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陳思思, 謝承峰, 章新平, 秦歡, 周治球, 曾毅, 萬小華, 李斯斯, 陳修文.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江西省醫院感染防控專業人力資源的影響研究. 華西醫學, 2024, 39(3): 445-449. doi: 10.7507/1002-0179.20240206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全球經濟、生活和醫療資源均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是全球各國政府和各級衛生組織共同面對的問題[1-5]。醫院作為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救治患者和防控疾病傳播的重要責任[6]。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療機構中醫院感染防控(感控)人員承擔了醫院內傳染病感染防控的重要任務,其人力資源和專業素質顯得尤為關鍵[7-9]。由于我國感控工作發展起步較晚,感控專業人員的培養尚處于發展階段。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服務的不斷拓展以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頻繁發生,醫療機構對感控專業人員的數量和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對于江西省感控人力資源的配備和現狀缺乏大規模數據參考,尚無法對該領域人力資源現狀進行評價,學者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人力資源影響的研究較少。為進一步掌握江西省感控人力資源的現狀、探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人力資源的影響,本研究對江西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感控人力資源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面向江西全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普查,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其中省級、市級、縣區級醫院的調查覆蓋率至少超過 50%。將調查對象按行政管轄權限分為省級、市級、縣區級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 個級別,按醫院等級分為三級甲等、三級乙等、二級甲等、二級乙等和二級以下 5 個等級,按所有制屬性分為公立和民營 2 種性質,按醫院專業類別分為綜合、婦幼、中醫和其他 4 個類型。每家醫療機構指定 1 名感控專業人員匯總相關信息,按調查表內容填寫完整信息。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表設計
調查表分醫療機構基本情況(包括名稱、級別、等級、性質、類型及床位規模等),感控部門基本情況(包括名稱、隸屬關系、組織架構),2019 年 12 月、2022 年 6 月和 2023 年 6 月 3 個不同時間的感控專業人力資源情況(包括人員數量、性別、學歷、職稱、專業背景及專職人員待遇等)共 3 個部分。
1.2.2 調查方法
于 2023 年 10 月 1 日—31 日采取現場調研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將 2019 年 12 月 31 日和 2023 年 6 月 30 日在崗的感控專業人員現狀情況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前和轉段后時間節點,分別調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對象覆蓋了全省全部 11 個設區市的省市縣區和基層醫療機構。
1.2.3 數據整理與資料分析
研究人員對調查數據進行核實,剔除存在較多邏輯錯誤數據和明顯不真實數據的醫療機構,對于個別邏輯或填寫錯誤數據進行電話核實,更正后納入研究數據庫。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或構成比描述。2023 年不同醫療機構感控專業人員數量比較時,兩組間比較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 Kruskal-Wallis H 檢驗。3 個年份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的比較采用 Fridman 秩和檢驗,兩兩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法校正 P 值。2019 年與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基本情況比較時,二分類和無序多分類資料采用 χ2 檢驗,有序多分資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醫療機構基本情況及 2023 年現狀
本次研究共有 307 家醫療機構完成了信息填報,經篩選邏輯錯誤和數據校準,剔除了 18 家數據不符合要求的醫療機構,最終納入 289 家醫療機構。289 家醫院中,醫院級別以縣區級為主(62.63%),醫院等級以二級甲等最多(48.10%),醫院床位規模以 100~500 張為主(50.52%),醫院性質以公立醫院為主(88.24%),醫院類型以綜合性醫院為主(55.02%)。2023 年 289 家醫療機構共有感控專業人員 739 人,不同級別、等級、床位規模、性質和專業類型的醫療機構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3 個年份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比較
289 家醫療機構中,2019 年、2022 年和 2023 年的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9.677,P<0.001),其中 2019 年低于 2022 年(P<0.001)和 2023 年(P<0.001),但 2022 年與 2023 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42);289 家醫療機構的床位總數為 128298 張,2019 年、2022 年和 2023 年每千張床位配備的感控專業人員數量為 4.40、6.16 和 5.76 人;289 家醫療機構中有 230 家醫療機構床位數在 100 張以上,230 家醫療機構中 84 家符合至少每 200 張床位配備 1 名感控專職人員的要求,符合率為 36.5%。見表2。

2.3 2019 年與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基本情況比較
2019 年與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職稱、性別、學歷、專業背景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控專業人員仍以護理人員為主。見表3。

