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鍵, 周福健, 余娟, 胡子木, 袁文蓉, 陳和木, 趙凱, 高曉平. 中國傳統運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中的應用:近 20 年文獻計量學分析. 華西醫學, 2024, 39(6): 899-905. doi: 10.7507/1002-0179.202403197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據統計,全球約有 3 億人患有 COPD,每年約有 300 萬人死于此病[1-2]。COPD 患者常表現出呼吸困難、運動耐量下降等癥狀和/或功能障礙,還可引起多個系統的合并癥,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癥等,嚴重影響人群壽命和生活質量[3]。肺康復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程,降低病情急性加重和死亡的風險[4]。運動是肺康復的基石,作為運動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拳、八段錦等中國傳統運動可以顯著改善 COPD 患者的肺功能,減輕呼吸困難等癥狀,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6]。文獻計量學以其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特性,匯總和比較了來自不同國家、機構和作者的文獻數據,這種分析技術不僅描述和預測了相關領域的研究趨勢,也被廣泛應用于制定指導策略和評估研究動向[7]。近年來,已有較多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康復中應用的研究。然而,對該研究領域仍然缺乏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結果、熱點研究的演變以及未來的研究趨勢,以期為將來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主題為 COPD 和太極拳、八段錦等中國傳統運動;文章類型為論文、綜述;語言為英語。排除標準:排除書信、會議摘要、社論材料、書籍章節等類型的文章。
1.2 檢索策略
檢索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引文索引選擇“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時間跨度為 2004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出版語種為“English”,文獻類型為“article”和“review article”。具體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
由 2 名作者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文獻篩選。檢索所得結果以制表符分割文件格式導出,記錄內容為“Full Record and Cited References”。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Office 2021 繪制年度發文量、引文趨勢圖。采用 VOSviewer 1.6.20 軟件(荷蘭萊頓大學)進行共現、共引、聚類等的可視化分析。在 VOSviewer 的網絡圖中,節點代表論文、作者、關鍵詞、機構等;節點的大小通常代表該節點的重要性或影響力,一個節點(如一篇文獻)如果被大量引用,它的節點往往會顯得更大。聚類群是根據軟件內置算法將網絡中的節點分成不同的組,每個組內的節點相對更緊密地相互關聯;不同聚類群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以此區分網絡中的不同子群體或主題領域。具體分析時,為了優化網絡圖的可讀性和分析的有效性,根據文獻量在“Choose thresholds”中設置最小發文量、引用頻次等以控制節點數;在“Analysis”中的“Clustering”設置“Min.cluster size”以調整聚類群數;在“Visualization”的“Scale”中選擇不同的權重,如“Total link Strength”(總關聯強度)等。
本研究中,進行作者分析時,設置最小被引數為 2;進行發文機構分析時,設置最小發文量為 2;進行引文和共被引分析時,設置最小被引頻次為 15。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經檢索得到 126 篇文獻,閱讀文題、摘要等排除 1 篇 2024 年的文獻,最終納入 125 篇文獻。
2.2 發文情況及被引情況分析
2004 年-2008 年未檢索到相關主題文獻。2009 年開始,發文量總體上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其中 2012 年未發文,2017 年發文量較少;2019 年-2023 年,相關主題發文量保持在較高水平,年均發文約 16 篇;2020 年達到最大發文量(19 篇),平均年發文量增加明顯。同時,年被引頻次也呈現波動增加,至 2022 年達到峰值(466 次),至今篇均被引頻次 20.74 次。見圖1。

2.3 作者分析
發文量排名前 5 的作者是 Wu Weibing(11 次)、Liu Xiaodan(10 次)、Peter M. Wayne(10 次)、Li Peijun(9 次)、Marilyn L. Moy 和 Gloria Y. Yeh(8 次)。發文共涉及 605 名作者,根據共作特征,共聚合得出 7 個聚類群。
去除孤立點后的 85 條信息聚合得出 4 個聚類群。最常被引的前 5 位作者分別是 Peter M. Wayne(258 次)、Wu Weibing(197 次)、Liu Xiaodan(191 次)、Gloria Y. Yeh(152 次)和 Li Peijun(140 次)。綜合分析顯示,高產、高被引作者且合作較多的作者為 Peter M. Wayne 和 Wu Weibing。
2.4 發文國家和機構分析
發文頻次前 5 的國家/地區分別是中國(83 次)、美國(22 次)、英國(13 次)、澳大利亞(10 次)、加拿大(7 次)。根據共作發表文章的國家,得到節點數 21 的共作關系網,去除孤立點后,15 個國家共聚合得出 3 個聚類群。依據時間趨勢,發文量前 5 的國家,最早是澳大利亞,隨后是加拿大、美國、中國和英國。中國發文平均發表年份為 2018 年,且顯示出較好的中心地位。
對于發文機構,得到節點數 52 的共作關系網,去除孤立點后,36 條信息共聚合得出 8 個聚類群。發文量前 5 位的機構分別是上海體育大學(16 次)、上海中醫藥大學(12 次)、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11 次)、北京中醫藥大學(9 次)、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8 次)。設置權重為總關聯強度,重要性前 5 位的機構有上海體育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圖2)。

