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輝, 王海峰, 秦浩宇, 郝睿崢, 馬鐵鵬, 劉英, 王斌. 穿支蒂螺旋槳皮瓣在手部創面修復中的臨床應用.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8): 1016-1021. doi: 10.7507/1002-1892.20240400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自1991年Hyakusoku等[1]首次提出“螺旋槳皮瓣”概念以來,穿支蒂螺旋槳皮瓣已廣泛應用于軀干及四肢創面修復[2-9]。該皮瓣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穿支皮瓣,融合了穿支皮瓣與螺旋槳皮瓣兩者優點,符合當前理想的創面修復要求[10]。在手部創面修復報道中,主要是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指中、末節創面 [11-13],而該皮瓣在手部其他部位應用及其他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應用的報道較少。現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3月,我們采用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的45例手部創面臨床資料,以期更全面探討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部創面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14~72歲,平均41.2歲。左手20例,右手25例。致傷原因:絞傷15例,壓砸傷19例,切割傷11例。受傷部位:手指32例,手背10例,手掌3例;均存在肌腱、關節及骨外露。受傷至手術時間2~8 h,平均4.3 h。清創后創面范圍為1.8 cm×1.0 cm~5.0 cm×3.5 cm。
1.2 手術方法
1.2.1 穿支血管探測與皮瓣設計
術前根據手部創面的位置、大小和形狀,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頻率7.5~20 MHz)對創面周圍指動脈或掌背動脈穿支血管進行定位與測量。選擇較粗大穿支作為皮瓣旋轉點,以旋轉點至創面近側緣的距離為皮瓣小槳長度,小槳長度加上創面長度再擴大10%~20%為大槳長度,皮瓣寬度較創面寬度同樣擴大10%~20%。粗略標記皮瓣切取范圍。
1.2.2 皮瓣切取及創面修復
① 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本組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指創面26例、手掌創面2例。皮瓣軸線為手指側方正中線,皮瓣深層切取平面為伸肌腱腱膜淺層水平。首先沿皮瓣設計線背側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從背側向掌側分離,找到旋轉點部位穿支血管。確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開皮瓣剩余邊緣,由近及遠切取皮瓣,僅保留旋轉點處穿支血管及周圍0.3~0.5 cm寬筋膜組織與皮瓣相連。由于指動脈穿支較短,為防止旋轉時蒂部張力較大,在穿支深部靠近骨膜層適當向指動脈主干方向游離蒂部軟組織。松止血帶,徹底止血,確定皮瓣血運正常后將皮瓣旋轉不超過180°,大槳覆蓋受區創面,小槳覆蓋供區部分缺損。皮瓣切取范圍2.5 cm×1.1 cm~5.0 cm×2.5 cm。如指神經背側支支配皮瓣供區,切取皮瓣時注意攜帶并保護該神經,根據受區指神經斷端長度,在皮瓣近端適當游離一段指神經背側支,銳性切斷。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與受區指神經斷端無張力吻合,重建皮瓣感覺(本組15例)。剩余供區創面寬度不超過1.2 cm者可直接縫合(本組2例),大于1.2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離皮片植皮修復并打包固定(本組26例)。
② 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本組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指創面6例、手背創面10例、手掌創面1例。皮瓣軸線為指蹼中點與相應掌骨的平行線,切取平面為指伸肌腱及骨間背側肌肌膜淺層。首先沿皮瓣設計線一側皮緣切開,找到旋轉點部位穿支血管及近端掌背動脈主干。確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開皮瓣剩余邊緣,由近及遠切取皮瓣,僅保留旋轉點處穿支血管及周圍0.3~0.5 cm寬筋膜組織與皮瓣相連。如皮瓣修復手背創面,無需解剖并攜帶伸肌腱腱聯合以遠掌背動脈自深層淺出掌背動脈遠端主干;如修復手指及手掌創面,則皮瓣需要攜帶伸肌腱腱聯合以遠淺出掌背動脈遠端主干,一般取掌背動脈與掌側指總動脈的交通支作為旋轉點,向掌側適當裸化穿支血管蒂。松止血帶,徹底止血,確定皮瓣血運正常后將皮瓣旋轉不超過180°,大槳覆蓋受區創面,小槳覆蓋供區部分缺損。皮瓣切取范圍為3.5 cm×1.8 cm~8.0 cm×4.0 cm。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攜帶的掌背皮神經與受區指神經斷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覺(本組8例)。供區創面寬度不超過2.5 cm者可直接縫合(本組12例),大于2.5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離皮片植皮修復并打包固定(本組5例)。
