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Roux-en-Y胃旁路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是肥胖代謝外科的經典術式,它不僅減重效果明顯,對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治療也療效顯著,但是術后可能會出現傾倒綜合征、無飽腹感等問題。筆者團隊在RYGB基礎上進一步改良,采用細長胃囊RYGB(long and narrow pouch in RYGB,LN-RYGB),即通過改變胃小囊的長度,其長而窄的胃小囊更易長時間維持小體積且不易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減慢食物通過,還可以降低反流、與RYGB有關的傾倒綜合征及腸膽汁酸回流發生率,讓胃內容物能充分混合,不僅產生更強烈的飽腹感,而且患者在術后反彈幾率更小,還能降低與RYGB有關的潰瘍并發癥發生率,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也更好。今后可在臨床實踐中積累更多LN-RYGB病例的結果和數據,進一步證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時仍需注意,實施LN-RYGB仍有一定難度且沒有明確的適應證。目前可遵循標準RYGB的適應證,需預防LN-RYGB術后營養不良及微量元素缺乏,做好長期隨訪準備。
引用本文: 黃曉, 胡嵩浩, 董志勇, 王存川, 中國肥胖代謝外科研究協作組. 細長胃囊在Roux-en-Y胃旁路手術中的應用與展望.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4): 389-393. doi: 10.7507/1007-9424.20231001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腹腔鏡Roux-en-Y胃旁路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是肥胖代謝外科的經典術式,也是應用最廣泛的術式之一。雖然近年來袖狀胃切除術的應用已超過RYGB成為開展例數最多的減重手術,但RYGB仍被認為是減重手術中的“金標準”,所有新的獨立術式都需與RYGB比較以驗證其安全性與有效性。RYGB不僅減重效果明顯,對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治療的療效也顯著。但是因RYGB手術的特殊結構特點,該術式也會造成術后傾倒綜合征、術后無飽腹感等問題,這使得很多外科醫師開始思考RYGB是否可以進一步改良以取得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細長胃囊RYGB(long and narrow pouch in RYGB,LN-RYGB)是在RYGB基礎上通過改變胃小囊的長度而產生的一種改良術式。筆者團隊著重探討了該手術的發展過程、技術特點、應用前景等問題。
1 胃旁路術的發展歷程
1966年美國減重之父Mason發現胃潰瘍患者在接受了胃大部切除之后會出現體重過低的現象,受到通過限制胃容量來進行減重的啟發,由此他設計出了胃空腸吻合術,即水平橫斷胃上部再行胃小囊與空腸畢Ⅱ式端側吻合[1]。因畢Ⅱ式胃旁路術后易出現膽汁反流,1977年Griffen等[2]將它改良為RYGB,主要以限制胃容量為主,其優點是既減輕了畢Ⅱ式吻合口過高的張力,又可通過膽胰袢緩解膽胰反流,還可降低患者術后膽汁、胰液等消化液通過瘺口進入腹腔的可能,從而降低圍術期膽胰瘺的風險,但是保留胃底的胃小囊術后容易發生擴張而影響長期減重效果。Torres等[3]于1983年報道了構建不保留胃底的胃小囊,但它對超級肥胖者的減重效果并不理想;Torres等[4]繼續提出了遠端胃旁路術,將共同通道縮短至150~220 cm,減重效果得到了改善。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或醫生開始接受微創減重手術,Griffen醫生進一步將胃旁路手術優化并改良為RYGB。1994年Wittgrove等[5]首次報道了在腹腔鏡下完成RYGB,標志著胃旁路手術進入了腹腔鏡時代。2017年Angrisani等[6]對500例患者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研究,證實了腹腔鏡RYGB對肥胖癥及肥胖相關疾病的確切療效,現它已被視為減重術中的“金標準”。
我國的減重手術起步相對較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存川團隊[7]于2004年報道了我國第1例標準的腹腔鏡RYGB。目前腹腔鏡RYGB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也是眾多減重外科前輩們致力推廣的目標。
