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郇瑞, 管士坤, 郭蜀新, 劉雪劍, 劉寧. 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治療高齡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研究進展.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8): 1022-1026. doi: 10.7507/1002-1892.20240309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疾病,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顯著上升,典型癥狀包括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導致關節畸形甚至殘疾[1]。隨著社會老齡化,因KOA尋求手術治療的高齡患者逐漸增多;該群體常合并骨質疏松及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應慎重選擇治療方案[2]。近年來,隨著膝關節階梯治療理念深入,當膝關節未發生全間室病變時,膝關節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為高齡KOA患者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手術治療方案[3]。本文旨在綜述UKA在高齡KOA患者中的應用,重點討論圍術期管理和臨床預后,并評估其治療高齡KO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高齡患者的KOA特點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65歲及以上人口定義為老年期[4]。隨著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在2021年已達到13.5%,該年齡段人口數量仍在迅速增長[5]。KOA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一項關于中國中老年人KOA發病率的meta分析示,60~69歲年齡組KOA發病率為15.2%,70~79歲組為23.6%,>80歲組高達36.4%[6]。張立毅等[7]對中國老年人群癥狀性KOA與衰弱之間的關系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膝關節疼痛是老年人罹患衰弱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患有膝關節疼痛的正常老年人在未來進入衰弱或衰弱前狀態的風險更高,因此為高齡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
高齡KOA患者面臨的治療難點包括:①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自然衰退,往往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內科疾病。據中國老年疾病臨床多中心報告,老年患者的共病比例高達91.6%,圍術期將面臨更高手術風險[2]。② 手術耐受能力差,手術時間延長會增加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Teo等[8]認為老年患者膝關節置換術中感染風險增高與較長的手術時間顯著相關。van Zuylen等[9]認為手術時間長引起的術中低血壓會導致循環灌注不足,進而增加高齡患者術后認知障礙發生率。③ 術后恢復慢,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年輕患者。Moore等[10]查詢了2012年—2018年國家外科質量改進計劃數據庫,從10 103例接受膝關節置換的患者中選取了728例80歲以上老年患者進行多變量分析,結果顯示與80歲以下患者相比,80歲以上患者在術后30 d內并發癥發生率及再住院率顯著增加。高齡KOA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況呈現復雜多變的特點,要求臨床醫生在治療方案選擇上必須進行個體化考量,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高齡患者UKA適應證選擇及臨床優勢
1989年Kozinn和Scott提出的UKA手術適應證與禁忌證一直被視為“金標準”[11]。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假體材料的改良,2020年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關節外科學專業委員會膝關節部分置換研究學組專家們共同撰寫了《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提出了局限于膝關節內側UKA的最佳手術指征:① 癥狀源于膝關節內側間室,且疼痛明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② 膝關節活動度≥90°;③ 膝關節穩定,內、外側副韌帶及前、后交叉韌帶功能完整;④ 內翻畸形≤15°,并可被主動矯正;⑤ 固定屈曲攣縮≤15°;⑥ 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內側間室病變,即負重前后位X線片示內側間室“骨對骨”, 側位X線片示脛骨內側平臺后部及股骨內側髁后部關節面完整,外翻應力位X線片示外側間室間隙正常(≥5 mm)。內側UKA的禁忌證主要包括:① 膝關節急性感染或反復感染;② 炎性關節病;③ 外側間室負重區全層軟骨缺失;④ 髕股關節外側嚴重磨損呈溝槽樣改變、半脫位;⑤ 神經肌肉系統病變、股四頭肌肌力障礙等;⑥ 患者一般情況差,心、肺功能衰竭等不能耐受手術[12]。
