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陳靜, 鄭曉佳, 廖天芬, 向錢. 重癥監護病房車禍傷患者并發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影響因素. 華西醫學, 2024, 39(3): 383-386. doi: 10.7507/1002-0179.20240102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廣泛使用以及交通條件的日益復雜化,車禍傷的發生較以往明顯增加,由于車禍傷多發生于高速行駛的車輛,大多數車禍傷患者傷勢較重、病情進展迅速,因此車禍傷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入住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車禍傷患者由于病情嚴重、住院時間長、咳嗽能力弱,容易并發各種感染。近年來,臨床上廣譜抗菌藥物的不規范使用導致耐藥率上升、耐藥譜變遷、多重耐藥現象增多。多重耐藥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是指對 3 類或 3 類以上臨床應用的抗菌藥物產生耐藥的細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以及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等[4-6]。MDRO 已成為醫院重點關注的病原菌,其感染可發生于車禍傷患者的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等部位,給抗感染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7-8]。一旦患者出現 MDRO 感染,將會導致病情加重、治療效果不佳、經濟負擔加重等[9-10]。預防 MDRO 感染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明確 ICU 內車禍傷患者 MDRO 感染的易感因素,對于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與控制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對 ICU 內車禍傷合并 MDRO 感染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索其耐藥特點及影響因素,為臨床診療與感染防控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 2019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2 月 28 日四川省人民醫院 ICU 收治的車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納入標準:① 因車禍傷入住 ICU;② 至少送檢了 1 次標本進行細菌培養;③ 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及細菌培養結果。排除標準:住院時間≤48 h 出院或死亡。MDRO 感染的診斷遵循《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以及《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標準[11-12]。本研究通過四川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編號為倫審(研)2019 第 313 號。
1.2 研究方法
利用四川省人民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及醫院感染管理系統收集入住 ICU 的車禍傷患者資料,納入的研究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細菌培養結果以及 MDRO 感染情況等。其中細菌培養標本均送至四川省人民醫院微生物實驗室進行培養、菌種鑒定和體外藥物敏感性(藥敏)試驗。藥敏試驗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的標準進行結果判讀。資料收集完成后錄入 Excel 表,由 2 名醫院感染控制中心專職人員核對,并根據是否發生 MDRO 感染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Wilcoxon 秩和檢驗。分類資料采用例數和/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通過 χ2 檢驗進行。MDRO 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自變量選擇采用逐步篩選法,計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 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基本特征
共納入患者 141 例,致傷類型均為車禍撞擊傷;患者均為多發傷,包括多處骨折、顱腦損傷、肺挫傷等;30 例患者發生 MDRO 感染。MDRO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在年齡、基礎疾病、輸血或血液制品、深靜脈置管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性別、留置導尿管、機械通氣、住院天數及治療總費用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MDRO 感染的危險因素
由于治療總費用不會是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經單因素分析后,將表1 中的除治療總費用以外的自變量納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模型,表2 為變量的賦值情況。通過 logistic 逐步法回歸分析發現,男性、機械通氣和住院天數≥20 d是 MDRO 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2.3 MDRO 患者感染部位、菌株來源及病原菌分布情況
30 例感染組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23 例,76.7%),其次為腹腔感染、手術部位感染和血流感染各 2 例(6.7%),以及尿路感染 1 例(3.3%)。
30 例 MDRO 感染患者共分離出 33 株 MDRO,標本來源以呼吸道標本為主(24 株,72.7%),病原菌分布以鮑曼不動桿菌為主(16 株,48.5%),見表4。鮑曼不動桿菌對臨床常用的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以及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較高,甚至高達 100%,僅對替加環素的耐藥率較低,見表5。


3 討論
車禍傷是由高速和劇烈碰撞造成的多發傷,通常傷勢嚴重、病情復雜、進展迅速,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3-15]。ICU 內的車禍傷患者病情危重、排痰能力較弱、侵入性操作較多,發生感染的風險明顯增加[16]。合并 MDRO 感染的車禍傷患者病情復雜、治療困難,導致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既往對車禍傷患者合并 MDRO 感染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對 ICU 車禍傷患者感染 MDRO 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制定車禍傷患者的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本研究通過多因素分析發現,機械通氣及住院天數是 MDRO 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入住 ICU 的車禍傷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出現多個臟器受損,嚴重時會影響呼吸功能,甚至需要機械通氣輔助呼吸。然而,這卻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風險,影響患者的健康。原因可能是機械通氣會導致呼吸道免疫屏障受損、咳嗽反射及纖毛運動減弱、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加上吸痰等操作使得細菌更容易入侵,從而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17]。因此,臨床醫生應每日評估患者的呼吸功能,盡早拔除氣管插管。一旦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包括侵入性操作在內的各種治療手段可能會增多,加上 ICU 內危重患者多、人員流動大,空氣流通不暢,長時間暴露在 ICU 的環境中也會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18]。
本研究中,導致車禍傷患者并發 MDRO 感染的病原體主要來源于呼吸道標本,考慮與 MDRO 容易在呼吸道發生定植與感染有關,并提示車禍傷后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較為多見[19]。檢出的 MDRO 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中占比較高的是鮑曼不動桿菌,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與相關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20]。上述 MDRO 都是 ICU 中常見的病原體,因此,需要嚴格執行基礎的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避免 MDRO 的交叉傳播。
