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評估是心臟瓣膜手術的關鍵環節。本文討論了心臟瓣膜手術術前評估需重視的問題,包括:高血壓對主動脈瓣病變程度的影響以及如何提高臨床評估的準確性;準確識別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以選擇合適的手術技術;同時需要進行右室功能檢測,并使用風險評分模型,以更好地把握手術時機和指征,提高療效;重視慢性心房顫動并發的房性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的評估,合理選擇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
引用本文: 徐志云. 心臟瓣膜病術前評估:需重視的常見問題.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24, 31(6): 814-817. doi: 10.7507/1007-4848.20240100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心臟瓣膜手術是成人心血管手術中最常見的手術之一,術前評估是其關鍵環節,涉及瓣膜病變程度、手術時機和指征、手術方法和手術風險等多個方面。結合我國心臟瓣膜病目前診療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以下4個方面應得到充分重視。
1 重視高血壓對主動脈瓣病變的影響,提高臨床評估的準確性
心臟瓣膜病常合并有高血壓,尤其是老年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AS)更為常見。目前評估AS嚴重程度主要是依據心臟超聲測定的主動脈瓣跨瓣流速,跨瓣流速受主動脈瓣口大小、左室功能、動脈壓等因素的影響,當其他參數不變時,動脈壓升高(主要是舒張壓),跨瓣流速會相應降低,低估AS程度,甚至出現低流速、低跨瓣壓差而左室功能正常的反常情況[1]。當患者存在嚴重高血壓時,會明顯低估AS程度,延誤手術時機;當患者高血壓不穩定時,超聲所測定的AS程度也會呈現不同的結果,引起誤判。因此,超聲檢查前測量血壓,可以為評估AS程度提供參考;控制好高血壓(一般為120~139/70~90 mm Hg,不應低于120/70 mm Hg)有利于正確評估AS 程度,同時可以減輕或避免高血壓對心肌肥厚的影響,也利于減輕心臟負荷。
高血壓也同樣影響主動脈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的程度,主動脈舒張壓升高,AR反流量會相應增加,這種情況主要見于輕、中度AR。因此,在心臟超聲檢查評估AR程度時,應注意有無高血壓;控制好高血壓,也有利于減輕或延緩輕、中度AR發展進程。實際上,長期高血壓本身可以導致主動脈根部擴大,出現AR。
2 重視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分型,提高手術修復效果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約占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病因的90%。手術方法主要是三尖瓣環成形術,但術后TR的復發率很高。文獻[2]報道三尖瓣環成形術后早期(術后3個月),中重度TR的復發率高達34%;Fukuda等[3]報道應用成形環術后8年,中、重度TR的復發率為17%(硬質環)和18%(軟質環),而用DeVega或心包條縮環術后分別為33%和37%;Tang 等[4]報道DeVega成形術后15年,中、重度TR復發率為35%,成形環為17%;即使應用3D成形環,術后1年中、重度TR復發率仍然高達14%[5]。上述FTR術后高復發率迄今并無明顯改善,亟待解決。
FTR包括房性FTR和室性FTR,前者是右房功能障礙如慢性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導致三尖瓣環擴大引起FTR,單用成形環即可解決問題。而室性FTR是由于右室功能受損、右室擴大,導致三尖瓣環擴大,同時合并有瓣葉栓系,瓣葉栓系是室性FTR特征性征象,也是右室功能受損的結果[6]。因此,室性FTR應用成形環僅僅是解決瓣環擴大,并沒有解決瓣葉栓系,術后因正性肌力藥和利尿劑的強化治療,右室功能明顯改善,往往在出院時無TR,弱化利尿治療后或者心臟運動負荷增加,又會呈現右室功能障礙,術后3個月或6個月后往往出現中度或重度TR。臨床研究[7]也證實瓣葉栓系是術后TR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單純應用成形環不足以糾正瓣葉栓系問題。