1.3 術后處理
術后抬高患肢,監測皮瓣血運變化1周。術后2周拆除縫線,在康復師指導下開始進行手部關節運動及皮瓣感覺重建功能訓練。
2 結果
術后4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及1例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遠端腫脹并出現水皰,經換藥處理后愈合。供區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33個月,平均15.4個月。末次隨訪時,皮瓣外形飽滿,與周圍皮膚相近,供區植皮及切口無明顯色素沉著。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靜態兩點辨別覺為4~14 mm,平均8.1 mm;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為8~20 mm,平均13.3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問卷評定標準[14],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20例,滿意8例;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8例,滿意9例。參照溫哥華瘢痕量表(VSS)[15],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患者供區外觀評分為2~7分,平均4.2分;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為4~9分,平均6.1分。
3 典型病例
例1 患者,男,37歲。因“三角帶絞傷致右手拇指近節基底及示指指腹創面4 h”入院。查體:一般情況良好,右手拇指近節基底及示指指腹皮膚缺損。入院后急診于臂叢阻滯麻醉下徹底清創,標記拇指尺側及示指橈側指神經斷端。拇指創面面積約2.8 cm×2.2 cm,示指創面面積約3.0 cm×1.7 cm。于拇指橈側及示指尺側設計以指動脈背側穿支為血供的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皮瓣面積分別為5.0 cm×2.5 cm和4.5 cm×2.0 cm,2塊皮瓣內分別攜帶前臂外側皮神經終末支和指神經背側支。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攜帶的皮神經與拇指尺側及示指橈側指神經殘端吻合。拇指供區剩余創面直接縫合,示指供區取前臂近端全厚游離皮片植皮修復并打包固定。術后2塊皮瓣順利成活,供區切口及植皮Ⅰ期愈合。隨訪15個月,2塊皮瓣外形飽滿,與周圍皮膚相近,供區植皮及切口無明顯色素沉著;拇指及示指皮瓣靜態兩點辨別覺分別為8 mm和7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問卷評定標準,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參照VSS患者供區外觀評分為4分。見圖1。
例2 患者,男,65歲。因“機器絞傷致左手中指近節基底背側及手背遠端創面2 h”入院。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左手中指近節基底背側及手背遠端皮膚缺損。入院后急診于臂叢阻滯麻醉下徹底清創,標記中指尺側指神經殘端;創面面積約3.5 cm×2.2 cm。于手背第2、3掌骨間設計以第2掌背動脈穿支為血供的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面積約6.0 cm×2.5 cm,皮瓣內攜帶1條掌背皮神經。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攜帶的掌背皮神經與中指尺側指神經殘端吻合。供區剩余創面直接縫合。術后皮瓣順利成活,供區切口Ⅰ期愈合;隨訪13個月,皮瓣外形美觀并與周圍皮膚相近,供區僅殘留輕微線性瘢痕;皮瓣靜態兩點辨別覺為12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問卷評定標準,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參照VSS患者供區外觀評分為5分。見圖2。
4 討論
