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丁樂, 張棟, 賈曉濤, 劉志勤. 免疫功能正常青少年人類皰疹病毒-7 型相關腦炎一例. 華西醫學, 2024, 39(10): 1668-1669. doi: 10.7507/1002-0179.20240327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病例介紹 患者,男,15 歲,主因“頭痛伴間斷發熱 1 周余”于 2023 年 10 月 20 日入住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西安市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入院前 1 周,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為頂、枕、顳部持續性脹痛,休息后不能緩解,頭痛影響睡眠,伴間斷發熱,最高體溫 39.0℃,自服“布洛芬緩釋膠囊 0.3 g”后體溫可降至正常,伴頭暈、惡心、全身乏力,無視物模糊、視物形變、閃光等先兆癥狀,無明顯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無幻覺、躁動、激越等精神癥狀。2023 年 10 月 17 日患者出現食欲不佳,未進食。10 月 20 日患者再次出現頭痛伴有發熱(體溫不詳),口服“磷酸奧司他韋膠囊 75 mg 2 次/d”后癥狀未緩解,并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就診于外院,行胸部 CT 提示:右肺下葉前基底段葉間胸膜下微小結節,考慮肺內淋巴結。血、尿、糞常規未見明顯異常,甲型流感病毒抗體、乙型流感病毒抗體、呼吸道病毒九聯核酸檢測、肺炎支原體抗體均陰性。為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入院時體格檢查:體溫 37.9℃,脈搏 69 次/min,呼吸 18 次/ min,血壓 112/73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神志清醒,言語流利,痛苦病容;高級皮質功能和顱神經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頸強直,頦下 2~3 橫指,Kernig 征陽性,Brudzinski 征陰性,余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查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系列、輸血前檢測(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均未見明顯異常。頭顱 CT、頭顱磁共振靜脈血管成像未見明顯異常。T2 加權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提示左側側腦室前角旁血管畸形伴輕度腦白質脫髓鞘。初步診斷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給予阿昔洛韋(0.5 g/次,3 次/d,靜脈滴注)抗病毒、頭孢曲松鈉(2 g/次,1 次/d,靜脈滴注)抗感染治療。為進一步明確病因,患者于 10 月 21 日行腰椎穿刺術,結果提示腦脊液無色透明,壓力 360 mm H2O(1 mm H2O=
討論 病毒性腦炎是由各種病毒感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實質的彌漫性或者多灶性炎性病變所致的一類疾病。其典型臨床表現為發熱等病毒前驅癥狀和精神狀態改變,伴有彌漫性或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其神經系統癥狀可能包括局灶性運動或感覺障礙、局灶性或全面性癲癇發作、顱神經麻痹、行為改變或人格改變,或語言和運動障礙等[1]。病毒性腦炎的發病機制涉及病原體的直接作用與其引發的炎癥反應所產生的損害。患者出現的體征和癥狀類型取決于炎癥的嚴重程度和解剖部位[2-3]。單純皰疹病毒腦炎是最常見的散發性病毒性腦炎,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中機會性病毒(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HV-6/7、EB 病毒和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很突出。HHV-7 是病毒性腦炎的一種罕見病原體[1]。HHV-7 型病毒相關腦炎臨床少見,故其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及發病機制仍有待研究。
HHV-7 是 β 皰疹病毒亞科的嗜淋巴細胞成員,最初從健康成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分離,于 1990 年報道[4]。該病毒是高度血清陽性的,原發性感染通常發生在兒童時期,但晚于 HHV-6 引起的感染。與 HHV-6 類似,HHV-7 潛伏在外周血 T 細胞中,并與皮疹皮下炎、玫瑰糠疹、神經系統表現和移植并發癥有關[5]。HHV-7 是一種線性雙鏈 DNA(145 kb ca)病毒,由二十面體核衣殼和來自宿主細胞膜的包含病毒糖蛋白的包膜組成。HHV-7 與巨細胞病毒和 HHV-6 一起屬于 β 皰疹病毒亞科。HHV-7 對 CD4+淋巴細胞和神經元具有異嗜性[6]。病毒通過病毒體包膜糖蛋白與細胞表面分子(特別是 CD4+)的特異性相互作用附著并穿透宿主細胞[7]。HHV-7 最有可能經口傳播,因為感染性病毒在健康成人的唾液中持續脫落。唾液腺似乎是持續病毒復制的儲存庫,并且唾液最可能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HHV-7 與其余所有皰疹病毒一樣,在初次感染后持續終身存在,主要見于兒童原發感染,極少見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患者。HHV-7 具有嗜神經性,神經系統表現為熱性驚厥、熱性癲癇持續狀態、腦膜炎、腦膜腦炎或脊髓神經根炎等。盡管如此,HHV-7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機制仍有待闡明[8]。