薛華明等[13]也提出了涉及UKA適應證的新觀點,認為肥胖(身體質量指數≥30 kg/m2)、老年(≥75歲)患者、無溝槽樣變的髕股關節炎或外側髕骨半脫位、嚴重內翻、無膝關節失穩的前交叉韌帶功能缺失、脛骨高位截骨手術失敗及單間室髕股關節炎并不是UKA的絕對禁忌證,擴大了潛在受益患者范圍。Iacono等[14]對67例75歲以上KOA患者進行平均9年隨訪,90%患者具有良好臨床預后,作者認為通過適當的適應證評估和精準手術操作,UKA可用于高齡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小,假體生存率提高。張啟棟等[15]對29例80歲以上KOA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通過準確的手術評估以及恰當的圍術期處理,高齡患者行UKA治療后恢復更快,術后并發癥更少。王方興等[16]通過匹配分析也獲得了相同結論,通過科學的圍術期管理,85歲以上超高齡KOA患者也可選擇UKA治療,能獲得滿意近期療效。也有研究者將UKA應用于適應證以外的高齡患者群體,獲得了滿意治療效果。Gerow等[17]前瞻性地研究了髕股關節退變對UKA預后的影響,收集了678例接受內側UKA的患者,按照年齡等因素進行分組并進行12個月隨訪,結果發現每個年齡組術后疼痛和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與內側髕股關節退變無關。Plancher等[18]將116例平均年齡>65歲的患者分為前交叉韌帶缺陷組和完整組,兩組均接受UKA并進行了長達10年隨訪,結果顯示前交叉韌帶缺陷組和完整組的10年生存率均為97%,兩組達到可接受功能水平患者均超過85%,且術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無明顯差異。
相較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UKA創傷更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恢復更快、功能恢復更佳,更接近膝關節原始運動學[19]。隨著人工智能和手術機器人在UKA中的應用不斷進步,高齡患者將獲得更大收益[20]。盡管如此,醫生在為高齡患者選擇手術適應證時,仍需全面綜合評估,以確保手術最佳效果和最小風險。
3 高齡患者行UKA的局限性
UKA為高齡患者提供了一種可行治療方案,但須充分考慮其潛在局限性。首先,UKA糾正畸形能力有限,當膝關節出現至少兩間室病變或存在其他禁忌證時,應考慮其他治療方案。郭萬首[21]認為強行為術前屈曲或內翻畸形過大患者行UKA,勢必造成術后康復困難甚至功能障礙。其次,國內外大量文獻認為UKA翻修率仍高于TKA。van der List等[22]通過研究發現假體無菌性松動(36%)、對側間室退變(20%)以及不明原因疼痛(11%)是UKA翻修的常見原因。Mohammad等[23]一項關于UKA翻修的Meta分析也顯示,排名前三的原因依次為對側間室退變(1.42%)、假體無菌性松動(1.25%)、活動平臺墊片脫位(0.58%)。但Siman等[24]指出,75歲及以上患者的UKA與TKA翻修率相似,這可能與高齡患者的預期壽命通常短于假體使用壽命有關。Cheng等[25]通過匹配分析發現,盡管高齡組的膝關節功能評分低于年輕患者,但與術前相比,高齡患者膝關節疼痛得到緩解、功能得到改善。
外科醫生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案,盡管UKA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過個性化的治療規劃和精細的手術操作,有望降低其潛在風險,避免早中期失敗。
4 活動平臺假體與固定平臺假體選擇
固定平臺假體的主要特點為股骨側假體為多曲率半徑,脛骨側與全膝關節假體類似,包括金屬平臺與嵌入式聚乙烯襯墊,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股骨髁與襯墊接觸面積相對較小。活動平臺假體為單半徑設計,可前后移動的活動襯墊提供了更大假體接觸面積、匹配度及協調性,但對手術操作要求較高,具有襯墊脫位風險[26]。Wu等[27]對180例平均年齡>65歲的患者進行隨機分配,分別接受活動平臺UKA、固定平臺UKA及TKA,每組均進行3年臨床隨訪,結果表明UKA在術后康復及臨床預后等方面均優于TKA。而對于固定平臺和活動平臺假體,多項研究表明,兩種假體在臨床結果、影像學表現、遠期生存率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27-29]。
對于高齡患者,Kwon等[30]指出,固定平臺假體術后早期康復鍛煉需要患者具備更大的股四頭肌力量,才能達到與活動平臺假體相同的屈曲角。部分高齡患者早期無法自主康復鍛煉,可能導致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等問題。Kwon等[31]認為采用活動平臺假體患者對側間室退變風險低于固定平臺假體,可能與脛骨截骨量較少有關,有助于延緩高齡患者對側KOA進展,但活動襯墊脫位風險仍無法避免。
從降低脫位風險、簡化手術操作的角度出發,可以優先考慮固定平臺假體。但需注意的是應避免截骨過厚,如存在骨質疏松可能導致脛骨平臺劈裂骨折或塌陷風險增加。醫生需要綜合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活動水平、骨質情況,以選擇最適合的假體完成手術。
