性。本研究未采用部分指南或專家共識推薦的去定植或主動篩查的特殊措施,一是基于目前關于 CRO 去定植以及主動篩查等做法仍存在不同觀點,且老年患者身體條件本就脆弱,采用洗必泰擦拭等方式難以落實[26-27]。此外,此類做法需要增加費用且面臨收費方面的制約,多以科研性質,較難在實際工作中全面鋪開。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醫療機構面臨的老年患者院感防控壓力將持續增加。通過構建基于透明理念的監管模式,能在有限的人力、硬件等條件下,增加工作人員基礎防控措施的落實依從性,達到提高 CRO 防控成效的目的,保障老年患者安全。本研究存在不足,雖然持續時間較長,但僅為單中心且透明舉措僅限于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并沒有完全做到對住院患者及家屬的公開透明,未來擴大透明范圍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