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聚類,同一聚類中機構之間存在較強的合作關系;節點大小反映總關聯強度,即機構在研究合作中的地位
2.5 引文和共被引分析
引文和共被引分析得到 57 條信息共聚合得出 5 個聚類群。被引頻次排名前 5 的文章[8-12]見表1。共被引分析顯示,被所檢索文獻共引頻次排名前 5 位的作者分別是 Aileen W.K. Chan(111 次)、Gloria Y. Yeh(99 次)、Ching Lan(72 次)、Regina Wai Man Leung(60 次)和 Martijn A. Spruit(54 次)。

2.6 關鍵詞分析
使用同義詞詞典合并同義詞,得到關鍵詞 130 個,頻次前 5 的是 COPD(79 次)、太極拳(38 次)、運動(21)次、肺康復(21 次)、氣功(16 次),見表2。共聚合得出 4 個聚類群,其中聚類 1 圍繞 COPD 肺康復,涉及太極、八段錦、氣功、身心運動等中國傳統運動干預;聚類 2 主要圍繞六字訣等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患者運動能力、生活質量的影響等。聚類 3 主要是 COPD 患者肺功能、6 分鐘步行距離等功能評估指標;聚類 4 是肺康復中有氧、抗阻等在內的運動干預在肺功能、呼吸肌肌力、平衡等方面作用的研究。

動態前沿演變(圖3)顯示,2018 年之前主要開展了肺康復對患者運動耐量、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2018 年-2020 年研究探討了太極、八段錦等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肺康復中的作用和意義;2020 年之后較為集中地開展了太極拳等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肺康復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和系統評價;相關研究還關注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居家運動康復以及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患者肺康復的病理生理機制等。