2 不同胃囊大小在腹腔鏡RYGB中的應用研究
RYGB是主要的減重手術方式之一[8]。標準RYGB一般會保留10~30 mL的胃小囊,起到限制食物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胃小囊的體積難以準確測量,所以在研究胃小囊的大小與減重效果、攝食量、降糖效果、術后并發癥等方面的結論不盡相同。
Iannelli等[9]認為,如果保留的胃小囊太大,不僅不能減輕體重,甚至還會導致體重增加,因此,該研究者們推薦通過控制胃小囊體積來實現理想的減重和降血糖。但是也有研究者[10]認為,胃小囊的大小與減重效果無直接關系,可能與胃囊大小變化導致的吸收不良有關。Riccioppo等[11]在后期隨訪中發現,接受腹腔鏡RYGB患者的胃小囊體積與其排空率有關,而且胃小囊排空與后期體重減輕的維持以及食物耐受性有關,在第1 h內胃小囊排空超過攝入食物75%的患者后期體重下降更多,體重反彈更少,而且食物耐受性更好。但是也有關于攝食量與胃小囊尺寸無關的文獻[12]報道,甚至有研究者[13]認為伴隨胃囊體積的減小而吸收食物量遞增,且其攝食量和手術前相比無太大差別。亦有研究者[14]報道,在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RYGB中制作的不同體積的胃小囊均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其降糖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5-16],并且胃囊長度、胃囊容積和吻合口直徑與術后體重下降成反比,吻合口直徑與RYGB術后體重反彈也密切相關[13]。小胃囊RYGB術后并發癥以吻合口潰瘍、出血、傾倒綜合征為主,其中以胃-空腸吻合口潰瘍發生率最高[17],其發生與局部血運、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幽門螺桿菌侵襲等因素有關[18]。
現有關于RYGB的改良除了聚焦于不同胃小囊大小外,還關注于營養支、膽胰支、共同通道長度等方向,但這些研究多局限于將三者作為單獨的影響因子分析,缺乏綜合性的分析。由于人群中小腸的長度存在差異,所以應將營養支、膽胰支和共同通道看成是一個互相作用的整體,這是目前RYGB改進的一個發展趨勢。因此,對不同容積的胃囊、胃囊的形狀和長度、吻合口的大小、并發癥(潰瘍、傾倒綜合征)以及術后遠期體重反彈的研究有著更大的臨床應用價值與指導意義。目前對LN-RYGB進行分析的文獻較少。
3 LN-RYGB與其他常用減重術式的比較
在LN-RYGB中,其胃小囊的體積與標準RYGB相當(手術示意圖見圖1),總體積控制在10~15 mL,但其胃小囊的形態更為狹長,遠端距His角約10 cm,這種細長胃囊的優勢有:更好的食物攝入限制作用,增強飽腹感,延緩胃排空,降低反流、傾倒綜合征的發生率。LN-RYGB屬于混合型手術(減重手術按作用機制通常分為限制型、吸收不良型和混合型3種),即通過減小胃囊大小以限制攝入,曠置腸管以減少物質吸收。LN-RYGB可獲得與標準RYGB相媲美的減肥效果及營養改善,并且LN-RYGB結合了單吻合胃旁路術的主要優點(減少限制和脂肪吸收不良)和Roux-en-Y分流的抗反流效果[19-20]。Boerboom等[20]在對行LN-RYGB術后隨訪4年的結果顯示,總體重減少百分比為3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9.3%,與單吻合胃旁路術結果相當;同時Ribeiro等[19]在對行LN-RYGB術后隨訪3年的結果顯示,總體重減少百分比為31%。以上這2項研究結果提示了LN-RYGB對改善中期體重效果較好,并且提出可能與體重反彈的發生率較低有關[20]。更有研究者[21]根據他們自己的數據以及與文獻中報道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后得出了“細長胃囊是減肥手術中最有效的手術”的結論;而且Ribeiro等[19]的研究中還報道,LN-RYGB術后的腸膽汁酸回流率較低且通常在術后4年才發生,而且它也是在限制性手術失敗的情況下比較方便和有效的修正方式。綜合而言,LN-RYGB細長胃囊的結構可以降低反流和傾倒綜合征的發生率,吻合口不易擴張,術后反彈幾率變得更小,還可降低術后吻合口潰瘍發生率。

繼承標準RYGB的優勢,對比袖狀胃切除術較好的短期和中期減肥效果[22-25]。LN-RYGB對肥胖患者是安全的,標準RYGB相比袖狀胃切除術具有更高的技術難度和更多的術后并發癥[26-28]。基于標準RYGB的LN-RYGB保留的較長胃囊在抗反流、防止與RYGB有關的傾倒綜合征發生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根據拉普拉斯定律和泊肅葉定律,長而窄的胃囊相比相對較寬的胃囊在長期減重效果方面更好,并在更大程度上延緩物質的轉運,這種能使膽汁、胰液與食物進行充分混合的既長又窄的胃囊形態使RYGB術后的有關潰瘍并發癥發生率下降,同時減少了吻合口的擴張傾向。LN-RYGB除了承襲了標準RYGB在治療2型糖尿病方面的長處,并且解決了標準RYGB術后部分并發癥的困擾,它是一個安全且技術上可重復的手術。
