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83);
  • 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骨科(北京 100020);
  • 3. 北京市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 10240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報道一種與骨組織力學適配的可降解骨植入材料,為臨床骨再生與修復提供新材料。 方法 通過疊層組裝與熱壓復合技術,將天然蠶絲織物與醫用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PCL)物理混合,制備含20%、40%、60%蠶絲的蠶絲增強PCL復合材料(silk reinforced PCL composite,SPC)。大體觀察形態并采用掃描電鏡觀察微觀結構,以壓縮試驗檢測其壓縮力學性能,表面接觸角測試檢測材料表面潤濕性,于PBS緩沖液中浸泡180 d后觀測材料降解情況,采用細胞計數試劑盒8法檢測MC3T3-E1細胞在20%-/40%-SPC上的增殖情況。取6只SD大鼠,背部皮下分別植入PCL和20%-SPC兩種材料,采用Masson染色分析其180 d內體內降解特征和血管化效果。 結果  3種SPC斷面的孔隙缺陷均較少。在20%~60%區間內,隨著蠶絲含量增加、PCL含量越來越少,蠶絲織物層間距變小,纖維幾乎布滿整個斷面;SPC的壓縮模量和壓縮強度呈增大趨勢,60%-SPC壓縮模量略低于40%-SPC,各材料間壓縮模量和壓縮強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外模擬體液降解實驗顯示,3種SPC降解180 d的質量損失均在5%以內,其中60%-SPC的質量損失最大,各材料間質量損失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蠶絲含量增加,各材料靜態水接觸角逐漸減小,且均可促進MC3T3-E1細胞增殖。大鼠皮下降解實驗示,20%-SPC植入后30 d開始降解,180 d材料降解和血管化顯著,與PCL形成鮮明對比。 結論  SPC具有與骨組織適配的力學特性和親水特性,在體外模擬體液環境中長期保持力學強度,在體內通過機體免疫調控機制,實現材料降解和組織再生及血管化動態同步,有望為臨床骨修復提供一種新型植入材料。

引用本文: 田文晗, 何觀平, 劉玉增, 管娟. 適配骨組織工程的蠶絲增強聚己內酯復合材料理化及生物特征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9): 1123-1129. doi: 10.7507/1002-1892.20240412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封閉式負壓引流結合改良抗生素骨水泥體表半開放技術治療慢性潰瘍創面
  • 下一篇

    股骨轉子間骨折頭髓釘內固定手術的標準化放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