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何永琴, 易德坤, 李玉, 賴淋雨, 張玉梅. 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體系的構建. 華西醫學, 2024, 39(10): 1606-1610. doi: 10.7507/1002-0179.20240616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肢體血循環障礙可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傷口愈合不良及組織壞死等并發癥[1],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血循環監測作為骨科護理領域中最核心與基礎的內容,能夠早期偵測肢體異常體征,有助于血循環障礙預防性措施的實施,確保患者生命安全[2]。然而,目前護理人員進行血循環監測與判斷時主要依賴于臨床經驗,加之監測標準參差不齊、護理人員專項能力不足等極易引起血循環障礙識別延遲或錯誤,降低圍手術期護理質量,威脅患者安全。護理敏感指標作為評估護理管理水平的關鍵工具與標準[3],能夠有效地對護理服務的流程和成果進行衡量與監控[4-5]。當前文獻對肢體血循環監測的研究多局限于監測工具的開發[6-7],尚未形成相應的護理敏感指標體系。為此,本項目擬構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體系,以期規范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程序,提升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為臨床血循環監測管理提供證據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組
成立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共計 7 名。研究小組成員具體分工如下:骨科護士長 1 名,主要負責研究總體統籌安排和聯系函詢專家;副主任護師 1 名,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討論、分配任務、把控研究進度;主管護師 3 名,負責肢體血循環專業知識培訓和編寫問卷;護師 2 名,負責資料收集、數據統計分析。
1.2 文獻檢索與分析
檢索 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以自由詞與主題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為“肢體”“血循環”“敏感指標”“護理質量”,英文檢索詞為“limb circulation observation”“nursing assessment”“quality indicators”。檢索時限為建庫至 2024 年 4 月 1 日。文獻納入標準:① 與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有關;② 文獻類型為原始研究、指南或專家共識。文獻排除標準:① 研究數據不完整;② 重復發表的文獻;③ 非中英文文獻。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研究所的實證等級和質量評估體系[8],對所引用的文獻進行等級和質量評定。本研究文獻篩選由 2 名接受過正規專業訓練的研究員獨立完成,包括文獻搜索、去重、閱讀標題、摘要及關鍵詞等步驟,進行護理敏感指標提取、歸納、整理和整合。最后經小組討論,篩選指標,對重要性、合理性、科學性進行面對面討論,初步擬定出函詢問卷條目初稿。
1.3 半結構式訪談
采用目的抽樣法,遴選某三級甲等醫院的骨科醫師 3 名、骨科護士 5 名及護理管理者 2 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最終共訪談了 10 名訪談對象,訪談對象均具有 5 年以上骨科臨床診療經驗,職稱為中級及以上,對訪談內容較為熟悉。針對骨科醫師的訪談提綱如下:① 您認為目前骨科創傷患者血循環管理中哪些護理指標有待改進?②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指標應該有哪些?③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應該使用哪些檢查,目的是什么?針對護理人員的訪談提綱如下:① 您認為構建骨科創傷患者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敏感指標是否必要?② 您認為構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應該用哪個理論作為框架?③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④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的內涵體現在哪幾方面?每場訪談時間為 30~45 min,當與每名受訪者交談直到訪談內容不再出現新的主題,視為資料達到飽和,終止訪談。