因外傷造成的手部創面臨床較常見,大多需要急診一期皮瓣修復。可選擇皮瓣包括局部轉移或推進皮瓣、指動脈穿支皮瓣、掌背動脈逆行島狀皮瓣、掌背動脈穿支皮瓣、尺動脈腕上皮支皮瓣、橈動脈鼻煙窩皮瓣、髂腹股溝皮瓣及各類游離皮瓣等[16-24]。對于中、小面積創面修復,一般無需采用尺動脈腕上皮支皮瓣、橈動脈鼻煙窩皮瓣、髂腹股溝皮瓣及游離股前外側皮瓣等較大皮瓣。隨著近年來顯微外科技術(特別是超級顯微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微小游離皮瓣在手部創面中應用日益增多,但此項技術手術時間長、風險高、費用高,主要適用于對外觀要求較高的擇期或亞急診手術。指動脈穿支皮瓣及掌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是目前臨床急診手術常用的兩種術式,隨著國內、外學者對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的不斷探索,這兩種穿支皮瓣的“螺旋槳”式皮瓣在手部應用逐漸受到關注。
本研究采用的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融合了局部轉移皮瓣及近位帶蒂皮瓣的優點,既保證了皮瓣質地顏色與創面相近,又增大了皮瓣面積,擴大了皮瓣的應用范圍。兩種術式手術適應證:① 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適用于修復第1~5指及手掌遠端創面;② 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適用于修復第2~5指近節、手背及手掌遠端創面,并可作為指動脈穿支皮瓣的補充術式修復手指中、末節創面[25]。絕對禁忌證:① 皮瓣供區皮膚及創面周圍挫傷嚴重;② 供養皮瓣的指動脈或掌背動脈主干損傷;③ 創面面積大,超過皮瓣可切取面積。相對禁忌證:① 對外觀要求高的年輕患者;② 患有嚴重糖尿病、雷諾病、瘢痕增生體質者。
兩種術式優點:① 手術操作簡單、不需要復雜手術設備及術前準備;② 相比游離皮瓣,無需吻合血管、風險低、患者治療費用低;③ 相比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逆行島狀皮瓣,兩種皮瓣距離創面更近,血供更可靠,蒂部位于皮瓣內部,穿支血管不易受壓且不臃腫,外形更美觀;④ 手指采用螺旋槳皮瓣符合皮瓣修復就近原則,質地與創面相近、外形更美觀,小槳修復部分供區,減小植皮范圍;⑤ 相比一些皮下隧道轉位的穿支逆行島狀皮瓣,穿支蒂螺旋槳皮瓣均為開放隧道,蒂部淺層皮膚張力小、皮瓣靜脈回流好,術后皮瓣張力性水皰及色素沉著發生率低。缺點:① 如果創面周圍最近穿支有損傷時,需要再向近端尋找未損傷穿支并以此穿支作為皮瓣旋轉點設計皮瓣,增大皮瓣切取面積。因此,這兩種皮瓣更適合修復創面周圍軟組織損傷較輕的患者。② 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供區位于手背暴露部位,可能對外觀有一定影響。因此,供區創面直接閉合時多采用皮內、皮外雙層減張縫合,減輕切口瘢痕形成。
手術操作注意事項:① 術前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準確定位創面周圍指動脈、掌背動脈較粗大穿支血管,并以此作為皮瓣旋轉點初步設計皮瓣切取范圍。依據指動脈及掌背動脈解剖學特點,指動脈在近、中節指骨髁部、干骺端及中段均發出恒定較粗大的穿支[26],而掌背動脈穿支在伸肌腱腱聯合以遠的掌骨頸水平發出多條粗大穿支[27]。術前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上述部位周圍進行穿支測定,可提高穿支定位速度與準確率。本研究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上述部位測量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口徑為0.1~0.3 mm,與術中解剖的部位及大小一致,驗證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準確定位細小穿支血管,可作為術前皮瓣設計的重要輔助手段。② 術中先沿設計線切開一側皮瓣,確定穿支血管與術前超聲探測相符后再切取剩余皮膚,如有誤差,術中根據情況調整皮瓣切取范圍。③ 旋轉皮瓣前松止血帶,明確穿支灌注皮瓣血供可靠后再旋轉皮瓣,可避免蒂部扭轉造成的皮瓣血運障礙。④ 如穿支血管蒂旋轉困難,可適當裸化血管,保證穿支血管無張力;同時建議佩戴手術放大鏡或在顯微鏡下操作,避免損傷伴行靜脈。⑤ 切取皮瓣過程中注意結扎沿途其他穿支血管,以防進入皮瓣的血液從該部位流出,造成皮瓣供血不足。⑥ 為防止皮瓣供區直接縫合張力較大,建議采用皮內、皮外雙層間斷減張縫合,減輕切口瘢痕形成。⑦ 建議皮瓣攜帶指神經背側支或掌背皮神經,神經營養血管可增加皮瓣血供,還可將攜帶的皮神經與創面周圍神經斷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覺。⑧ 對于指動脈穿支蒂皮瓣供區皮膚松弛度差、創面寬度>1.2 cm者,直接縫合張力大且影響傷指美觀,建議取皮植皮修復;掌背動脈穿支蒂皮瓣供區皮膚松弛度好,為避免植皮影響手背美觀,創面大多選擇直接縫合。
