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是骨科常見創傷,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6%~4%。2023年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發布了鎖骨骨折治療的臨床實踐指南,包括4條推薦建議以及10條治療選擇。本文在充分研讀指南基礎上,結合該領域已發表相關文獻,對鎖骨骨折臨床治療展開論述,總結鎖骨骨折治療進展和最新診療要點,以期提高臨床治療預后。
引用本文: 鄭憲友. 鎖骨骨折治療:2023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臨床實踐指南解讀.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8): 942-946. doi: 10.7507/1002-1892.20240410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鎖骨骨折是骨科常見創傷,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6%~4%[1],約80%骨折發生在鎖骨中段。由于鎖骨是許多重要肌肉的起點和附著點,通常內側骨塊會因胸鎖乳突肌牽拉向后上方移位,外側骨塊受胸大肌牽拉向內下方移位。目前鎖骨骨折分型方法較多,其中Neer分型標準臨床應用最廣泛。臨床治療鎖骨骨折方式較多,治療效果直接影響患者上肢功能,但基于對解剖結構和功能認識的不同,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的優劣尚無定論。對于手術治療中鋼板類型和固定方式的選擇也缺少共識,少有高級別循證等級臨床研究。近年來,脈沖式骨刺激儀等輔助治療設備的應用令人關注,但何種骨折類型及何種患者可能從中受益亦未明確。
針對以上問題,2023年6月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發布了《2023 AAOS臨床實踐指南:鎖骨骨折的治療》(www.aaos.org/claviclecpg)(以下簡稱“指南”)[2],為骨科醫生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鎖骨骨折治療方式選擇的依據,更加強調了循證醫學證據和高質量研究的價值。指南從3 280篇文獻中篩選出319篇符合條件者進行全文閱讀,并最終納入63篇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圖1)。指南推薦等級分為強、中、弱和共識4級,一般情況下推薦等級與證據等級保持一致,但指南編撰委員會可以通過“證據至決策框架”(evidence-to-decision framwork,EtD)上調或下調治療建議推薦等級,此時會導致推薦等級和證據等級不一致(表1)。指南主要適用范圍為以鎖骨中段骨折為主的單發閉合性鎖骨骨折,包括4項推薦建議和10條治療選擇。其中,4項推薦建議闡述了保守或手術治療方式、手術器械選擇以及輔助治療設備對鎖骨骨折患者的獲益;10條治療選擇則對風險因素、鋼板位置及類型選擇、攝片體位、保守治療固定方式、青少年骨折和鎖骨遠端骨折治療提供了建議,但是這些建議暫時缺少足夠的證據支持。


1 推薦建議分條解讀
1.1 成人鎖骨中段骨折伴移位的治療選擇
指南主張當成人鎖骨中段骨折發生移位時,手術治療具有更高骨愈合率和更優的早期功能結局,但保守及手術治療在遠期功能結局和患者滿意度上沒有顯著差異(強烈推薦)。
鎖骨骨折選擇保守還是手術治療一直沒有統一意見。Putnam等[3]的研究顯示鎖骨骨折手術率約為15.2%。然而近年2項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發現,保守治療骨不連發生率接近14.9%,顯著高于鋼板手術治療[4-5]。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髓內釘彈性固定骨折愈合率和患者上臂、肩、手功能障礙(DASH)評分均優于保守治療,而且骨不連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57% vs. 30%,P=0.02)[6]。這些研究提示手術治療對于移位骨折的獲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于保守治療轉手術治療的時間點尚不明確,指南也未涉及。