訪談結束后,資料經過 Colaizzi 7 步分析法進行分析、歸類、匯總,用于提煉與肢體血液循環監測相關的護理質量標準,最終構建了包含 3 個一級指標、9 個二級指標及 30 個三級指標的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條目咨詢表。
1.4 專家函詢
以郵件的形式咨詢來自重慶、廣州、甘肅、上海、南京、江西、陜西、廣西、河南、湖南 10 個省市共 25 名護理、臨床骨科專家對質量指標的意見。專家納入標準:① 10 年及以上三級甲等醫院骨科診療、護理臨床或護理管理工作經驗;② 學歷為本科及以上,職稱為中級及以上;③ 職務為護理部主任/副主任、科護士長、病區護士長或護理骨干;④ 自愿參與并能完成函詢內容。
專家函詢問卷包括:① 研究背景及填表方法介紹。② 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條目咨詢表:專家需采用 Likert 5 級評分制度對條目進行重要性評分,評分范圍從“不相關”至“非常相關”,分數依次為 1~5 分。同時咨詢表附有修改意見欄供專家提出意見。③ 專家情況調查表:專家的個人信息、學歷、職稱、從事骨科工作的年限、對標準的熟悉程度等。以變異系數<0.25 和均數>3.50 作為護理敏感指標的篩選條件[9],參考專家建議,經研究小組討論后對相關條目進行調整和完善,最終構建出護理敏感指標體系。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問卷回收率衡量專家的積極性,專家權威系數表示專家權威程度;通過變異系數和肯德爾和諧指數來判斷專家意見的一致性。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函詢專家基本情況
共 24 名專家完成 2 輪函詢。24 名專家年齡 37~69 歲,平均(49.71±7.54)歲;男性 6 名,女性 18 名;工作年限 15~45 年,平均(28.33±7.58)年;博士 3 名,碩士 5 名,本科 16 名;高級職稱 22 名,中級職稱 2 名。其中,從事骨科醫療工作 5 名,骨科護理工作 7 名,創傷外科護理工作 5 名,手外科護理工作 2 名,顯微外科護理工作 1 名,護理管理工作 4 名。
2.2 專家積極程度、權威程度及意見協調程度
2 輪專家函詢的問卷回收率分別為 96%(24/25)和 100%(24/24),有 15 名專家共提出 45 條修改意見,專家積極性較高。2 輪函詢專家的判斷系數為 0.904,熟悉程度為 0.908,權威程度為 0.906,權威程度較高,函詢結果可信。2 輪專家函詢所有指標的變異系數為 0.000~0.192,均<0.20,提示 2 輪函詢專家判斷結果趨于一致,意見集中,協調程度見表1。

2.3 專家函詢結果
首輪專家函詢問卷涵蓋了 3 個一級指標、9 個二級指標和 30 個三級指標,結合專家意見,經小組討論,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如下調整:① 取消 2 個不符合統計要求的二級指標“放血療法操作相關指標”和“再植指(肢)保存相關指標”,并相應刪除這 2 個二級指標下的 5 個三級指標“放血療法執行正確率”“放血方式選擇正確率”“放血情況評估準確率”“完全離斷的指(肢)的保存正確率”“不完全離斷的指(肢)的保存正確率”;② 增加 1 項三級指標“建立完善的肢體血循環監測應急預案”。經團隊研討,部分專家對某些指標的文字表述、語序或專業術語提出的修改意見均被采納。
修改后形成第 2 輪專家函詢問卷,其中包含 3 個一級指標、7 個二級指標和 26 個三級指標。在第 2 輪問卷中,專家們總計提出了 8 條修改建議,整合為以下 4 點:① 將三級指標“血循環監測儀器設備完備率”拆分為“血循環監測儀器設備準備齊全率”和“血循環監測儀器設備完好率”;② 刪除二級指標“健康宣教”及其三級指標“健康宣教需求評估準確率”“健康宣教依從性”“健康宣教形式選擇正確率”“制定完善的肢體血循環健康宣教內容流程”;③ 將三級指標“肢體血循環監測環境合格率”和“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操作內容”合并為“制定完善的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操作內容及培訓考核內容”;④ 將三級指標“人力資源配置”內容融入 “制度流程”中。按照上述指標篩選步驟,最終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包括 3 個一級指標、6 個二級指標和 21 個三級指標(5 個結構指標、9 個過程指標和 7 個結果指標)。所有指標的重要性均>4.0 分,變異系數均<0.20,詳見表2。