解決瓣葉栓系是提高手術治療室性FTR臨床效果的關鍵,但目前仍有不少術者認識不足或不夠重視,仍然僅僅放置成形環。手術處理室性FTR,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1)“三葉草技術”[8],使前、后和隔瓣葉對合,手術簡單,但要避免三尖瓣口狹窄,臨床應用例數有限,長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2)應用自體心包加寬三尖瓣前葉或者前、后葉,顯著提升了三尖瓣前或前、后葉與隔瓣葉的對合面[9],可以很好地解決瓣葉栓系問題,臨床應用較多,療效確實,但缺少長期隨訪結果[10]。筆者也在臨床應用該技術取得了優良的效果。瓣葉栓系到什么程度需要采用上述技術,目前一般認為栓系高度≥8 mm時應用該技術[9]。
由此可見,術前鑒別房性和室性FTR的臨床意義非常重要。超聲檢查能夠準確鑒別[5]:室性FTR特征性征象為瓣葉栓系、右室擴大和右室功能障礙,這是與房性FTR的根本區別(表1)。

3 重視三尖瓣反流患者右室功能檢查和風險評估
目前,左心瓣膜病合并TR或孤立性TR患者的術前超聲檢查主要是檢測TR程度,絕大多數沒有檢測是否存在室性FTR和右室功能,而這兩項指標不僅與手術方法的選擇相關,而且與手術指征和手術效果有密切的相關性。Sala等[11]報道孤立性TR的手術死亡率在右室功能正常、輕度障礙組為0.0%,在右室功能中、重度障礙組高達15.3%,而且重度右室功能障礙患者中長期效果很差,是否值得外科或介入手術干預仍存疑。因此,術前評估右室功能,尤其是對重度TR、右室明顯擴大、肺動脈高壓、左心瓣膜術后晚期重度TR等患者尤為重要,這些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右室功能障礙。
評估右室功能的心臟超聲指標主要有:三尖瓣環收縮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右室面積變化分數(fractional area change,FAC)以及瓣環收縮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annular velocity,PSAV)。目前沒有右室功能障礙分級的具體定量指標,若TAPSE<17 mm,FAC<40%,或PSAV<9.5 cm/s,則認為有中度右室功能障礙[10]。
主動脈瓣或二尖瓣手術目前常用美國胸外科醫師學會或EuroSCORE評分來評估手術風險。但三尖瓣手術尚缺乏公認的風險預測模型,一般套用二尖瓣手術的風險評分,實際上是明顯低估了三尖瓣手術風險。Dreyfus等[12]于2022年發表了TRI-SCORE風險預測模型評估孤立性TR的手術風險(表2、圖1),預測死亡率和實際死亡率相關性優良。TRI-SCORE具有良好的風險預測價值,可以作為孤立性TR的術前風險評估模型。


4 重視慢性心房顫動并發的房性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的術前評估,合理選擇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
慢性AF導致左、右房功能障礙,常并發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和房性FTR,房性FTR往往重于房性FMR。內科射頻消融技術治療慢性AF,轉復正常竇性心律,恢復左、右房功能,可以糾正房性FTR和FMR,相較于外科手術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但慢性AF本身可以引起左、右房肌間質纖維化,而出現的房性FTR和FMR也可以進一步加重心房擴大和心肌間質纖維化。因此,不少患者無法通過射頻消融手術消除AF或者術后易復發,或殘存FTR和/或FMR。外科手術不僅可以術中消融糾正AF,同時可以行二、三尖瓣成形術,即使術后AF復發,仍然可在防止MR、TR或反流加重方面起到有益作用。近年較多臨床研究[13-16]探索此部分患者的手術方式選擇,盡管目前尚無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結合文獻證據,建議射頻消融的適應證為:AF并發中度重FTR(無或輕度瓣葉栓系、輕度右房擴大),或者AF并發的輕中度FMR(左房擴大輕、左室基本正常、輕度二尖瓣環擴大);建議外科手術的適應證為:AF并發的嚴重FTR[瓣葉栓系較重(>6 mm)、右房擴大明顯],或者AF并發的重度FMR(左房擴大明顯、左室擴大和二尖瓣環擴大較明顯)。在外科手術糾正房性FMR時,既要糾正擴大的二尖瓣環,也要注意慢性AF所致的后瓣葉栓系問題,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手術效果。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徐志云提出想法,查閱資料,撰寫文章。