節點大小代表總關聯強度
3 討論
本研究檢索了 2004 年-2023 年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康復領域應用的相關文獻,并使用 VOSviewer 軟件進行了文獻計量學分析。本研究主要評價了發文作者、單位和國別,當前的研究熱點以及研究趨勢。在所檢索的文獻中,Wu Weibing 是最活躍的研究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六字訣、太極拳、氣功等對 COPD 穩定期患者運動耐量、骨骼肌力量和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影響[13-15];還探討了長期居家進行六字訣運動對老年 COPD 患者的影響[13]。作者 Peter M. Wayne 貢獻了較多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質量較高,研究集中于太極拳對 COPD 患者肺功能、運動耐量、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影響[16-18]。此外,引文分析顯示,Patricia Huston 的太極拳對 25 種特定病癥以及一般健康益處的文獻綜述對隨后的相關研究具有重大指導和引領作用[8]。共被引分析中,Aileen W.K. Chan 被共引頻次最多,反映其研究有很高的影響力,其研究內容集中于太極拳對 COPD 患者的康復作用,包括肺功能、6 分鐘步行距離、病情惡化率以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和社會支持等方面的改善[12, 19-21]。發文機構和國家方面,我國是發文量最多的國家,發文量和重要性排名前 5 的機構中,我國占有 3 位,顯示出較好的中心地位。
本研究顯示,頻次排名前 10 的關鍵詞包括 COPD、太極拳等中國傳統運動、肺康復、肺功能、生活質量、運動耐量等,與 Chen 等[22]和 Li 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中國的傳統運動如太極拳、氣功等,長期以來就被認為對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太極拳是一種包含呼吸控制和身體移動的運動。一項發表在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的研究顯示,練習太極拳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呼吸功能,減輕癥狀,提高運動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24]。氣功主要通過調整呼吸、身體和心理狀態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研究表明,氣功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運動耐量,減少疲勞感[25]。雖然瑜伽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國也有很深的影響。瑜伽中的呼吸練習和體位法被認為對呼吸系統有益。一項研究顯示,瑜伽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其癥狀,提高活動能力[26]。類似的關鍵詞在 Chen 等[22]和 Zhou 等[27]的關于運動與 COPD 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中也位于前列。關鍵詞演變反映了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例如,2020 年-2022 年的研究關注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居家運動康復等。當前,自我管理教育[28-29]和遠程醫療[29]是 COPD 中國傳統運動干預最新的研究熱點。在 COPD 的管理中,自我管理教育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干預措施,涵蓋了疾病知識、技能訓練和行為改變策略的教育過程,目的是幫助患者自我管理其病癥,改善生活質量,減少急性加重事件和住院[30-31]。通過自我管理教育,COPD 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運動的重要性和益處,從而改變他們缺乏體力活動的不良生活方式和提高參與運動康復的積極性。而遠程醫療在 COPD 康復中主要體現在 3 個方面:訓練和監控、評估和反饋,以及教育和指導[32]。遠程醫療能夠幫助醫生遠程監管患者的運動康復訓練,包括訓練強度、頻率、持續時間等,以確保訓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可以幫助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積極性。遠程醫療能夠收集患者的生理參數和運動數據,幫助醫生進行病情評估和治療反饋,用于調整運動康復計劃,提高治療效果。遠程醫療還可以提供教育和指導服務,幫助患者理解病情,學習中國傳統運動技巧,改善生活方式。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3-34]。此外,遠程醫療可以解決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問題,使患者能在家中接受定期的醫療監測和指導,減少病情惡化導致的住院次數增加[35]。考慮到我國龐大的 COPD 人群[2]和緊張的醫療資源,應加強對 COPD 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推動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基層或社區醫療機構的作用,在 COPD 的早期識別、防治及康復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樣,臨床研究中也應考慮關注和開展側重于相關熱點的多中心、大樣本量的優質研究。
然而,由于本研究只納入了 Web of Scence 數據庫的文獻,對于該領域研究結果的分析可能不是十分充分。同時,本研究納入文獻數量偏少,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一些偏差。此外,本研究并沒有對發文期刊進行分析。今后的研究可能需要進一步、全面、獨立地評價太極拳、八段錦等不同中國傳統運動項目在 COPD 康復中的應用。
綜上,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康復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發展潛力和持續的研究熱度。中國傳統運動幾乎適用于所有 COPD 患者,也被研究推薦用于 COPD 患者的常規治療[36-38]。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和肺功能、運動耐力、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等方面的改善,遠程醫療和自我管理教育可能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據統計,全球約有 3 億人患有 COPD,每年約有 300 萬人死于此病[1-2]。COPD 患者常表現出呼吸困難、運動耐量下降等癥狀和/或功能障礙,還可引起多個系統的合并癥,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癥等,嚴重影響人群壽命和生活質量[3]。肺康復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程,降低病情急性加重和死亡的風險[4]。運動是肺康復的基石,作為運動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拳、八段錦等中國傳統運動可以顯著改善 COPD 患者的肺功能,減輕呼吸困難等癥狀,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6]。文獻計量學以其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特性,匯總和比較了來自不同國家、機構和作者的文獻數據,這種分析技術不僅描述和預測了相關領域的研究趨勢,也被廣泛應用于制定指導策略和評估研究動向[7]。近年來,已有較多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康復中應用的研究。然而,對該研究領域仍然缺乏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旨在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結果、熱點研究的演變以及未來的研究趨勢,以期為將來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主題為 COPD 和太極拳、八段錦等中國傳統運動;文章類型為論文、綜述;語言為英語。排除標準:排除書信、會議摘要、社論材料、書籍章節等類型的文章。
1.2 檢索策略
檢索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引文索引選擇“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時間跨度為 2004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12 月 31 日。出版語種為“English”,文獻類型為“article”和“review article”。具體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
由 2 名作者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文獻篩選。檢索所得結果以制表符分割文件格式導出,記錄內容為“Full Record and Cited References”。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Office 2021 繪制年度發文量、引文趨勢圖。采用 VOSviewer 1.6.20 軟件(荷蘭萊頓大學)進行共現、共引、聚類等的可視化分析。在 VOSviewer 的網絡圖中,節點代表論文、作者、關鍵詞、機構等;節點的大小通常代表該節點的重要性或影響力,一個節點(如一篇文獻)如果被大量引用,它的節點往往會顯得更大。聚類群是根據軟件內置算法將網絡中的節點分成不同的組,每個組內的節點相對更緊密地相互關聯;不同聚類群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以此區分網絡中的不同子群體或主題領域。具體分析時,為了優化網絡圖的可讀性和分析的有效性,根據文獻量在“Choose thresholds”中設置最小發文量、引用頻次等以控制節點數;在“Analysis”中的“Clustering”設置“Min.cluster size”以調整聚類群數;在“Visualization”的“Scale”中選擇不同的權重,如“Total link Strength”(總關聯強度)等。
本研究中,進行作者分析時,設置最小被引數為 2;進行發文機構分析時,設置最小發文量為 2;進行引文和共被引分析時,設置最小被引頻次為 15。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經檢索得到 126 篇文獻,閱讀文題、摘要等排除 1 篇 2024 年的文獻,最終納入 125 篇文獻。
2.2 發文情況及被引情況分析
2004 年-2008 年未檢索到相關主題文獻。2009 年開始,發文量總體上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其中 2012 年未發文,2017 年發文量較少;2019 年-2023 年,相關主題發文量保持在較高水平,年均發文約 16 篇;2020 年達到最大發文量(19 篇),平均年發文量增加明顯。同時,年被引頻次也呈現波動增加,至 2022 年達到峰值(466 次),至今篇均被引頻次 20.74 次。見圖1。

