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足踝外科(山東濱州 25660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比較小切口關節外微創截骨與傳統Chevron截骨術治療踇外翻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58例(58足)踇外翻患者臨床資料,其中28例采用小切口關節外微創截骨(微創組),30例采用傳統Chevron截骨術截骨(傳統組)。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Mann分型及術前第1、2跖骨間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遠端關節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前足寬度、脛側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position,TSP)評分、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前足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健康調查 12 項簡表的心理評分(SF-12 MCS評分)和生理評分(SF-12PCS評分)及跖趾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次數、負重行走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末次隨訪時各影像學指標與術前比較的變化值,術前、術后6周及末次隨訪時臨床評分以及跖趾關節ROM。結果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1~31個月,平均22個月。微創組患者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小于傳統組,術中透視次數、手術時間大于傳統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負重行走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組出現1例皮膚損傷,傳統組出現3例切口愈合不良;所有患者截骨處愈合良好,無感染、神經損傷及跖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發生。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各影像學指標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末次隨訪時微創組DMAA和TSP評分變化值優于傳統組(P<0.05),兩組間IMA、HVA及前足寬度變化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周及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各臨床評分及跖趾關節ROM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微創組各指標均優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傳統Chevron截骨術相比,小切口關節外微創截骨不僅可有效改善HVA、IMA、前足寬度,矯正足部畸形,且創傷小,能更好地糾正第1跖骨旋前畸形及恢復籽骨解剖位置,臨床療效更佳。

引用本文: 張洋, 袁艷榮, 關國鋒, 劉穎, 孫廣超. 小切口關節外微創截骨治療踇外翻的臨床療效.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7): 855-861. doi: 10.7507/1002-1892.20240208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運動學變化特征研究
  • 下一篇

    外固定架聯合克氏針固定治療兒童傾斜型和粉碎型肱骨遠端干-骺交界區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