5 骨水泥型假體和生物型假體
骨水泥型假體通過骨水泥與骨骼的黏接交聯固定,能提供即刻穩定性,迅速恢復負重,減少早期松動和失敗風險。生物型假體早期通過嵌入固定,并最終達到骨長入,長期穩定性較好,且在翻修手術時骨質損失較少[32]。多項研究表明,生物型假體的遠期臨床結果、失敗率、再手術率優于骨水泥型假體,具有手術時間短、避免骨水泥相關并發癥和較低X線透亮線發生率的優點[33-34];但骨質疏松癥患者使用生物型假體存在早期松動風險[35]。Mohammad等[36]對來自國家聯合登記處和醫院統計數據庫的總共14 122個內側移動平臺UKA(7 061個骨水泥型假體和7 061個生物型假體)進行傾向評分匹配,盡管二者長期假體周圍骨折率無顯著差異,但生物型假體早期骨折率仍高于骨水泥型假體,外科醫生為骨質疏松患者使用生物型假體時,更應注重脛骨骨折風險。史思峰等[37]的研究發現對于嚴重骨質疏松患者,生物型假體與骨接觸不良導致的早期手術失敗風險仍無法避免,作者認為在骨質疏松癥高齡患者中,骨水泥型假體因其即刻穩定性和短期結果較好而更為合適。但Mohammad等[33]研究結果發現盡管兩種假體10年生存率相似,但生物型假體在術后滿意度以及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均優于骨水泥型假體,作者認為對于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生物型假體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假體固定方式選擇應基于患者的骨質狀況和預期壽命。未來研究應聚焦于不同患者群體的長期預后隨訪,以便為高齡患者提供適合的固定方案。
6 高齡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管理
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包括失血、假體周圍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雖然術后死亡情況較罕見,但仍需保持警惕。研究數據顯示,與TKA相比,高齡患者接受UKA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38]。這一差異主要與UKA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有關。Jensen等[39]指出高齡患者身體機能降低,術后感染風險高于年輕患者,較小的手術切口和更短的手術時間是高齡患者UKA術后出血少以及假體周圍感染較少的關鍵因素。Schneider等[40]研究發現,與TKA相比,UKA手術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風險顯著降低,患者早期自主活動進一步減少了該并發癥發生率。英格蘭與威爾士國家人工關節登記系統的數據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數據顯示TKA術后30 d內死亡率約為UKA的2倍(0.07% vs 0.03%),而90 d內死亡率約為4倍(0.33% vs 0.08%)[41]。因此,UKA從并發癥管理方面來看更適合高齡患者。
7 高齡患者UKA術后的臨床預后與滿意度
UKA術后早期疼痛緩解、關節功能恢復等方面優于TKA[42]。Tille等[43]通過配對分析發現,UKA組膝關節疼痛評分顯著低于TKA組,認為疼痛緩解與UKA保留了更多生理結構相關。Siman等[24]的短期隨訪研究表明,相比于TKA,接受UKA的高齡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術后早期關節活動范圍和出院時的活動水平更高。D’Ambrosi等[44]的研究也證實了高齡患者在接受UKA后,能夠更快恢復日常活動,各隨訪時間點UKA組功能恢復均優于TKA組。Wild等[45]研究表明在2年隨訪期間,接受UKA的高齡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優于TKA組,而死亡率和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僅略高于年輕患者組。在中遠期方面,雖然UKA和TKA在疼痛緩解和生活質量提高方面均有效,但UKA在恢復運動功能方面顯示出更大優勢[46]。Brilliant等[47]的配對分析示,與匹配的TKA患者相比,接受UKA的患者在至少5年隨訪中關節意識顯著降低、疼痛減輕、功能改善、滿意度更高,且生存率良好。Fabre-Aubrespy等[48]納入了101例75歲以上接受UKA的患者,根據年齡、術前膝關節功能評分(KSS)等與TKA組進行匹配分析,研究發現盡管兩組中期生存率相似,但UKA組膝關節功能和膝關節遺忘評分表現更佳;Mohammad等[49]對近15年接受UKA與TKA的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盡管UKA與TKA的10年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每個年齡段中UKA組牛津膝關節評分(OKS)高于TKA組,且術后不滿意率低于TKA組。
8 總結與展望