3 討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全球性的挑戰,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來應對。傳染性疾病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發生往往難以預測,發展和傳播也存在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導致大量人員感染和死亡,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 5]。公共衛生安全是國家財富和繁榮的重要象征,可直接影響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10]。醫療機構是發現、診斷和救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病例的關鍵場所,其面臨著有效救治患者和避免醫務人員與患者交叉感染的雙重壓力。作為醫療機構感染防控的重要部門,感控部門(或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承擔了職能管理和業務指導,在傳染性疾病防控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8]。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突發以來,全國的感控人員活躍在醫療機構和社會防控各個層面,為筑牢公共衛生防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疫情期間也暴露出感控專業人員數量不足、專業人員素質不高和專業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11-14]。一項針對 15 個低、中、高收入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經歷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后,只有 25% 的受訪者認為當前衛生系統運行良好,無需進行重大改革[15],其他同類的報道有著類似的研究結論[16],提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于醫療機構的挑戰較大。本研究聚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專業人力資源影響,重點就事件前和事件轉段后的人力資源進行比較,為掌握感控專業人員現狀提供參考。
3.1 感控專業人員數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江西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感控專業人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前(2019 年)的平均數為 1.95 人,事件中(2022 年)為 2.73 人,轉段后(2023 年)為 2.56 人。提示突發疫情發生后,感控專業人員數量有一定增加,轉段后部分專業人員又離開了感控部門,但仍然高于疫情前。從床位數和人員配比來看,2019 年、2022 年、2023 年每千張床位配備的感控專業人員數量為 4.40、6.16 和 5.76 人;289 家醫療機構中有 230 家醫療機構床位數在 100 張以上,230 家醫療機構中 84 家符合至少每 200 張床位配備 1 名感控專職人員的要求,符合率為 36.5%。國內相類似的研究均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前的數據。劉思娣等[17]開展的中國感控 30 年調查顯示,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從 1995 年的 161 名上升至 2015 年的 818 名,約增加 5 倍;每千床專職人員數從 1995 年的 4.80 名下降至 2015 年的 4.09 名。本研究疫情前的數據基本與該報道全國均值相當,2022 年和 2023 年數據要高于全國均值。本研究江西省感控專業人員床位人數比符合率僅為 36.5%,明顯低于姚堯等[18]報道的貴州省 242 家醫療機構符合率為 66.12% 的水平。陳慧斯等[19]報道,吉林省部分縣級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的感控專職人員配備率分別為 67.5%、27.7% 和 29.8%,但該報道未說明床位專職人數比。為加強感控專職人員配備,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于 2021 年 8 月發布了醫療機構加強感控人員配備的通知,要求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醫院原則上按照每 150~200 張實際使用病床配備 1 名專職感控人員,而定點醫院的感控專職人員應當保持在非定點醫院的 1.5~2.0 倍[20]。2023 年 8 月 20 日發布的《醫院感染監測標準》(WS/T 312-2023),要求醫院應按每 150~200 張實際使用病床,至少配備 1 名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21]。上述 2 項的人員配備要求均高于 2009 年發布《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 312-2009)中的每 200~250 張實際使用病床至少配備 1 名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的要求。估計在上述 2 份文件的推動下,全國的感控專職人員數量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從本研究數據來看,江西省的感控專業人員較疫情前有所提升,全國性的數據有待進一步研究。
3.2 感控專業人員職稱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2019 年和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正高、副高職稱合計占比分別為 26.07% 和 27.61%,中級職稱則為 50% 左右,這與劉思娣等[17]報道的 2015 年全國高級職稱占比為 21.23%、中級職稱占比為 27.40%、初級職稱為 51.37% 相比,江西省的高級職稱占比略高,中級職稱占比明顯更高,初級職稱則反之,考慮到年份不一樣,可比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國內其他學者報道的同類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對于感控部門負責人來說,高級職稱的占比則相對較高[22-23]。
3.3 感控專業人員學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促進了感控專業人員數量上的增加,但從學歷構成上來看,疫情前和轉段后相比并無統計學意義,感控專業增加的人員仍然以本科學歷和大專學歷為主。這也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未吸引更高學歷素質人員進入感控隊伍。劉思娣等[17]報道的 1995、2005 年專職人員學歷均以大專及以下學歷為主,占比分別為 70.81%、53.30%;2015 年以本科學歷為主(53.79%),博士、碩士占比分別為 2.45%、22.86%,相比之下,江西省的感控專業人員整體素質要高于 2015 年全國平均水平,與其他學者報道的數據則有高有低[18, 22]。
