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解讀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檢查技術中國專家共識》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規范化評估中國專家共識》的核心內容,詳細闡述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術前及術后 CT 檢查的技術要點,包括患者準備、數據采集、圖像重建、對比劑使用策略等。同時,對 TAVR 相關 CT 規范化評估的關鍵環節進行了深入解讀,涵蓋主動脈根部解剖結構、心臟形態、冠狀動脈、手術入路等方面的評估,強調了上述共識對規范 TAVR 相關 CT 檢查、提高診療質量、推動中國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發展的重要意義。
引用本文: 姚晶, 宋光遠.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檢查技術與規范化評估中國專家共識解讀. 華西醫學, 2024, 39(9): 1361-1365. doi: 10.7507/1002-0179.202408175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華西醫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已成為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一線治療手段。自 2002 年以來,TAVR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通過多項大型、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以及臨床注冊研究得到了廣泛驗證,其適應證逐步擴展到中、低風險患者[1-2]。影像學評估(尤其是 CT 檢查)已成為 TAVR 術前評估和手術規劃的“金標準”,準確的影像學評估對于手術策略的制定至關重要[3]。為了規范 TAVR 相關 CT 檢查方案,促進 TAVR 在我國的規范化和快速發展,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心血管學組、國家心血管病專業質控中心心血管影像質控專家工作組、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血管影像專業委員會共同制定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檢查技術中國專家共識》[4]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規范化評估中國專家共識》[5]。本文將對這 2 篇專家共識的核心觀點進行總結和解釋。
1 TAVR 相關 CT 檢查技術
1.1 患者準備
TAVR 術前 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檢查需作好充分準備,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及排除相應禁忌證[6-7]。接受檢查前,需詳細詢問患者相關病史和檢查禁忌證,并簽署 CT 檢查及碘對比劑使用知情同意書。禁忌證包括碘對比劑相關的相對禁忌證和電離輻射相關的相對禁忌證,如孕婦。檢查前準備包括避免進食、避免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適當水化和進行健康宣教等。
1.2 數據采集與圖像重建
設備要求 64 排及以上 CT 掃描儀。掃描內容包括心電門控非增強 CT 掃描、心電門控全期相 CTA 掃描、大范圍非心電門控螺旋 CTA 掃描。TAVR 術前檢查主動脈 CTA 掃描范圍需要包括頸動脈、全主動脈、髂動脈及股動脈上段。
屏氣訓練和全期相心電門控技術可以顯著減少運動偽影,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和準確性。患者應進行呼吸屏氣訓練,以減少呼吸偽影。掃描應在吸氣末屏氣時進行,采用全期相心電門控技術,確保捕捉到清晰的心臟和血管影像。為了減少電離輻射,在進行頸動脈、全主動脈、髂動脈及股動脈掃描時,建議采用螺旋掃描,無需心電門控[8]。同時,大螺距掃描有利于減少碘對比劑用量和輻射劑量。如果 CT 設備無法在 1 次增強過程中完成主動脈根部和心臟的心電門控掃描以及全主動脈大范圍螺旋掃描,可依次分別進行 2 次增強掃描[9-10]。
根據不同設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掃描策略,可以優化檢查流程,提高檢查效率,并確保獲取高質量的影像數據。對于第 1 代雙源 CT 及 64 排 CT 設備,通過分次掃描依次獲得數據。寬探測器 CT 掃描設備可以在 1 次對比劑注射后完成所有檢查[11]。采用支持大螺距掃描的雙源 CT 時,先進行非增強 CT 掃描和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然后進行大螺距螺旋掃描。
1.3 對比劑注射策略及掃描延遲觸發時間
對比劑的使用策略和掃描時間的精確控制對于獲得高質量的增強圖像至關重要。個體化的注射策略和科學的延遲觸發方法可以確保圖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12]。根據對比劑濃度、設備掃描速度、患者靜脈條件、體重和心腎功能調整注射流率及總量,確保增強后升主動脈內平均 CT 值高于 250 HU(亨氏單位)[5]。采用對比劑團注測試法或追蹤法確定掃描延遲觸發時間,確保在對比劑最適合的狀態下進行掃描。
