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龍飛 1 , 林天燁 2,3 , 何敏聰 2,3 , 何曉銘 2,3 , 詹芝瑋 1 , 陸舜 1 , 曾子俊 1 , 林錕 1 , 田佳慶 1 , 侯文淵 1 , 魏騰飛 1 , 魏秋實 2,3,4
  • 1.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州 510405);
  • 2. 廣東省中醫骨傷研究院(廣州 510378);
  • 3.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中心(廣州 510378);
  • 4. 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骨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州 51037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脛骨平臺下低密度區骨量及體積對下肢力線的影響,為臨床上脛骨平臺下骨量減少的膝關節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預防下肢力線內移合并膝關節內翻提供力學證據。 方法 選取1名健康成人為研究對象,獲取其X線片和CT影像數據并導入Mimics 21.0軟件,重建完整膝關節模型及3個體積相等、形態不同的脛骨平臺下低密度區模型,導入Solidworks 2023軟件中進行模型裝配、驗證。分別構建脛骨平臺下低密度區骨量減少22%、33%、44%、55%、66%的5個KOA有限元模型及骨量減少66%的低密度區模型等比例縮放81%、90%、100%、110%、121%的5個KOA有限元模型。根據生理狀態下人體下肢負荷情況,脛、腓骨遠端設置完全固定,在股骨頭表面主要負重區施加沿下肢力線方向、大小為1 860 N的軸向壓強載荷,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baqus 2022計算分析脛骨平臺內側最大應力及脛骨皮質骨、松質骨最大位移,進而預測下肢力線改變趨勢。 結果 構建的KOA模型符合下肢正常解剖結構。在相同邊界條件、相同載荷情況下,隨著脛骨平臺下低密度區骨量逐漸減少,以及脛骨平臺下低密度區體積逐漸增大,脛骨內側平臺最大應力及脛骨皮質骨、松質骨最大位移均隨之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脛骨平臺下出現低密度區提示膝內翻及下肢力線內移可能性增加,且低密度區體積和骨量減少程度是關鍵促發因素,可指導臨床醫生提前預防,避免膝內翻發生。

引用本文: 韓龍飛, 林天燁, 何敏聰, 何曉銘, 詹芝瑋, 陸舜, 曾子俊, 林錕, 田佳慶, 侯文淵, 魏騰飛, 魏秋實. 脛骨平臺下低密度區骨量及體積對下肢力線影響的有限元分析.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6): 734-741. doi: 10.7507/1002-1892.20231202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髕上入路和髕旁內側入路髓內釘固定治療脛骨多段骨折的療效比較
  • 下一篇

    外側合頁骨折對踝上截骨術早期療效的影響及危險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