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薛媛, 李國慶, 葉泉滟, 趙曉雨, 郭錦麗. 脊髓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的最佳證據總結. 華西醫學, 2024, 39(10): 1599-1605. doi: 10.7507/1002-0179.20240621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脊髓結構或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四肢癱、截癱等癥狀[1]。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由于下肢深部靜脈出現血凝塊,限制血液循環流通而引起一系列癥狀的疾病[2]。調查顯示,SCI 患者的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發生率較高[1],對于急性損傷患者,若不采取預防措施,DVT 的發生率將高達 40%[3]。SCI 患者一旦發生 DVT,將出現腿部腫脹、疼痛、皮膚發紅、皮溫升高等癥狀,從而影響患者后期康復,延長住院時間,加重患者的生活負擔,當合并肺栓塞時,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4]。因此,血栓預防是 SCI 患者住院期間最重要的安全策略。目前國內外發布了有關 SCI 患者 DVT 風險評估、物理預防、藥物預防等多方面的研究[5-7],但內容分散,缺乏科學化、規范化的指導。本研究基于循證護理理念,通過系統、規范地檢索證據,并進行質量評價、文獻提取及匯總,以期為臨床醫護人員對 SCI 患者 DVT 預防管理提供循證依據。此外,關于 SCI 患者下肢 DVT 預防的指南、證據較多且部分證據信息滯后。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指出,證據需具有時效性,一般納入近 3~5 年的研究結果,因此,為了確保證據的時效性,本研究僅納入近 5 年的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根據 PIPOST 原則[7]確定本研究的納入標準:① P(population)即證據應用的目標人群為 SCI 患者;② I(intervention)即干預的措施,包括促進 DVT 預防的臨床措施,如風險評估、診斷篩查、基礎預防、藥物預防、機械預防等;③ P(professional)即為 SCI 患者提供治療措施的臨床醫護人員;④ O(outcome)即結局,包括 VTE 發生率、死亡率、出血并發癥、患者滿意度、生活質量;⑤ S(setting)即證據應用的場所,包括骨科病房、神經外科病房、重癥監護病房等;⑥ T(type of evidence)即證據資源的類型,包括臨床決策、最佳實踐、指南、證據總結、專家共識、系統評價、Meta 分析。
1.1.2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英文文獻;② 直接翻譯的國外文獻;③ 重復發表的文獻;④ 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⑤ 評價等級低(C 級)的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本研究根據“6S”金字塔模型[8]自上而下進行文獻檢索,檢索的數據庫和網站包括 UpToDate、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國際指南協作網、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指南網、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會網站、美國國立指南庫、蘇格蘭校際指南網、新西蘭臨床指南網站、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數據庫、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醫脈通、中國指南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以“Spinal Injuries*/Spinal Cord Injuries*/Spinal Cord Diseases*/spinal cord dysfunction */Central Cord Syndrome*/central spinal cord syndrome*/quadriplegia*/paraplegia */tetraplegia*”“venous thrombosis*/ thromboembolism*/pulmonary embolism*/lung embolism*/pulmonar embolism*”為英文檢索詞,以“脊髓損傷/脊髓疾病/脊柱損傷/四肢麻痹/截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血栓栓塞/靜脈血栓栓塞癥/深靜脈血栓/深部靜脈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癥/肺栓塞”為中文檢索詞。檢索時限為 2019 年 1 月 1 日-2024 年 6 月 30 日。以 PubMed 為例,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質量評價
本研究由 2 名研究者根據納入的不同文獻類型采用不同文獻評價工具進行評價。存在分歧時,小組成員則會召開內部討論商定存疑條目。具體評價方式:指南采用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GREE)Ⅱ[9]作為評價工具,該工具包含六大范疇,23 個條目,每個條目從 1~7 分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說明質量評級越高。根據推薦等級將指南分為 A、B、C 三級。證據總結追溯原始文獻,選擇相對應的質量評價工具進行評價。采用 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質量評價標準[10-11]對專家共識、系統評價和 Meta 分析等不同研究類型的文獻進行評價,以“是”“否”“不清楚”和“不適用”作為評價結果。
1.4 證據提取與總結
2 名研究者對證據內容進行獨立提取,并與小組其他研究成員一起進行內容較對、整合。具體包括:① 若不同來源證據結論出現沖突時,以高質量、最新發表、權威期刊循證證據為原則進行優先匯總;② 若推薦內容互補,則按語言邏輯融合;③ 若表述相似,則按精簡、專業的語言進行提取。本研究根據 JBI 證據分級系統(2014 版)[12]對納入的文獻進行 1~5 級評分;根據 JBI 證據推薦級別判斷標準[12]對納入證據進行評價,由小組成員討論最終確定證據等級。本研究已通過復旦大學循證護理中心的注冊審核(ES20244487)。
2 結果
2.1 文獻納入情況
最終共納入 22 篇文獻[13-34]。其中包括指南 3 篇[13-15]、臨床決策 2 篇[16-17]、最佳實踐 4 篇[18-21]、證據總結 7 篇[22-28]、專家共識 4 篇[29-32]以及系統評價 2 篇[33-34]。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的一般特征見表1。