目前,HHV-7 型腦炎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體格檢查、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腦電圖檢查等臨床資料進行綜合診斷。在 HHV-7 型腦炎早期,患者的病史及臨床癥狀是診斷的主要依據,因此臨床醫師應重視問診及體格檢查中獲得的有效信息,并結合上述檢查手段作出診斷[9]。HHV-7 型腦炎需與 HHV-6 導致的腦炎進行鑒別,HHV-6 和 HHV-7 具有密切的遺傳、生物學和免疫學相關性,HHV-6 同為嗜 T 淋巴細胞的 HHV,會導致高熱、神經系統并發癥,如腦膜炎和腦膜腦炎,伴或不伴癲癇發作,需結合腦脊液病原學檢查進行鑒別[10]。
HHV-7 型腦炎較少見,尚無標準治療方案。更昔洛韋和膦甲酸是 HHV-7 感染的兩種主要治療選擇,其中膦甲酸被認為是重癥病例的首選治療選擇。此外,Escobar-Villalba 等[11]報道的病例表明了阿昔洛韋和甲潑尼龍治療 HHV-7 感染也是有效的[8]。在臨床中對病因不明的腦炎患者,可聯合應用自身免疫性腦炎抗體譜檢測與 mNGS 等檢測技術,以明確腦炎的病因,及早診斷與治療能夠改善預后,本文報道的病例也支持這點。有研究發現昏迷是 HHV-6/7 相關腦炎兒童神經系統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如果患者在急性期發生昏迷,則需要緊急診斷和治療[12]。
綜上所述,本文報道了一例通過 mNGS 診斷的免疫功能正常青少年 HHV-7 型相關腦炎病例。HHV-7 型相關腦炎較為罕見,且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極易與腦血管病、自身免疫性腦炎、各種感染性腦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等混淆,需要進行詳細鑒別,而 mNGS 的應用有利于早期明確診斷,防止貽誤診治。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的顱內感染臨床上需予以重視,它是一種急性、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需要迅速識別和采取系統并恰當的管理措施,必要時需完善腦脊液病原 mNGS 等檢查以早期明確診斷,這對改善患者預后有一定臨床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病例介紹 患者,男,15 歲,主因“頭痛伴間斷發熱 1 周余”于 2023 年 10 月 20 日入住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西安市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入院前 1 周,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為頂、枕、顳部持續性脹痛,休息后不能緩解,頭痛影響睡眠,伴間斷發熱,最高體溫 39.0℃,自服“布洛芬緩釋膠囊 0.3 g”后體溫可降至正常,伴頭暈、惡心、全身乏力,無視物模糊、視物形變、閃光等先兆癥狀,無明顯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無幻覺、躁動、激越等精神癥狀。2023 年 10 月 17 日患者出現食欲不佳,未進食。10 月 20 日患者再次出現頭痛伴有發熱(體溫不詳),口服“磷酸奧司他韋膠囊 75 mg 2 次/d”后癥狀未緩解,并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就診于外院,行胸部 CT 提示:右肺下葉前基底段葉間胸膜下微小結節,考慮肺內淋巴結。血、尿、糞常規未見明顯異常,甲型流感病毒抗體、乙型流感病毒抗體、呼吸道病毒九聯核酸檢測、肺炎支原體抗體均陰性。為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入院時體格檢查:體溫 37.9℃,脈搏 69 次/min,呼吸 18 次/ min,血壓 112/73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神志清醒,言語流利,痛苦病容;高級皮質功能和顱神經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頸強直,頦下 2~3 橫指,Kernig 征陽性,Brudzinski 征陰性,余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查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凝血系列、輸血前檢測(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均未見明顯異常。頭顱 CT、頭顱磁共振靜脈血管成像未見明顯異常。T2 加權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提示左側側腦室前角旁血管畸形伴輕度腦白質脫髓鞘。初步診斷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給予阿昔洛韋(0.5 g/次,3 次/d,靜脈滴注)抗病毒、頭孢曲松鈉(2 g/次,1 次/d,靜脈滴注)抗感染治療。為進一步明確病因,患者于 10 月 21 日行腰椎穿刺術,結果提示腦脊液無色透明,壓力 360 mm H2O(1 mm H2O=