UKA作為保膝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適應證范圍內為高齡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KOA治療方案。通過合理的術前評估、假體選擇以及圍術期管理,能夠使高齡患者獲得滿意臨床效果。盡管目前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隨著技術與理念不斷進步,材料不斷更新,未來將優化高齡KOA患者整體治療策略,進一步提高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郇瑞:文獻檢索、分析總結、撰寫文章;管士坤、郭蜀新、劉雪劍:文章校對;劉寧:文章修改及審核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中老年常見的關節退行性疾病,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顯著上升,典型癥狀包括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導致關節畸形甚至殘疾[1]。隨著社會老齡化,因KOA尋求手術治療的高齡患者逐漸增多;該群體常合并骨質疏松及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應慎重選擇治療方案[2]。近年來,隨著膝關節階梯治療理念深入,當膝關節未發生全間室病變時,膝關節單髁置換術(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為高齡KOA患者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手術治療方案[3]。本文旨在綜述UKA在高齡KOA患者中的應用,重點討論圍術期管理和臨床預后,并評估其治療高齡KO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高齡患者的KOA特點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65歲及以上人口定義為老年期[4]。隨著醫療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在2021年已達到13.5%,該年齡段人口數量仍在迅速增長[5]。KOA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一項關于中國中老年人KOA發病率的meta分析示,60~69歲年齡組KOA發病率為15.2%,70~79歲組為23.6%,>80歲組高達36.4%[6]。張立毅等[7]對中國老年人群癥狀性KOA與衰弱之間的關系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膝關節疼痛是老年人罹患衰弱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患有膝關節疼痛的正常老年人在未來進入衰弱或衰弱前狀態的風險更高,因此為高齡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
高齡KOA患者面臨的治療難點包括:①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自然衰退,往往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內科疾病。據中國老年疾病臨床多中心報告,老年患者的共病比例高達91.6%,圍術期將面臨更高手術風險[2]。② 手術耐受能力差,手術時間延長會增加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Teo等[8]認為老年患者膝關節置換術中感染風險增高與較長的手術時間顯著相關。van Zuylen等[9]認為手術時間長引起的術中低血壓會導致循環灌注不足,進而增加高齡患者術后認知障礙發生率。③ 術后恢復慢,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年輕患者。Moore等[10]查詢了2012年—2018年國家外科質量改進計劃數據庫,從10 103例接受膝關節置換的患者中選取了728例80歲以上老年患者進行多變量分析,結果顯示與80歲以下患者相比,80歲以上患者在術后30 d內并發癥發生率及再住院率顯著增加。高齡KOA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況呈現復雜多變的特點,要求臨床醫生在治療方案選擇上必須進行個體化考量,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高齡患者UKA適應證選擇及臨床優勢
1989年Kozinn和Scott提出的UKA手術適應證與禁忌證一直被視為“金標準”[11]。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假體材料的改良,2020年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關節外科學專業委員會膝關節部分置換研究學組專家們共同撰寫了《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提出了局限于膝關節內側UKA的最佳手術指征:① 癥狀源于膝關節內側間室,且疼痛明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② 膝關節活動度≥90°;③ 膝關節穩定,內、外側副韌帶及前、后交叉韌帶功能完整;④ 內翻畸形≤15°,并可被主動矯正;⑤ 固定屈曲攣縮≤15°;⑥ 影像學檢查證實為內側間室病變,即負重前后位X線片示內側間室“骨對骨”, 側位X線片示脛骨內側平臺后部及股骨內側髁后部關節面完整,外翻應力位X線片示外側間室間隙正常(≥5 mm)。內側UKA的禁忌證主要包括:① 膝關節急性感染或反復感染;② 炎性關節病;③ 外側間室負重區全層軟骨缺失;④ 髕股關節外側嚴重磨損呈溝槽樣改變、半脫位;⑤ 神經肌肉系統病變、股四頭肌肌力障礙等;⑥ 患者一般情況差,心、肺功能衰竭等不能耐受手術[12]。
