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于2023年9月19日發布《全球高血壓報告》。該報告系統總結了各國高血壓的患病率、死亡率、診斷以及治療情況,闡明了各國高血壓的管理現狀,同時就如何管理高血壓給出了一系列建議,為各國優化高血壓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啟示。通過對相關研究及報告的總結,本文對高血壓的現狀、早期識別以及管理作進一步的梳理。
引用本文: 孫芹, 田偉帆, 羅婷婷, 俞靜, 李東澤, 張海宏, 曾銳, 萬智.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高血壓報告》解讀.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2): 203-208. doi: 10.7507/1007-4848.20231103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如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將增加心血管事件、腦卒中和腎臟疾病的死亡率[1]。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發布的《全球高血壓報告》(簡稱“報告”)旨在研究和呈現全球高血壓疾病狀況,提供該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最新數據和趨勢,及其預防和管理建議。WHO發布此報告是為引起各國對高血壓的重視,為全球積極開展高血壓控制創造動力。本文就該報告的主要內容進行解讀。
1 高血壓的全球負擔
1.1 全球高血壓患病現狀
該報告將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張壓≥90 mm Hg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全球30~79歲成人的高血壓患病率約為33%,其中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略高于女性(34% vs. 32%)。研究[2]表明,高血壓患病率的性別差異主要與年齡相關,全球30~49歲成人中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為24%,而女性為19%。此外,該報告指出,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30~79歲成人的高血壓患病率差異顯著,區域差異從西太平洋地區的28%到地中海東部地區的38%不等(表1),其中約78%的成人高血壓患者生活在低中收入國家。該報告顯示,1990—2019年,全球高血壓患病人數增加了1倍,從1990年的6.5億增加到2019年的13億。有文獻[3]指出,高血壓患病人數明顯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長和人口老齡化。

1.2 全球高血壓診斷、治療和控制現狀
目前全球高血壓的控制情況不容樂觀。報告顯示,在30~79歲的成人高血壓患者中,54%被診斷患有高血壓,42%正在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21%高血壓得到控制,其中女性高血壓的診斷、治療和控制覆蓋率高于男性(表2);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高血壓的診斷、治療和控制覆蓋率具有顯著差異,美洲地區遠高于非洲地區(表1)。研究[4-5]表明,高收入國家對高血壓的認識、治療和控制水平明顯高于低收入國家。

1.3 全球高血壓相關死亡負擔
該報告指出,高收縮壓(收縮壓高于理論最低風險水平110~115 mm Hg)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該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所有高血壓性心臟病、53%的缺血性心臟病、53%的腦卒中和62%的慢性腎臟病的死亡可歸因于高收縮壓。如果全球所有成人的收縮壓達到理論最低風險水平(110~115 mm Hg),可避免當年約19%的死亡(表3)。研究[6-8]表明,即使收縮壓在115~130 mm Hg范圍內也會增加死亡風險,但考慮到臨床實踐問題,在大多數指南中,啟動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收縮壓閾值高于這一范圍。高血壓及其相關并發癥給患者及其家庭、醫療衛生系統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負擔。

2 高血壓的早期識別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通常在早期無明顯癥狀。早期識別高血壓患者,及時給予干預措施,可縮短患病和治療之間的時間間隔,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9]。不推薦以人群為基礎的高血壓篩查作為早期識別高血壓的主要方法[10]。全球高血壓患病人數接近成年總人口的1/4[3],以人群為基礎的高血壓篩查會大大增加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數量,在未確保當地衛生資源充足的情況下盲目開展高血壓篩查會降低其管理質量,不利于高血壓的長期有效控制。因此,該報告推薦進行“機會性”測量血壓,即成人初次到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就診時常規對其進行血壓測量,如果測量結果正常,則定期監測血壓(例如每年1次);如果血壓讀數升高,則嚴密隨訪(通常在第1次測量后的1~4周)以確定是否需要藥物干預。
3 高血壓的管理
該報告指出,高血壓管理是初級衛生保健的核心要素,高血壓管理的效益與成本比接近18∶1,簡單、有效的高血壓管理方案可迅速改善高血壓控制現狀。一系列臨床試驗[11]已經證實了高血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1 推薦使用《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指導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
該報告推薦使用2021年WHO發布的《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12]指導高血壓的藥物治療(表4)。該指南為啟動高血壓藥物治療時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依據,并為各國在高血壓管理指南中抗高血壓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提供了指導。