心臟瓣膜手術是成人心血管手術中最常見的手術之一,術前評估是其關鍵環節,涉及瓣膜病變程度、手術時機和指征、手術方法和手術風險等多個方面。結合我國心臟瓣膜病目前診療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以下4個方面應得到充分重視。
1 重視高血壓對主動脈瓣病變的影響,提高臨床評估的準確性
心臟瓣膜病常合并有高血壓,尤其是老年鈣化性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stenosis,AS)更為常見。目前評估AS嚴重程度主要是依據心臟超聲測定的主動脈瓣跨瓣流速,跨瓣流速受主動脈瓣口大小、左室功能、動脈壓等因素的影響,當其他參數不變時,動脈壓升高(主要是舒張壓),跨瓣流速會相應降低,低估AS程度,甚至出現低流速、低跨瓣壓差而左室功能正常的反常情況[1]。當患者存在嚴重高血壓時,會明顯低估AS程度,延誤手術時機;當患者高血壓不穩定時,超聲所測定的AS程度也會呈現不同的結果,引起誤判。因此,超聲檢查前測量血壓,可以為評估AS程度提供參考;控制好高血壓(一般為120~139/70~90 mm Hg,不應低于120/70 mm Hg)有利于正確評估AS 程度,同時可以減輕或避免高血壓對心肌肥厚的影響,也利于減輕心臟負荷。
高血壓也同樣影響主動脈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的程度,主動脈舒張壓升高,AR反流量會相應增加,這種情況主要見于輕、中度AR。因此,在心臟超聲檢查評估AR程度時,應注意有無高血壓;控制好高血壓,也有利于減輕或延緩輕、中度AR發展進程。實際上,長期高血壓本身可以導致主動脈根部擴大,出現AR。
2 重視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分型,提高手術修復效果
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FTR)約占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病因的90%。手術方法主要是三尖瓣環成形術,但術后TR的復發率很高。文獻[2]報道三尖瓣環成形術后早期(術后3個月),中重度TR的復發率高達34%;Fukuda等[3]報道應用成形環術后8年,中、重度TR的復發率為17%(硬質環)和18%(軟質環),而用DeVega或心包條縮環術后分別為33%和37%;Tang 等[4]報道DeVega成形術后15年,中、重度TR復發率為35%,成形環為17%;即使應用3D成形環,術后1年中、重度TR復發率仍然高達14%[5]。上述FTR術后高復發率迄今并無明顯改善,亟待解決。
FTR包括房性FTR和室性FTR,前者是右房功能障礙如慢性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導致三尖瓣環擴大引起FTR,單用成形環即可解決問題。而室性FTR是由于右室功能受損、右室擴大,導致三尖瓣環擴大,同時合并有瓣葉栓系,瓣葉栓系是室性FTR特征性征象,也是右室功能受損的結果[6]。因此,室性FTR應用成形環僅僅是解決瓣環擴大,并沒有解決瓣葉栓系,術后因正性肌力藥和利尿劑的強化治療,右室功能明顯改善,往往在出院時無TR,弱化利尿治療后或者心臟運動負荷增加,又會呈現右室功能障礙,術后3個月或6個月后往往出現中度或重度TR。臨床研究[7]也證實瓣葉栓系是術后TR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單純應用成形環不足以糾正瓣葉栓系問題。