綜上所述,男性、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長是車禍傷患者并發 MDRO 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對這類患者應嚴格執行基礎的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并盡早對機械通氣患者進行拔管評估,從而降低感染風險。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廣泛使用以及交通條件的日益復雜化,車禍傷的發生較以往明顯增加,由于車禍傷多發生于高速行駛的車輛,大多數車禍傷患者傷勢較重、病情進展迅速,因此車禍傷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3]。入住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車禍傷患者由于病情嚴重、住院時間長、咳嗽能力弱,容易并發各種感染。近年來,臨床上廣譜抗菌藥物的不規范使用導致耐藥率上升、耐藥譜變遷、多重耐藥現象增多。多重耐藥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是指對 3 類或 3 類以上臨床應用的抗菌藥物產生耐藥的細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以及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等[4-6]。MDRO 已成為醫院重點關注的病原菌,其感染可發生于車禍傷患者的下呼吸道、泌尿道、血液等部位,給抗感染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7-8]。一旦患者出現 MDRO 感染,將會導致病情加重、治療效果不佳、經濟負擔加重等[9-10]。預防 MDRO 感染是提高醫療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明確 ICU 內車禍傷患者 MDRO 感染的易感因素,對于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與控制措施非常重要。本研究對 ICU 內車禍傷合并 MDRO 感染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索其耐藥特點及影響因素,為臨床診療與感染防控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 2019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2 月 28 日四川省人民醫院 ICU 收治的車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納入標準:① 因車禍傷入住 ICU;② 至少送檢了 1 次標本進行細菌培養;③ 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及細菌培養結果。排除標準:住院時間≤48 h 出院或死亡。MDRO 感染的診斷遵循《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以及《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標準[11-12]。本研究通過四川省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編號為倫審(研)2019 第 313 號。
1.2 研究方法
利用四川省人民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及醫院感染管理系統收集入住 ICU 的車禍傷患者資料,納入的研究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細菌培養結果以及 MDRO 感染情況等。其中細菌培養標本均送至四川省人民醫院微生物實驗室進行培養、菌種鑒定和體外藥物敏感性(藥敏)試驗。藥敏試驗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的標準進行結果判讀。資料收集完成后錄入 Excel 表,由 2 名醫院感染控制中心專職人員核對,并根據是否發生 MDRO 感染分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Wilcoxon 秩和檢驗。分類資料采用例數和/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通過 χ2 檢驗進行。MDRO 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自變量選擇采用逐步篩選法,計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 95% 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基本特征
共納入患者 141 例,致傷類型均為車禍撞擊傷;患者均為多發傷,包括多處骨折、顱腦損傷、肺挫傷等;30 例患者發生 MDRO 感染。MDRO 感染組和非感染組在年齡、基礎疾病、輸血或血液制品、深靜脈置管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性別、留置導尿管、機械通氣、住院天數及治療總費用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MDRO 感染的危險因素
由于治療總費用不會是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經單因素分析后,將表1 中的除治療總費用以外的自變量納入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模型,表2 為變量的賦值情況。通過 logistic 逐步法回歸分析發現,男性、機械通氣和住院天數≥20 d是 MDRO 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2.3 MDRO 患者感染部位、菌株來源及病原菌分布情況
30 例感染組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23 例,76.7%),其次為腹腔感染、手術部位感染和血流感染各 2 例(6.7%),以及尿路感染 1 例(3.3%)。
30 例 MDRO 感染患者共分離出 33 株 MDRO,標本來源以呼吸道標本為主(24 株,72.7%),病原菌分布以鮑曼不動桿菌為主(16 株,48.5%),見表4。鮑曼不動桿菌對臨床常用的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以及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較高,甚至高達 100%,僅對替加環素的耐藥率較低,見表5。


3 討論
車禍傷是由高速和劇烈碰撞造成的多發傷,通常傷勢嚴重、病情復雜、進展迅速,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3-15]。ICU 內的車禍傷患者病情危重、排痰能力較弱、侵入性操作較多,發生感染的風險明顯增加[16]。合并 MDRO 感染的車禍傷患者病情復雜、治療困難,導致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既往對車禍傷患者合并 MDRO 感染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對 ICU 車禍傷患者感染 MDRO 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制定車禍傷患者的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本研究通過多因素分析發現,機械通氣及住院天數是 MDRO 感染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入住 ICU 的車禍傷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出現多個臟器受損,嚴重時會影響呼吸功能,甚至需要機械通氣輔助呼吸。然而,這卻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風險,影響患者的健康。原因可能是機械通氣會導致呼吸道免疫屏障受損、咳嗽反射及纖毛運動減弱、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加上吸痰等操作使得細菌更容易入侵,從而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17]。因此,臨床醫生應每日評估患者的呼吸功能,盡早拔除氣管插管。一旦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包括侵入性操作在內的各種治療手段可能會增多,加上 ICU 內危重患者多、人員流動大,空氣流通不暢,長時間暴露在 ICU 的環境中也會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18]。
本研究中,導致車禍傷患者并發 MDRO 感染的病原體主要來源于呼吸道標本,考慮與 MDRO 容易在呼吸道發生定植與感染有關,并提示車禍傷后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較為多見[19]。檢出的 MDRO 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其中占比較高的是鮑曼不動桿菌,其次為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與相關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20]。上述 MDRO 都是 ICU 中常見的病原體,因此,需要嚴格執行基礎的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避免 MDRO 的交叉傳播。
綜上所述,男性、機械通氣及住院時長是車禍傷患者并發 MDRO 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對這類患者應嚴格執行基礎的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并盡早對機械通氣患者進行拔管評估,從而降低感染風險。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