3.2 HEARTS高血壓控制方案
該報告認為WHO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于2016年提出的HEARTS方案可顯著改善全球高血壓控制現狀。該方案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咨詢、簡化高血壓治療方案、增加抗高血壓藥物的可及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對啟動高血壓治療的影響、以團隊為基礎的高血壓管理以及建立用于跟蹤患者進展的強大監測系統。它為初級衛生保健機構提供了一套可行、有效的血壓控制方案,以減少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3.2.1 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咨詢
研究[13-14]表明,對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成人,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有試驗[15-17]證明,用低鈉、添加鉀的食鹽代替普通食鹽可降低中國農村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過早死亡的風險,適度減少鈉攝入量和增加鉀攝入量可顯著降低血壓。此外,長期飲酒可增加高血壓發病率,即使是低至中等水平的飲酒[18]。吸煙和血壓之間的關系復雜。關于煙草使用對慢性高血壓影響的科學證據尚不足,戒煙可能對高血壓患者有益[19]。體育鍛煉與高血壓有關,有證據[20]表明,與不運動的高血壓患者相比,積極運動的高血壓患者可顯著改善自身生活質量。積極的政策干預可促進高血壓患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1]。
3.2.2 簡化高血壓治療方案
報告指出,最近的指南和成功的高血壓控制規劃改進了早期復雜的治療方案,建議使用簡單的治療方案進行高血壓管理,并采用線性進展的強化治療步驟以及特定的藥物和劑量。研究[22-23]表明,簡單的治療方案可顯著改善高血壓的治療效果并提高治療效率。可能的原因是簡單的治療方案可降低成本,而在資源匱乏的地區成本是決定能否實施高血壓控制策略的關鍵[24]。有證據[25]證明,在開始治療時僅使用一種藥物治療的患者長期使用抗高血壓藥物聯合治療的比例遠低于開始時使用兩種藥物治療的患者,這是因為大多數患者由于治療惰性(血壓未被控制但不采取行動加強治療的傾向)長時間持續保持單藥治療。治療惰性會導致血壓控制率降低,使用簡單的治療方案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并減少治療惰性。越來越多的證據[26-27]表明,單片復方制劑控制血壓更有效,其不僅可降低治療復雜性、提高患者依從性,還能縮短血壓達到控制目標所需的時間,減少治療惰性。
3.2.3 增加抗高血壓藥物的可及性
普遍高質量的衛生服務需要基本藥物的支持。在擴大高血壓控制規劃時,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可確保各級衛生系統及時獲取優質產品,以滿足患者對藥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研究[28]表明,中低收入國家的大部分社區無法獲得一種以上的抗高血壓藥物,即使可以獲得,往往也會對其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確保獲得可負擔的抗高血壓藥物對于控制高血壓至關重要。
3.2.4 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不是啟動高血壓治療的限速環節
研究[29]表明,高血壓與各種心血管疾病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可為高血壓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12]建議高血壓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高危風險的血壓控制目標為收縮壓<130 mm Hg。因此,理想的情況是在制定高血壓治療方案時篩查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報告認為啟動高血壓治療的時機不應該受到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限制,即在高血壓診斷當天就可以開始抗高血壓治療,然后再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主要是由于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全面評估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但在許多資源匱乏的地區沒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可能延誤或錯過治療時機。
3.2.5 以團隊為基礎的高血壓管理
報告指出,全球正面臨醫務工作者持續嚴重短缺的問題,到2030年全球醫務工作者缺口將達到1000萬。以團隊為基礎的管理包括患者本人、醫生和其他衛生專職人員(如護士、藥師、咨詢師、營養學家、社區衛生工作者等),團隊成員協同合作,共同承擔患者的高血壓管理工作。一項系統評價研究[30]指出,任務共享是一種可行的管理策略,不僅可以節省成本而且還能提高效率。基于團隊的任務共享擴大了醫療行為的授權范圍,使非醫務工作者經過培訓后能夠負責高血壓的管理工作,這不僅緩解了醫務工作者人手短缺的問題,而且通過團隊協作可提高醫療服務效率[31]。《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12]建議藥師和護士等非醫師專業人員在獲得適當的培訓、有處方權、有具體的管理方案和有醫生監督的情況下可提供高血壓藥物治療。此外,有研究[32]證實,在合理的指導下,非醫務工作者能夠安全有效地管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3.2.6 信息監測系統提高隨訪率
報告指出,長期有效的高血壓控制規劃需要一個強大的信息監測系統,一方面可以監測個體的血壓控制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反饋高血壓控制方案實施的進展(表5)。高血壓是一種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的疾病,《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建議在啟動或更換抗高血壓藥物后,每月進行1次隨訪,直到患者血壓達標;對血壓得到控制的患者,每3~6個月進行1次隨訪。研究[33]表明,缺乏隨訪是高血壓控制的主要障礙之一,在資源匱乏的地區,50%或更多的患者沒有進行有效隨訪。大數據監測可以篩選未隨訪名單,自動生成干預指令(如發信息、打電話等)進行提醒,從而減少隨訪缺失。

