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黃文彬, 劉典琦, 盧偉杰. 牛津單髁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部分軟骨磨損的研究進展.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9): 1138-1142.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9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常見膝關節疾病,大多數患者病變部位及癥狀主要局限于膝關節前內側[1]。疾病早期可采取保守治療或關節鏡等輔助手術治療,但隨著疾病進展,這些方法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和恢復功能,晚期患者需行關節置換術。目前,關節置換術包含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及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相較于TKA,UKA能保留未受累的軟骨及前、后交叉韌帶,有利于保持患者本體感覺,并且切口小、患者恢復時間短,并發癥(如中風、心肌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發生率及死亡率低[2-4],近年逐漸在臨床獲得廣泛應用。對于UKA適應證,既往主要參考20世紀80年代Kozinn等[5]提出的經典選擇標準。但隨著治療理念的進步、手術器械技術的提升以及假體設計的改良,該適應證已過于狹窄,例如患者年齡<60歲、體質量>82 kg、高度活動需求,以及合并軟骨鈣質沉著病和髕股關節骨暴露、膝前痛、髕股關節炎(外側髕股關節炎伴骨丟失、溝槽和半脫位者除外)、膝關節外側和后方骨贅、膝關節內翻畸形等,均已不再作為UKA禁忌證[6-9]。
目前臨床常用第 3 代牛津單髁假體系統進行UKA,其主要適應證包括膝關節內側間室全層軟骨損傷(ful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FTCL)伴嚴重疼痛的OA患者,屈曲20° 可矯正的內翻畸形、<15° 屈曲或內翻畸形、前交叉韌帶完整和膝關節內側間室骨壞死的患者[10]。對于膝關節內側間室部分軟骨磨損(partia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PTCL)患者,牛津UKA術后效果參差不齊,故一直不推薦其作為該術式適應證。但是臨床實踐中常見一類膝關節內側持續疼痛且存在明確“一指征”的患者,其負重位X線片示內側間室關節間隙狹窄,但無明顯FTCL征象。對于此類有明確OA癥狀但僅為PTCL或未達到FTCL的患者能否選擇UKA是臨床關注焦點[11]。現回顧牛津UKA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的相關文獻,總結研究結論,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 UKA適應證的選擇
UKA的高成功率源于假體材料和設計的不斷演變、手術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對UKA手術適應證的嚴格把控[12-13]。Panni等[14]的研究顯示老年膝關節OA患者(>60歲)若嚴格遵循UKA手術適應證,置換術后均可獲得滿意臨床結局,表明UKA適應證的選擇對于手術成功尤為重要。
遵循傳統手術適應證可以有效防止本不適合UKA的患者接受該術式,但過于嚴格的適應證標準可能會使本應接受UKA的患者錯失治療機會。相關研究表明,接受TKA治療患者中超過50%可能更適合UKA [15];而在UKA術后療效顯著的患者中完全符合傳統UKA適應證的患者也僅占6%[16-17]。Hamilton等[15]的研究發現,在100例接受UKA患者中,68%患者符合1個或多個傳統UKA手術禁忌證,但與完全符合傳統UKA適應證的患者相比,其術后10年疼痛或功能評分并無顯著差異。隨著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積累,UKA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也在不斷修訂和擴展,但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是否能選擇UKA目前仍無定論。
2 膝關節軟骨損傷過程
