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蔣杰, 韓鵑. 嚴重蜂蜇傷致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一例. 華西醫學, 2024, 39(11): 1826-1829. doi: 10.7507/1002-0179.20240728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病例介紹 患者,男,65 歲,因“蜂蜇傷致全身多處疼痛 1+d”于 2020 年 11 月 29 日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診與重癥醫學中心。2020 年 11 月 28 日患者在行走時不慎被群蜂蜇傷頭面部、頸后部及雙手(圖1),共約 60 余處,傷后即感疼痛,蜇傷處皮膚紅腫、發黑。立即送往當地醫院,治療過程中逐漸出現醬油色尿、少尿、顏面部及頸部腫脹、全身皮膚黏膜鞏膜黃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等,予以氣管插管及呼吸機輔助通氣、持續血液透析濾過、抗過敏、臟器保護等治療,但患者病情持續進展,于傷后第 2 天轉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入院時體格檢查(查體):體溫 36.2℃,脈搏 83 次/min,呼吸 16 次/min,血壓 13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 23 分;藥物鎮痛鎮靜狀[重癥監護疼痛觀察量表4分,Richmond 躁動-鎮靜評分-3 分,持續呼吸機輔助呼吸(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壓力支持通氣)模式,吸氧濃度 40%,壓力支持 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末正壓 8 cm H2O];頸靜脈充盈,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肺濕啰音,其余查體無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 28.81×109/L,血紅蛋白 136 g/L,血小板 32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92.3%,C 反應蛋白 79.65mg/L;凝血酶原時間 13.9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400 s;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2 795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3 100 U/L,總膽紅素 80.8 μmol/L,直接膽紅素 20.1 μmol/L,間接膽紅素 60.7 μmol/L;肌酐 194 μmol/L,尿素 8.53 mmol/L,腎小球濾過率 32.2 mL/(min·1.73m2);心肌酶譜:肌酸激酶 17 63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262.0 U/L,乳酸脫氫酶 8 664 U/L;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Ⅰ2.330 ng/mL,肌紅蛋白>4 102.0 ng/mL;胸部 CT 示雙肺彌漫性滲出伴實變(圖2);心電圖為正常心電圖(圖3a)。結合病史、輔助檢查及查體,診斷:① 蜂蜇傷(重癥),血管內溶血、橫紋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腎功能損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肝功能損害、凝血功能障礙)。② 消化道出血;入院后予以激素沖擊治療(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 500 mg、1 次/d,按照《胡蜂螫傷規范化診治中國專家共識》[1]推薦使用糖皮質激素及規范化減量,于 2020 年 12 月 6 停用)、血液凈化(血漿置換+持續血液透析濾過 48 h 1 次)、堿化尿液、臟器保護、抗感染、維持內環境穩定等對癥支持治療,患者各臟器功能逐漸恢復,于 2020 年 12 月 4 日拔出經口氣管插管,仍無尿,予持續腎替代治療。2020 年 12 月 7 日,患者突發胸悶、胸前區壓榨感,伴呼吸困難、外周血氧飽和度下降至 88%、收縮壓/舒張壓升高至 180~200/100~120 mm Hg,完善心電圖示:竇性心律,ST-T 改變(多導聯 T 波倒置)(圖3b);肌鈣蛋白I由正常升高至 3.530 ng/mL(參考值 0~0.03 ng/mL)、B 型鈉尿肽升高至 4 323 pg/mL(參考值 0~100 pg/mL);但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未見冠狀動脈痙攣及病變血管(圖4);肺部超聲可見雙肺 B 線,心臟超聲未見器質性改變;入科以來液體出入量正平衡(2 527 mL)。因患者既往無明確基礎心臟病病史,故診斷為“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行脈搏指示連續心排血量監測(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diac output, PiCCO)提示心輸出量指數 2.18 L/(min·m2),全心舒張末期容積 785 mL/m2,全身血管阻力指數 2 550 dyn·sec·cm-5·m2,左心收縮力 910 mm Hg/s,血管外肺水指數 13.5 mL/kg,肺血管通透性指數 1.8 mL/kg,中心靜脈壓 9 cm H2O。故在 PiCCO 監測指導下進行液體管理,降低心肌氧耗、逆轉心室重構等治療,動態監測肌鈣蛋白I、B 型鈉尿肽雖逐漸下降,但 PiCCO 監測仍提示左心收縮功能下降,心指數降低。追蹤心臟超聲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結果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圓鈍,室間隔近心尖部室壁變薄,可見矛盾運動;室間隔基底段運動增強,與左心室心尖部運動不同步,為 Takotsubo 心肌病特征性心臟超聲表現(圖5)。經急診與重癥醫學中心重癥監護室綜合治療 37 d,患者心電圖復查提示恢復正常、心臟超聲(圖6)恢復至傷后基線水平,尿量恢復正常,未遺留嚴重臟器功能損害。于 2021 年 1 月 15 日好轉出院。