3 討論
3.1 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實用性
本研究嚴格遵循美國霍普金斯循證理論系統性進行文獻檢索和質量評價,確立了質量敏感指標條目詞;同時結合半結構式訪談形成專家函詢問卷,保證了指標的選取全面系統,符合實際護理工作內容。函詢結果的可靠性主要取決于專家的權威程度、積極程度和意見的一致性[10-11]。本研究 24 位函詢專家均來自于三級甲等醫院,22 位具有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職稱,19 位專家從事骨科專科工作 20 年以上,2 輪函詢專家權威系數均大于 0.9,反映出專家權威程度高,對函詢問題把握度大,函詢結果可信度高。2 輪專家的參與積極性分別是 96% 和 100%,在首輪函詢中有高達 75% 的專家提出了修改建議,表明專家對研究的積極程度和認可度較高。2 輪函詢的變異系數低于 0.20,所有指標的重要性得分都超過 4.0,反映專家們的高度參與和對意見協調的一致性較高。此外,本研究采用“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量評價體系作為研究理論依據形成指標體系,不僅能通過結局指標來評價臨床護理質量,還能通過把控和完善結構及過程指標來提高肢體血循環監測專科護理工作質量[12]。該指標體系能為骨科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工作的質量評價提供一個較為科學的參考依據。
3.2 基于三維質量結構模型的內容分析
“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量評價模型有助于促進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13],具備較強的科學理論支撐[14-17]。其中結構指標是保證護理質量的基礎條件[18]。完善的專項培訓機制是保障專科護理工作質量持續優化的重要因素,通過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培訓內容及規章制度,為護理人員提供科學、同質化的培訓,確保臨床護理人員肢體血循環監測技能得到提升。此外,完備的設施設備是保證動態、精準監測肢體血循環狀態的基本條件,需定期進行保養、維修和更新,以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全面、有效、細致的過程指標是監控結果指標的關鍵[19]。對于存在肢體血循環障礙風險的患者,肢體血液循環觀察是術后護理的重要環節。術后肢體康復除與醫生操作技術有關外,還需要及時、精準、動態的護理觀察,這也是是預防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最佳手段。
本研究確立的 9 項過程指標與肢體血循環監測密切相關,如皮瓣顏色是反映血液循環狀態最直觀的指標之一,為了減少臨床不同護理人員對顏色的認知差異,操作標準中選擇比色卡以統一觀察效果。局部皮膚溫度的變化可反映動、靜脈血液循環情況,為了減少環境對皮膚溫度的影響,以健側皮膚溫度為對照,采用皮溫測量儀進行測量。此外,皮膚溫度、毛細血管充盈試驗評估、肢體腫脹程度測量、動脈搏動測量和感覺運動功能評估均采用測量儀器精準測量數據,以客觀數據作為評價標準,減少觀察者主觀感受引起的誤差,讓臨床護理人員依照標準即可實施精準評估,有助于提升血循環監測的準確性與實用性。此外指標體系還增加血循環監測時機和監測對象的掌握正確率 2 項指標,有利于臨床護理人員精準把控存在血循環障礙風險的不同患者,高效分配人力資源,達到最佳監測效果。
本研究確立的結果指標主要包含臨床結局、護理效果及護理人員知識技能的評價。其中,骨筋膜室綜合征/傷口愈合不良/肢體壞死發生率是血循環監測的主要臨床結局指標,也是血循環監測的主要意義所在,可客觀反映血循環監測的有效性。患者滿意度及依從性則是反映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客觀依據,也為骨科專科護理服務質量的優化和持續改進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文獻檢索的基礎上,以三維質量結構模型為框架,采用半結構訪談法和德爾菲法初步構建了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體系,該體系涵蓋制度流程、設施設備、護理評估、臨床結局、護理效果評價和護理人員知識技能六大板塊,內容系統全面,評估指標精準可靠,可早期預警肢體血循環障礙的發生,為臨床護理人員監測四肢骨折患者肢體血循環提供了切實可參考的評估內容,同時為護理管理人員提供了系統全面的專科質量管理依據。