*具體包括:UpToDate(

2.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
2.2.1 指南
3 篇指南[13-15]中,1 篇[13]的各項標準化得分均>60%;另外 2 篇[14-15]有 5 項標準化得分均>60%。具體質量評價見表2。

2.2.2 臨床決策
2 篇臨床決策[16-17]均來源于 UpToDate,此類文獻質量較高,可直接引用所提取的證據,無需對其進行質量評價。
2.2.3 最佳實踐
4 篇最佳實踐[18-21]均來源于 BMJ Best Practice,此類文獻質量較高,可直接引用所提取的證據,無需對其進行質量評價。
2.2.4 證據總結
7 篇證據總結[22-28]均已追溯原始文獻,并采用相對應的質量評價工具進行評價,質量均可靠。
2.2.5 專家共識
4 篇專家共識[29-32]的所有條目評價結果均為“是”,內容質量較高,表述完整清晰。
2.2.6 系統評價
2 篇系統評價[33-34]中,1 篇[33]除了條目 6“提取資料時是否采用措施減少誤差”評價為“不清楚”和條目 8“是否對可能的發表偏倚進行評估”評價結果為“否”外,其余條目的評價結果均為“是”;另 1 篇[34]除了條目 8“是否對可能的發表偏倚進行評估”評價結果為“不清楚”外,其余條目的評價結果均為“是”。2 篇文獻整體質量均較高。
2.3 證據匯總
從納入的文獻中提取證據,通過整理合并,最終歸納為 6 個方面,分別是風險評估、診斷篩查、預防原則、藥物預防、機械預防和健康教育,共 32 條證據,具體見表3。