3.4 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
一直以來,感控專業人員是以護理人員占絕大多數,本次研究顯示,疫情前和疫情轉段后的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均是以護理人員為主,分別占 72.70% 和 69.55%,且兩個階段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劉思娣等[17]報道顯示,1995 年江西、河北及河南省均無臨床醫學專業的醫院感染工作人員,其中江西省及河南省專職人員均為護理專業。顯然,當前江西省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已明顯得到豐富。對比國內學者報道的數據,護理人員占比 56.8%~80.0% 不等[18-22],江西省護理人員占比相對偏高。查閱文獻報道,美國的醫院具有完善和高效的醫院感染管理架構和專業人員儲備,大部分的醫院都設置有醫院感染預防控制部門,該部門一部分是由受過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員組成,承擔著醫院感染監測與預防控制工作,專業人員具有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和臨床微生物學經驗是最佳人選;此外大部分醫院配備了專業的感染控制護士,并由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學專業協會實行資質認證,鼓勵在崗專職護士獲得認證,且對取得資質證書的護士給予薪酬績效和職業晉升的激勵機制[24]。日本構建了感控的職業化教育體系,這主要體現在日本大多數學校均開設了感染控制專業,在日本醫院必須配備專門的感染管理醫師和護師,即注冊感染管理醫師和注冊感染管理護師,實現了醫院感染管理人員的職業化培養,其中注冊感染管理護師即使拿到了注冊師,5 年后須再參加認證考試[25]。這提示國外的感控專業人員主要以臨床醫師和臨床護師為主,并非常注重職業化培養,非常值得國內借鑒。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并未促進更多的臨床醫師進入感控隊伍,這不失為一種遺憾。
我國有組織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尚不足 40 年,雖然醫療機構感染防控部門在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學歷、職稱和專業背景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豐富,但應該看到,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感控專業人力資源存在數量不足、學歷偏低、高級職稱偏少、臨床醫學專業背景偏少、專業隊伍流動性大以及職稱晉升通道不暢等問題。我國經歷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2 次較大的疫情,大大促進了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的優化和發展。目前,針對突發疫情前后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的對比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收集全省 289 家醫療機構數據,聚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的影響,可為感控專業人力資源評價和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突發傳染病疫情提供數據參考。遺憾的是,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疫情期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增加明顯,但疫情轉段后又呈現下降趨勢,本研究未對數量增加的感控專業人員特征和調離去向進行調查研究,有待相關研究進一步完善。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全球經濟、生活和醫療資源均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是全球各國政府和各級衛生組織共同面對的問題[1-5]。醫院作為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救治患者和防控疾病傳播的重要責任[6]。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療機構中醫院感染防控(感控)人員承擔了醫院內傳染病感染防控的重要任務,其人力資源和專業素質顯得尤為關鍵[7-9]。由于我國感控工作發展起步較晚,感控專業人員的培養尚處于發展階段。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服務的不斷拓展以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頻繁發生,醫療機構對感控專業人員的數量和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對于江西省感控人力資源的配備和現狀缺乏大規模數據參考,尚無法對該領域人力資源現狀進行評價,學者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人力資源影響的研究較少。為進一步掌握江西省感控人力資源的現狀、探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人力資源的影響,本研究對江西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感控人力資源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面向江西全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普查,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其中省級、市級、縣區級醫院的調查覆蓋率至少超過 50%。將調查對象按行政管轄權限分為省級、市級、縣區級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 個級別,按醫院等級分為三級甲等、三級乙等、二級甲等、二級乙等和二級以下 5 個等級,按所有制屬性分為公立和民營 2 種性質,按醫院專業類別分為綜合、婦幼、中醫和其他 4 個類型。每家醫療機構指定 1 名感控專業人員匯總相關信息,按調查表內容填寫完整信息。
1.2 調查方法
1.2.1 調查表設計
調查表分醫療機構基本情況(包括名稱、級別、等級、性質、類型及床位規模等),感控部門基本情況(包括名稱、隸屬關系、組織架構),2019 年 12 月、2022 年 6 月和 2023 年 6 月 3 個不同時間的感控專業人力資源情況(包括人員數量、性別、學歷、職稱、專業背景及專職人員待遇等)共 3 個部分。
1.2.2 調查方法
于 2023 年 10 月 1 日—31 日采取現場調研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將 2019 年 12 月 31 日和 2023 年 6 月 30 日在崗的感控專業人員現狀情況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前和轉段后時間節點,分別調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現狀。調查對象覆蓋了全省全部 11 個設區市的省市縣區和基層醫療機構。