1.4 腎功能不全患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檢查方案
對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盡量減少對比劑使用,采用低劑量掃描方案,并盡量使用等滲對比劑[13]。對于腎功能輕中度降低的患者即估算腎小球濾過率≥30 mL/(min·1.73 m2)的患者,檢查前無需常規水化。當估算腎小球濾過率<30 mL/(min·1.73 m2)時,推薦檢查前常規予以補液[14]。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接受 CT 檢查時,需根據心功能狀態進行評估和監測,確保檢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于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Ⅲ級及以下的患者,可常規進行術前 CTA 檢查[15-17]。對于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Ⅳ級的患者,建議在抗心力衰竭治療穩定后再進行檢查[18]。在進行 CTA 檢查時,需嚴密監測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狀態,防止出現低血壓、循環崩潰等情況。
1.5 輻射劑量控制
通過優化掃描參數和使用先進的圖像重建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輻射暴露,同時確保圖像質量。可根據患者的體重和體型,調整管電壓和管電流,降低輻射劑量。可以應用迭代重建算法或 AI 重建技術,進一步減少輻射劑量,提高圖像質量[12]。
1.6 圖像重建
高分辨率和多期圖像重建可以提供詳細的解剖結構信息,便于術前評估和手術計劃。TAVR 術前 CTA 圖像重建要求層厚為亞毫米級,推薦采用迭代算法或 AI 算法進行圖像重建。主動脈根部和心臟要求全期相重建,建議 10% R-R 間期或以 50 ms 為間隔進行圖像重建[19]。
檢查過程中需要盡量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盡量選擇較低的管電壓及管電流,應用迭代重建算法或 AI 重建技術,并減少對比劑用量。
1.7 圖像質量評價與質量控制
檢查過程中每一步均需經過訓練的放射科及臨床醫護人員進行監督和陪護,以確保獲得高質量的檢查結果。掃描結束后需立刻瀏覽 CT 圖像,評價圖像質量和掃描完整度,如圖像質量或完整度不足以滿足 TAVR 術前規劃的相關評估要求,則需要進行第 2 次檢查或補充掃描。
1.8 術后 CT 檢查方案
術后 CT 評估是觀察 TAVR 瓣膜功能及其手術并發癥的重要檢查[20],對于有臨床癥狀和/或超聲發現瓣膜流速壓差異常的患者,建議及時進行主動脈根部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對于無癥狀且超聲無特殊異常的患者,建議根據臨床具體情況于術后半年內行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TAVR 術后 CTA 檢查應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患者依從性于術后半年內行包括升主動脈、主動脈根部和心臟的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為了保證 TAVR 術后對瓣架、瓣葉、主動脈根部及冠狀動脈(冠脈)的全面評估及其準確度,必須使用心電門控進行掃描,應包括全期相心電門控數據,以便消除運動偽影,對瓣架狀況、瓣葉運動及血栓等方面進行準確評價[21]。Z 軸范圍應覆蓋部分升主動脈、主動脈根部及整個心臟,即氣管隆突處至心臟下緣,余掃描方案同術前主動脈根部評價掃描方案。
1.9 術后 CT 圖像質量評價與質量控制
同術前圖像評價標準,如圖像質量無法滿足術后評估要求,需擇期進行第 2 次檢查。
2 TAVR 相關 CT 規范化評估
2.1 主動脈根部解剖結構評估
準確評估主動脈根部的解剖結構是 TAVR 術前評估的關鍵環節。通過 CT 影像可以詳細測量主動脈瓣環直徑、主動脈瓣葉解剖、主動脈竇及竇管交界處徑線和升主動脈徑線等重要參數[22-23],這些信息直接影響人工瓣膜的選擇和手術的成功率。多平面重建技術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測量主動脈根部,提供全面的解剖學信息。上述測量參數用于指導選擇適當的人工瓣膜尺寸和制定手術策略。具體評估內容包括主動脈瓣環直徑、主動脈瓣葉的形態、數目、大小、位置,以及瓣葉、交界區瓣環鈣化的形態和程度、主動脈竇直徑、竇間距、升主動脈直徑等。測量方法為通過多平面重建技術,對主動脈根部進行精確測量。
2.2 心臟形態及結構評估
心臟形態和結構的評估對于 TAVR 術前評估非常重要。通過 CT 影像可以詳細評估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心肌結構的檢查有助于識別潛在的心臟病變,制定更全面的手術方案,包括左心室和左心房的大小和功能、右心室和右心房以及心肌結構的評估,即觀察心肌是否有異常,如肥厚、纖維化或其他病變。
2.3 冠脈開口和冠脈病變評估
冠脈的開口位置和高度是制定 TAVR 手術策略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24]。CT 影像可以準確測量冠脈開口的位置和高度,評估其與主動脈瓣環的關系,從而預測手術過程中可能的冠脈阻塞風險,幫助制定術中防范措施,確保手術的安全性。