3 討論
3.1 全面合理的風險評估是制定預防措施的重要前提
預防重于治療,系統、動態的風險評估是 SCI 患者 DVT 預防的關鍵步驟。第 1~7 條證據匯總了風險評估的內容、時機、工具。在臨床中,建議醫護人員在入院時、入院后 24 h 對患者出血及 VTE 風險進行全面評估,當患者的臨床情況發生改變時,需進一步評估,為下一步制定預防措施作準備[13-14, 24]。目前,國內外關于 VTE 風險評估的工具較多,但尚未達成統一共識[25],這可能與不同國家的臨床情境及患者特征有關。我國指南推薦手術患者采用 Caprini 風險評分量表進行科學評估,而非手術患者推薦采用 Padua 評分量表[34]。基于 SCI 患者具有高出血風險、易形成硬膜外血腫進一步加重 SCI 這一特點,現有的風險評估量表難以平衡好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風險。因此,今后需開發更具針對性的 SCI 患者 VTE 風險評估量表,進一步指導臨床。
3.2 前瞻性診斷與篩查對早期識別 DVT 具有重要意義
SCI 患者是 DVT 的高危人群,但基于血栓形成的隱匿性,無癥狀型 DVT 極易被忽視[4]。據統計,DVT 導致的肺栓塞是 SCI 患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18]。因此,亟需充分重視 SCI 患者 DVT 的早期診斷與篩查。目前,DVT 的診斷與篩查方式多樣,包括 D-二聚體、血栓彈力圖、超聲檢查、靜脈造影等,但并非所有方式均建議常規使用。第 8~10 條證據對 DVT 的診斷與篩查進行了總結,指出不建議常規進行影像學檢查或其他有創檢查對隱匿性血栓進行識別。研究顯示,D-二聚體無創簡單,對早期 DVT 的篩查具有較高的靈敏度[35]。因此,建議使用 D-二聚體聯合臨床表現等對 SCI 患者進行 DVT 初始篩查,以早期識別、精準預防。
3.3 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有助于降低 DVT 的發生風險
對 SCI 患者 DVT 的預防需及時、足量、足療程[34]。第 11~12 條證據總結了 SCI 患者 DVT 的預防原則。研究顯示,藥物與機械預防聯合應用可顯著降低 SCI 患者的 DVT 風險[36-37]。因此,建議從入院開始聯合使用機械性 VTE 預防與藥物性預防。第 13~19 條證據匯總了藥物預防的適應證、使用時機、推薦用藥、治療持續時間以及禁忌證,推薦無禁忌證的非手術患者入院后 24 h 內進行藥物預防,手術患者止血充分后進行藥物預防。研究顯示,低分子肝素是 SCI 患者 DVT 預防的首選藥物,但其給藥劑量尚存在爭議,這與患者的個體出血風險有關[17, 21],建議臨床醫護人員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機械預防措施安全有效,但有一定的禁忌證。當患者存在藥物預防禁忌證時,需進行單獨的機械預防。第 20~31 條證據匯總了機械預防的使用時機、常用機械預防的種類及注意事項,建議 SCI 患者首選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進行機械預防[18],但使用前需檢查患者的皮膚、循環等狀況,以免出現不良后果。當患者因自身因素禁用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時,可選擇梯度壓力襪或肌肉電刺激進行替代治療,建議臨床醫護人員在使用前仔細核對,以確保抗血栓裝置正確使用。
3.4 開展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對 DVT 的防控意識
健康教育作為臨床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促進患者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建議對所有入院患者提供有關 DVT 預防的口頭或書面教育,以降低 DVT 的發生率[13, 22-23],第 32 條證據匯總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及注意事項。目前,醫護人員正在借助各類電子設備、音頻以及書面手冊等豐富健康教育的模式和內容,以指導患者有效進行各項活動,提高 DVT 預防的依從性和患者的獲益感,從而降低 DVT 的風險[38]。建議今后開發更具沉浸性、交互性的健康教育情境,以提高患者對 DVT 的防控意識。
綜上,本研究總結了 SCI 患者下肢 DVT 預防的最佳證據,最終形成風險評估、診斷篩查、預防原則、藥物預防、機械預防和健康教育 6 個層面,共 32 條證據,為 SCI 患者下肢 DVT 預防提供了一套全面科學的建議,為臨床醫護人員對 SCI 患者 DVT 的規范化預防提供了參考和循證依據。但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僅納入中英文文獻,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建議各機構在證據轉化與應用時,進行綜合評估,審慎地選擇證據條目,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個體化血栓預防方案,以降低急性 SCI 患者下肢 DVT 的發生率,提高醫療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脊髓結構或功能障礙,導致患者出現四肢癱、截癱等癥狀[1]。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由于下肢深部靜脈出現血凝塊,限制血液循環流通而引起一系列癥狀的疾病[2]。調查顯示,SCI 患者的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發生率較高[1],對于急性損傷患者,若不采取預防措施,DVT 的發生率將高達 40%[3]。SCI 患者一旦發生 DVT,將出現腿部腫脹、疼痛、皮膚發紅、皮溫升高等癥狀,從而影響患者后期康復,延長住院時間,加重患者的生活負擔,當合并肺栓塞時,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4]。因此,血栓預防是 SCI 患者住院期間最重要的安全策略。目前國內外發布了有關 SCI 患者 DVT 風險評估、物理預防、藥物預防等多方面的研究[5-7],但內容分散,缺乏科學化、規范化的指導。本研究基于循證護理理念,通過系統、規范地檢索證據,并進行質量評價、文獻提取及匯總,以期為臨床醫護人員對 SCI 患者 DVT 預防管理提供循證依據。此外,關于 SCI 患者下肢 DVT 預防的指南、證據較多且部分證據信息滯后。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指出,證據需具有時效性,一般納入近 3~5 年的研究結果,因此,為了確保證據的時效性,本研究僅納入近 5 年的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根據 PIPOST 原則[7]確定本研究的納入標準:① P(population)即證據應用的目標人群為 SCI 患者;② I(intervention)即干預的措施,包括促進 DVT 預防的臨床措施,如風險評估、診斷篩查、基礎預防、藥物預防、機械預防等;③ P(professional)即為 SCI 患者提供治療措施的臨床醫護人員;④ O(outcome)即結局,包括 VTE 發生率、死亡率、出血并發癥、患者滿意度、生活質量;⑤ S(setting)即證據應用的場所,包括骨科病房、神經外科病房、重癥監護病房等;⑥ T(type of evidence)即證據資源的類型,包括臨床決策、最佳實踐、指南、證據總結、專家共識、系統評價、Meta 分析。
1.1.2 排除標準
① 非中英文文獻;② 直接翻譯的國外文獻;③ 重復發表的文獻;④ 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⑤ 評價等級低(C 級)的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本研究根據“6S”金字塔模型[8]自上而下進行文獻檢索,檢索的數據庫和網站包括 UpToDate、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est Practice、國際指南協作網、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指南網、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會網站、美國國立指南庫、蘇格蘭校際指南網、新西蘭臨床指南網站、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數據庫、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醫脈通、中國指南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以“Spinal Injuries*/Spinal Cord Injuries*/Spinal Cord Diseases*/spinal cord dysfunction */Central Cord Syndrome*/central spinal cord syndrome*/quadriplegia*/paraplegia */tetraplegia*”“venous thrombosis*/ thromboembolism*/pulmonary embolism*/lung embolism*/pulmonar embolism*”為英文檢索詞,以“脊髓損傷/脊髓疾病/脊柱損傷/四肢麻痹/截癱”“靜脈血栓形成/靜脈血栓栓塞/靜脈血栓栓塞癥/深靜脈血栓/深部靜脈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癥/肺栓塞”為中文檢索詞。檢索時限為 2019 年 1 月 1 日-2024 年 6 月 30 日。以 PubMed 為例,檢索策略見框 1。