膝關節OA是一種炎癥疾病,可導致整個關節結構發生變化,包括滑膜、半月板(膝關節內)、關節周圍韌帶、肌肉、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其中關節軟骨是損害主要目標,也是首先累及部位[18-20]。關節軟骨是一種無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的結締組織,營養物質依靠細胞間質液體供應,且缺乏能分化再生的母細胞,因此關節軟骨損傷后很難再生及修復[21]。由于關節表面軟骨沒有神經支配,OA早期患者可能無疼痛或僅存在軟組織炎癥引起的輕度疼痛。隨著軟骨下骨硬化,減震吸收能力降低以及軟骨基質破裂,膝關節負重后導致病變范圍逐漸擴大,進而累及軟骨及軟骨下骨,隨著病情進展,疼痛逐漸加劇[21-22]。OA晚期軟骨損傷進一步加重,關節間隙繼續變窄,關節邊緣可能會出現明顯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直至膝關節表面軟骨完全磨損,患者負重站立位時膝關節股骨側和脛骨側間隙消失,呈“骨對骨”狀態,此時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達到最嚴重程度。
3 膝關節軟骨損傷評估
關節鏡檢查是通過內窺鏡直接觀察膝關節內部結構和病變情況,能夠準確確定膝關節損傷部位及周圍組織受損程度,是臨床診斷膝關節軟骨損傷的“金標準”[23]。 但關節鏡檢查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且具有一定創傷。MRI、MRI關節造影及高頻超聲檢查用于膝關節軟骨損傷評估,也具有其優勢及局限性[24-26]。其中,MRI雖然對軟組織顯影效果佳,但診斷膝關節軟骨病變的準確性隨著病變程度減輕而降低。而且MRI檢測PTCL存在假陽性,檢測脛骨外側間室敏感性最低,存在該部位軟骨病變被遺漏的可能,可能誤導UKA的選擇[27-28] 。相較于傳統MRI,MRI關節造影雖能更詳細地評估軟骨損傷情況,但其效果并不十分顯著。此外,該項檢查可能增加患者感染風險,帶來額外經濟負擔[29]。高頻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價格相對經濟等特點,但其診斷效能稍低于MRI[26]。
目前,膝關節內側間室OA常用軟骨損傷程度評估方法是基于膝關節正位X線片參照Kellgren-Lawrence評估標準進行評價[11,30]。適合UKA的內側間室FTCL患者中,大部分站立位正位X線片示關節間隙完全消失,說明脛股關節之間已經沒有軟骨層。如X線片提示PTCL時,需要進一步評估關節間隙內有無軟骨層,包括攝站立負重位X線片、屈膝站立負重位X線片(Rosenberg位像)、屈膝20° 外翻應力位X線片或關節鏡檢查[10-11,31-32]。
4 牛津UKA治療內側間室PTCL療效分析
牛津UKA主要適應證是膝關節內側間室FTCL,即股骨髁和脛骨平臺發生骨對骨接觸。臨床上,通常采用內翻應力位或Rosenberg位X線片檢查來評估內側軟骨損傷程度,從而確定是否選擇牛津UKA。有研究提出若未觀察到骨對骨接觸,提示軟骨層未完全磨損,不建議進行UKA治療[10]。然而,這一建議并非基于大宗病例研究結果提出,而是基于一些臨床案例,比如報道牛津UKA術后失敗患者其術前X線片通常顯示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33]。
Berend等[34]分析了牛津UKA患者臨床資料,發現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FTCL患者手術前后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KS)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均無明顯差異,PTCL并未顯著影響術后功能或翻修率。Maier等[35]的研究也表明,與FTCL患者相比,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UKA術后翻修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術后5年牛津膝關節評分(OKS)、AKS評分無顯著差異。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結論。Pandit等[36]的研究顯示,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牛津UKA術后OKS評分明顯低于FTCL患者,其中約21% PTCL患者未從手術中獲益,因此建議前內側OA患者僅存在“骨對骨”情況下才選擇UKA。Hamilton等[31]的隨訪結果也顯示,術后1、2、5年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的OKS和AKS評分明顯低于FTCL患者,且再手術率更高,因此他們進一步強調了將PTCL視為UKA禁忌證的觀點。Knifsund等[37]的隨訪結果顯示,與FTCL患者相比,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UKA術后假體翻修風險顯著增加,隨著軟骨磨損程度增加,術后假體翻修率呈下降趨勢,而且關節內側間室關節間隙寬度(joint space width,JSW)>1 mm或膝關節內、外側間室JSW比值高的膝關節再次手術風險增加。