1.2 鉤鋼板和外側鎖定鋼板的選擇
對于成人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指南推薦外側鎖定鋼板,認為與鉤鋼板相比,其功能結局更好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中等強度推薦)。
NeerⅡ型骨折表現為骨折明顯移位并伴有喙鎖韌帶斷裂,原則上需要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內固定物通常選擇鎖骨鉤鋼板或鎖定鋼板。鎖定鋼板操作相對簡便,符合鎖骨解剖構型;鉤鋼板則存在肩峰撞擊或脫鉤等并發癥。一項納入64例患者的RCT研究結果顯示,盡管鎖定鋼板組和鉤鋼板組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無顯著差異,但前者骨溶解和肩關節疼痛等并發癥顯著少于后者(0 vs 9.09%、6.45% vs 27.27%);同時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后允許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故患者功能評分也顯著優于鉤鋼板組[7]。但現有研究尚缺少基于年齡的分層設計,因此不同內固定物適用人群仍需要明確。
1.3 鋼板與髓內釘的選擇
鋼板與髓內釘治療鎖骨中段骨折遠期功能和并發癥發生率相似,但前者更適用于粉碎性鎖骨骨折(中等強度推薦)。
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方式研究報道已較多,通常認為鋼板及髓內釘治療在遠期(>1年)功能結局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考慮到解剖復位難度以及早期穩定性需要,鎖定鋼板更適用于骨折伴隨移位骨塊的情況[8-9]。
1.4 電子脈沖骨愈合刺激儀的治療
低強度超聲脈沖刺激不會加速骨折愈合以及降低骨不連發生率,因此不推薦用于新鮮鎖骨中段骨折(中等強度推薦)。
超聲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根據超聲波強度分為高強度(5 000~15 000 W/cm2)和低強度(0.5~3 000 W/cm2)超聲[10]。探究超聲對骨折愈合作用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較多,但是這一技術理論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主要在科學研究階段。指南主要參考荷蘭一項納入100例患者的RCT研究,發現低強度超聲不會加速新鮮鎖骨中段骨折愈合時間、功能預后和改善疼痛,考慮到相關治療費用和我國國情,這一設備在新鮮鎖骨骨折中的應用需要慎重對待。
2 治療選擇分條解讀
指南列舉了10條治療選擇,主要考慮這些選擇是鎖骨骨折治療的關切點,但目前沒有高質量研究支撐或存在相互矛盾的支持證據,仍需要新的高質量研究加以支撐,目前僅供臨床醫生進行參考。
2.1 不可變風險因素:年齡和性別
指南認為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式,年齡和性別等不可變的風險因素都不能預測鎖骨中段骨折后的功能預后結局(有限推薦)。
對于鎖骨骨折相關文獻已報道的年齡、性別、優勢手、糖尿病、骨折短縮或移位等不可變風險因素,多數研究均未發現對遠期(1年)預后的影響有顯著差異[5, 11-12]。
2.2 可變風險因素:吸煙
有限證據提示吸煙會增加鎖骨骨折不愈合率,并導致更差的功能結局(有限推薦)。吸煙與較多疾病的預后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手術或保守治療,其均被認為是影響骨折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3)[13]。
2.3 雙鋼板與單鋼板
指南認為成人鎖骨中段骨折雙鋼板固定(1塊2.7 mm鋼板聯合1塊2.7 mm或更小鋼板)骨折愈合率與3.5 mm單鋼板固定接近,但內固定物取出率和二次手術率更低(有限推薦)。