患者入院頭面部、頸部蜇傷處皮膚,共約 60 余處(白箭)


a. 傷后第 2 天,提示正常心電圖;b. 傷后第 9 天,提示多導聯 T 波倒置(紅箭)

a~c. 分別為右冠狀動脈(白箭)、左冠狀動脈回旋支(白箭)、左冠狀動脈(白箭)血管容積彩色像;d~f. 分別為右冠狀動脈(白箭)、左冠狀動脈回旋支(白箭)、左冠狀動脈(白箭)心臟容積彩色像;g~i. 分別為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回旋支、左冠狀動脈曲面重建圖(GE AW4.7 版本)。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像均未發現病變血管

a. 心尖四腔心切面,可見左心室心尖部圓鈍(紅圈);b. 心尖四腔心切面組織多普勒,可見心尖部矛盾運動(白圈);c. 心尖四腔心切面組織多普勒(取樣容積置于前間壁二尖瓣環),可見左心室心尖部與室間隔基底段運動不同步;d. 心尖四腔心切面組織多普勒(取樣容積置于后間隔二尖瓣環),可見室間隔基底段運動增強

無異常,未見左心室心尖部圓鈍
討論 Kounis 綜合征被定義為與過敏反應/超敏反應相關的急性冠脈綜合征,研究發現哮喘[2]、蜂蜇傷[3]、藥物、食物及環境因素[4]均能誘發。但同一患者被蜂蜇傷后導致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較罕見。本文報道了 1 例群蜂蜇傷導致致命性進展性多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在臟器功能逐漸恢復的過程中,患者發生了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繼發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
Kounis 綜合征在 1991 年由 Kounis 等[5]首次提出。其表現為心臟特異性標志物肌鈣蛋白I的升高和心電圖改變,心電圖改變可為 ST 升高、ST 降低、病理性 Q 波和 T 波改變[6]。Kounis 綜合征臨床分為 3 型:Ⅰ型為一過性冠脈痙攣;Ⅱ型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各冠狀動脈分支無明顯狹窄或伴有動脈粥樣斑塊,心電圖及心肌損傷標志物異常。Ⅲ型為藥物洗脫支架內血栓形成[7]。有研究曾報道了蜂蜇傷導致的 Kounis 綜合征[3],其發病機制可能為:① 生物胺類(兒茶酚胺、乙酰膽堿等)蜂毒毒素直接導致冠脈痙攣[8];② 肽類和酶類毒素,包括組胺、蜂毒肽、神經毒素肥大細胞脫顆粒肽、膽堿酯酶、透明質酸酶等導致嚴重過敏反應和血管性水腫,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引起血栓形成和血管痙攣[5]。③ 過敏性休克引起的血壓下降,冠脈供血不足,引發惡性心血管事件。本文報道的該例患者入院時心肌損傷標志物及肌紅蛋白明顯升高,3 d 后恢復正常,復查心電圖正常,考慮蜂蜇傷所致廣泛心肌細胞損傷有好轉。但在患者傷后第 9 天,突發胸悶及胸前區不適,心電圖顯示 V3-V6 導聯 T 波倒置及肌鈣蛋白I升高,PiCCO 提示左心收縮功能下降、心輸出量指數下降,但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未見病變血管,故考慮蜂蜇傷導致的遲發性心肌損害。Jairam 等[9]曾報道 1 例蜂蜇傷致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表現為傷后 12 d 出現短暫性的心律失常,蜂毒毒素導致的遲發性免疫反應可能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有研究報道,蜂蜇傷后 3 周半仍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交感神經支配的過敏反應或為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10]。本文報道該例患者突發胸悶、胸前區壓榨感,伴呼吸困難、外周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發生在傷后第 9 天,糖皮質激素撤退的第 2 天,故定義為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這是否與糖皮質激素的撤退有關,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該例患者的心功能呈持續性、進行性下降,追蹤其心臟超聲發現,傷后第 15 天的心臟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圓鈍,室間隔近心尖部室壁變薄,可見矛盾運動,為 Takotsubo 心肌病的特征性超聲改變。