評估內容主要包括 2 個方面:① 評估冠脈開口位置和高度:了解冠脈開口相對于主動脈瓣環的位置,以及瓣葉長度對冠脈風險的影響;② 評估冠脈病變:檢測冠脈是否存在狹窄或阻塞,指導制定手術策略。
2.4 手術入路評估
CT 影像可以詳細顯示從主動脈到股動脈的血管路徑情況,評估血管的直徑、彎曲/狹窄程度、鈣化情況及存在的合并癥等。對于無法通過股動脈進行手術的患者,還需要評估其他入路的可行性,如鎖骨下動脈和頸動脈。全面的評估有助于選擇最佳的手術入路,降低手術風險。評估血管路徑的范圍包括從主動脈至股動脈的路徑,以及其他可能的入路,如鎖骨下動脈、頸動脈、升主動脈、腔靜脈等[25-26]。
2.5 投照角度
為術者提供最佳的投照角度可以提高手術的準確性和效率。CT 檢查過程中發現的任何異常情況,如其他心血管疾病或解剖結構異常,均應在報告中體現,以便術者在手術中能夠全面考慮所有可能的因素。綜合評估主動脈瓣及其周圍結構,可以確保術前準備的全面和準確。
應根據術者的手術習慣和需求,提供最佳的投照角度,TAVR 術前常用投照角度的 CT 模擬圖像包括右竇中心位、左右竇重合位、右無竇重合位及雙竇展開位 CT 圖像。
2.6 術后 CT 評估
通過 CT 影像,可以詳細評估 TAVR 術后人工瓣膜的功能和位置,監測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亞臨床血栓形成、血管損傷等[27]。對于無癥狀且超聲無異常的患者,術后半年內進行隨訪 CT 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問題,提高遠期治療效果。
3 結語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檢查技術中國專家共識》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規范化評估中國專家共識》這 2 篇共識是在廣泛征求和吸取國內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的,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經過多輪討論和修訂而形成,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適用性,具有重要的臨床、學術和實施意義。通過制定詳細的 CT 檢查技術和評估標準,這 2 篇共識為全國各級醫院的放射科和心內科醫師提供了統一的操作指南,規范了 TAVR 術前和術后 CT 檢查的流程和技術細節,有利于提升整體醫療水平。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評估方法有助于提高 TAVR 手術的診療質量,確保每一例手術都能按照最佳實踐進行,從而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這 2 篇共識不僅規范了 TAVR 術前及術后的 CT 檢查和評估,對提升中國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的整體水平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優化我國的醫療人才培養,加強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技術和管理水平,推動我國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的科研發展和技術創新,為提升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作出了貢獻。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已成為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一線治療手段。自 2002 年以來,TAVR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通過多項大型、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以及臨床注冊研究得到了廣泛驗證,其適應證逐步擴展到中、低風險患者[1-2]。影像學評估(尤其是 CT 檢查)已成為 TAVR 術前評估和手術規劃的“金標準”,準確的影像學評估對于手術策略的制定至關重要[3]。為了規范 TAVR 相關 CT 檢查方案,促進 TAVR 在我國的規范化和快速發展,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心血管學組、國家心血管病專業質控中心心血管影像質控專家工作組、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血管影像專業委員會共同制定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檢查技術中國專家共識》[4]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規范化評估中國專家共識》[5]。本文將對這 2 篇專家共識的核心觀點進行總結和解釋。
1 TAVR 相關 CT 檢查技術
1.1 患者準備
TAVR 術前 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檢查需作好充分準備,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及排除相應禁忌證[6-7]。接受檢查前,需詳細詢問患者相關病史和檢查禁忌證,并簽署 CT 檢查及碘對比劑使用知情同意書。禁忌證包括碘對比劑相關的相對禁忌證和電離輻射相關的相對禁忌證,如孕婦。檢查前準備包括避免進食、避免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適當水化和進行健康宣教等。