4 LN-RYGB的手術介紹
根據筆者團隊的經驗,將LN-RYGB手術的主要步驟做一簡要介紹。① 顯露胃食管結合部。采用30° 加長腹腔鏡探查腹腔,第一助手于劍突下輔助操作孔置入一把彈簧鉗或者肝臟牽拉器挑起肝臟左葉以顯露胃食管結合部(圖2a),經口置入38 F減重手術專用胃管(Bougie),術者引導下緊貼胃小彎側置入,排空胃后暫退至食管處;用超聲刀分離His角處的胃底脂肪,為制作胃囊做準備。② 確認建立細長胃囊的起點(圖2b)。在38 F減重手術專用胃管指引下距離賁門下方約10 cm處分離胃小彎,即賁門下胃左血管第二、三分支之間緊貼胃小彎用超聲刀切開小網膜,直達胃后間隙,勿損傷迷走神經干及胃壁。③ 建立細長胃囊(圖2c~2e)。用超聲刀打開胃小網膜囊,建立進入細長胃囊的隧道入口;通過此隧道入口置入直線型切割吻合器(60 mm藍色釘倉),朝胃大彎方向切割吻合胃的前后壁;繼續用超聲刀向His角方向分離胃后壁隧道,為第二槍切割閉合做準備;繼續分離并拓展細長胃囊隧道貫通至His角后方,用直線型切割吻合器(60 mm藍色釘倉)制作完成一個大小約25 mL的管形胃小囊,胃小囊長度10 cm。此過程需要3~4枚直線型切割吻合器,注意最后一槍激發的位置需要與胃食管結合部保留適當的距離(約1.0~1.5 cm),避免損傷賁門。④ 細長胃囊完成后的處理。用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加固細長胃囊和殘胃切緣兩切割釘交界處,超聲刀裸化細長胃囊壁前后多余的脂肪組織(圖2f)或血管,以便吻合[29]。

a:顯露胃食管結合部;b:確認建立細長胃囊的起點;c:建立細長胃囊隧道;d:朝His角方向建立細長胃囊;e:減重手術專用胃管引導下繼續建立細長胃囊;f:超聲刀裸化多余脂肪組織
有以下幾個問題需進一步關注[30]:第一,LN-RYGB手術仍有一定難度,減重外科醫生需加強減重代謝手術的學習與訓練,不僅要學習手術過程,更要注重了解手術設計的原理及機制。第二,LN-RYGB作為一種較新的術式,適應證還未完全達成共識,目前基本遵循標準RYGB的適應證:① 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并且在使用抑酸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甚至不緩解;② 合并有2型糖尿病,尤其是病史較長或者胰島功能較差的肥胖癥患者;③ 以治療2型糖尿病為首要目的的患者;④ 重度或者極重度肥胖癥患者,為獲得更大和更持久的減重效果;⑤ 袖狀胃切除術后復胖擬行修正手術者;⑥ 年齡較大的患者;⑦ 其他不適宜于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的患者。第三,預防LN-RYGB術后營養不良及微量元素缺乏,做好長期隨訪準備,全面收集臨床數據[29]。
5 總結與展望
LN-RYGB因其長而窄的胃小囊相比相對較寬的胃小囊更容易長時間維持小體積、不易擴大,較長的通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減慢物質的通過;還可以降低反流、RYGB有關的傾倒綜合征及腸膽汁酸回流發生率;胃內容物能充分混合,不僅會產生更強烈的飽腹感,而且術后反彈幾率降低;還能使RYGB術后的有關潰瘍并發癥發生率下降,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及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優于標準RYGB。總之,LN-RYGB是一種比較有前景的改進,安全、有效,但仍需積累更多LN-RYGB手術病例的結果和數據進一步證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以確保患者最大獲益。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黃曉醞釀和設計文章,起草并撰寫文章,實施研究,收集及采集數據,資料分析與解釋,文章修改;胡嵩浩構架文章框架,資料分析與解釋,對文章內容進行批評性審閱;董志勇構架文章框架,對文章內容進行批評性審閱;王存川醞釀和設計文章,手術方式指導,文章工作支持,對文章內容進行批評性審閱。