Takotsubo 心肌病根據室壁運動異常的部位可分為 4 種類型:心尖型(81.7%)、心中型(14.6%)、心底型(2.2%)和局灶型(1.5%)。其中,心尖型最為常見,因此又稱為心尖球形綜合征[11-12]。心尖球形綜合征因心尖部的形態改變形似章魚而命名,是一種以左心室的短暫性局部收縮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常因強烈的情緒或軀體應激引起[13]。其臨床表現為胸痛或呼吸困難,常合并低血壓、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研究發現,炎癥細胞的活化、兒茶酚胺釋放、冠狀動脈血管痙攣、微循環障礙都可能誘發該病[14]。該例患者在疾病恢復期發生 Takotsubo 心肌病,此時未遭遇強烈的情緒或軀體應激,因此,Kounis 綜合征導致的冠狀動脈痙攣和兒茶酚胺釋放可能是該例患者發生 Takotsubo 心肌病的主要原因。根據 2022 年 Circulation 發表的 Takotsubo 心肌病診斷流程指出,心臟造影、超聲心動圖、心臟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等影像學檢查是 Takotsubo 心肌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其中心臟造影是明確診斷的金標準[15]。遺憾的是,該例患者未行左心室造影檢查。
綜上所述,群蜂蜇傷導致的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同時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罕見。蜂毒毒素的慢性釋放和遲發型炎癥反應可能是導致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的主要原因。Kounis 綜合征是否與糖皮質激素的撤退有關,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提示需根據蜂蜇傷的嚴重程度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于嚴重蜂蜇傷患者,需延長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時間,警惕遲發型臟器功能損害。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病例介紹 患者,男,65 歲,因“蜂蜇傷致全身多處疼痛 1+d”于 2020 年 11 月 29 日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診與重癥醫學中心。2020 年 11 月 28 日患者在行走時不慎被群蜂蜇傷頭面部、頸后部及雙手(圖1),共約 60 余處,傷后即感疼痛,蜇傷處皮膚紅腫、發黑。立即送往當地醫院,治療過程中逐漸出現醬油色尿、少尿、顏面部及頸部腫脹、全身皮膚黏膜鞏膜黃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等,予以氣管插管及呼吸機輔助通氣、持續血液透析濾過、抗過敏、臟器保護等治療,但患者病情持續進展,于傷后第 2 天轉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入院時體格檢查(查體):體溫 36.2℃,脈搏 83 次/min,呼吸 16 次/min,血壓 13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 23 分;藥物鎮痛鎮靜狀[重癥監護疼痛觀察量表4分,Richmond 躁動-鎮靜評分-3 分,持續呼吸機輔助呼吸(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壓力支持通氣)模式,吸氧濃度 40%,壓力支持 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末正壓 8 cm H2O];頸靜脈充盈,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肺濕啰音,其余查體無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 