2.3 作者分析
發文量排名前 5 的作者是 Wu Weibing(11 次)、Liu Xiaodan(10 次)、Peter M. Wayne(10 次)、Li Peijun(9 次)、Marilyn L. Moy 和 Gloria Y. Yeh(8 次)。發文共涉及 605 名作者,根據共作特征,共聚合得出 7 個聚類群。
去除孤立點后的 85 條信息聚合得出 4 個聚類群。最常被引的前 5 位作者分別是 Peter M. Wayne(258 次)、Wu Weibing(197 次)、Liu Xiaodan(191 次)、Gloria Y. Yeh(152 次)和 Li Peijun(140 次)。綜合分析顯示,高產、高被引作者且合作較多的作者為 Peter M. Wayne 和 Wu Weibing。
2.4 發文國家和機構分析
發文頻次前 5 的國家/地區分別是中國(83 次)、美國(22 次)、英國(13 次)、澳大利亞(10 次)、加拿大(7 次)。根據共作發表文章的國家,得到節點數 21 的共作關系網,去除孤立點后,15 個國家共聚合得出 3 個聚類群。依據時間趨勢,發文量前 5 的國家,最早是澳大利亞,隨后是加拿大、美國、中國和英國。中國發文平均發表年份為 2018 年,且顯示出較好的中心地位。
對于發文機構,得到節點數 52 的共作關系網,去除孤立點后,36 條信息共聚合得出 8 個聚類群。發文量前 5 位的機構分別是上海體育大學(16 次)、上海中醫藥大學(12 次)、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11 次)、北京中醫藥大學(9 次)、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8 次)。設置權重為總關聯強度,重要性前 5 位的機構有上海體育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圖2)。

圖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聚類,同一聚類中機構之間存在較強的合作關系;節點大小反映總關聯強度,即機構在研究合作中的地位
2.5 引文和共被引分析
引文和共被引分析得到 57 條信息共聚合得出 5 個聚類群。被引頻次排名前 5 的文章[8-12]見表1。共被引分析顯示,被所檢索文獻共引頻次排名前 5 位的作者分別是 Aileen W.K. Chan(111 次)、Gloria Y. Yeh(99 次)、Ching Lan(72 次)、Regina Wai Man Leung(60 次)和 Martijn A. Spruit(54 次)。

2.6 關鍵詞分析
使用同義詞詞典合并同義詞,得到關鍵詞 130 個,頻次前 5 的是 COPD(79 次)、太極拳(38 次)、運動(21)次、肺康復(21 次)、氣功(16 次),見表2。共聚合得出 4 個聚類群,其中聚類 1 圍繞 COPD 肺康復,涉及太極、八段錦、氣功、身心運動等中國傳統運動干預;聚類 2 主要圍繞六字訣等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患者運動能力、生活質量的影響等。聚類 3 主要是 COPD 患者肺功能、6 分鐘步行距離等功能評估指標;聚類 4 是肺康復中有氧、抗阻等在內的運動干預在肺功能、呼吸肌肌力、平衡等方面作用的研究。

動態前沿演變(圖3)顯示,2018 年之前主要開展了肺康復對患者運動耐量、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2018 年-2020 年研究探討了太極、八段錦等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肺康復中的作用和意義;2020 年之后較為集中地開展了太極拳等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肺康復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和系統評價;相關研究還關注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居家運動康復以及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患者肺康復的病理生理機制等。