綜上述,指動脈和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簡便,為急診修復手部中、小面積創面提供了較好的治療方法。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唐山市第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4038)
作者貢獻聲明 王輝:科研設計、手術實施及論文撰寫;王海峰:病例采集、參與手術及隨訪;秦浩宇、郝睿崢:參與手術;馬鐵鵬:療效評估;劉英、王斌: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
自1991年Hyakusoku等[1]首次提出“螺旋槳皮瓣”概念以來,穿支蒂螺旋槳皮瓣已廣泛應用于軀干及四肢創面修復[2-9]。該皮瓣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穿支皮瓣,融合了穿支皮瓣與螺旋槳皮瓣兩者優點,符合當前理想的創面修復要求[10]。在手部創面修復報道中,主要是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指中、末節創面 [11-13],而該皮瓣在手部其他部位應用及其他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應用的報道較少。現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3月,我們采用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的45例手部創面臨床資料,以期更全面探討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部創面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14~72歲,平均41.2歲。左手20例,右手25例。致傷原因:絞傷15例,壓砸傷19例,切割傷11例。受傷部位:手指32例,手背10例,手掌3例;均存在肌腱、關節及骨外露。受傷至手術時間2~8 h,平均4.3 h。清創后創面范圍為1.8 cm×1.0 cm~5.0 cm×3.5 cm。
1.2 手術方法
1.2.1 穿支血管探測與皮瓣設計
術前根據手部創面的位置、大小和形狀,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頻率7.5~20 MHz)對創面周圍指動脈或掌背動脈穿支血管進行定位與測量。選擇較粗大穿支作為皮瓣旋轉點,以旋轉點至創面近側緣的距離為皮瓣小槳長度,小槳長度加上創面長度再擴大10%~20%為大槳長度,皮瓣寬度較創面寬度同樣擴大10%~20%。粗略標記皮瓣切取范圍。
1.2.2 皮瓣切取及創面修復
① 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本組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指創面26例、手掌創面2例。皮瓣軸線為手指側方正中線,皮瓣深層切取平面為伸肌腱腱膜淺層水平。首先沿皮瓣設計線背側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從背側向掌側分離,找到旋轉點部位穿支血管。確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開皮瓣剩余邊緣,由近及遠切取皮瓣,僅保留旋轉點處穿支血管及周圍0.3~0.5 cm寬筋膜組織與皮瓣相連。由于指動脈穿支較短,為防止旋轉時蒂部張力較大,在穿支深部靠近骨膜層適當向指動脈主干方向游離蒂部軟組織。松止血帶,徹底止血,確定皮瓣血運正常后將皮瓣旋轉不超過180°,大槳覆蓋受區創面,小槳覆蓋供區部分缺損。皮瓣切取范圍2.5 cm×1.1 cm~5.0 cm×2.5 cm。如指神經背側支支配皮瓣供區,切取皮瓣時注意攜帶并保護該神經,根據受區指神經斷端長度,在皮瓣近端適當游離一段指神經背側支,銳性切斷。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與受區指神經斷端無張力吻合,重建皮瓣感覺(本組15例)。剩余供區創面寬度不超過1.2 cm者可直接縫合(本組2例),大于1.2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離皮片植皮修復并打包固定(本組26例)。
② 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本組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修復手指創面6例、手背創面10例、手掌創面1例。皮瓣軸線為指蹼中點與相應掌骨的平行線,切取平面為指伸肌腱及骨間背側肌肌膜淺層。首先沿皮瓣設計線一側皮緣切開,找到旋轉點部位穿支血管及近端掌背動脈主干。確定穿支存在且支配皮瓣血供后,切開皮瓣剩余邊緣,由近及遠切取皮瓣,僅保留旋轉點處穿支血管及周圍0.3~0.5 cm寬筋膜組織與皮瓣相連。如皮瓣修復手背創面,無需解剖并攜帶伸肌腱腱聯合以遠掌背動脈自深層淺出掌背動脈遠端主干;如修復手指及手掌創面,則皮瓣需要攜帶伸肌腱腱聯合以遠淺出掌背動脈遠端主干,一般取掌背動脈與掌側指總動脈的交通支作為旋轉點,向掌側適當裸化穿支血管蒂。松止血帶,徹底止血,確定皮瓣血運正常后將皮瓣旋轉不超過180°,大槳覆蓋受區創面,小槳覆蓋供區部分缺損。皮瓣切取范圍為3.5 cm×1.8 cm~8.0 cm×4.0 cm。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攜帶的掌背皮神經與受區指神經斷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覺(本組8例)。供區創面寬度不超過2.5 cm者可直接縫合(本組12例),大于2.5 cm者取前臂近端全厚游離皮片植皮修復并打包固定(本組5例)。