綜上所述,該報告推薦在以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和社區為基礎的大規模國家規劃中應用HEARTS方案進行高血壓管理。報告中展示了部分國家關于HEARTS方案的成功實踐,然而至關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一方案從有限的地區擴大到全球范圍。該報告指出,就高血壓控制規劃而言,具備大規模實踐的關鍵能力包括臨床能力、提供基于HEARTS的標準服務、臨床管理質量、提供足以滿足預期新患者涌入需求的藥物、用于跟蹤患者和監測規劃的信息系統以及政府在政治意愿和資金方面的承諾(表6)。各國政府正在調動資源,將以HEARTS為基礎的高血壓控制規劃擴大到全球范圍。

4 合并癥的管理
4.1 心血管疾病
該報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許多死亡可以通過治療高血壓來預防。研究[34]表明,高血壓會顯著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有研究[35]顯示,高收縮壓是最常見的可改變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當基線風險較高時,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36]。該報告建議,對于高血壓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將收縮壓控制在130 mm Hg以下。研究[37-38]指出,心血管疾病受多種因素影響,由于復雜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相互作用,心血管疾病常常使高血壓治療復雜化,必須根據患者的合并癥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
4.2 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球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高血壓可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39-41]。該報告建議對糖尿病和高血壓進行聯合管理。研究[42-43]表明,同時進行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壓在內的多種危險因素的管理可顯著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需要具備管理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能力。
4.3 慢性腎臟病
高血壓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壓導致的慢性腎臟病死亡呈逐年上升趨勢[44-45]。另一方面,慢性腎臟病也大大增加了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血壓和慢性腎臟病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46]。該報告指出,對于新診斷的高血壓患者應進行腎臟病篩查,及時給予干預措施,從而避免或延遲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并發癥的發生。
4.4 艾滋病
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有效降低了艾滋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使艾滋病患者的壽命延長。然而,隨著老年艾滋病患者人數的增加,與年齡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威脅其生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47]。研究[48]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未感染者高2倍。據估計,在接受ART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約27%同時患有高血壓,然而這些人中只有1/4啟動了降壓治療[49]。
有研究[50]表明,艾滋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艾滋病與非傳染性疾病在控制策略上有相似之處,將艾滋病管理與高血壓控制整合起來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幫助。需要時可通過3種整合模式向患者提供服務:(1)將高血壓管理整合到最初提供艾滋病管理的中心;(2)將艾滋病管理納入已經提供高血壓管理的初級衛生保健系統;(3)同時提供艾滋病和高血壓綜合管理服務[51]。整合治療模式減少了患者的就診次數,一方面促進高血壓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5 總結
目前全球高血壓患者的人口規模巨大,高血壓的控制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低、中等收入國家。簡單、有效的高血壓治療方案收益遠大于成本,高血壓控制仍有很大潛力。各國可參考該報告中提供的高血壓控制策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高血壓管理方案。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孫芹、田偉帆、羅婷婷、俞靜構思文章結構,撰寫文章;李東澤、張海宏、曾銳修改文章;萬智構思文章結構,修改文章;所有作者對已提交文章的全部內容承擔責任并同意提交。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如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將增加心血管事件、腦卒中和腎臟疾病的死亡率[1]。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發布的《全球高血壓報告》(簡稱“報告”)旨在研究和呈現全球高血壓疾病狀況,提供該疾病在全球范圍內的最新數據和趨勢,及其預防和管理建議。WHO發布此報告是為引起各國對高血壓的重視,為全球積極開展高血壓控制創造動力。本文就該報告的主要內容進行解讀。
1 高血壓的全球負擔
1.1 全球高血壓患病現狀
該報告將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張壓≥90 mm Hg或正在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全球30~79歲成人的高血壓患病率約為33%,其中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略高于女性(34% vs. 32%)。研究[2]表明,高血壓患病率的性別差異主要與年齡相關,全球30~49歲成人中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為24%,而女性為19%。此外,該報告指出,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30~79歲成人的高血壓患病率差異顯著,區域差異從西太平洋地區的28%到地中海東部地區的38%不等(表1),其中約78%的成人高血壓患者生活在低中收入國家。該報告顯示,1990—2019年,全球高血壓患病人數增加了1倍,從1990年的6.5億增加到2019年的13億。有文獻[3]指出,高血壓患病人數明顯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長和人口老齡化。