節點大小代表總關聯強度
3 討論
本研究檢索了 2004 年-2023 年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康復領域應用的相關文獻,并使用 VOSviewer 軟件進行了文獻計量學分析。本研究主要評價了發文作者、單位和國別,當前的研究熱點以及研究趨勢。在所檢索的文獻中,Wu Weibing 是最活躍的研究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六字訣、太極拳、氣功等對 COPD 穩定期患者運動耐量、骨骼肌力量和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影響[13-15];還探討了長期居家進行六字訣運動對老年 COPD 患者的影響[13]。作者 Peter M. Wayne 貢獻了較多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質量較高,研究集中于太極拳對 COPD 患者肺功能、運動耐量、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影響[16-18]。此外,引文分析顯示,Patricia Huston 的太極拳對 25 種特定病癥以及一般健康益處的文獻綜述對隨后的相關研究具有重大指導和引領作用[8]。共被引分析中,Aileen W.K. Chan 被共引頻次最多,反映其研究有很高的影響力,其研究內容集中于太極拳對 COPD 患者的康復作用,包括肺功能、6 分鐘步行距離、病情惡化率以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和社會支持等方面的改善[12, 19-21]。發文機構和國家方面,我國是發文量最多的國家,發文量和重要性排名前 5 的機構中,我國占有 3 位,顯示出較好的中心地位。
本研究顯示,頻次排名前 10 的關鍵詞包括 COPD、太極拳等中國傳統運動、肺康復、肺功能、生活質量、運動耐量等,與 Chen 等[22]和 Li 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中國的傳統運動如太極拳、氣功等,長期以來就被認為對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太極拳是一種包含呼吸控制和身體移動的運動。一項發表在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的研究顯示,練習太極拳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呼吸功能,減輕癥狀,提高運動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24]。氣功主要通過調整呼吸、身體和心理狀態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研究表明,氣功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運動耐量,減少疲勞感[25]。雖然瑜伽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國也有很深的影響。瑜伽中的呼吸練習和體位法被認為對呼吸系統有益。一項研究顯示,瑜伽可以改善 COPD 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其癥狀,提高活動能力[26]。類似的關鍵詞在 Chen 等[22]和 Zhou 等[27]的關于運動與 COPD 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中也位于前列。關鍵詞演變反映了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和熱點問題。例如,2020 年-2022 年的研究關注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居家運動康復等。當前,自我管理教育[28-29]和遠程醫療[29]是 COPD 中國傳統運動干預最新的研究熱點。在 COPD 的管理中,自我管理教育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干預措施,涵蓋了疾病知識、技能訓練和行為改變策略的教育過程,目的是幫助患者自我管理其病癥,改善生活質量,減少急性加重事件和住院[30-31]。通過自我管理教育,COPD 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運動的重要性和益處,從而改變他們缺乏體力活動的不良生活方式和提高參與運動康復的積極性。而遠程醫療在 COPD 康復中主要體現在 3 個方面:訓練和監控、評估和反饋,以及教育和指導[32]。遠程醫療能夠幫助醫生遠程監管患者的運動康復訓練,包括訓練強度、頻率、持續時間等,以確保訓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可以幫助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積極性。遠程醫療能夠收集患者的生理參數和運動數據,幫助醫生進行病情評估和治療反饋,用于調整運動康復計劃,提高治療效果。遠程醫療還可以提供教育和指導服務,幫助患者理解病情,學習中國傳統運動技巧,改善生活方式。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3-34]。此外,遠程醫療可以解決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問題,使患者能在家中接受定期的醫療監測和指導,減少病情惡化導致的住院次數增加[35]。考慮到我國龐大的 COPD 人群[2]和緊張的醫療資源,應加強對 COPD 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推動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基層或社區醫療機構的作用,在 COPD 的早期識別、防治及康復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樣,臨床研究中也應考慮關注和開展側重于相關熱點的多中心、大樣本量的優質研究。
然而,由于本研究只納入了 Web of Scence 數據庫的文獻,對于該領域研究結果的分析可能不是十分充分。同時,本研究納入文獻數量偏少,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一些偏差。此外,本研究并沒有對發文期刊進行分析。今后的研究可能需要進一步、全面、獨立地評價太極拳、八段錦等不同中國傳統運動項目在 COPD 康復中的應用。
綜上,中國傳統運動在 COPD 康復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發展潛力和持續的研究熱度。中國傳統運動幾乎適用于所有 COPD 患者,也被研究推薦用于 COPD 患者的常規治療[36-38]。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國傳統運動對 COPD 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和肺功能、運動耐力、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等方面的改善,遠程醫療和自我管理教育可能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