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閆挺, 曾俊, 林旭, 胡海剛, 吳超. 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結合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合并神經損傷的腰椎爆裂骨折.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3): 331-336. doi: 10.7507/1002-1892.20240104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見脊柱損傷類型,多為高能量損傷所致,約30% 患者伴有神經損傷,椎管內骨塊占位是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1]。此類骨折患者宜早期手術,恢復脊柱序列及椎管形態同時解除神經壓迫,為神經功能恢復創造條件[2]。傳統前路手術、后路手術及前后聯合手術均能有效解除神經壓迫,但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會進一步加重對脊柱正常結構的損傷[3]。隨著手術技術及醫療器械的發展,脊柱手術逐漸微創化。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能有效減少椎旁肌肉損傷,已廣泛應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療。但傷椎椎管減壓的微創化仍處于探索階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結合通道、顯微鏡輔助減壓均無法完全避免后方韌帶復合體的醫源性損傷 [4-5]。單通道內鏡技術輔助下椎管減壓雖能減少后方韌帶復合體的醫源性損傷,但由于通道及器械限制,減壓風險高,學習曲線陡峭[6]。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術是一種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內鏡技術,臨床應用顯示其能有效保護脊柱正常結構,并取得良好療效[7]。目前,關于UBE技術在腰椎爆裂骨折中的應用報道極少。2021年6月—2022年12月,我們采用UBE技術輔助椎管減壓結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撐開復位內固定治療10例合并神經損傷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取得滿意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年齡18~60歲;② 有明確外傷史;③ 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單節段腰椎爆裂骨折;④ 椎管占位明顯,合并神經損傷,需手術減壓;⑤ 傷后2周內手術。排除標準:① 骨質疏松骨折或病理性骨折;② 合并胸腰椎畸形;③ 存在手術禁忌證;④ 影像或隨訪資料不全。
本組男7例,女3例;年齡21~57歲,平均43.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例,高處墜落傷7例。骨折節段:L1 2例,L2 4例,L3 3例,L4 1例。AO分型:A3型7例,A4型3例。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分級:C級4例,D級6例。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ASIA評分以及傷椎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Cobb角見表1。骨折至手術時間2~5 d,平均3.3 d。



1.2 手術方法
手術均由具有高級職稱醫師完成。首先,根據術前CT圖像選擇減壓側別及減壓水平,將癥狀嚴重或骨折塊突入椎管程度嚴重一側作為內鏡手術側;若骨塊突入居中央,則選取左側減壓,根據椎管狹窄平面選取減壓中心。患者全身麻醉后,C臂X線機攝標準脊柱正側位X線片,確定手術節段。調整手術臺至骨折椎體與地面垂直,標記傷椎及其上、下椎體椎弓根體表投影。于傷椎上終板水平處畫一條水平線,與椎弓根內緣連線相交,并在此交點上、下1.5 cm處作皮膚切口標記。
參照文獻 [8] 報道的經皮椎弓根螺釘植入方法,經傷椎及其上、下椎體非減壓側椎弓根植入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選取合適連接棒進行復位固定,恢復傷椎高度。連接內鏡系統,根據切口標記建立觀察通道與操作通道,保持出水通暢。通過操作通道進行射頻消融周圍軟組織并止血。清晰顯露椎板、椎板間隙、黃韌帶、小關節內緣等解剖結構,使用高速磨鉆磨除同側上椎板,椎板開窗區域應覆蓋術前影像圖片顯示的椎管內骨塊突入區域。逐層切除黃韌帶,暴露硬膜囊和神經根;用高速磨鉆或椎板咬骨鉗去除關節突內側緣,擴大硬膜囊外側間隙,探查椎管內突出骨塊情況。將復位器放置于硬膜囊與突出骨塊之間,直視下復位突出骨塊,同時取出小的游離骨塊或破裂突出的髓核。神經探子探查椎管內無臺階感及神經松弛,提示骨折復位及神經減壓滿意。最后,植入減壓側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棒并固定。C臂X線機透視明確所有椎弓根螺釘位置良好,骨折椎體復位滿意。見圖1。

a. 椎板與黃韌帶連接處解剖結構;b. 磨除部分椎板;c. 神經探子探查椎管內骨塊;d. 復位器復位椎管內骨塊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endoscopic operationa.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lamina and ligamentum flavum; b. Part of the lamina was removed; c. The bone fragment in spinal canal was explored by a nerve probe; d. The bone fragment in spinal canal was reduced with a replacer
1.3 術后處理
術后第1天患者開始主動下肢功能鍛煉;1周后可佩戴支具坐立,并根據下肢肌力情況決定下床活動時間,術后3個月內下地活動時均需佩戴胸腰椎支具;3個月后恢復正常活動。
1.4 療效評價指標
