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脊柱外科(福建泉州 3623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機器人輔助微創通道下經椎間孔擴大入路治療胸腰椎結核的可行性及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5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40例胸腰椎結核患者臨床資料。其中,15例采用機器人輔助微創通道下經椎間孔擴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術(機器人組),25例采用傳統單純經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間植骨術(傳統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變節段以及術前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SIA)分級、后凸Cobb角、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前、術后1周ESR、CRP;術后3 d血清白蛋白水平;術前及術后6個月VAS評分、神經功能ASIA分級;X線片及CT復查,觀察植骨融合情況及融合時間,測量病變椎體后凸Cobb角并計算Cobb角丟失。ESR、CRP及VAS評分均計算手術前后差值(變化值)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機器人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傳統組,術后3 d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傳統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亦較傳統組縮短,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傳統組術后出現2例切口愈合不良,機器人組術后無并發癥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ESR變化值及CRP變化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患者均獲隨訪;傳統組隨訪時間12~18 個月,平均13.0個月 ;機器人組12~16 個月,平均13.0個月。影像學復查示兩組植骨均融合,融合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術后后凸Cobb角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傳統組Cobb角丟失大于機器人組(P<0.05)。兩組術后6個月VAS評分較術前降低(P<0.05),VAS評分變化值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均無脊髓神經功能損傷發生或加重,術后6個月ASIA分級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傳統后路開放手術比較,機器人輔助結合微創通道下經椎間孔擴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結核,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減少,手術創傷小,臨床療效確切。

引用本文: 潘群龍, 俞海明, 李毅中, 何曉鈺, 施勁楠. 機器人輔助微創通道下經椎間孔擴大入路治療胸腰椎結核.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8): 935-941. doi: 10.7507/1002-1892.20240507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機器人與傳統透視輔助內固定手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回顧性研究
  • 下一篇

    鎖骨骨折治療:2023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臨床實踐指南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