1.2 數據采集與圖像重建
設備要求 64 排及以上 CT 掃描儀。掃描內容包括心電門控非增強 CT 掃描、心電門控全期相 CTA 掃描、大范圍非心電門控螺旋 CTA 掃描。TAVR 術前檢查主動脈 CTA 掃描范圍需要包括頸動脈、全主動脈、髂動脈及股動脈上段。
屏氣訓練和全期相心電門控技術可以顯著減少運動偽影,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和準確性。患者應進行呼吸屏氣訓練,以減少呼吸偽影。掃描應在吸氣末屏氣時進行,采用全期相心電門控技術,確保捕捉到清晰的心臟和血管影像。為了減少電離輻射,在進行頸動脈、全主動脈、髂動脈及股動脈掃描時,建議采用螺旋掃描,無需心電門控[8]。同時,大螺距掃描有利于減少碘對比劑用量和輻射劑量。如果 CT 設備無法在 1 次增強過程中完成主動脈根部和心臟的心電門控掃描以及全主動脈大范圍螺旋掃描,可依次分別進行 2 次增強掃描[9-10]。
根據不同設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掃描策略,可以優化檢查流程,提高檢查效率,并確保獲取高質量的影像數據。對于第 1 代雙源 CT 及 64 排 CT 設備,通過分次掃描依次獲得數據。寬探測器 CT 掃描設備可以在 1 次對比劑注射后完成所有檢查[11]。采用支持大螺距掃描的雙源 CT 時,先進行非增強 CT 掃描和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然后進行大螺距螺旋掃描。
1.3 對比劑注射策略及掃描延遲觸發時間
對比劑的使用策略和掃描時間的精確控制對于獲得高質量的增強圖像至關重要。個體化的注射策略和科學的延遲觸發方法可以確保圖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12]。根據對比劑濃度、設備掃描速度、患者靜脈條件、體重和心腎功能調整注射流率及總量,確保增強后升主動脈內平均 CT 值高于 250 HU(亨氏單位)[5]。采用對比劑團注測試法或追蹤法確定掃描延遲觸發時間,確保在對比劑最適合的狀態下進行掃描。
1.4 腎功能不全患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檢查方案
對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盡量減少對比劑使用,采用低劑量掃描方案,并盡量使用等滲對比劑[13]。對于腎功能輕中度降低的患者即估算腎小球濾過率≥30 mL/(min·1.73 m2)的患者,檢查前無需常規水化。當估算腎小球濾過率<30 mL/(min·1.73 m2)時,推薦檢查前常規予以補液[14]。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接受 CT 檢查時,需根據心功能狀態進行評估和監測,確保檢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于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Ⅲ級及以下的患者,可常規進行術前 CTA 檢查[15-17]。對于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Ⅳ級的患者,建議在抗心力衰竭治療穩定后再進行檢查[18]。在進行 CTA 檢查時,需嚴密監測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狀態,防止出現低血壓、循環崩潰等情況。
1.5 輻射劑量控制
通過優化掃描參數和使用先進的圖像重建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輻射暴露,同時確保圖像質量。可根據患者的體重和體型,調整管電壓和管電流,降低輻射劑量。可以應用迭代重建算法或 AI 重建技術,進一步減少輻射劑量,提高圖像質量[12]。
1.6 圖像重建
高分辨率和多期圖像重建可以提供詳細的解剖結構信息,便于術前評估和手術計劃。TAVR 術前 CTA 圖像重建要求層厚為亞毫米級,推薦采用迭代算法或 AI 算法進行圖像重建。主動脈根部和心臟要求全期相重建,建議 10% R-R 間期或以 50 ms 為間隔進行圖像重建[19]。
檢查過程中需要盡量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盡量選擇較低的管電壓及管電流,應用迭代重建算法或 AI 重建技術,并減少對比劑用量。
1.7 圖像質量評價與質量控制
檢查過程中每一步均需經過訓練的放射科及臨床醫護人員進行監督和陪護,以確保獲得高質量的檢查結果。掃描結束后需立刻瀏覽 CT 圖像,評價圖像質量和掃描完整度,如圖像質量或完整度不足以滿足 TAVR 術前規劃的相關評估要求,則需要進行第 2 次檢查或補充掃描。
1.8 術后 CT 檢查方案
術后 CT 評估是觀察 TAVR 瓣膜功能及其手術并發癥的重要檢查[20],對于有臨床癥狀和/或超聲發現瓣膜流速壓差異常的患者,建議及時進行主動脈根部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對于無癥狀且超聲無特殊異常的患者,建議根據臨床具體情況于術后半年內行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TAVR 術后 CTA 檢查應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患者依從性于術后半年內行包括升主動脈、主動脈根部和心臟的全期相心電門控 CTA 掃描。為了保證 TAVR 術后對瓣架、瓣葉、主動脈根部及冠狀動脈(冠脈)的全面評估及其準確度,必須使用心電門控進行掃描,應包括全期相心電門控數據,以便消除運動偽影,對瓣架狀況、瓣葉運動及血栓等方面進行準確評價[21]。Z 軸范圍應覆蓋部分升主動脈、主動脈根部及整個心臟,即氣管隆突處至心臟下緣,余掃描方案同術前主動脈根部評價掃描方案。