記錄總手術時間(作皮膚切口開始至關閉切口為止)、鏡下手術時間(建立通道至鏡下減壓完成)、手術并發癥(硬膜囊、神經根及血管損傷)發生情況。術前、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采用VAS評分、ASIA分級評價臨床療效,其中ASIA A~E級對應賦值1~5分進行統計分析。術前、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于正側位X線片測量Cobb角(傷椎上位椎體上終板與下位椎體下終板延長線夾角)、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前緣高度/上、下相鄰椎體前緣高度均值×100%),于三維CT軸位圖像測量椎管侵占率(骨塊侵入椎管的最大正中矢狀徑/上、下位相鄰椎體椎弓根高度中點水平正中矢狀徑均值×100%);同時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記錄愈合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方法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若不滿足球形檢驗,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進行校正,不同時間點間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法;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本組10例均在鏡下完成減壓及椎管內骨塊復位。總手術時間90~150 min,平均119 min;鏡下手術時間35~55 min,平均46 min。術中無硬膜囊、神經根及血管損傷等并發癥發生。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28個月,平均18.7個月。術后2周8例患者可佩戴支具下地活動,其余2例分別于術后1、3個月下地活動。術后各時間點VAS評分均較術前降低,末次隨訪時較術后1周進一步改善,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時6例患者神經功能完全恢復,末次隨訪時8例患者已完全恢復,其中ASIA D級2例、E級8例;術后ASIA評分均較術前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X線片復查示傷椎局部后凸畸形改善,椎體高度恢復且隨訪期間無明顯丟失;CT示椎管容積恢復,突出的骨塊基本復位,椎弓根螺釘位置良好,關節突關節保留。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4~8個月,平均5.9個月;隨訪期間均無內固定物松動、斷裂及內固定失效等發生。術后各時間點傷椎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Cobb角均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與術后1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及圖2。

a、b. 術前正側位X線片;c、d. 術前矢狀面、橫斷面CT;e、f. 術中透視下定位傷椎上位椎體椎板下緣;g. 術中椎管內骨塊復位后透視;h、i. 術后1周正側位X線片;j~l. 術后1周矢狀面、冠狀面及橫斷面CT;m、n. 術后1年正側位X線片
Figure2. A 42-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burst fracture at L2 (AO type A3)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d.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CT before operation; e, f. The lower edge of the lamina of the upper vertebra was located under fluoroscopy; g. Interoperative fluoroscopic view after reduction of the bone fragment in spinal canal; h, i.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j-l. Sagittal, coronal, and transverse CT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m, n.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討論
腰椎爆裂骨折常導致脊柱后凸畸形、節段性不穩、神經功能損傷,若得不到恰當治療,將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極大影響[9]。針對無神經損傷的腰椎爆裂骨折,目前手術方案首選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相較于傳統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在有效恢復椎體前緣高度及節段后凸角同時,還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快等優點[10]。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在椎體冠狀面可活動,而在矢狀面固定,相較于萬向經皮椎弓根螺釘,能更好地復位椎體高度,減少術后復位丟失 [11]。
UBE技術自1996年首次報道以來,已被廣泛應用于頸、胸、腰椎各類型退行性疾病的治療[12-13]。相較于常規單通道內鏡技術,UBE技術采用了獨立的觀察通道與操作通道,通道大小與方向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器械活動范圍更大,操作更靈活,有效減少了視野盲區,甚至可通過棘突根部減壓至對側。此外,UBE技術屬于經皮內鏡技術,能最大限度保護椎旁肌、小關節及后方韌帶復合體等結構,減少手術入路對脊柱序列平衡和生物力學穩定性的影響。由于沒有剛性管道的限制,術中可以使用大部分常規手術器械,本組即通過操作通道使用L形復位器對椎管內骨塊進行復位。另外,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內靜脈叢充血迂曲,加之骨折部位不斷滲血,減壓時出血明顯,特別是早期手術時。而UBE技術是以水為介質,一定程度的水壓可以減少出血,提供更清晰手術視野,提高了手術準確性和安全性。