因此,他們認為術前X線片顯示內側骨對骨接觸以及內、外側間室JSW比值<20%時才應選擇UKA。Niinim?ki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內側間室JSW>2 mm的患者UKA 術后假體翻修率是JSW<2 mm患者的6倍;術前內、外側間室JSW比值>40%的患者術后假體翻修率是比值<40%患者的8倍。因此,他們提出UKA適用于膝關節內、外側間室JSW比值<40%的患者。涂意輝等[33]將膝關節軟骨損傷根據損傷程度、部位和范圍分為不同類型,并基于分型結果篩選合適的PTCL患者進行UKA,術后療效與FTCL患者相似。這與Niinim?ki等[8]觀點類似,即經篩選的PTCL患者在UKA治療后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研究提示盡管UKA在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的治療中顯示出一定療效,但仍需謹慎進行術前臨床評估和患者選擇。見表1。

5 牛津UKA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失敗原因
雖然目前對于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是否為UKA手術禁忌證無明確論斷,部分研究只包含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側副韌帶完好且外側軟骨未受損患者的隨訪結果,而這些結果無法體現所有PTCL患者接受UKA的療效,缺乏大樣本和多中心研究支持。現有研究判定PTCL患者牛津UKA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術后疼痛及功能評分未見明顯改善,分析與多種因素相關[8,31,33-35,38]。
首先,相較于FTCL患者,大多數PTCL患者年輕且健康狀況良好,對疼痛耐受程度較低,對手術結果期望高[31,39]。而且年輕患者術后活動需求較大,術后如有疼痛或膝關節功能未達預期,需要翻修手術可能性更高[33,40]。此外,年輕患者術后壽命較長、運動負荷較大,也增加了再次損傷或翻修手術的風險,進而導致假體生存率降低。
其次,目前對于早期膝關節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準確率并不高。由于軟骨在X線下不顯影,X線片診斷膝關節OA關節軟骨損傷是通過關節間隙縮小或消失來間接反映軟骨損傷程度。雖然MRI對軟骨顯影能力較強,但是在軟骨病變分級降低時對PTCL的診斷準確性也會降低,并且在對膝關節軟骨病變檢測中,大部分外側間室輕微軟骨病變會被遺漏[28,41]。并且由于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內側間室軟骨部分殘留,術者通過器械定位截骨平面時可能會更加保守,導致截骨量不足,使術后膝關節內側間隙過緊,膝關節出現過度外翻,外側間室應力增加,從而外側間室OA進展,造成UKA術后膝關節疼痛及功能下降,影響假體壽命[33]。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學者建議在進行脛骨截骨時維持膝關節輕微內翻,但內翻角度過大同樣會引起內側間室應力增大,加速聚乙烯墊塊磨損、增加假體周圍骨折風險及翻修可能,因此建議需要比正常情況多截骨約2 mm,以確保維持輕度內翻同時不會過度增加外側間室應力[33]。
最后,膝關節內側間室FTCL、PTCL導致膝關節疼痛的機制可能不同[8,33,38]。FTCL患者中機械因素在疼痛產生中扮演了更重要角色[9],而PTCL患者中可能并非如此,在膝關節OA早期由于軟骨缺乏神經,疼痛可能主要受炎癥介質而非機械感受器驅動,此時疼痛可能是由于滑膜和周圍組織中的Aδ機械感受器和C型多模態神經末梢受到刺激造成,然而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的疼痛可能是牽涉痛或交感神經傳出痛[8,31,36]。因此,PTCL此時疼痛本質上是炎癥性,并不一定完全由軟骨損傷導致,故UKA可能無法有效解決膝關節疼痛,選擇局部封閉治療或許能獲得更好療效。
6 總結及展望
牛津UKA是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OA有效手段,但目前對于內側間室PTCL能否選擇尚存在爭議。有研究顯示部分PTCL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和假體生存方面與FTCL患者相似,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結論。因此,我們認為對于此類OA患者,不能簡單地將有無PTCL作為手術選擇唯一判斷標準。術前膝關節內側間室寬度會影響牛津UKA療效,需要尋找更加精確反映膝關節軟骨損傷程度的工具,并制定更明確的牛津UKA手術適應證,以確保適宜的PTCL患者接受UKA以獲得良好療效。