1.2 全球高血壓診斷、治療和控制現狀
目前全球高血壓的控制情況不容樂觀。報告顯示,在30~79歲的成人高血壓患者中,54%被診斷患有高血壓,42%正在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21%高血壓得到控制,其中女性高血壓的診斷、治療和控制覆蓋率高于男性(表2);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高血壓的診斷、治療和控制覆蓋率具有顯著差異,美洲地區遠高于非洲地區(表1)。研究[4-5]表明,高收入國家對高血壓的認識、治療和控制水平明顯高于低收入國家。

1.3 全球高血壓相關死亡負擔
該報告指出,高收縮壓(收縮壓高于理論最低風險水平110~115 mm Hg)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該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所有高血壓性心臟病、53%的缺血性心臟病、53%的腦卒中和62%的慢性腎臟病的死亡可歸因于高收縮壓。如果全球所有成人的收縮壓達到理論最低風險水平(110~115 mm Hg),可避免當年約19%的死亡(表3)。研究[6-8]表明,即使收縮壓在115~130 mm Hg范圍內也會增加死亡風險,但考慮到臨床實踐問題,在大多數指南中,啟動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收縮壓閾值高于這一范圍。高血壓及其相關并發癥給患者及其家庭、醫療衛生系統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負擔。

2 高血壓的早期識別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通常在早期無明顯癥狀。早期識別高血壓患者,及時給予干預措施,可縮短患病和治療之間的時間間隔,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9]。不推薦以人群為基礎的高血壓篩查作為早期識別高血壓的主要方法[10]。全球高血壓患病人數接近成年總人口的1/4[3],以人群為基礎的高血壓篩查會大大增加高血壓的臨床確診數量,在未確保當地衛生資源充足的情況下盲目開展高血壓篩查會降低其管理質量,不利于高血壓的長期有效控制。因此,該報告推薦進行“機會性”測量血壓,即成人初次到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就診時常規對其進行血壓測量,如果測量結果正常,則定期監測血壓(例如每年1次);如果血壓讀數升高,則嚴密隨訪(通常在第1次測量后的1~4周)以確定是否需要藥物干預。
3 高血壓的管理
該報告指出,高血壓管理是初級衛生保健的核心要素,高血壓管理的效益與成本比接近18∶1,簡單、有效的高血壓管理方案可迅速改善高血壓控制現狀。一系列臨床試驗[11]已經證實了高血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1 推薦使用《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指導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
該報告推薦使用2021年WHO發布的《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12]指導高血壓的藥物治療(表4)。該指南為啟動高血壓藥物治療時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依據,并為各國在高血壓管理指南中抗高血壓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提供了指導。