薛華明等[13]也提出了涉及UKA適應證的新觀點,認為肥胖(身體質量指數≥30 kg/m2)、老年(≥75歲)患者、無溝槽樣變的髕股關節炎或外側髕骨半脫位、嚴重內翻、無膝關節失穩的前交叉韌帶功能缺失、脛骨高位截骨手術失敗及單間室髕股關節炎并不是UKA的絕對禁忌證,擴大了潛在受益患者范圍。Iacono等[14]對67例75歲以上KOA患者進行平均9年隨訪,90%患者具有良好臨床預后,作者認為通過適當的適應證評估和精準手術操作,UKA可用于高齡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小,假體生存率提高。張啟棟等[15]對29例80歲以上KOA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通過準確的手術評估以及恰當的圍術期處理,高齡患者行UKA治療后恢復更快,術后并發癥更少。王方興等[16]通過匹配分析也獲得了相同結論,通過科學的圍術期管理,85歲以上超高齡KOA患者也可選擇UKA治療,能獲得滿意近期療效。也有研究者將UKA應用于適應證以外的高齡患者群體,獲得了滿意治療效果。Gerow等[17]前瞻性地研究了髕股關節退變對UKA預后的影響,收集了678例接受內側UKA的患者,按照年齡等因素進行分組并進行12個月隨訪,結果發現每個年齡組術后疼痛和功能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與內側髕股關節退變無關。Plancher等[18]將116例平均年齡>65歲的患者分為前交叉韌帶缺陷組和完整組,兩組均接受UKA并進行了長達10年隨訪,結果顯示前交叉韌帶缺陷組和完整組的10年生存率均為97%,兩組達到可接受功能水平患者均超過85%,且術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無明顯差異。
相較于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UKA創傷更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恢復更快、功能恢復更佳,更接近膝關節原始運動學[19]。隨著人工智能和手術機器人在UKA中的應用不斷進步,高齡患者將獲得更大收益[20]。盡管如此,醫生在為高齡患者選擇手術適應證時,仍需全面綜合評估,以確保手術最佳效果和最小風險。
3 高齡患者行UKA的局限性
UKA為高齡患者提供了一種可行治療方案,但須充分考慮其潛在局限性。首先,UKA糾正畸形能力有限,當膝關節出現至少兩間室病變或存在其他禁忌證時,應考慮其他治療方案。郭萬首[21]認為強行為術前屈曲或內翻畸形過大患者行UKA,勢必造成術后康復困難甚至功能障礙。其次,國內外大量文獻認為UKA翻修率仍高于TKA。van der List等[22]通過研究發現假體無菌性松動(36%)、對側間室退變(20%)以及不明原因疼痛(11%)是UKA翻修的常見原因。Mohammad等[23]一項關于UKA翻修的Meta分析也顯示,排名前三的原因依次為對側間室退變(1.42%)、假體無菌性松動(1.25%)、活動平臺墊片脫位(0.58%)。但Siman等[24]指出,75歲及以上患者的UKA與TKA翻修率相似,這可能與高齡患者的預期壽命通常短于假體使用壽命有關。Cheng等[25]通過匹配分析發現,盡管高齡組的膝關節功能評分低于年輕患者,但與術前相比,高齡患者膝關節疼痛得到緩解、功能得到改善。
外科醫生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案,盡管UKA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通過個性化的治療規劃和精細的手術操作,有望降低其潛在風險,避免早中期失敗。
4 活動平臺假體與固定平臺假體選擇
固定平臺假體的主要特點為股骨側假體為多曲率半徑,脛骨側與全膝關節假體類似,包括金屬平臺與嵌入式聚乙烯襯墊,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股骨髁與襯墊接觸面積相對較小。活動平臺假體為單半徑設計,可前后移動的活動襯墊提供了更大假體接觸面積、匹配度及協調性,但對手術操作要求較高,具有襯墊脫位風險[26]。Wu等[27]對180例平均年齡>65歲的患者進行隨機分配,分別接受活動平臺UKA、固定平臺UKA及TKA,每組均進行3年臨床隨訪,結果表明UKA在術后康復及臨床預后等方面均優于TKA。而對于固定平臺和活動平臺假體,多項研究表明,兩種假體在臨床結果、影像學表現、遠期生存率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27-29]。
對于高齡患者,Kwon等[30]指出,固定平臺假體術后早期康復鍛煉需要患者具備更大的股四頭肌力量,才能達到與活動平臺假體相同的屈曲角。部分高齡患者早期無法自主康復鍛煉,可能導致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等問題。Kwon等[31]認為采用活動平臺假體患者對側間室退變風險低于固定平臺假體,可能與脛骨截骨量較少有關,有助于延緩高齡患者對側KOA進展,但活動襯墊脫位風險仍無法避免。
從降低脫位風險、簡化手術操作的角度出發,可以優先考慮固定平臺假體。但需注意的是應避免截骨過厚,如存在骨質疏松可能導致脛骨平臺劈裂骨折或塌陷風險增加。醫生需要綜合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活動水平、骨質情況,以選擇最適合的假體完成手術。
5 骨水泥型假體和生物型假體