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黃文彬:文獻收集、數據整理及文章構思、撰寫;劉典琦:文章修改及分析總結;盧偉杰: 對文章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提出重要參考意見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常見膝關節疾病,大多數患者病變部位及癥狀主要局限于膝關節前內側[1]。疾病早期可采取保守治療或關節鏡等輔助手術治療,但隨著疾病進展,這些方法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和恢復功能,晚期患者需行關節置換術。目前,關節置換術包含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及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相較于TKA,UKA能保留未受累的軟骨及前、后交叉韌帶,有利于保持患者本體感覺,并且切口小、患者恢復時間短,并發癥(如中風、心肌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發生率及死亡率低[2-4],近年逐漸在臨床獲得廣泛應用。對于UKA適應證,既往主要參考20世紀80年代Kozinn等[5]提出的經典選擇標準。但隨著治療理念的進步、手術器械技術的提升以及假體設計的改良,該適應證已過于狹窄,例如患者年齡<60歲、體質量>82 kg、高度活動需求,以及合并軟骨鈣質沉著病和髕股關節骨暴露、膝前痛、髕股關節炎(外側髕股關節炎伴骨丟失、溝槽和半脫位者除外)、膝關節外側和后方骨贅、膝關節內翻畸形等,均已不再作為UKA禁忌證[6-9]。
目前臨床常用第 3 代牛津單髁假體系統進行UKA,其主要適應證包括膝關節內側間室全層軟骨損傷(ful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FTCL)伴嚴重疼痛的OA患者,屈曲20° 可矯正的內翻畸形、<15° 屈曲或內翻畸形、前交叉韌帶完整和膝關節內側間室骨壞死的患者[10]。對于膝關節內側間室部分軟骨磨損(partia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PTCL)患者,牛津UKA術后效果參差不齊,故一直不推薦其作為該術式適應證。但是臨床實踐中常見一類膝關節內側持續疼痛且存在明確“一指征”的患者,其負重位X線片示內側間室關節間隙狹窄,但無明顯FTCL征象。對于此類有明確OA癥狀但僅為PTCL或未達到FTCL的患者能否選擇UKA是臨床關注焦點[11]。現回顧牛津UKA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的相關文獻,總結研究結論,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 UKA適應證的選擇
UKA的高成功率源于假體材料和設計的不斷演變、手術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對UKA手術適應證的嚴格把控[12-13]。Panni等[14]的研究顯示老年膝關節OA患者(>60歲)若嚴格遵循UKA手術適應證,置換術后均可獲得滿意臨床結局,表明UKA適應證的選擇對于手術成功尤為重要。
遵循傳統手術適應證可以有效防止本不適合UKA的患者接受該術式,但過于嚴格的適應證標準可能會使本應接受UKA的患者錯失治療機會。相關研究表明,接受TKA治療患者中超過50%可能更適合UKA [15];而在UKA術后療效顯著的患者中完全符合傳統UKA適應證的患者也僅占6%[16-17]。Hamilton等[15]的研究發現,在100例接受UKA患者中,68%患者符合1個或多個傳統UKA手術禁忌證,但與完全符合傳統UKA適應證的患者相比,其術后10年疼痛或功能評分并無顯著差異。隨著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積累,UKA手術適應證和禁忌證也在不斷修訂和擴展,但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是否能選擇UKA目前仍無定論。
2 膝關節軟骨損傷過程
膝關節OA是一種炎癥疾病,可導致整個關節結構發生變化,包括滑膜、半月板(膝關節內)、關節周圍韌帶、肌肉、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其中關節軟骨是損害主要目標,也是首先累及部位[18-20]。關節軟骨是一種無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的結締組織,營養物質依靠細胞間質液體供應,且缺乏能分化再生的母細胞,因此關節軟骨損傷后很難再生及修復[21]。由于關節表面軟骨沒有神經支配,OA早期患者可能無疼痛或僅存在軟組織炎癥引起的輕度疼痛。隨著軟骨下骨硬化,減震吸收能力降低以及軟骨基質破裂,膝關節負重后導致病變范圍逐漸擴大,進而累及軟骨及軟骨下骨,隨著病情進展,疼痛逐漸加劇[21-22]。OA晚期軟骨損傷進一步加重,關節間隙繼續變窄,關節邊緣可能會出現明顯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直至膝關節表面軟骨完全磨損,患者負重站立位時膝關節股骨側和脛骨側間隙消失,呈“骨對骨”狀態,此時關節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達到最嚴重程度。