1.3 術后處理
術后抬高患肢,監測皮瓣血運變化1周。術后2周拆除縫線,在康復師指導下開始進行手部關節運動及皮瓣感覺重建功能訓練。
2 結果
術后4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及1例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遠端腫脹并出現水皰,經換藥處理后愈合。供區切口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33個月,平均15.4個月。末次隨訪時,皮瓣外形飽滿,與周圍皮膚相近,供區植皮及切口無明顯色素沉著。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靜態兩點辨別覺為4~14 mm,平均8.1 mm;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為8~20 mm,平均13.3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問卷評定標準[14],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20例,滿意8例;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8例,滿意9例。參照溫哥華瘢痕量表(VSS)[15],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患者供區外觀評分為2~7分,平均4.2分;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為4~9分,平均6.1分。
3 典型病例
例1 患者,男,37歲。因“三角帶絞傷致右手拇指近節基底及示指指腹創面4 h”入院。查體:一般情況良好,右手拇指近節基底及示指指腹皮膚缺損。入院后急診于臂叢阻滯麻醉下徹底清創,標記拇指尺側及示指橈側指神經斷端。拇指創面面積約2.8 cm×2.2 cm,示指創面面積約3.0 cm×1.7 cm。于拇指橈側及示指尺側設計以指動脈背側穿支為血供的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皮瓣面積分別為5.0 cm×2.5 cm和4.5 cm×2.0 cm,2塊皮瓣內分別攜帶前臂外側皮神經終末支和指神經背側支。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攜帶的皮神經與拇指尺側及示指橈側指神經殘端吻合。拇指供區剩余創面直接縫合,示指供區取前臂近端全厚游離皮片植皮修復并打包固定。術后2塊皮瓣順利成活,供區切口及植皮Ⅰ期愈合。隨訪15個月,2塊皮瓣外形飽滿,與周圍皮膚相近,供區植皮及切口無明顯色素沉著;拇指及示指皮瓣靜態兩點辨別覺分別為8 mm和7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問卷評定標準,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參照VSS患者供區外觀評分為4分。見圖1。
例2 患者,男,65歲。因“機器絞傷致左手中指近節基底背側及手背遠端創面2 h”入院。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左手中指近節基底背側及手背遠端皮膚缺損。入院后急診于臂叢阻滯麻醉下徹底清創,標記中指尺側指神經殘端;創面面積約3.5 cm×2.2 cm。于手背第2、3掌骨間設計以第2掌背動脈穿支為血供的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面積約6.0 cm×2.5 cm,皮瓣內攜帶1條掌背皮神經。顯微鏡下用10-0 Prolene線將其攜帶的掌背皮神經與中指尺側指神經殘端吻合。供區剩余創面直接縫合。術后皮瓣順利成活,供區切口Ⅰ期愈合;隨訪13個月,皮瓣外形美觀并與周圍皮膚相近,供區僅殘留輕微線性瘢痕;皮瓣靜態兩點辨別覺為12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問卷評定標準,患者對皮瓣外觀非常滿意;參照VSS患者供區外觀評分為5分。見圖2。
4 討論