本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經UBE技術輔助減壓聯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術后傷椎前緣高度比、Cobb角、椎管侵占率、VAS評分及ASIA評分均較術前改善,且末次隨訪時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角無明顯丟失。我們認為UBE技術優勢在于損傷小,通過小切口實現椎管減壓及骨折復位,對患者影響小,術后恢復快,術后CT顯示關節突關節得到最大程度保留。
通過本組患者治療,我們對UBE技術結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總結了以下經驗及體會。① 我們認為AO分型中A3、A4型腰椎爆裂骨折是該術式適應證。因為此類患者后方韌帶復合體結構完整,術中無需行節段融合,而UBE技術可最大限度保留后方韌帶復合體完整性,減少后期慢性腰痛、鄰椎病的發生。② 關于植釘復位固定與內鏡減壓順序,我們建議先行非減壓側植釘復位固定,減壓側可先植入導絲,以免影響后期鏡下操作。因為植釘復位內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間接復位椎管內骨塊[14],擴大硬膜囊與椎體后緣骨塊之間的間隙,便于手術器械進入,降低醫源性神經損傷的風險。但對于存在椎體后上緣骨塊翻轉的腰椎爆裂骨折,撐開復位極其危險[15]。此類骨折應考慮開放減壓,并摘除部分椎管內骨塊。③ 鏡下減壓過程中,在顯露硬膜外緣前提下,需盡可能減少對椎板、關節突等骨質結構的損傷,通過硬膜囊外緣進入硬膜囊前方,復位椎管內骨塊時應全程鏡下操作,并防止復位器滑移。若椎管占位嚴重、硬膜囊張力高,需擴大硬膜囊背側減壓范圍,并從椎間盤至傷椎椎體上緣或椎管邊緣占位不明顯的部位逐漸復位移位骨塊,切忌從占位嚴重處直接復位,有導致神經、硬膜囊損傷風險。④ 硬膜囊破裂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合并損傷,常由椎管前方骨塊刺破硬膜囊導致[16],術中需仔細鑒別。若發現硬膜囊破裂,需保持操作通道出水通暢,降低灌注水壓,縮短鏡下操作時間,避免因沖洗液流入而導致顱內壓升高,進而導致類脊髓高壓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若條件允許,術中可行硬膜囊修補。
綜上述, UBE技術輔助椎管減壓聯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合并神經損傷的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有效且微創,但本研究病例數較少,需大樣本、多中心及長期隨訪的對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療效。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不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177)
作者貢獻聲明 閆挺: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文章撰寫;閆挺、林旭、胡海剛:手術操作及數據收集;曾俊、吳超:參與研究設計及實施,審閱并修改文稿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見脊柱損傷類型,多為高能量損傷所致,約30% 患者伴有神經損傷,椎管內骨塊占位是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1]。此類骨折患者宜早期手術,恢復脊柱序列及椎管形態同時解除神經壓迫,為神經功能恢復創造條件[2]。傳統前路手術、后路手術及前后聯合手術均能有效解除神經壓迫,但手術創傷大、出血多,會進一步加重對脊柱正常結構的損傷[3]。隨著手術技術及醫療器械的發展,脊柱手術逐漸微創化。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能有效減少椎旁肌肉損傷,已廣泛應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療。但傷椎椎管減壓的微創化仍處于探索階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結合通道、顯微鏡輔助減壓均無法完全避免后方韌帶復合體的醫源性損傷 [4-5]。單通道內鏡技術輔助下椎管減壓雖能減少后方韌帶復合體的醫源性損傷,但由于通道及器械限制,減壓風險高,學習曲線陡峭[6]。單側雙通道脊柱內鏡(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術是一種用于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內鏡技術,臨床應用顯示其能有效保護脊柱正常結構,并取得良好療效[7]。目前,關于UBE技術在腰椎爆裂骨折中的應用報道極少。2021年6月—2022年12月,我們采用UBE技術輔助椎管減壓結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撐開復位內固定治療10例合并神經損傷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取得滿意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納入標準:① 年齡18~60歲;② 有明確外傷史;③ 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單節段腰椎爆裂骨折;④ 椎管占位明顯,合并神經損傷,需手術減壓;⑤ 傷后2周內手術。排除標準:① 骨質疏松骨折或病理性骨折;② 合并胸腰椎畸形;③ 存在手術禁忌證;④ 影像或隨訪資料不全。
本組男7例,女3例;年齡21~57歲,平均43.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例,高處墜落傷7例。骨折節段:L1 2例,L2 4例,L3 3例,L4 1例。AO分型:A3型7例,A4型3例。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分級:C級4例,D級6例。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ASIA評分以及傷椎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Cobb角見表1。骨折至手術時間2~5 d,平均3.3 d。



