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關節外科與運動醫學科(遼寧大連 1160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不同手術入路及MRI評估研究進行綜述,明確不同手術入路可能造成的肌肉損傷,幫助臨床醫生術中進行規避并在術后識別某些肌肉相關并發癥的成因。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有關THA不同手術入路及MRI評估的研究文獻,總結后入路、改良直接外側入路、直接前入路以及微創前外側入路(又稱慕尼黑骨外科入路)的MRI表現。 結果 傳統后入路主要損傷短外旋肌群,增大術后脫位率;保留梨狀肌后入路可以明顯改善術后梨狀肌肌腱質量,但可能導致梨狀肌盆腔內部分損傷。改良直接外側入路主要損傷臀中肌,增大術后跛行風險。直接前入路主要損傷闊筋膜張肌,以及可能會造成短外旋肌群和切口周圍肌肉損傷。微創前外側入路主要損傷臀上神經,繼而導致闊筋膜張肌去神經化,還可能導致臀中肌和臀小肌損傷。肌肉損傷情況明顯影響THA預后,微創入路更適用于老年患者。 結論 通過MRI可以明確不同手術入路造成的不同類型肌肉損傷。相比傳統入路,微創入路可以減少肌肉損傷、改善術后功能,且老年患者受益更多;但由于微創入路術野較小,強行擴大術野將導致意料之外的肌肉損傷,影響術后功能恢復。

引用本文: 劉學淼, 栗智, 萬璞, 張衛國, 田康.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入路及MRI評估研究進展.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5): 618-625. doi: 10.7507/1002-1892.20240203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兒童肱骨遠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區骨折治療研究進展
  • 下一篇

    真皮脂肪調控毛發生長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