3.2 HEARTS高血壓控制方案
該報告認為WHO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于2016年提出的HEARTS方案可顯著改善全球高血壓控制現狀。該方案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咨詢、簡化高血壓治療方案、增加抗高血壓藥物的可及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對啟動高血壓治療的影響、以團隊為基礎的高血壓管理以及建立用于跟蹤患者進展的強大監測系統。它為初級衛生保健機構提供了一套可行、有效的血壓控制方案,以減少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
3.2.1 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咨詢
研究[13-14]表明,對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成人,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有試驗[15-17]證明,用低鈉、添加鉀的食鹽代替普通食鹽可降低中國農村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過早死亡的風險,適度減少鈉攝入量和增加鉀攝入量可顯著降低血壓。此外,長期飲酒可增加高血壓發病率,即使是低至中等水平的飲酒[18]。吸煙和血壓之間的關系復雜。關于煙草使用對慢性高血壓影響的科學證據尚不足,戒煙可能對高血壓患者有益[19]。體育鍛煉與高血壓有關,有證據[20]表明,與不運動的高血壓患者相比,積極運動的高血壓患者可顯著改善自身生活質量。積極的政策干預可促進高血壓患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1]。
3.2.2 簡化高血壓治療方案
報告指出,最近的指南和成功的高血壓控制規劃改進了早期復雜的治療方案,建議使用簡單的治療方案進行高血壓管理,并采用線性進展的強化治療步驟以及特定的藥物和劑量。研究[22-23]表明,簡單的治療方案可顯著改善高血壓的治療效果并提高治療效率。可能的原因是簡單的治療方案可降低成本,而在資源匱乏的地區成本是決定能否實施高血壓控制策略的關鍵[24]。有證據[25]證明,在開始治療時僅使用一種藥物治療的患者長期使用抗高血壓藥物聯合治療的比例遠低于開始時使用兩種藥物治療的患者,這是因為大多數患者由于治療惰性(血壓未被控制但不采取行動加強治療的傾向)長時間持續保持單藥治療。治療惰性會導致血壓控制率降低,使用簡單的治療方案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并減少治療惰性。越來越多的證據[26-27]表明,單片復方制劑控制血壓更有效,其不僅可降低治療復雜性、提高患者依從性,還能縮短血壓達到控制目標所需的時間,減少治療惰性。
3.2.3 增加抗高血壓藥物的可及性
普遍高質量的衛生服務需要基本藥物的支持。在擴大高血壓控制規劃時,良好的供應鏈管理可確保各級衛生系統及時獲取優質產品,以滿足患者對藥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研究[28]表明,中低收入國家的大部分社區無法獲得一種以上的抗高血壓藥物,即使可以獲得,往往也會對其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確保獲得可負擔的抗高血壓藥物對于控制高血壓至關重要。
3.2.4 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不是啟動高血壓治療的限速環節
研究[29]表明,高血壓與各種心血管疾病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可為高血壓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12]建議高血壓合并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高危風險的血壓控制目標為收縮壓<130 mm Hg。因此,理想的情況是在制定高血壓治療方案時篩查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然而,報告認為啟動高血壓治療的時機不應該受到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限制,即在高血壓診斷當天就可以開始抗高血壓治療,然后再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主要是由于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全面評估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但在許多資源匱乏的地區沒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可能延誤或錯過治療時機。
3.2.5 以團隊為基礎的高血壓管理
報告指出,全球正面臨醫務工作者持續嚴重短缺的問題,到2030年全球醫務工作者缺口將達到1000萬。以團隊為基礎的管理包括患者本人、醫生和其他衛生專職人員(如護士、藥師、咨詢師、營養學家、社區衛生工作者等),團隊成員協同合作,共同承擔患者的高血壓管理工作。一項系統評價研究[30]指出,任務共享是一種可行的管理策略,不僅可以節省成本而且還能提高效率。基于團隊的任務共享擴大了醫療行為的授權范圍,使非醫務工作者經過培訓后能夠負責高血壓的管理工作,這不僅緩解了醫務工作者人手短缺的問題,而且通過團隊協作可提高醫療服務效率[31]。《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12]建議藥師和護士等非醫師專業人員在獲得適當的培訓、有處方權、有具體的管理方案和有醫生監督的情況下可提供高血壓藥物治療。此外,有研究[32]證實,在合理的指導下,非醫務工作者能夠安全有效地管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3.2.6 信息監測系統提高隨訪率
報告指出,長期有效的高血壓控制規劃需要一個強大的信息監測系統,一方面可以監測個體的血壓控制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反饋高血壓控制方案實施的進展(表5)。高血壓是一種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的疾病,《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建議在啟動或更換抗高血壓藥物后,每月進行1次隨訪,直到患者血壓達標;對血壓得到控制的患者,每3~6個月進行1次隨訪。研究[33]表明,缺乏隨訪是高血壓控制的主要障礙之一,在資源匱乏的地區,50%或更多的患者沒有進行有效隨訪。大數據監測可以篩選未隨訪名單,自動生成干預指令(如發信息、打電話等)進行提醒,從而減少隨訪缺失。