1.9 術后 CT 圖像質量評價與質量控制
同術前圖像評價標準,如圖像質量無法滿足術后評估要求,需擇期進行第 2 次檢查。
2 TAVR 相關 CT 規范化評估
2.1 主動脈根部解剖結構評估
準確評估主動脈根部的解剖結構是 TAVR 術前評估的關鍵環節。通過 CT 影像可以詳細測量主動脈瓣環直徑、主動脈瓣葉解剖、主動脈竇及竇管交界處徑線和升主動脈徑線等重要參數[22-23],這些信息直接影響人工瓣膜的選擇和手術的成功率。多平面重建技術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測量主動脈根部,提供全面的解剖學信息。上述測量參數用于指導選擇適當的人工瓣膜尺寸和制定手術策略。具體評估內容包括主動脈瓣環直徑、主動脈瓣葉的形態、數目、大小、位置,以及瓣葉、交界區瓣環鈣化的形態和程度、主動脈竇直徑、竇間距、升主動脈直徑等。測量方法為通過多平面重建技術,對主動脈根部進行精確測量。
2.2 心臟形態及結構評估
心臟形態和結構的評估對于 TAVR 術前評估非常重要。通過 CT 影像可以詳細評估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大小和功能。心肌結構的檢查有助于識別潛在的心臟病變,制定更全面的手術方案,包括左心室和左心房的大小和功能、右心室和右心房以及心肌結構的評估,即觀察心肌是否有異常,如肥厚、纖維化或其他病變。
2.3 冠脈開口和冠脈病變評估
冠脈的開口位置和高度是制定 TAVR 手術策略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24]。CT 影像可以準確測量冠脈開口的位置和高度,評估其與主動脈瓣環的關系,從而預測手術過程中可能的冠脈阻塞風險,幫助制定術中防范措施,確保手術的安全性。
評估內容主要包括 2 個方面:① 評估冠脈開口位置和高度:了解冠脈開口相對于主動脈瓣環的位置,以及瓣葉長度對冠脈風險的影響;② 評估冠脈病變:檢測冠脈是否存在狹窄或阻塞,指導制定手術策略。
2.4 手術入路評估
CT 影像可以詳細顯示從主動脈到股動脈的血管路徑情況,評估血管的直徑、彎曲/狹窄程度、鈣化情況及存在的合并癥等。對于無法通過股動脈進行手術的患者,還需要評估其他入路的可行性,如鎖骨下動脈和頸動脈。全面的評估有助于選擇最佳的手術入路,降低手術風險。評估血管路徑的范圍包括從主動脈至股動脈的路徑,以及其他可能的入路,如鎖骨下動脈、頸動脈、升主動脈、腔靜脈等[25-26]。
2.5 投照角度
為術者提供最佳的投照角度可以提高手術的準確性和效率。CT 檢查過程中發現的任何異常情況,如其他心血管疾病或解剖結構異常,均應在報告中體現,以便術者在手術中能夠全面考慮所有可能的因素。綜合評估主動脈瓣及其周圍結構,可以確保術前準備的全面和準確。
應根據術者的手術習慣和需求,提供最佳的投照角度,TAVR 術前常用投照角度的 CT 模擬圖像包括右竇中心位、左右竇重合位、右無竇重合位及雙竇展開位 CT 圖像。
2.6 術后 CT 評估
通過 CT 影像,可以詳細評估 TAVR 術后人工瓣膜的功能和位置,監測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亞臨床血栓形成、血管損傷等[27]。對于無癥狀且超聲無異常的患者,術后半年內進行隨訪 CT 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問題,提高遠期治療效果。
3 結語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檢查技術中國專家共識》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CT 規范化評估中國專家共識》這 2 篇共識是在廣泛征求和吸取國內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的,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經過多輪討論和修訂而形成,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適用性,具有重要的臨床、學術和實施意義。通過制定詳細的 CT 檢查技術和評估標準,這 2 篇共識為全國各級醫院的放射科和心內科醫師提供了統一的操作指南,規范了 TAVR 術前和術后 CT 檢查的流程和技術細節,有利于提升整體醫療水平。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評估方法有助于提高 TAVR 手術的診療質量,確保每一例手術都能按照最佳實踐進行,從而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這 2 篇共識不僅規范了 TAVR 術前及術后的 CT 檢查和評估,對提升中國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的整體水平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優化我國的醫療人才培養,加強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技術和管理水平,推動我國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的科研發展和技術創新,為提升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作出了貢獻。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