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廣州 510080);
  • 2.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廣東省人民醫院 (廣東省醫學科學院)骨科(廣州 51008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通過三維步態系統分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髖關節運動學變化特征。方法  以2022年10月—2023年6月收治的髖關節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選擇標準篩選患者(THA組),同期納入與THA組年齡段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及側別,分析可比性。記錄THA組患者術前及末次隨訪時Harris髖關節評分(HHS)、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評分。采用三維運動捕捉系統采集受試者步行狀態下時空參數和運動學數據,包括下肢步長、步頻以及髖關節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和屈曲/伸展三自由度最大值、最小值、活動范圍(range of motion, ROM),以及步態評分,比較兩組差異。同時,分析THA組患者步態評分與術后HHS、WOMAC評分相關性。最后,將收集的各自由度運動學數據擬合生成步態圖,對髖關節三自由度在步態周期中的動態變化進行量化研究。結果  兩組各納入20例受試者,其性別、年齡、側別及身體質量指數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THA患者術后隨訪時間為6~12個月,平均9.9個月。THA組患者末次隨訪時HHS評分及WOMAC評分較術前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步態評分與術后HHS評分成正相關(r=0.585,P=0.007)、與WOMAC評分成負相關(r=?0.619, P=0.004)。THA組術后步長、步頻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步態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屈曲/伸展、外旋/內旋、外展/內收最大值及最小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THA組ROM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步態周期多個時相中,兩組屈曲/伸展自由度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論 相較于正常人群,THA患者術后早期髖關節在步態周期中呈相對內收、外旋、屈曲位,三自由度的運動學參數仍未完全恢復;在步態周期多個時相中髖關節屈曲度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

引用本文: 陳端勇, 李夢遠, 楊育暉, 鄭秋堅.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運動學變化特征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7): 849-854.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11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Paprosky 型股骨缺損患者SL-PLUS MIA柄人工髖關節翻修的中遠期療效
  • 下一篇

    小切口關節外微創截骨治療踇外翻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