未來項目組擬進一步進行臨床應用,結合臨床問題完善指標標準及指標收集方法,以持續推進肢體血循環監測專科護理質量提升,保障患者安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肢體血循環障礙可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傷口愈合不良及組織壞死等并發癥[1],嚴重影響患者預后。血循環監測作為骨科護理領域中最核心與基礎的內容,能夠早期偵測肢體異常體征,有助于血循環障礙預防性措施的實施,確保患者生命安全[2]。然而,目前護理人員進行血循環監測與判斷時主要依賴于臨床經驗,加之監測標準參差不齊、護理人員專項能力不足等極易引起血循環障礙識別延遲或錯誤,降低圍手術期護理質量,威脅患者安全。護理敏感指標作為評估護理管理水平的關鍵工具與標準[3],能夠有效地對護理服務的流程和成果進行衡量與監控[4-5]。當前文獻對肢體血循環監測的研究多局限于監測工具的開發[6-7],尚未形成相應的護理敏感指標體系。為此,本項目擬構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體系,以期規范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程序,提升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為臨床血循環監測管理提供證據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組
成立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共計 7 名。研究小組成員具體分工如下:骨科護士長 1 名,主要負責研究總體統籌安排和聯系函詢專家;副主任護師 1 名,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討論、分配任務、把控研究進度;主管護師 3 名,負責肢體血循環專業知識培訓和編寫問卷;護師 2 名,負責資料收集、數據統計分析。
1.2 文獻檢索與分析
檢索 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以自由詞與主題詞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中文檢索詞為“肢體”“血循環”“敏感指標”“護理質量”,英文檢索詞為“limb circulation observation”“nursing assessment”“quality indicators”。檢索時限為建庫至 2024 年 4 月 1 日。文獻納入標準:① 與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有關;② 文獻類型為原始研究、指南或專家共識。文獻排除標準:① 研究數據不完整;② 重復發表的文獻;③ 非中英文文獻。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研究所的實證等級和質量評估體系[8],對所引用的文獻進行等級和質量評定。本研究文獻篩選由 2 名接受過正規專業訓練的研究員獨立完成,包括文獻搜索、去重、閱讀標題、摘要及關鍵詞等步驟,進行護理敏感指標提取、歸納、整理和整合。最后經小組討論,篩選指標,對重要性、合理性、科學性進行面對面討論,初步擬定出函詢問卷條目初稿。
1.3 半結構式訪談
采用目的抽樣法,遴選某三級甲等醫院的骨科醫師 3 名、骨科護士 5 名及護理管理者 2 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最終共訪談了 10 名訪談對象,訪談對象均具有 5 年以上骨科臨床診療經驗,職稱為中級及以上,對訪談內容較為熟悉。針對骨科醫師的訪談提綱如下:① 您認為目前骨科創傷患者血循環管理中哪些護理指標有待改進?②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指標應該有哪些?③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應該使用哪些檢查,目的是什么?針對護理人員的訪談提綱如下:① 您認為構建骨科創傷患者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敏感指標是否必要?② 您認為構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應該用哪個理論作為框架?③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④ 您認為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質量的內涵體現在哪幾方面?每場訪談時間為 30~45 min,當與每名受訪者交談直到訪談內容不再出現新的主題,視為資料達到飽和,終止訪談。