1.2 手術方法
手術均由具有高級職稱醫師完成。首先,根據術前CT圖像選擇減壓側別及減壓水平,將癥狀嚴重或骨折塊突入椎管程度嚴重一側作為內鏡手術側;若骨塊突入居中央,則選取左側減壓,根據椎管狹窄平面選取減壓中心。患者全身麻醉后,C臂X線機攝標準脊柱正側位X線片,確定手術節段。調整手術臺至骨折椎體與地面垂直,標記傷椎及其上、下椎體椎弓根體表投影。于傷椎上終板水平處畫一條水平線,與椎弓根內緣連線相交,并在此交點上、下1.5 cm處作皮膚切口標記。
參照文獻 [8] 報道的經皮椎弓根螺釘植入方法,經傷椎及其上、下椎體非減壓側椎弓根植入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選取合適連接棒進行復位固定,恢復傷椎高度。連接內鏡系統,根據切口標記建立觀察通道與操作通道,保持出水通暢。通過操作通道進行射頻消融周圍軟組織并止血。清晰顯露椎板、椎板間隙、黃韌帶、小關節內緣等解剖結構,使用高速磨鉆磨除同側上椎板,椎板開窗區域應覆蓋術前影像圖片顯示的椎管內骨塊突入區域。逐層切除黃韌帶,暴露硬膜囊和神經根;用高速磨鉆或椎板咬骨鉗去除關節突內側緣,擴大硬膜囊外側間隙,探查椎管內突出骨塊情況。將復位器放置于硬膜囊與突出骨塊之間,直視下復位突出骨塊,同時取出小的游離骨塊或破裂突出的髓核。神經探子探查椎管內無臺階感及神經松弛,提示骨折復位及神經減壓滿意。最后,植入減壓側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棒并固定。C臂X線機透視明確所有椎弓根螺釘位置良好,骨折椎體復位滿意。見圖1。

a. 椎板與黃韌帶連接處解剖結構;b. 磨除部分椎板;c. 神經探子探查椎管內骨塊;d. 復位器復位椎管內骨塊
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endoscopic operationa.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lamina and ligamentum flavum; b. Part of the lamina was removed; c. The bone fragment in spinal canal was explored by a nerve probe; d. The bone fragment in spinal canal was reduced with a replacer
1.3 術后處理
術后第1天患者開始主動下肢功能鍛煉;1周后可佩戴支具坐立,并根據下肢肌力情況決定下床活動時間,術后3個月內下地活動時均需佩戴胸腰椎支具;3個月后恢復正常活動。
1.4 療效評價指標
記錄總手術時間(作皮膚切口開始至關閉切口為止)、鏡下手術時間(建立通道至鏡下減壓完成)、手術并發癥(硬膜囊、神經根及血管損傷)發生情況。術前、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采用VAS評分、ASIA分級評價臨床療效,其中ASIA A~E級對應賦值1~5分進行統計分析。術前、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于正側位X線片測量Cobb角(傷椎上位椎體上終板與下位椎體下終板延長線夾角)、椎體前緣高度比(傷椎前緣高度/上、下相鄰椎體前緣高度均值×100%),于三維CT軸位圖像測量椎管侵占率(骨塊侵入椎管的最大正中矢狀徑/上、下位相鄰椎體椎弓根高度中點水平正中矢狀徑均值×100%);同時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記錄愈合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Kolmogorov-Smirnov方法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若不滿足球形檢驗,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進行校正,不同時間點間比較采用 Bonferroni 法;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本組10例均在鏡下完成減壓及椎管內骨塊復位。總手術時間90~150 min,平均119 min;鏡下手術時間35~55 min,平均46 min。術中無硬膜囊、神經根及血管損傷等并發癥發生。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28個月,平均18.7個月。術后2周8例患者可佩戴支具下地活動,其余2例分別于術后1、3個月下地活動。術后各時間點VAS評分均較術前降低,末次隨訪時較術后1周進一步改善,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時6例患者神經功能完全恢復,末次隨訪時8例患者已完全恢復,其中ASIA D級2例、E級8例;術后ASIA評分均較術前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及末次隨訪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X線片復查示傷椎局部后凸畸形改善,椎體高度恢復且隨訪期間無明顯丟失;CT示椎管容積恢復,突出的骨塊基本復位,椎弓根螺釘位置良好,關節突關節保留。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4~8個月,平均5.9個月;隨訪期間均無內固定物松動、斷裂及內固定失效等發生。術后各時間點傷椎前緣高度比、椎管侵占率、Cobb角均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與術后1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及圖2。

a、b. 術前正側位X線片;c、d. 術前矢狀面、橫斷面CT;e、f. 術中透視下定位傷椎上位椎體椎板下緣;g. 術中椎管內骨塊復位后透視;h、i. 術后1周正側位X線片;j~l. 術后1周矢狀面、冠狀面及橫斷面CT;m、n. 術后1年正側位X線片