3 膝關節軟骨損傷評估
關節鏡檢查是通過內窺鏡直接觀察膝關節內部結構和病變情況,能夠準確確定膝關節損傷部位及周圍組織受損程度,是臨床診斷膝關節軟骨損傷的“金標準”[23]。 但關節鏡檢查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且具有一定創傷。MRI、MRI關節造影及高頻超聲檢查用于膝關節軟骨損傷評估,也具有其優勢及局限性[24-26]。其中,MRI雖然對軟組織顯影效果佳,但診斷膝關節軟骨病變的準確性隨著病變程度減輕而降低。而且MRI檢測PTCL存在假陽性,檢測脛骨外側間室敏感性最低,存在該部位軟骨病變被遺漏的可能,可能誤導UKA的選擇[27-28] 。相較于傳統MRI,MRI關節造影雖能更詳細地評估軟骨損傷情況,但其效果并不十分顯著。此外,該項檢查可能增加患者感染風險,帶來額外經濟負擔[29]。高頻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價格相對經濟等特點,但其診斷效能稍低于MRI[26]。
目前,膝關節內側間室OA常用軟骨損傷程度評估方法是基于膝關節正位X線片參照Kellgren-Lawrence評估標準進行評價[11,30]。適合UKA的內側間室FTCL患者中,大部分站立位正位X線片示關節間隙完全消失,說明脛股關節之間已經沒有軟骨層。如X線片提示PTCL時,需要進一步評估關節間隙內有無軟骨層,包括攝站立負重位X線片、屈膝站立負重位X線片(Rosenberg位像)、屈膝20° 外翻應力位X線片或關節鏡檢查[10-11,31-32]。
4 牛津UKA治療內側間室PTCL療效分析
牛津UKA主要適應證是膝關節內側間室FTCL,即股骨髁和脛骨平臺發生骨對骨接觸。臨床上,通常采用內翻應力位或Rosenberg位X線片檢查來評估內側軟骨損傷程度,從而確定是否選擇牛津UKA。有研究提出若未觀察到骨對骨接觸,提示軟骨層未完全磨損,不建議進行UKA治療[10]。然而,這一建議并非基于大宗病例研究結果提出,而是基于一些臨床案例,比如報道牛津UKA術后失敗患者其術前X線片通常顯示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33]。
Berend等[34]分析了牛津UKA患者臨床資料,發現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FTCL患者手術前后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KS)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均無明顯差異,PTCL并未顯著影響術后功能或翻修率。Maier等[35]的研究也表明,與FTCL患者相比,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UKA術后翻修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術后5年牛津膝關節評分(OKS)、AKS評分無顯著差異。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結論。Pandit等[36]的研究顯示,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牛津UKA術后OKS評分明顯低于FTCL患者,其中約21% PTCL患者未從手術中獲益,因此建議前內側OA患者僅存在“骨對骨”情況下才選擇UKA。Hamilton等[31]的隨訪結果也顯示,術后1、2、5年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的OKS和AKS評分明顯低于FTCL患者,且再手術率更高,因此他們進一步強調了將PTCL視為UKA禁忌證的觀點。Knifsund等[37]的隨訪結果顯示,與FTCL患者相比,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UKA術后假體翻修風險顯著增加,隨著軟骨磨損程度增加,術后假體翻修率呈下降趨勢,而且關節內側間室關節間隙寬度(joint space width,JSW)>1 mm或膝關節內、外側間室JSW比值高的膝關節再次手術風險增加。因此,他們認為術前X線片顯示內側骨對骨接觸以及內、外側間室JSW比值<20%時才應選擇UKA。Niinim?ki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內側間室JSW>2 mm的患者UKA 術后假體翻修率是JSW<2 mm患者的6倍;術前內、外側間室JSW比值>40%的患者術后假體翻修率是比值<40%患者的8倍。因此,他們提出UKA適用于膝關節內、外側間室JSW比值<40%的患者。涂意輝等[33]將膝關節軟骨損傷根據損傷程度、部位和范圍分為不同類型,并基于分型結果篩選合適的PTCL患者進行UKA,術后療效與FTCL患者相似。這與Niinim?ki等[8]觀點類似,即經篩選的PTCL患者在UKA治療后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研究提示盡管UKA在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的治療中顯示出一定療效,但仍需謹慎進行術前臨床評估和患者選擇。見表1。