1.3 文獻質量評價
本研究由 2 名研究者根據納入的不同文獻類型采用不同文獻評價工具進行評價。存在分歧時,小組成員則會召開內部討論商定存疑條目。具體評價方式:指南采用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GREE)Ⅱ[9]作為評價工具,該工具包含六大范疇,23 個條目,每個條目從 1~7 分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說明質量評級越高。根據推薦等級將指南分為 A、B、C 三級。證據總結追溯原始文獻,選擇相對應的質量評價工具進行評價。采用 JBI 循證衛生保健中心質量評價標準[10-11]對專家共識、系統評價和 Meta 分析等不同研究類型的文獻進行評價,以“是”“否”“不清楚”和“不適用”作為評價結果。
1.4 證據提取與總結
2 名研究者對證據內容進行獨立提取,并與小組其他研究成員一起進行內容較對、整合。具體包括:① 若不同來源證據結論出現沖突時,以高質量、最新發表、權威期刊循證證據為原則進行優先匯總;② 若推薦內容互補,則按語言邏輯融合;③ 若表述相似,則按精簡、專業的語言進行提取。本研究根據 JBI 證據分級系統(2014 版)[12]對納入的文獻進行 1~5 級評分;根據 JBI 證據推薦級別判斷標準[12]對納入證據進行評價,由小組成員討論最終確定證據等級。本研究已通過復旦大學循證護理中心的注冊審核(ES20244487)。
2 結果
2.1 文獻納入情況
最終共納入 22 篇文獻[13-34]。其中包括指南 3 篇[13-15]、臨床決策 2 篇[16-17]、最佳實踐 4 篇[18-21]、證據總結 7 篇[22-28]、專家共識 4 篇[29-32]以及系統評價 2 篇[33-34]。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的一般特征見表1。

*具體包括:UpToDate(

2.2 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結果
2.2.1 指南
3 篇指南[13-15]中,1 篇[13]的各項標準化得分均>60%;另外 2 篇[14-15]有 5 項標準化得分均>60%。具體質量評價見表2。

2.2.2 臨床決策
2 篇臨床決策[16-17]均來源于 UpToDate,此類文獻質量較高,可直接引用所提取的證據,無需對其進行質量評價。
2.2.3 最佳實踐
4 篇最佳實踐[18-21]均來源于 BMJ Best Practice,此類文獻質量較高,可直接引用所提取的證據,無需對其進行質量評價。
2.2.4 證據總結
7 篇證據總結[22-28]均已追溯原始文獻,并采用相對應的質量評價工具進行評價,質量均可靠。
2.2.5 專家共識
4 篇專家共識[29-32]的所有條目評價結果均為“是”,內容質量較高,表述完整清晰。
2.2.6 系統評價
2 篇系統評價[33-34]中,1 篇[33]除了條目 6“提取資料時是否采用措施減少誤差”評價為“不清楚”和條目 8“是否對可能的發表偏倚進行評估”評價結果為“否”外,其余條目的評價結果均為“是”;另 1 篇[34]除了條目 8“是否對可能的發表偏倚進行評估”評價結果為“不清楚”外,其余條目的評價結果均為“是”。2 篇文獻整體質量均較高。
2.3 證據匯總
從納入的文獻中提取證據,通過整理合并,最終歸納為 6 個方面,分別是風險評估、診斷篩查、預防原則、藥物預防、機械預防和健康教育,共 32 條證據,具體見表3。