1.2.3 數據整理與資料分析
研究人員對調查數據進行核實,剔除存在較多邏輯錯誤數據和明顯不真實數據的醫療機構,對于個別邏輯或填寫錯誤數據進行電話核實,更正后納入研究數據庫。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或構成比描述。2023 年不同醫療機構感控專業人員數量比較時,兩組間比較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 Kruskal-Wallis H 檢驗。3 個年份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的比較采用 Fridman 秩和檢驗,兩兩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法校正 P 值。2019 年與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基本情況比較時,二分類和無序多分類資料采用 χ2 檢驗,有序多分資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檢驗。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醫療機構基本情況及 2023 年現狀
本次研究共有 307 家醫療機構完成了信息填報,經篩選邏輯錯誤和數據校準,剔除了 18 家數據不符合要求的醫療機構,最終納入 289 家醫療機構。289 家醫院中,醫院級別以縣區級為主(62.63%),醫院等級以二級甲等最多(48.10%),醫院床位規模以 100~500 張為主(50.52%),醫院性質以公立醫院為主(88.24%),醫院類型以綜合性醫院為主(55.02%)。2023 年 289 家醫療機構共有感控專業人員 739 人,不同級別、等級、床位規模、性質和專業類型的醫療機構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3 個年份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比較
289 家醫療機構中,2019 年、2022 年和 2023 年的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9.677,P<0.001),其中 2019 年低于 2022 年(P<0.001)和 2023 年(P<0.001),但 2022 年與 2023 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42);289 家醫療機構的床位總數為 128298 張,2019 年、2022 年和 2023 年每千張床位配備的感控專業人員數量為 4.40、6.16 和 5.76 人;289 家醫療機構中有 230 家醫療機構床位數在 100 張以上,230 家醫療機構中 84 家符合至少每 200 張床位配備 1 名感控專職人員的要求,符合率為 36.5%。見表2。

2.3 2019 年與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基本情況比較
2019 年與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職稱、性別、學歷、專業背景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控專業人員仍以護理人員為主。見表3。

3 討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全球性的挑戰,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來應對。傳染性疾病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發生往往難以預測,發展和傳播也存在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導致大量人員感染和死亡,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 5]。公共衛生安全是國家財富和繁榮的重要象征,可直接影響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10]。醫療機構是發現、診斷和救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病例的關鍵場所,其面臨著有效救治患者和避免醫務人員與患者交叉感染的雙重壓力。作為醫療機構感染防控的重要部門,感控部門(或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承擔了職能管理和業務指導,在傳染性疾病防控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8]。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突發以來,全國的感控人員活躍在醫療機構和社會防控各個層面,為筑牢公共衛生防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疫情期間也暴露出感控專業人員數量不足、專業人員素質不高和專業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11-14]。一項針對 15 個低、中、高收入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經歷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后,只有 25% 的受訪者認為當前衛生系統運行良好,無需進行重大改革[15],其他同類的報道有著類似的研究結論[16],提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于醫療機構的挑戰較大。本研究聚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專業人力資源影響,重點就事件前和事件轉段后的人力資源進行比較,為掌握感控專業人員現狀提供參考。
3.1 感控專業人員數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江西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感控專業人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前(2019 年)的平均數為 1.95 人,事件中(2022 年)為 2.73 人,轉段后(2023 年)為 2.56 人。提示突發疫情發生后,感控專業人員數量有一定增加,轉段后部分專業人員又離開了感控部門,但仍然高于疫情前。從床位數和人員配比來看,2019 年、2022 年、2023 年每千張床位配備的感控專業人員數量為 4.40、6.16 和 5.76 人;289 家醫療機構中有 230 家醫療機構床位數在 100 張以上,230 家醫療機構中 84 家符合至少每 200 張床位配備 1 名感控專職人員的要求,符合率為 36.5%。國內相類似的研究均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前的數據。劉思娣等[17]開展的中國感控 30 年調查顯示,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從 1995 年的 161 名上升至 2015 年的 818 名,約增加 5 倍;每千床專職人員數從 1995 年的 4.80 名下降至 2015 年的 4.09 名。