28.81×109/L,血紅蛋白 136 g/L,血小板 32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92.3%,C 反應蛋白 79.65mg/L;凝血酶原時間 13.9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400 s;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2 795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3 100 U/L,總膽紅素 80.8 μmol/L,直接膽紅素 20.1 μmol/L,間接膽紅素 60.7 μmol/L;肌酐 194 μmol/L,尿素 8.53 mmol/L,腎小球濾過率 32.2 mL/(min·1.73m2);心肌酶譜:肌酸激酶 17 63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262.0 U/L,乳酸脫氫酶 8 664 U/L;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Ⅰ2.330 ng/mL,肌紅蛋白>4 102.0 ng/mL;胸部 CT 示雙肺彌漫性滲出伴實變(圖2);心電圖為正常心電圖(圖3a)。結合病史、輔助檢查及查體,診斷:① 蜂蜇傷(重癥),血管內溶血、橫紋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急性腎功能損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肝功能損害、凝血功能障礙)。② 消化道出血;入院后予以激素沖擊治療(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 500 mg、1 次/d,按照《胡蜂螫傷規范化診治中國專家共識》[1]推薦使用糖皮質激素及規范化減量,于 2020 年 12 月 6 停用)、血液凈化(血漿置換+持續血液透析濾過 48 h 1 次)、堿化尿液、臟器保護、抗感染、維持內環境穩定等對癥支持治療,患者各臟器功能逐漸恢復,于 2020 年 12 月 4 日拔出經口氣管插管,仍無尿,予持續腎替代治療。2020 年 12 月 7 日,患者突發胸悶、胸前區壓榨感,伴呼吸困難、外周血氧飽和度下降至 88%、收縮壓/舒張壓升高至 180~200/100~120 mm Hg,完善心電圖示:竇性心律,ST-T 改變(多導聯 T 波倒置)(圖3b);肌鈣蛋白I由正常升高至 3.530 ng/mL(參考值 0~0.03 ng/mL)、B 型鈉尿肽升高至 4 323 pg/mL(參考值 0~100 pg/mL);但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未見冠狀動脈痙攣及病變血管(圖4);肺部超聲可見雙肺 B 線,心臟超聲未見器質性改變;入科以來液體出入量正平衡(2 527 mL)。因患者既往無明確基礎心臟病病史,故診斷為“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行脈搏指示連續心排血量監測(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diac output, PiCCO)提示心輸出量指數 2.18 L/(min·m2),全心舒張末期容積 785 mL/m2,全身血管阻力指數 2 550 dyn·sec·cm-5·m2,左心收縮力 910 mm Hg/s,血管外肺水指數 13.5 mL/kg,肺血管通透性指數 1.8 mL/kg,中心靜脈壓 9 cm H2O。故在 PiCCO 監測指導下進行液體管理,降低心肌氧耗、逆轉心室重構等治療,動態監測肌鈣蛋白I、B 型鈉尿肽雖逐漸下降,但 PiCCO 監測仍提示左心收縮功能下降,心指數降低。追蹤心臟超聲至 2020 年 12 月 14 日,結果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圓鈍,室間隔近心尖部室壁變薄,可見矛盾運動;室間隔基底段運動增強,與左心室心尖部運動不同步,為 Takotsubo 心肌病特征性心臟超聲表現(圖5)。經急診與重癥醫學中心重癥監護室綜合治療 37 d,患者心電圖復查提示恢復正常、心臟超聲(圖6)恢復至傷后基線水平,尿量恢復正常,未遺留嚴重臟器功能損害。于 2021 年 1 月 15 日好轉出院。