3 討論
3.1 全面合理的風險評估是制定預防措施的重要前提
預防重于治療,系統、動態的風險評估是 SCI 患者 DVT 預防的關鍵步驟。第 1~7 條證據匯總了風險評估的內容、時機、工具。在臨床中,建議醫護人員在入院時、入院后 24 h 對患者出血及 VTE 風險進行全面評估,當患者的臨床情況發生改變時,需進一步評估,為下一步制定預防措施作準備[13-14, 24]。目前,國內外關于 VTE 風險評估的工具較多,但尚未達成統一共識[25],這可能與不同國家的臨床情境及患者特征有關。我國指南推薦手術患者采用 Caprini 風險評分量表進行科學評估,而非手術患者推薦采用 Padua 評分量表[34]。基于 SCI 患者具有高出血風險、易形成硬膜外血腫進一步加重 SCI 這一特點,現有的風險評估量表難以平衡好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風險。因此,今后需開發更具針對性的 SCI 患者 VTE 風險評估量表,進一步指導臨床。
3.2 前瞻性診斷與篩查對早期識別 DVT 具有重要意義
SCI 患者是 DVT 的高危人群,但基于血栓形成的隱匿性,無癥狀型 DVT 極易被忽視[4]。據統計,DVT 導致的肺栓塞是 SCI 患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18]。因此,亟需充分重視 SCI 患者 DVT 的早期診斷與篩查。目前,DVT 的診斷與篩查方式多樣,包括 D-二聚體、血栓彈力圖、超聲檢查、靜脈造影等,但并非所有方式均建議常規使用。第 8~10 條證據對 DVT 的診斷與篩查進行了總結,指出不建議常規進行影像學檢查或其他有創檢查對隱匿性血栓進行識別。研究顯示,D-二聚體無創簡單,對早期 DVT 的篩查具有較高的靈敏度[35]。因此,建議使用 D-二聚體聯合臨床表現等對 SCI 患者進行 DVT 初始篩查,以早期識別、精準預防。
3.3 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有助于降低 DVT 的發生風險
對 SCI 患者 DVT 的預防需及時、足量、足療程[34]。第 11~12 條證據總結了 SCI 患者 DVT 的預防原則。研究顯示,藥物與機械預防聯合應用可顯著降低 SCI 患者的 DVT 風險[36-37]。因此,建議從入院開始聯合使用機械性 VTE 預防與藥物性預防。第 13~19 條證據匯總了藥物預防的適應證、使用時機、推薦用藥、治療持續時間以及禁忌證,推薦無禁忌證的非手術患者入院后 24 h 內進行藥物預防,手術患者止血充分后進行藥物預防。研究顯示,低分子肝素是 SCI 患者 DVT 預防的首選藥物,但其給藥劑量尚存在爭議,這與患者的個體出血風險有關[17, 21],建議臨床醫護人員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機械預防措施安全有效,但有一定的禁忌證。當患者存在藥物預防禁忌證時,需進行單獨的機械預防。第 20~31 條證據匯總了機械預防的使用時機、常用機械預防的種類及注意事項,建議 SCI 患者首選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進行機械預防[18],但使用前需檢查患者的皮膚、循環等狀況,以免出現不良后果。當患者因自身因素禁用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時,可選擇梯度壓力襪或肌肉電刺激進行替代治療,建議臨床醫護人員在使用前仔細核對,以確保抗血栓裝置正確使用。
3.4 開展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對 DVT 的防控意識
健康教育作為臨床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促進患者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建議對所有入院患者提供有關 DVT 預防的口頭或書面教育,以降低 DVT 的發生率[13, 22-23],第 32 條證據匯總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及注意事項。目前,醫護人員正在借助各類電子設備、音頻以及書面手冊等豐富健康教育的模式和內容,以指導患者有效進行各項活動,提高 DVT 預防的依從性和患者的獲益感,從而降低 DVT 的風險[38]。建議今后開發更具沉浸性、交互性的健康教育情境,以提高患者對 DVT 的防控意識。
綜上,本研究總結了 SCI 患者下肢 DVT 預防的最佳證據,最終形成風險評估、診斷篩查、預防原則、藥物預防、機械預防和健康教育 6 個層面,共 32 條證據,為 SCI 患者下肢 DVT 預防提供了一套全面科學的建議,為臨床醫護人員對 SCI 患者 DVT 的規范化預防提供了參考和循證依據。但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僅納入中英文文獻,可能存在選擇偏倚。建議各機構在證據轉化與應用時,進行綜合評估,審慎地選擇證據條目,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個體化血栓預防方案,以降低急性 SCI 患者下肢 DVT 的發生率,提高醫療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