討論 病毒性腦炎是由各種病毒感染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實質的彌漫性或者多灶性炎性病變所致的一類疾病。其典型臨床表現為發熱等病毒前驅癥狀和精神狀態改變,伴有彌漫性或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其神經系統癥狀可能包括局灶性運動或感覺障礙、局灶性或全面性癲癇發作、顱神經麻痹、行為改變或人格改變,或語言和運動障礙等[1]。病毒性腦炎的發病機制涉及病原體的直接作用與其引發的炎癥反應所產生的損害。患者出現的體征和癥狀類型取決于炎癥的嚴重程度和解剖部位[2-3]。單純皰疹病毒腦炎是最常見的散發性病毒性腦炎,而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中機會性病毒(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HV-6/7、EB 病毒和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很突出。HHV-7 是病毒性腦炎的一種罕見病原體[1]。HHV-7 型病毒相關腦炎臨床少見,故其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及發病機制仍有待研究。
HHV-7 是 β 皰疹病毒亞科的嗜淋巴細胞成員,最初從健康成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分離,于 1990 年報道[4]。該病毒是高度血清陽性的,原發性感染通常發生在兒童時期,但晚于 HHV-6 引起的感染。與 HHV-6 類似,HHV-7 潛伏在外周血 T 細胞中,并與皮疹皮下炎、玫瑰糠疹、神經系統表現和移植并發癥有關[5]。HHV-7 是一種線性雙鏈 DNA(145 kb ca)病毒,由二十面體核衣殼和來自宿主細胞膜的包含病毒糖蛋白的包膜組成。HHV-7 與巨細胞病毒和 HHV-6 一起屬于 β 皰疹病毒亞科。HHV-7 對 CD4+淋巴細胞和神經元具有異嗜性[6]。病毒通過病毒體包膜糖蛋白與細胞表面分子(特別是 CD4+)的特異性相互作用附著并穿透宿主細胞[7]。HHV-7 最有可能經口傳播,因為感染性病毒在健康成人的唾液中持續脫落。唾液腺似乎是持續病毒復制的儲存庫,并且唾液最可能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
HHV-7 與其余所有皰疹病毒一樣,在初次感染后持續終身存在,主要見于兒童原發感染,極少見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患者。HHV-7 具有嗜神經性,神經系統表現為熱性驚厥、熱性癲癇持續狀態、腦膜炎、腦膜腦炎或脊髓神經根炎等。盡管如此,HHV-7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機制仍有待闡明[8]。
目前,HHV-7 型腦炎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體格檢查、腦脊液檢查、影像學檢查、腦電圖檢查等臨床資料進行綜合診斷。在 HHV-7 型腦炎早期,患者的病史及臨床癥狀是診斷的主要依據,因此臨床醫師應重視問診及體格檢查中獲得的有效信息,并結合上述檢查手段作出診斷[9]。HHV-7 型腦炎需與 HHV-6 導致的腦炎進行鑒別,HHV-6 和 HHV-7 具有密切的遺傳、生物學和免疫學相關性,HHV-6 同為嗜 T 淋巴細胞的 HHV,會導致高熱、神經系統并發癥,如腦膜炎和腦膜腦炎,伴或不伴癲癇發作,需結合腦脊液病原學檢查進行鑒別[10]。
HHV-7 型腦炎較少見,尚無標準治療方案。更昔洛韋和膦甲酸是 HHV-7 感染的兩種主要治療選擇,其中膦甲酸被認為是重癥病例的首選治療選擇。此外,Escobar-Villalba 等[11]報道的病例表明了阿昔洛韋和甲潑尼龍治療 HHV-7 感染也是有效的[8]。在臨床中對病因不明的腦炎患者,可聯合應用自身免疫性腦炎抗體譜檢測與 mNGS 等檢測技術,以明確腦炎的病因,及早診斷與治療能夠改善預后,本文報道的病例也支持這點。有研究發現昏迷是 HHV-6/7 相關腦炎兒童神經系統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如果患者在急性期發生昏迷,則需要緊急診斷和治療[12]。
綜上所述,本文報道了一例通過 mNGS 診斷的免疫功能正常青少年 HHV-7 型相關腦炎病例。HHV-7 型相關腦炎較為罕見,且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極易與腦血管病、自身免疫性腦炎、各種感染性腦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等混淆,需要進行詳細鑒別,而 mNGS 的應用有利于早期明確診斷,防止貽誤診治。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的顱內感染臨床上需予以重視,它是一種急性、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需要迅速識別和采取系統并恰當的管理措施,必要時需完善腦脊液病原 mNGS 等檢查以早期明確診斷,這對改善患者預后有一定臨床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