Figure2. A 42-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burst fracture at L2 (AO type A3)a, b.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before operation; c, d.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CT before operation; e, f. The lower edge of the lamina of the upper vertebra was located under fluoroscopy; g. Interoperative fluoroscopic view after reduction of the bone fragment in spinal canal; h, i.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j-l. Sagittal, coronal, and transverse CT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m, n.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X-ray films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3 討論
腰椎爆裂骨折常導致脊柱后凸畸形、節段性不穩、神經功能損傷,若得不到恰當治療,將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極大影響[9]。針對無神經損傷的腰椎爆裂骨折,目前手術方案首選微創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相較于傳統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在有效恢復椎體前緣高度及節段后凸角同時,還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快等優點[10]。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在椎體冠狀面可活動,而在矢狀面固定,相較于萬向經皮椎弓根螺釘,能更好地復位椎體高度,減少術后復位丟失 [11]。
UBE技術自1996年首次報道以來,已被廣泛應用于頸、胸、腰椎各類型退行性疾病的治療[12-13]。相較于常規單通道內鏡技術,UBE技術采用了獨立的觀察通道與操作通道,通道大小與方向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器械活動范圍更大,操作更靈活,有效減少了視野盲區,甚至可通過棘突根部減壓至對側。此外,UBE技術屬于經皮內鏡技術,能最大限度保護椎旁肌、小關節及后方韌帶復合體等結構,減少手術入路對脊柱序列平衡和生物力學穩定性的影響。由于沒有剛性管道的限制,術中可以使用大部分常規手術器械,本組即通過操作通道使用L形復位器對椎管內骨塊進行復位。另外,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內靜脈叢充血迂曲,加之骨折部位不斷滲血,減壓時出血明顯,特別是早期手術時。而UBE技術是以水為介質,一定程度的水壓可以減少出血,提供更清晰手術視野,提高了手術準確性和安全性。
本組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經UBE技術輔助減壓聯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療效,術后傷椎前緣高度比、Cobb角、椎管侵占率、VAS評分及ASIA評分均較術前改善,且末次隨訪時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角無明顯丟失。我們認為UBE技術優勢在于損傷小,通過小切口實現椎管減壓及骨折復位,對患者影響小,術后恢復快,術后CT顯示關節突關節得到最大程度保留。
通過本組患者治療,我們對UBE技術結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總結了以下經驗及體會。① 我們認為AO分型中A3、A4型腰椎爆裂骨折是該術式適應證。因為此類患者后方韌帶復合體結構完整,術中無需行節段融合,而UBE技術可最大限度保留后方韌帶復合體完整性,減少后期慢性腰痛、鄰椎病的發生。② 關于植釘復位固定與內鏡減壓順序,我們建議先行非減壓側植釘復位固定,減壓側可先植入導絲,以免影響后期鏡下操作。因為植釘復位內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可間接復位椎管內骨塊[14],擴大硬膜囊與椎體后緣骨塊之間的間隙,便于手術器械進入,降低醫源性神經損傷的風險。但對于存在椎體后上緣骨塊翻轉的腰椎爆裂骨折,撐開復位極其危險[15]。此類骨折應考慮開放減壓,并摘除部分椎管內骨塊。③ 鏡下減壓過程中,在顯露硬膜外緣前提下,需盡可能減少對椎板、關節突等骨質結構的損傷,通過硬膜囊外緣進入硬膜囊前方,復位椎管內骨塊時應全程鏡下操作,并防止復位器滑移。若椎管占位嚴重、硬膜囊張力高,需擴大硬膜囊背側減壓范圍,并從椎間盤至傷椎椎體上緣或椎管邊緣占位不明顯的部位逐漸復位移位骨塊,切忌從占位嚴重處直接復位,有導致神經、硬膜囊損傷風險。④ 硬膜囊破裂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合并損傷,常由椎管前方骨塊刺破硬膜囊導致[16],術中需仔細鑒別。若發現硬膜囊破裂,需保持操作通道出水通暢,降低灌注水壓,縮短鏡下操作時間,避免因沖洗液流入而導致顱內壓升高,進而導致類脊髓高壓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若條件允許,術中可行硬膜囊修補。
綜上述, UBE技術輔助椎管減壓聯合經皮單平面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合并神經損傷的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有效且微創,但本研究病例數較少,需大樣本、多中心及長期隨訪的對照研究來進一步驗證療效。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不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統計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177)
作者貢獻聲明 閆挺:數據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文章撰寫;閆挺、林旭、胡海剛:手術操作及數據收集;曾俊、吳超:參與研究設計及實施,審閱并修改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