骨水泥型假體通過骨水泥與骨骼的黏接交聯固定,能提供即刻穩定性,迅速恢復負重,減少早期松動和失敗風險。生物型假體早期通過嵌入固定,并最終達到骨長入,長期穩定性較好,且在翻修手術時骨質損失較少[32]。多項研究表明,生物型假體的遠期臨床結果、失敗率、再手術率優于骨水泥型假體,具有手術時間短、避免骨水泥相關并發癥和較低X線透亮線發生率的優點[33-34];但骨質疏松癥患者使用生物型假體存在早期松動風險[35]。Mohammad等[36]對來自國家聯合登記處和醫院統計數據庫的總共14 122個內側移動平臺UKA(7 061個骨水泥型假體和7 061個生物型假體)進行傾向評分匹配,盡管二者長期假體周圍骨折率無顯著差異,但生物型假體早期骨折率仍高于骨水泥型假體,外科醫生為骨質疏松患者使用生物型假體時,更應注重脛骨骨折風險。史思峰等[37]的研究發現對于嚴重骨質疏松患者,生物型假體與骨接觸不良導致的早期手術失敗風險仍無法避免,作者認為在骨質疏松癥高齡患者中,骨水泥型假體因其即刻穩定性和短期結果較好而更為合適。但Mohammad等[33]研究結果發現盡管兩種假體10年生存率相似,但生物型假體在術后滿意度以及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均優于骨水泥型假體,作者認為對于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生物型假體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假體固定方式選擇應基于患者的骨質狀況和預期壽命。未來研究應聚焦于不同患者群體的長期預后隨訪,以便為高齡患者提供適合的固定方案。
6 高齡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管理
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包括失血、假體周圍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雖然術后死亡情況較罕見,但仍需保持警惕。研究數據顯示,與TKA相比,高齡患者接受UKA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38]。這一差異主要與UKA手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有關。Jensen等[39]指出高齡患者身體機能降低,術后感染風險高于年輕患者,較小的手術切口和更短的手術時間是高齡患者UKA術后出血少以及假體周圍感染較少的關鍵因素。Schneider等[40]研究發現,與TKA相比,UKA手術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風險顯著降低,患者早期自主活動進一步減少了該并發癥發生率。英格蘭與威爾士國家人工關節登記系統的數據進一步支持了這一觀點,數據顯示TKA術后30 d內死亡率約為UKA的2倍(0.07% vs 0.03%),而90 d內死亡率約為4倍(0.33% vs 0.08%)[41]。因此,UKA從并發癥管理方面來看更適合高齡患者。
7 高齡患者UKA術后的臨床預后與滿意度
UKA術后早期疼痛緩解、關節功能恢復等方面優于TKA[42]。Tille等[43]通過配對分析發現,UKA組膝關節疼痛評分顯著低于TKA組,認為疼痛緩解與UKA保留了更多生理結構相關。Siman等[24]的短期隨訪研究表明,相比于TKA,接受UKA的高齡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術后早期關節活動范圍和出院時的活動水平更高。D’Ambrosi等[44]的研究也證實了高齡患者在接受UKA后,能夠更快恢復日常活動,各隨訪時間點UKA組功能恢復均優于TKA組。Wild等[45]研究表明在2年隨訪期間,接受UKA的高齡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優于TKA組,而死亡率和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僅略高于年輕患者組。在中遠期方面,雖然UKA和TKA在疼痛緩解和生活質量提高方面均有效,但UKA在恢復運動功能方面顯示出更大優勢[46]。Brilliant等[47]的配對分析示,與匹配的TKA患者相比,接受UKA的患者在至少5年隨訪中關節意識顯著降低、疼痛減輕、功能改善、滿意度更高,且生存率良好。Fabre-Aubrespy等[48]納入了101例75歲以上接受UKA的患者,根據年齡、術前膝關節功能評分(KSS)等與TKA組進行匹配分析,研究發現盡管兩組中期生存率相似,但UKA組膝關節功能和膝關節遺忘評分表現更佳;Mohammad等[49]對近15年接受UKA與TKA的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盡管UKA與TKA的10年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每個年齡段中UKA組牛津膝關節評分(OKS)高于TKA組,且術后不滿意率低于TKA組。
8 總結與展望
UKA作為保膝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適應證范圍內為高齡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KOA治療方案。通過合理的術前評估、假體選擇以及圍術期管理,能夠使高齡患者獲得滿意臨床效果。盡管目前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隨著技術與理念不斷進步,材料不斷更新,未來將優化高齡KOA患者整體治療策略,進一步提高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郇瑞:文獻檢索、分析總結、撰寫文章;管士坤、郭蜀新、劉雪劍:文章校對;劉寧:文章修改及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