訪談結束后,資料經過 Colaizzi 7 步分析法進行分析、歸類、匯總,用于提煉與肢體血液循環監測相關的護理質量標準,最終構建了包含 3 個一級指標、9 個二級指標及 30 個三級指標的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條目咨詢表。
1.4 專家函詢
以郵件的形式咨詢來自重慶、廣州、甘肅、上海、南京、江西、陜西、廣西、河南、湖南 10 個省市共 25 名護理、臨床骨科專家對質量指標的意見。專家納入標準:① 10 年及以上三級甲等醫院骨科診療、護理臨床或護理管理工作經驗;② 學歷為本科及以上,職稱為中級及以上;③ 職務為護理部主任/副主任、科護士長、病區護士長或護理骨干;④ 自愿參與并能完成函詢內容。
專家函詢問卷包括:① 研究背景及填表方法介紹。② 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條目咨詢表:專家需采用 Likert 5 級評分制度對條目進行重要性評分,評分范圍從“不相關”至“非常相關”,分數依次為 1~5 分。同時咨詢表附有修改意見欄供專家提出意見。③ 專家情況調查表:專家的個人信息、學歷、職稱、從事骨科工作的年限、對標準的熟悉程度等。以變異系數<0.25 和均數>3.50 作為護理敏感指標的篩選條件[9],參考專家建議,經研究小組討論后對相關條目進行調整和完善,最終構建出護理敏感指標體系。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問卷回收率衡量專家的積極性,專家權威系數表示專家權威程度;通過變異系數和肯德爾和諧指數來判斷專家意見的一致性。雙側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函詢專家基本情況
共 24 名專家完成 2 輪函詢。24 名專家年齡 37~69 歲,平均(49.71±7.54)歲;男性 6 名,女性 18 名;工作年限 15~45 年,平均(28.33±7.58)年;博士 3 名,碩士 5 名,本科 16 名;高級職稱 22 名,中級職稱 2 名。其中,從事骨科醫療工作 5 名,骨科護理工作 7 名,創傷外科護理工作 5 名,手外科護理工作 2 名,顯微外科護理工作 1 名,護理管理工作 4 名。
2.2 專家積極程度、權威程度及意見協調程度
2 輪專家函詢的問卷回收率分別為 96%(24/25)和 100%(24/24),有 15 名專家共提出 45 條修改意見,專家積極性較高。2 輪函詢專家的判斷系數為 0.904,熟悉程度為 0.908,權威程度為 0.906,權威程度較高,函詢結果可信。2 輪專家函詢所有指標的變異系數為 0.000~0.192,均<0.20,提示 2 輪函詢專家判斷結果趨于一致,意見集中,協調程度見表1。

2.3 專家函詢結果
首輪專家函詢問卷涵蓋了 3 個一級指標、9 個二級指標和 30 個三級指標,結合專家意見,經小組討論,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如下調整:① 取消 2 個不符合統計要求的二級指標“放血療法操作相關指標”和“再植指(肢)保存相關指標”,并相應刪除這 2 個二級指標下的 5 個三級指標“放血療法執行正確率”“放血方式選擇正確率”“放血情況評估準確率”“完全離斷的指(肢)的保存正確率”“不完全離斷的指(肢)的保存正確率”;② 增加 1 項三級指標“建立完善的肢體血循環監測應急預案”。經團隊研討,部分專家對某些指標的文字表述、語序或專業術語提出的修改意見均被采納。
修改后形成第 2 輪專家函詢問卷,其中包含 3 個一級指標、7 個二級指標和 26 個三級指標。在第 2 輪問卷中,專家們總計提出了 8 條修改建議,整合為以下 4 點:① 將三級指標“血循環監測儀器設備完備率”拆分為“血循環監測儀器設備準備齊全率”和“血循環監測儀器設備完好率”;② 刪除二級指標“健康宣教”及其三級指標“健康宣教需求評估準確率”“健康宣教依從性”“健康宣教形式選擇正確率”“制定完善的肢體血循環健康宣教內容流程”;③ 將三級指標“肢體血循環監測環境合格率”和“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操作內容”合并為“制定完善的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操作內容及培訓考核內容”;④ 將三級指標“人力資源配置”內容融入 “制度流程”中。按照上述指標篩選步驟,最終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包括 3 個一級指標、6 個二級指標和 21 個三級指標(5 個結構指標、9 個過程指標和 7 個結果指標)。所有指標的重要性均>4.0 分,變異系數均<0.20,詳見表2。