因外傷造成的手部創面臨床較常見,大多需要急診一期皮瓣修復。可選擇皮瓣包括局部轉移或推進皮瓣、指動脈穿支皮瓣、掌背動脈逆行島狀皮瓣、掌背動脈穿支皮瓣、尺動脈腕上皮支皮瓣、橈動脈鼻煙窩皮瓣、髂腹股溝皮瓣及各類游離皮瓣等[16-24]。對于中、小面積創面修復,一般無需采用尺動脈腕上皮支皮瓣、橈動脈鼻煙窩皮瓣、髂腹股溝皮瓣及游離股前外側皮瓣等較大皮瓣。隨著近年來顯微外科技術(特別是超級顯微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微小游離皮瓣在手部創面中應用日益增多,但此項技術手術時間長、風險高、費用高,主要適用于對外觀要求較高的擇期或亞急診手術。指動脈穿支皮瓣及掌背動脈穿支皮瓣修復是目前臨床急診手術常用的兩種術式,隨著國內、外學者對穿支蒂螺旋槳皮瓣的不斷探索,這兩種穿支皮瓣的“螺旋槳”式皮瓣在手部應用逐漸受到關注。
本研究采用的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融合了局部轉移皮瓣及近位帶蒂皮瓣的優點,既保證了皮瓣質地顏色與創面相近,又增大了皮瓣面積,擴大了皮瓣的應用范圍。兩種術式手術適應證:① 指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適用于修復第1~5指及手掌遠端創面;② 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適用于修復第2~5指近節、手背及手掌遠端創面,并可作為指動脈穿支皮瓣的補充術式修復手指中、末節創面[25]。絕對禁忌證:① 皮瓣供區皮膚及創面周圍挫傷嚴重;② 供養皮瓣的指動脈或掌背動脈主干損傷;③ 創面面積大,超過皮瓣可切取面積。相對禁忌證:① 對外觀要求高的年輕患者;② 患有嚴重糖尿病、雷諾病、瘢痕增生體質者。
兩種術式優點:① 手術操作簡單、不需要復雜手術設備及術前準備;② 相比游離皮瓣,無需吻合血管、風險低、患者治療費用低;③ 相比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逆行島狀皮瓣,兩種皮瓣距離創面更近,血供更可靠,蒂部位于皮瓣內部,穿支血管不易受壓且不臃腫,外形更美觀;④ 手指采用螺旋槳皮瓣符合皮瓣修復就近原則,質地與創面相近、外形更美觀,小槳修復部分供區,減小植皮范圍;⑤ 相比一些皮下隧道轉位的穿支逆行島狀皮瓣,穿支蒂螺旋槳皮瓣均為開放隧道,蒂部淺層皮膚張力小、皮瓣靜脈回流好,術后皮瓣張力性水皰及色素沉著發生率低。缺點:① 如果創面周圍最近穿支有損傷時,需要再向近端尋找未損傷穿支并以此穿支作為皮瓣旋轉點設計皮瓣,增大皮瓣切取面積。因此,這兩種皮瓣更適合修復創面周圍軟組織損傷較輕的患者。② 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供區位于手背暴露部位,可能對外觀有一定影響。因此,供區創面直接閉合時多采用皮內、皮外雙層減張縫合,減輕切口瘢痕形成。
手術操作注意事項:① 術前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準確定位創面周圍指動脈、掌背動脈較粗大穿支血管,并以此作為皮瓣旋轉點初步設計皮瓣切取范圍。依據指動脈及掌背動脈解剖學特點,指動脈在近、中節指骨髁部、干骺端及中段均發出恒定較粗大的穿支[26],而掌背動脈穿支在伸肌腱腱聯合以遠的掌骨頸水平發出多條粗大穿支[27]。術前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上述部位周圍進行穿支測定,可提高穿支定位速度與準確率。本研究應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上述部位測量指動脈及掌背動脈穿支口徑為0.1~0.3 mm,與術中解剖的部位及大小一致,驗證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準確定位細小穿支血管,可作為術前皮瓣設計的重要輔助手段。② 術中先沿設計線切開一側皮瓣,確定穿支血管與術前超聲探測相符后再切取剩余皮膚,如有誤差,術中根據情況調整皮瓣切取范圍。③ 旋轉皮瓣前松止血帶,明確穿支灌注皮瓣血供可靠后再旋轉皮瓣,可避免蒂部扭轉造成的皮瓣血運障礙。④ 如穿支血管蒂旋轉困難,可適當裸化血管,保證穿支血管無張力;同時建議佩戴手術放大鏡或在顯微鏡下操作,避免損傷伴行靜脈。⑤ 切取皮瓣過程中注意結扎沿途其他穿支血管,以防進入皮瓣的血液從該部位流出,造成皮瓣供血不足。⑥ 為防止皮瓣供區直接縫合張力較大,建議采用皮內、皮外雙層間斷減張縫合,減輕切口瘢痕形成。⑦ 建議皮瓣攜帶指神經背側支或掌背皮神經,神經營養血管可增加皮瓣血供,還可將攜帶的皮神經與創面周圍神經斷端吻合,重建皮瓣感覺。⑧ 對于指動脈穿支蒂皮瓣供區皮膚松弛度差、創面寬度>1.2 cm者,直接縫合張力大且影響傷指美觀,建議取皮植皮修復;掌背動脈穿支蒂皮瓣供區皮膚松弛度好,為避免植皮影響手背美觀,創面大多選擇直接縫合。
綜上述,指動脈和掌背動脈穿支蒂螺旋槳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簡便,為急診修復手部中、小面積創面提供了較好的治療方法。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經費支持沒有影響文章觀點和對研究數據客觀結果的分析及其報道
倫理聲明 研究方案經唐山市第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4038)
作者貢獻聲明 王輝:科研設計、手術實施及論文撰寫;王海峰:病例采集、參與手術及隨訪;秦浩宇、郝睿崢:參與手術;馬鐵鵬:療效評估;劉英、王斌: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