5 牛津UKA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失敗原因
雖然目前對于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是否為UKA手術禁忌證無明確論斷,部分研究只包含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側副韌帶完好且外側軟骨未受損患者的隨訪結果,而這些結果無法體現所有PTCL患者接受UKA的療效,缺乏大樣本和多中心研究支持。現有研究判定PTCL患者牛津UKA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術后疼痛及功能評分未見明顯改善,分析與多種因素相關[8,31,33-35,38]。
首先,相較于FTCL患者,大多數PTCL患者年輕且健康狀況良好,對疼痛耐受程度較低,對手術結果期望高[31,39]。而且年輕患者術后活動需求較大,術后如有疼痛或膝關節功能未達預期,需要翻修手術可能性更高[33,40]。此外,年輕患者術后壽命較長、運動負荷較大,也增加了再次損傷或翻修手術的風險,進而導致假體生存率降低。
其次,目前對于早期膝關節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準確率并不高。由于軟骨在X線下不顯影,X線片診斷膝關節OA關節軟骨損傷是通過關節間隙縮小或消失來間接反映軟骨損傷程度。雖然MRI對軟骨顯影能力較強,但是在軟骨病變分級降低時對PTCL的診斷準確性也會降低,并且在對膝關節軟骨病變檢測中,大部分外側間室輕微軟骨病變會被遺漏[28,41]。并且由于膝關節內側間室PTCL患者內側間室軟骨部分殘留,術者通過器械定位截骨平面時可能會更加保守,導致截骨量不足,使術后膝關節內側間隙過緊,膝關節出現過度外翻,外側間室應力增加,從而外側間室OA進展,造成UKA術后膝關節疼痛及功能下降,影響假體壽命[33]。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學者建議在進行脛骨截骨時維持膝關節輕微內翻,但內翻角度過大同樣會引起內側間室應力增大,加速聚乙烯墊塊磨損、增加假體周圍骨折風險及翻修可能,因此建議需要比正常情況多截骨約2 mm,以確保維持輕度內翻同時不會過度增加外側間室應力[33]。
最后,膝關節內側間室FTCL、PTCL導致膝關節疼痛的機制可能不同[8,33,38]。FTCL患者中機械因素在疼痛產生中扮演了更重要角色[9],而PTCL患者中可能并非如此,在膝關節OA早期由于軟骨缺乏神經,疼痛可能主要受炎癥介質而非機械感受器驅動,此時疼痛可能是由于滑膜和周圍組織中的Aδ機械感受器和C型多模態神經末梢受到刺激造成,然而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的疼痛可能是牽涉痛或交感神經傳出痛[8,31,36]。因此,PTCL此時疼痛本質上是炎癥性,并不一定完全由軟骨損傷導致,故UKA可能無法有效解決膝關節疼痛,選擇局部封閉治療或許能獲得更好療效。
6 總結及展望
牛津UKA是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OA有效手段,但目前對于內側間室PTCL能否選擇尚存在爭議。有研究顯示部分PTCL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和假體生存方面與FTCL患者相似,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結論。因此,我們認為對于此類OA患者,不能簡單地將有無PTCL作為手術選擇唯一判斷標準。術前膝關節內側間室寬度會影響牛津UKA療效,需要尋找更加精確反映膝關節軟骨損傷程度的工具,并制定更明確的牛津UKA手術適應證,以確保適宜的PTCL患者接受UKA以獲得良好療效。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黃文彬:文獻收集、數據整理及文章構思、撰寫;劉典琦:文章修改及分析總結;盧偉杰: 對文章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提出重要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