解決瓣葉栓系是提高手術治療室性FTR臨床效果的關鍵,但目前仍有不少術者認識不足或不夠重視,仍然僅僅放置成形環。手術處理室性FTR,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1)“三葉草技術”[8],使前、后和隔瓣葉對合,手術簡單,但要避免三尖瓣口狹窄,臨床應用例數有限,長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2)應用自體心包加寬三尖瓣前葉或者前、后葉,顯著提升了三尖瓣前或前、后葉與隔瓣葉的對合面[9],可以很好地解決瓣葉栓系問題,臨床應用較多,療效確實,但缺少長期隨訪結果[10]。筆者也在臨床應用該技術取得了優良的效果。瓣葉栓系到什么程度需要采用上述技術,目前一般認為栓系高度≥8 mm時應用該技術[9]。
由此可見,術前鑒別房性和室性FTR的臨床意義非常重要。超聲檢查能夠準確鑒別[5]:室性FTR特征性征象為瓣葉栓系、右室擴大和右室功能障礙,這是與房性FTR的根本區別(表1)。

3 重視三尖瓣反流患者右室功能檢查和風險評估
目前,左心瓣膜病合并TR或孤立性TR患者的術前超聲檢查主要是檢測TR程度,絕大多數沒有檢測是否存在室性FTR和右室功能,而這兩項指標不僅與手術方法的選擇相關,而且與手術指征和手術效果有密切的相關性。Sala等[11]報道孤立性TR的手術死亡率在右室功能正常、輕度障礙組為0.0%,在右室功能中、重度障礙組高達15.3%,而且重度右室功能障礙患者中長期效果很差,是否值得外科或介入手術干預仍存疑。因此,術前評估右室功能,尤其是對重度TR、右室明顯擴大、肺動脈高壓、左心瓣膜術后晚期重度TR等患者尤為重要,這些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右室功能障礙。
評估右室功能的心臟超聲指標主要有:三尖瓣環收縮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右室面積變化分數(fractional area change,FAC)以及瓣環收縮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annular velocity,PSAV)。目前沒有右室功能障礙分級的具體定量指標,若TAPSE<17 mm,FAC<40%,或PSAV<9.5 cm/s,則認為有中度右室功能障礙[10]。
主動脈瓣或二尖瓣手術目前常用美國胸外科醫師學會或EuroSCORE評分來評估手術風險。但三尖瓣手術尚缺乏公認的風險預測模型,一般套用二尖瓣手術的風險評分,實際上是明顯低估了三尖瓣手術風險。Dreyfus等[12]于2022年發表了TRI-SCORE風險預測模型評估孤立性TR的手術風險(表2、圖1),預測死亡率和實際死亡率相關性優良。TRI-SCORE具有良好的風險預測價值,可以作為孤立性TR的術前風險評估模型。


4 重視慢性心房顫動并發的房性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的術前評估,合理選擇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
慢性AF導致左、右房功能障礙,常并發房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和房性FTR,房性FTR往往重于房性FMR。內科射頻消融技術治療慢性AF,轉復正常竇性心律,恢復左、右房功能,可以糾正房性FTR和FMR,相較于外科手術具有非常顯著的優勢。但慢性AF本身可以引起左、右房肌間質纖維化,而出現的房性FTR和FMR也可以進一步加重心房擴大和心肌間質纖維化。因此,不少患者無法通過射頻消融手術消除AF或者術后易復發,或殘存FTR和/或FMR。外科手術不僅可以術中消融糾正AF,同時可以行二、三尖瓣成形術,即使術后AF復發,仍然可在防止MR、TR或反流加重方面起到有益作用。近年較多臨床研究[13-16]探索此部分患者的手術方式選擇,盡管目前尚無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結合文獻證據,建議射頻消融的適應證為:AF并發中度重FTR(無或輕度瓣葉栓系、輕度右房擴大),或者AF并發的輕中度FMR(左房擴大輕、左室基本正常、輕度二尖瓣環擴大);建議外科手術的適應證為:AF并發的嚴重FTR[瓣葉栓系較重(>6 mm)、右房擴大明顯],或者AF并發的重度FMR(左房擴大明顯、左室擴大和二尖瓣環擴大較明顯)。在外科手術糾正房性FMR時,既要糾正擴大的二尖瓣環,也要注意慢性AF所致的后瓣葉栓系問題,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手術效果。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徐志云提出想法,查閱資料,撰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