鎖骨雙鋼板植入螺釘位置選擇相比單鋼板更多,部分研究認為其力學支撐更強。1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34例雙鋼板和125例單鋼板固定療效,發現單鋼板組4.8%患者存在骨不連,而雙鋼板組骨折愈合率為100%[14]。需要注意的是,指南編撰委員會也指出費用是臨床醫生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相信費用差異也是難以開展高質量臨床研究的重要原因。
2.4 鋼板放置位置
指南指出對于成人鎖骨中段骨折,前置鋼板內固定術后取出率相比上方鋼板更低(有限推薦)。
Serrano等[15]對于鋼板置入位置的選擇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該研究樣本量較大,共納入510例患者,術后隨訪時間均達2年以上,結果顯示不同鋼板位置對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時間沒有影響,但是前置鋼板二次翻修率更低。
2.5 解剖型鋼板
解剖型鋼板在治療成人鎖骨中段骨折時具有更低的內固定取出率和變形風險(有限推薦)。預彎鋼板符合鎖骨S形解剖結構,有文獻報道解剖型鋼板治療鎖骨骨折的形變率為1%~2%,而非解剖型鋼板可達3.4%~14%[16]。
2.6 X線攝片體位
指南認為直立位攝片相比仰臥位攝片更有利于觀察鎖骨中段骨折移位(有限推薦)。
X線片是診斷鎖骨骨折的重要影像學手段,骨折移位程度直接決定了治療方式的選擇。然而,既往就體位對于鎖骨中段骨折移位的影響研究較少。研究發現由于鎖骨附著肌肉及重力影響,基于直立位攝片評估符合手術條件(位移>20 mm)患者數量是仰臥位攝片的3倍[17]。當然,X線片難以評估骨折三維層面位移,患者受傷后受限體位、體型同樣會對結論造成干擾。
2.7 保守治療骨不連預測因素
成人鎖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療后,骨折移位增加和/或骨折斷端存在碎片會導致骨不連發生率增加(有限推薦)。正如前述,移位或伴有骨折塊的鎖骨骨折一般建議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時骨折移位或游離骨塊會增加骨折不愈合風險[18]。
2.8 18歲以下青少年鎖骨骨折治療
對于青少年單發鎖骨中段骨折,手術治療不會加速骨折愈合和降低取出內固定物后翻修手術率(有限推薦)。
與成人單發鎖骨中段骨折不同,青少年此類骨折大多為運動致傷,骨折斷端相對穩定,且骨質柔軟,生長愈合速度比成人快,因此保守治療獲益相對較高。有回顧性研究指出在功能恢復上保守和手術治療沒有明顯差異,保守治療疼痛更輕,而且手術后可能遺留瘢痕也會影響青少年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但目前缺少鎖骨中段骨折移位程度、骨折分型及治療方式對青少年患者預后影響的高質量研究[19]。
2.9 新鮮骨折固定方式
盡管缺少可靠證據,指南編撰委員會在“8”字繃帶法和懸吊法之間更推薦后者(共識)。共識意味著盡管缺少足夠的文獻證據滿足指南系統評價的納入標準,但專家組支持列入指南。骨折懸吊和“8”字繃帶固定都旨在減輕鎖骨骨折部位壓力,限制肩部和上臂運動,并提供適當支撐,以促進骨折愈合。相比于手術治療,雖然保守治療不同固定方式的研究較少,但各固定方式療效已得到臨床驗證。從固定便捷性、經濟性角度考慮,指南推薦懸吊固定。
2.10 鎖骨遠端骨折治療
盡管缺少可靠證據,考慮到骨折不愈合風險較大,指南建議手術治療合并喙鎖韌帶復合體損傷的鎖骨遠端骨折(共識)。
3 展望
《2023 AAOS臨床實踐指南:鎖骨骨折的治療》為鎖骨骨折治療提供了基本準則,但同時也要注意該指南主要適用于單發成人鎖骨中段骨折和青少年鎖骨骨折。
4項推薦建議中,對于移位不穩定骨折首選手術治療。指南僅對低強度超聲治療新鮮骨折作出了建議,由于超聲強度對組織再生的影響存在差異,中等強度超聲可能對預后效果不同;對青年和老年患者超聲治療差異進行研究是超聲治療潛在的研究方向。在髓內釘和單鋼板治療比較研究中,現有RCT研究缺少遠期預后比較,兩種術式遠期并發癥和內固定物取出率差異尚無定論。