3 討論
3.1 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及實用性
本研究嚴格遵循美國霍普金斯循證理論系統性進行文獻檢索和質量評價,確立了質量敏感指標條目詞;同時結合半結構式訪談形成專家函詢問卷,保證了指標的選取全面系統,符合實際護理工作內容。函詢結果的可靠性主要取決于專家的權威程度、積極程度和意見的一致性[10-11]。本研究 24 位函詢專家均來自于三級甲等醫院,22 位具有副主任護師及以上職稱,19 位專家從事骨科專科工作 20 年以上,2 輪函詢專家權威系數均大于 0.9,反映出專家權威程度高,對函詢問題把握度大,函詢結果可信度高。2 輪專家的參與積極性分別是 96% 和 100%,在首輪函詢中有高達 75% 的專家提出了修改建議,表明專家對研究的積極程度和認可度較高。2 輪函詢的變異系數低于 0.20,所有指標的重要性得分都超過 4.0,反映專家們的高度參與和對意見協調的一致性較高。此外,本研究采用“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量評價體系作為研究理論依據形成指標體系,不僅能通過結局指標來評價臨床護理質量,還能通過把控和完善結構及過程指標來提高肢體血循環監測專科護理工作質量[12]。該指標體系能為骨科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工作的質量評價提供一個較為科學的參考依據。
3.2 基于三維質量結構模型的內容分析
“結構-過程-結果”三維質量評價模型有助于促進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13],具備較強的科學理論支撐[14-17]。其中結構指標是保證護理質量的基礎條件[18]。完善的專項培訓機制是保障專科護理工作質量持續優化的重要因素,通過制定完善的操作流程、培訓內容及規章制度,為護理人員提供科學、同質化的培訓,確保臨床護理人員肢體血循環監測技能得到提升。此外,完備的設施設備是保證動態、精準監測肢體血循環狀態的基本條件,需定期進行保養、維修和更新,以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全面、有效、細致的過程指標是監控結果指標的關鍵[19]。對于存在肢體血循環障礙風險的患者,肢體血液循環觀察是術后護理的重要環節。術后肢體康復除與醫生操作技術有關外,還需要及時、精準、動態的護理觀察,這也是是預防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最佳手段。
本研究確立的 9 項過程指標與肢體血循環監測密切相關,如皮瓣顏色是反映血液循環狀態最直觀的指標之一,為了減少臨床不同護理人員對顏色的認知差異,操作標準中選擇比色卡以統一觀察效果。局部皮膚溫度的變化可反映動、靜脈血液循環情況,為了減少環境對皮膚溫度的影響,以健側皮膚溫度為對照,采用皮溫測量儀進行測量。此外,皮膚溫度、毛細血管充盈試驗評估、肢體腫脹程度測量、動脈搏動測量和感覺運動功能評估均采用測量儀器精準測量數據,以客觀數據作為評價標準,減少觀察者主觀感受引起的誤差,讓臨床護理人員依照標準即可實施精準評估,有助于提升血循環監測的準確性與實用性。此外指標體系還增加血循環監測時機和監測對象的掌握正確率 2 項指標,有利于臨床護理人員精準把控存在血循環障礙風險的不同患者,高效分配人力資源,達到最佳監測效果。
本研究確立的結果指標主要包含臨床結局、護理效果及護理人員知識技能的評價。其中,骨筋膜室綜合征/傷口愈合不良/肢體壞死發生率是血循環監測的主要臨床結局指標,也是血循環監測的主要意義所在,可客觀反映血循環監測的有效性。患者滿意度及依從性則是反映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客觀依據,也為骨科專科護理服務質量的優化和持續改進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文獻檢索的基礎上,以三維質量結構模型為框架,采用半結構訪談法和德爾菲法初步構建了肢體血循環監測護理敏感指標體系,該體系涵蓋制度流程、設施設備、護理評估、臨床結局、護理效果評價和護理人員知識技能六大板塊,內容系統全面,評估指標精準可靠,可早期預警肢體血循環障礙的發生,為臨床護理人員監測四肢骨折患者肢體血循環提供了切實可參考的評估內容,同時為護理管理人員提供了系統全面的專科質量管理依據。未來項目組擬進一步進行臨床應用,結合臨床問題完善指標標準及指標收集方法,以持續推進肢體血循環監測專科護理質量提升,保障患者安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