本研究疫情前的數據基本與該報道全國均值相當,2022 年和 2023 年數據要高于全國均值。本研究江西省感控專業人員床位人數比符合率僅為 36.5%,明顯低于姚堯等[18]報道的貴州省 242 家醫療機構符合率為 66.12% 的水平。陳慧斯等[19]報道,吉林省部分縣級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的感控專職人員配備率分別為 67.5%、27.7% 和 29.8%,但該報道未說明床位專職人數比。為加強感控專職人員配備,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于 2021 年 8 月發布了醫療機構加強感控人員配備的通知,要求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醫院原則上按照每 150~200 張實際使用病床配備 1 名專職感控人員,而定點醫院的感控專職人員應當保持在非定點醫院的 1.5~2.0 倍[20]。2023 年 8 月 20 日發布的《醫院感染監測標準》(WS/T 312-2023),要求醫院應按每 150~200 張實際使用病床,至少配備 1 名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21]。上述 2 項的人員配備要求均高于 2009 年發布《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 312-2009)中的每 200~250 張實際使用病床至少配備 1 名醫院感染管理專職人員的要求。估計在上述 2 份文件的推動下,全國的感控專職人員數量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從本研究數據來看,江西省的感控專業人員較疫情前有所提升,全國性的數據有待進一步研究。
3.2 感控專業人員職稱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2019 年和 2023 年感控專業人員正高、副高職稱合計占比分別為 26.07% 和 27.61%,中級職稱則為 50% 左右,這與劉思娣等[17]報道的 2015 年全國高級職稱占比為 21.23%、中級職稱占比為 27.40%、初級職稱為 51.37% 相比,江西省的高級職稱占比略高,中級職稱占比明顯更高,初級職稱則反之,考慮到年份不一樣,可比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國內其他學者報道的同類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對于感控部門負責人來說,高級職稱的占比則相對較高[22-23]。
3.3 感控專業人員學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促進了感控專業人員數量上的增加,但從學歷構成上來看,疫情前和轉段后相比并無統計學意義,感控專業增加的人員仍然以本科學歷和大專學歷為主。這也表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未吸引更高學歷素質人員進入感控隊伍。劉思娣等[17]報道的 1995、2005 年專職人員學歷均以大專及以下學歷為主,占比分別為 70.81%、53.30%;2015 年以本科學歷為主(53.79%),博士、碩士占比分別為 2.45%、22.86%,相比之下,江西省的感控專業人員整體素質要高于 2015 年全國平均水平,與其他學者報道的數據則有高有低[18, 22]。
3.4 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
一直以來,感控專業人員是以護理人員占絕大多數,本次研究顯示,疫情前和疫情轉段后的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均是以護理人員為主,分別占 72.70% 和 69.55%,且兩個階段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劉思娣等[17]報道顯示,1995 年江西、河北及河南省均無臨床醫學專業的醫院感染工作人員,其中江西省及河南省專職人員均為護理專業。顯然,當前江西省感控專業人員專業背景已明顯得到豐富。對比國內學者報道的數據,護理人員占比 56.8%~80.0% 不等[18-22],江西省護理人員占比相對偏高。查閱文獻報道,美國的醫院具有完善和高效的醫院感染管理架構和專業人員儲備,大部分的醫院都設置有醫院感染預防控制部門,該部門一部分是由受過專業培訓的專業人員組成,承擔著醫院感染監測與預防控制工作,專業人員具有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和臨床微生物學經驗是最佳人選;此外大部分醫院配備了專業的感染控制護士,并由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學專業協會實行資質認證,鼓勵在崗專職護士獲得認證,且對取得資質證書的護士給予薪酬績效和職業晉升的激勵機制[24]。日本構建了感控的職業化教育體系,這主要體現在日本大多數學校均開設了感染控制專業,在日本醫院必須配備專門的感染管理醫師和護師,即注冊感染管理醫師和注冊感染管理護師,實現了醫院感染管理人員的職業化培養,其中注冊感染管理護師即使拿到了注冊師,5 年后須再參加認證考試[25]。這提示國外的感控專業人員主要以臨床醫師和臨床護師為主,并非常注重職業化培養,非常值得國內借鑒。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并未促進更多的臨床醫師進入感控隊伍,這不失為一種遺憾。
我國有組織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尚不足 40 年,雖然醫療機構感染防控部門在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學歷、職稱和專業背景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豐富,但應該看到,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感控專業人力資源存在數量不足、學歷偏低、高級職稱偏少、臨床醫學專業背景偏少、專業隊伍流動性大以及職稱晉升通道不暢等問題。我國經歷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2 次較大的疫情,大大促進了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的優化和發展。目前,針對突發疫情前后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的對比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收集全省 289 家醫療機構數據,聚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感控專業人力資源的影響,可為感控專業人力資源評價和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突發傳染病疫情提供數據參考。遺憾的是,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疫情期間感控專業人員數量增加明顯,但疫情轉段后又呈現下降趨勢,本研究未對數量增加的感控專業人員特征和調離去向進行調查研究,有待相關研究進一步完善。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