10條治療選擇中,較多意見缺少高質量研究證據支持,在未來仍可能上升或下調證據等級,指南專家組也建議并鼓勵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開展大樣本、前瞻性、多中心的RCT研究,為今后治療提供依據,并在此基礎上更新指南內容。比如青少年鎖骨骨折治療研究較少、質量一般,納入年齡標準以<18歲為主,未來建議關注14~18歲人群鎖骨骨折治療方式。
此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國情、基于患者發病特點開展針對性研究,結合國內相關診療指南規范和專家共識,開展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
鎖骨骨折是骨科常見創傷,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6%~4%[1],約80%骨折發生在鎖骨中段。由于鎖骨是許多重要肌肉的起點和附著點,通常內側骨塊會因胸鎖乳突肌牽拉向后上方移位,外側骨塊受胸大肌牽拉向內下方移位。目前鎖骨骨折分型方法較多,其中Neer分型標準臨床應用最廣泛。臨床治療鎖骨骨折方式較多,治療效果直接影響患者上肢功能,但基于對解剖結構和功能認識的不同,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的優劣尚無定論。對于手術治療中鋼板類型和固定方式的選擇也缺少共識,少有高級別循證等級臨床研究。近年來,脈沖式骨刺激儀等輔助治療設備的應用令人關注,但何種骨折類型及何種患者可能從中受益亦未明確。
針對以上問題,2023年6月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發布了《2023 AAOS臨床實踐指南:鎖骨骨折的治療》(www.aaos.org/claviclecpg)(以下簡稱“指南”)[2],為骨科醫生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了鎖骨骨折治療方式選擇的依據,更加強調了循證醫學證據和高質量研究的價值。指南從3 280篇文獻中篩選出319篇符合條件者進行全文閱讀,并最終納入63篇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圖1)。指南推薦等級分為強、中、弱和共識4級,一般情況下推薦等級與證據等級保持一致,但指南編撰委員會可以通過“證據至決策框架”(evidence-to-decision framwork,EtD)上調或下調治療建議推薦等級,此時會導致推薦等級和證據等級不一致(表1)。指南主要適用范圍為以鎖骨中段骨折為主的單發閉合性鎖骨骨折,包括4項推薦建議和10條治療選擇。其中,4項推薦建議闡述了保守或手術治療方式、手術器械選擇以及輔助治療設備對鎖骨骨折患者的獲益;10條治療選擇則對風險因素、鋼板位置及類型選擇、攝片體位、保守治療固定方式、青少年骨折和鎖骨遠端骨折治療提供了建議,但是這些建議暫時缺少足夠的證據支持。


1 推薦建議分條解讀
1.1 成人鎖骨中段骨折伴移位的治療選擇
指南主張當成人鎖骨中段骨折發生移位時,手術治療具有更高骨愈合率和更優的早期功能結局,但保守及手術治療在遠期功能結局和患者滿意度上沒有顯著差異(強烈推薦)。
鎖骨骨折選擇保守還是手術治療一直沒有統一意見。Putnam等[3]的研究顯示鎖骨骨折手術率約為15.2%。然而近年2項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發現,保守治療骨不連發生率接近14.9%,顯著高于鋼板手術治療[4-5]。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髓內釘彈性固定骨折愈合率和患者上臂、肩、手功能障礙(DASH)評分均優于保守治療,而且骨不連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57% vs. 30%,P=0.02)[6]。這些研究提示手術治療對于移位骨折的獲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于保守治療轉手術治療的時間點尚不明確,指南也未涉及。
1.2 鉤鋼板和外側鎖定鋼板的選擇
對于成人NeerⅡ型鎖骨遠端骨折,指南推薦外側鎖定鋼板,認為與鉤鋼板相比,其功能結局更好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中等強度推薦)。
