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翀 1,2 , 鄭皓予 1,2 , 吳華健 3 , 胡湘麟 1,2 , 嚴望軍 1,2
  • 1.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外科(上海 200032);
  • 2.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 200032);
  • 3.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廈門醫院骨與軟組織外科(福建廈門 36100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惡性周圍神經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患者的臨床特征、治療方式及預后影響因素。方法 回顧分析201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MPNST患者資料。男46例,女50例;年齡15~87歲,平均48.2歲。腫瘤位于軀干50例,四肢39例,頭頸部7例。腫瘤最大徑<5 cm 49例,≥5 cm 32例,缺失15例。腫瘤深度:深部77例,表淺19例。法國國家癌癥中心聯盟(FNCLCC)組織學分級:G1 9例,G2 12例,G3 34例,缺失41例。37例為復發型MPNST,32例合并Ⅰ型神經纖維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26例為Ⅳ期MPNST。25例接受術后輔助放療,45例接受圍術期化療,30例接受安羅替尼靶向治療,73例行R0切除。以是否合并NF1分組,比較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使用Kaplan-Meier法分別繪制每個因素(年齡、性別、是否合并NF1、是否復發型MPNST、是否Ⅳ期MPNST、FNCLCC分級、是否R0切除、腫瘤部位、腫瘤大小、腫瘤深度、是否圍術期化療、是否術后輔助放療、是否安羅替尼靶向治療)下各分組人群的1年無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3年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生存曲線,并用Log-Rank檢驗不同生存曲線間的差異是否有統計學意義。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探索MPNST的獨立預后影響因素。 結果  合并NF1組較未合并NF1組患者腫瘤更多位于表淺、FNCLCC分級較低者更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Kaplan-Meier分析示,是否復發型MPNST、是否Ⅳ期MPNST、FNCLCC分級、是否R0切除、是否圍術期化療以及是否安羅替尼靶向治療是1年DFS的影響因素(P<0.05),是否Ⅳ期MPNST、FNCLCC分級以及是否圍術期化療是3年OS的影響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示,對于1年DFS,復發型MPNST和高級別FNCLCC分級(G3)是獨立預后影響因素(P<0.05);對于3年OS,Ⅳ期MPNST、腫瘤表淺、>60歲患者、接受術后輔助放療和接受安羅替尼靶向治療是獨立預后影響因素(P<0.05)。 結論 合并NF1的MPNST患者腫瘤部位更表淺,FNCLCC分級更低;FNCLCC分級高低、是否R0切除以及是否放化療與MPNST預后密切相關。建議臨床治療中應優先考慮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并結合輔助治療(如放療和安羅替尼靶向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

引用本文: 史伯翀, 鄭皓予, 吳華健, 胡湘麟, 嚴望軍. 惡性周圍神經鞘瘤患者的臨床特征、治療方式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10): 1193-1201. doi: 10.7507/1002-1892.20240604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神經纖維瘤的臨床特點與手術治療
  • 下一篇

    多模態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在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周圍神經腫瘤手術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