綜上所述,該報告推薦在以初級衛生保健機構和社區為基礎的大規模國家規劃中應用HEARTS方案進行高血壓管理。報告中展示了部分國家關于HEARTS方案的成功實踐,然而至關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一方案從有限的地區擴大到全球范圍。該報告指出,就高血壓控制規劃而言,具備大規模實踐的關鍵能力包括臨床能力、提供基于HEARTS的標準服務、臨床管理質量、提供足以滿足預期新患者涌入需求的藥物、用于跟蹤患者和監測規劃的信息系統以及政府在政治意愿和資金方面的承諾(表6)。各國政府正在調動資源,將以HEARTS為基礎的高血壓控制規劃擴大到全球范圍。

4 合并癥的管理
4.1 心血管疾病
該報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許多死亡可以通過治療高血壓來預防。研究[34]表明,高血壓會顯著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有研究[35]顯示,高收縮壓是最常見的可改變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當基線風險較高時,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36]。該報告建議,對于高血壓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將收縮壓控制在130 mm Hg以下。研究[37-38]指出,心血管疾病受多種因素影響,由于復雜的病理生理學機制相互作用,心血管疾病常常使高血壓治療復雜化,必須根據患者的合并癥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
4.2 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球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高血壓可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39-41]。該報告建議對糖尿病和高血壓進行聯合管理。研究[42-43]表明,同時進行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壓在內的多種危險因素的管理可顯著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需要具備管理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能力。
4.3 慢性腎臟病
高血壓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壓導致的慢性腎臟病死亡呈逐年上升趨勢[44-45]。另一方面,慢性腎臟病也大大增加了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高血壓和慢性腎臟病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46]。該報告指出,對于新診斷的高血壓患者應進行腎臟病篩查,及時給予干預措施,從而避免或延遲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病并發癥的發生。
4.4 艾滋病
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有效降低了艾滋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使艾滋病患者的壽命延長。然而,隨著老年艾滋病患者人數的增加,與年齡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威脅其生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47]。研究[48]表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未感染者高2倍。據估計,在接受ART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約27%同時患有高血壓,然而這些人中只有1/4啟動了降壓治療[49]。
有研究[50]表明,艾滋病是一種慢性疾病,艾滋病與非傳染性疾病在控制策略上有相似之處,將艾滋病管理與高血壓控制整合起來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幫助。需要時可通過3種整合模式向患者提供服務:(1)將高血壓管理整合到最初提供艾滋病管理的中心;(2)將艾滋病管理納入已經提供高血壓管理的初級衛生保健系統;(3)同時提供艾滋病和高血壓綜合管理服務[51]。整合治療模式減少了患者的就診次數,一方面促進高血壓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5 總結
目前全球高血壓患者的人口規模巨大,高血壓的控制情況不容樂觀,尤其是低、中等收入國家。簡單、有效的高血壓治療方案收益遠大于成本,高血壓控制仍有很大潛力。各國可參考該報告中提供的高血壓控制策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本國國情的高血壓管理方案。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孫芹、田偉帆、羅婷婷、俞靜構思文章結構,撰寫文章;李東澤、張海宏、曾銳修改文章;萬智構思文章結構,修改文章;所有作者對已提交文章的全部內容承擔責任并同意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