NeerⅡ型骨折表現為骨折明顯移位并伴有喙鎖韌帶斷裂,原則上需要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內固定物通常選擇鎖骨鉤鋼板或鎖定鋼板。鎖定鋼板操作相對簡便,符合鎖骨解剖構型;鉤鋼板則存在肩峰撞擊或脫鉤等并發癥。一項納入64例患者的RCT研究結果顯示,盡管鎖定鋼板組和鉤鋼板組的手術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無顯著差異,但前者骨溶解和肩關節疼痛等并發癥顯著少于后者(0 vs 9.09%、6.45% vs 27.27%);同時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后允許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故患者功能評分也顯著優于鉤鋼板組[7]。但現有研究尚缺少基于年齡的分層設計,因此不同內固定物適用人群仍需要明確。
1.3 鋼板與髓內釘的選擇
鋼板與髓內釘治療鎖骨中段骨折遠期功能和并發癥發生率相似,但前者更適用于粉碎性鎖骨骨折(中等強度推薦)。
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方式研究報道已較多,通常認為鋼板及髓內釘治療在遠期(>1年)功能結局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考慮到解剖復位難度以及早期穩定性需要,鎖定鋼板更適用于骨折伴隨移位骨塊的情況[8-9]。
1.4 電子脈沖骨愈合刺激儀的治療
低強度超聲脈沖刺激不會加速骨折愈合以及降低骨不連發生率,因此不推薦用于新鮮鎖骨中段骨折(中等強度推薦)。
超聲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根據超聲波強度分為高強度(5 000~15 000 W/cm2)和低強度(0.5~3 000 W/cm2)超聲[10]。探究超聲對骨折愈合作用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較多,但是這一技術理論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主要在科學研究階段。指南主要參考荷蘭一項納入100例患者的RCT研究,發現低強度超聲不會加速新鮮鎖骨中段骨折愈合時間、功能預后和改善疼痛,考慮到相關治療費用和我國國情,這一設備在新鮮鎖骨骨折中的應用需要慎重對待。
2 治療選擇分條解讀
指南列舉了10條治療選擇,主要考慮這些選擇是鎖骨骨折治療的關切點,但目前沒有高質量研究支撐或存在相互矛盾的支持證據,仍需要新的高質量研究加以支撐,目前僅供臨床醫生進行參考。
2.1 不可變風險因素:年齡和性別
指南認為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式,年齡和性別等不可變的風險因素都不能預測鎖骨中段骨折后的功能預后結局(有限推薦)。
對于鎖骨骨折相關文獻已報道的年齡、性別、優勢手、糖尿病、骨折短縮或移位等不可變風險因素,多數研究均未發現對遠期(1年)預后的影響有顯著差異[5, 11-12]。
2.2 可變風險因素:吸煙
有限證據提示吸煙會增加鎖骨骨折不愈合率,并導致更差的功能結局(有限推薦)。吸煙與較多疾病的預后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手術或保守治療,其均被認為是影響骨折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3)[13]。
2.3 雙鋼板與單鋼板
指南認為成人鎖骨中段骨折雙鋼板固定(1塊2.7 mm鋼板聯合1塊2.7 mm或更小鋼板)骨折愈合率與3.5 mm單鋼板固定接近,但內固定物取出率和二次手術率更低(有限推薦)。
鎖骨雙鋼板植入螺釘位置選擇相比單鋼板更多,部分研究認為其力學支撐更強。1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34例雙鋼板和125例單鋼板固定療效,發現單鋼板組4.8%患者存在骨不連,而雙鋼板組骨折愈合率為100%[14]。需要注意的是,指南編撰委員會也指出費用是臨床醫生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相信費用差異也是難以開展高質量臨床研究的重要原因。