患者入院頭面部、頸部蜇傷處皮膚,共約 60 余處(白箭)


a. 傷后第 2 天,提示正常心電圖;b. 傷后第 9 天,提示多導聯 T 波倒置(紅箭)

a~c. 分別為右冠狀動脈(白箭)、左冠狀動脈回旋支(白箭)、左冠狀動脈(白箭)血管容積彩色像;d~f. 分別為右冠狀動脈(白箭)、左冠狀動脈回旋支(白箭)、左冠狀動脈(白箭)心臟容積彩色像;g~i. 分別為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回旋支、左冠狀動脈曲面重建圖(GE AW4.7 版本)。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像均未發現病變血管

a. 心尖四腔心切面,可見左心室心尖部圓鈍(紅圈);b. 心尖四腔心切面組織多普勒,可見心尖部矛盾運動(白圈);c. 心尖四腔心切面組織多普勒(取樣容積置于前間壁二尖瓣環),可見左心室心尖部與室間隔基底段運動不同步;d. 心尖四腔心切面組織多普勒(取樣容積置于后間隔二尖瓣環),可見室間隔基底段運動增強

無異常,未見左心室心尖部圓鈍
討論 Kounis 綜合征被定義為與過敏反應/超敏反應相關的急性冠脈綜合征,研究發現哮喘[2]、蜂蜇傷[3]、藥物、食物及環境因素[4]均能誘發。但同一患者被蜂蜇傷后導致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較罕見。本文報道了 1 例群蜂蜇傷導致致命性進展性多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在臟器功能逐漸恢復的過程中,患者發生了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繼發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
Kounis 綜合征在 1991 年由 Kounis 等[5]首次提出。其表現為心臟特異性標志物肌鈣蛋白I的升高和心電圖改變,心電圖改變可為 ST 升高、ST 降低、病理性 Q 波和 T 波改變[6]。Kounis 綜合征臨床分為 3 型:Ⅰ型為一過性冠脈痙攣;Ⅱ型既往有冠心病病史,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各冠狀動脈分支無明顯狹窄或伴有動脈粥樣斑塊,心電圖及心肌損傷標志物異常。Ⅲ型為藥物洗脫支架內血栓形成[7]。有研究曾報道了蜂蜇傷導致的 Kounis 綜合征[3],其發病機制可能為:① 生物胺類(兒茶酚胺、乙酰膽堿等)蜂毒毒素直接導致冠脈痙攣[8];② 肽類和酶類毒素,包括組胺、蜂毒肽、神經毒素肥大細胞脫顆粒肽、膽堿酯酶、透明質酸酶等導致嚴重過敏反應和血管性水腫,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引起血栓形成和血管痙攣[5]。③ 過敏性休克引起的血壓下降,冠脈供血不足,引發惡性心血管事件。本文報道的該例患者入院時心肌損傷標志物及肌紅蛋白明顯升高,3 d 后恢復正常,復查心電圖正常,考慮蜂蜇傷所致廣泛心肌細胞損傷有好轉。但在患者傷后第 9 天,突發胸悶及胸前區不適,心電圖顯示 V3-V6 導聯 T 波倒置及肌鈣蛋白I升高,PiCCO 提示左心收縮功能下降、心輸出量指數下降,但冠狀動脈 CT 血管造影未見病變血管,故考慮蜂蜇傷導致的遲發性心肌損害。Jairam 等[9]曾報道 1 例蜂蜇傷致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表現為傷后 12 d 出現短暫性的心律失常,蜂毒毒素導致的遲發性免疫反應可能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有研究報道,蜂蜇傷后 3 周半仍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交感神經支配的過敏反應或為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10]。本文報道該例患者突發胸悶、胸前區壓榨感,伴呼吸困難、外周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發生在傷后第 9 天,糖皮質激素撤退的第 2 天,故定義為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這是否與糖皮質激素的撤退有關,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該例患者的心功能呈持續性、進行性下降,追蹤其心臟超聲發現,傷后第 15 天的心臟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圓鈍,室間隔近心尖部室壁變薄,可見矛盾運動,為 Takotsubo 心肌病的特征性超聲改變。Takotsubo 心肌病根據室壁運動異常的部位可分為 4 種類型:心尖型(81.7%)、心中型(14.6%)、心底型(2.2%)和局灶型(1.5%)。其中,心尖型最為常見,因此又稱為心尖球形綜合征[11-12]。心尖球形綜合征因心尖部的形態改變形似章魚而命名,是一種以左心室的短暫性局部收縮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常因強烈的情緒或軀體應激引起[13]。其臨床表現為胸痛或呼吸困難,常合并低血壓、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研究發現,炎癥細胞的活化、兒茶酚胺釋放、冠狀動脈血管痙攣、微循環障礙都可能誘發該病[14]。該例患者在疾病恢復期發生 Takotsubo 心肌病,此時未遭遇強烈的情緒或軀體應激,因此,Kounis 綜合征導致的冠狀動脈痙攣和兒茶酚胺釋放可能是該例患者發生 Takotsubo 心肌病的主要原因。根據 2022 年 Circulation 發表的 Takotsubo 心肌病診斷流程指出,心臟造影、超聲心動圖、心臟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等影像學檢查是 Takotsubo 心肌病的重要檢查手段,其中心臟造影是明確診斷的金標準[15]。遺憾的是,該例患者未行左心室造影檢查。
綜上所述,群蜂蜇傷導致的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同時合并 Takotsubo 心肌病罕見。蜂毒毒素的慢性釋放和遲發型炎癥反應可能是導致遲發型 Kounis 綜合征的主要原因。Kounis 綜合征是否與糖皮質激素的撤退有關,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提示需根據蜂蜇傷的嚴重程度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于嚴重蜂蜇傷患者,需延長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時間,警惕遲發型臟器功能損害。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