2.4 鋼板放置位置
指南指出對于成人鎖骨中段骨折,前置鋼板內固定術后取出率相比上方鋼板更低(有限推薦)。
Serrano等[15]對于鋼板置入位置的選擇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該研究樣本量較大,共納入510例患者,術后隨訪時間均達2年以上,結果顯示不同鋼板位置對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時間沒有影響,但是前置鋼板二次翻修率更低。
2.5 解剖型鋼板
解剖型鋼板在治療成人鎖骨中段骨折時具有更低的內固定取出率和變形風險(有限推薦)。預彎鋼板符合鎖骨S形解剖結構,有文獻報道解剖型鋼板治療鎖骨骨折的形變率為1%~2%,而非解剖型鋼板可達3.4%~14%[16]。
2.6 X線攝片體位
指南認為直立位攝片相比仰臥位攝片更有利于觀察鎖骨中段骨折移位(有限推薦)。
X線片是診斷鎖骨骨折的重要影像學手段,骨折移位程度直接決定了治療方式的選擇。然而,既往就體位對于鎖骨中段骨折移位的影響研究較少。研究發現由于鎖骨附著肌肉及重力影響,基于直立位攝片評估符合手術條件(位移>20 mm)患者數量是仰臥位攝片的3倍[17]。當然,X線片難以評估骨折三維層面位移,患者受傷后受限體位、體型同樣會對結論造成干擾。
2.7 保守治療骨不連預測因素
成人鎖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療后,骨折移位增加和/或骨折斷端存在碎片會導致骨不連發生率增加(有限推薦)。正如前述,移位或伴有骨折塊的鎖骨骨折一般建議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時骨折移位或游離骨塊會增加骨折不愈合風險[18]。
2.8 18歲以下青少年鎖骨骨折治療
對于青少年單發鎖骨中段骨折,手術治療不會加速骨折愈合和降低取出內固定物后翻修手術率(有限推薦)。
與成人單發鎖骨中段骨折不同,青少年此類骨折大多為運動致傷,骨折斷端相對穩定,且骨質柔軟,生長愈合速度比成人快,因此保守治療獲益相對較高。有回顧性研究指出在功能恢復上保守和手術治療沒有明顯差異,保守治療疼痛更輕,而且手術后可能遺留瘢痕也會影響青少年患者治療方式的選擇。但目前缺少鎖骨中段骨折移位程度、骨折分型及治療方式對青少年患者預后影響的高質量研究[19]。
2.9 新鮮骨折固定方式
盡管缺少可靠證據,指南編撰委員會在“8”字繃帶法和懸吊法之間更推薦后者(共識)。共識意味著盡管缺少足夠的文獻證據滿足指南系統評價的納入標準,但專家組支持列入指南。骨折懸吊和“8”字繃帶固定都旨在減輕鎖骨骨折部位壓力,限制肩部和上臂運動,并提供適當支撐,以促進骨折愈合。相比于手術治療,雖然保守治療不同固定方式的研究較少,但各固定方式療效已得到臨床驗證。從固定便捷性、經濟性角度考慮,指南推薦懸吊固定。
2.10 鎖骨遠端骨折治療
盡管缺少可靠證據,考慮到骨折不愈合風險較大,指南建議手術治療合并喙鎖韌帶復合體損傷的鎖骨遠端骨折(共識)。
3 展望
《2023 AAOS臨床實踐指南:鎖骨骨折的治療》為鎖骨骨折治療提供了基本準則,但同時也要注意該指南主要適用于單發成人鎖骨中段骨折和青少年鎖骨骨折。
4項推薦建議中,對于移位不穩定骨折首選手術治療。指南僅對低強度超聲治療新鮮骨折作出了建議,由于超聲強度對組織再生的影響存在差異,中等強度超聲可能對預后效果不同;對青年和老年患者超聲治療差異進行研究是超聲治療潛在的研究方向。在髓內釘和單鋼板治療比較研究中,現有RCT研究缺少遠期預后比較,兩種術式遠期并發癥和內固定物取出率差異尚無定論。
10條治療選擇中,較多意見缺少高質量研究證據支持,在未來仍可能上升或下調證據等級,指南專家組也建議并鼓勵在前期研究基礎上開展大樣本、前瞻性、多中心的RCT研究,為今后治療提供依據,并在此基礎上更新指南內容。比如青少年鎖骨骨折治療研究較少、質量一般,納入年齡標準以<18歲為主,未來建議關注14~18歲人群鎖骨骨折治療方式。
此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國情、基于患者發病特點開展針對性研究,結合國內相關診療指南規范和專家共識,開展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
利益沖突 在課題研究和文章撰寫過程中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