腹腔鏡Roux-en-Y胃旁路術(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是肥胖代謝外科的經典術式,也是應用最廣泛的術式之一。雖然近年來袖狀胃切除術的應用已超過RYGB成為開展例數最多的減重手術,但RYGB仍被認為是減重手術中的“金標準”,所有新的獨立術式都需與RYGB比較以驗證其安全性與有效性。RYGB不僅減重效果明顯,對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治療的療效也顯著。但是因RYGB手術的特殊結構特點,該術式也會造成術后傾倒綜合征、術后無飽腹感等問題,這使得很多外科醫師開始思考RYGB是否可以進一步改良以取得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細長胃囊RYGB(long and narrow pouch in RYGB,LN-RYGB)是在RYGB基礎上通過改變胃小囊的長度而產生的一種改良術式。筆者團隊著重探討了該手術的發展過程、技術特點、應用前景等問題。
1 胃旁路術的發展歷程
1966年美國減重之父Mason發現胃潰瘍患者在接受了胃大部切除之后會出現體重過低的現象,受到通過限制胃容量來進行減重的啟發,由此他設計出了胃空腸吻合術,即水平橫斷胃上部再行胃小囊與空腸畢Ⅱ式端側吻合[1]。因畢Ⅱ式胃旁路術后易出現膽汁反流,1977年Griffen等[2]將它改良為RYGB,主要以限制胃容量為主,其優點是既減輕了畢Ⅱ式吻合口過高的張力,又可通過膽胰袢緩解膽胰反流,還可降低患者術后膽汁、胰液等消化液通過瘺口進入腹腔的可能,從而降低圍術期膽胰瘺的風險,但是保留胃底的胃小囊術后容易發生擴張而影響長期減重效果。Torres等[3]于1983年報道了構建不保留胃底的胃小囊,但它對超級肥胖者的減重效果并不理想;Torres等[4]繼續提出了遠端胃旁路術,將共同通道縮短至150~220 cm,減重效果得到了改善。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或醫生開始接受微創減重手術,Griffen醫生進一步將胃旁路手術優化并改良為RYGB。1994年Wittgrove等[5]首次報道了在腹腔鏡下完成RYGB,標志著胃旁路手術進入了腹腔鏡時代。2017年Angrisani等[6]對500例患者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研究,證實了腹腔鏡RYGB對肥胖癥及肥胖相關疾病的確切療效,現它已被視為減重術中的“金標準”。
我國的減重手術起步相對較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存川團隊[7]于2004年報道了我國第1例標準的腹腔鏡RYGB。目前腹腔鏡RYGB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也是眾多減重外科前輩們致力推廣的目標。
2 不同胃囊大小在腹腔鏡RYGB中的應用研究
RYGB是主要的減重手術方式之一[8]。標準RYGB一般會保留10~30 mL的胃小囊,起到限制食物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胃小囊的體積難以準確測量,所以在研究胃小囊的大小與減重效果、攝食量、降糖效果、術后并發癥等方面的結論不盡相同。
Iannelli等[9]認為,如果保留的胃小囊太大,不僅不能減輕體重,甚至還會導致體重增加,因此,該研究者們推薦通過控制胃小囊體積來實現理想的減重和降血糖。但是也有研究者[10]認為,胃小囊的大小與減重效果無直接關系,可能與胃囊大小變化導致的吸收不良有關。Riccioppo等[11]在后期隨訪中發現,接受腹腔鏡RYGB患者的胃小囊體積與其排空率有關,而且胃小囊排空與后期體重減輕的維持以及食物耐受性有關,在第1 h內胃小囊排空超過攝入食物75%的患者后期體重下降更多,體重反彈更少,而且食物耐受性更好。但是也有關于攝食量與胃小囊尺寸無關的文獻[12]報道,甚至有研究者[13]認為伴隨胃囊體積的減小而吸收食物量遞增,且其攝食量和手術前相比無太大差別。亦有研究者[14]報道,在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RYGB中制作的不同體積的胃小囊均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但其降糖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5-16],并且胃囊長度、胃囊容積和吻合口直徑與術后體重下降成反比,吻合口直徑與RYGB術后體重反彈也密切相關[13]。小胃囊RYGB術后并發癥以吻合口潰瘍、出血、傾倒綜合征為主,其中以胃-空腸吻合口潰瘍發生率最高[17],其發生與局部血運、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幽門螺桿菌侵襲等因素有關[18]。
現有關于RYGB的改良除了聚焦于不同胃小囊大小外,還關注于營養支、膽胰支、共同通道長度等方向,但這些研究多局限于將三者作為單獨的影響因子分析,缺乏綜合性的分析。由于人群中小腸的長度存在差異,所以應將營養支、膽胰支和共同通道看成是一個互相作用的整體,這是目前RYGB改進的一個發展趨勢。因此,對不同容積的胃囊、胃囊的形狀和長度、吻合口的大小、并發癥(潰瘍、傾倒綜合征)以及術后遠期體重反彈的研究有著更大的臨床應用價值與指導意義。目前對LN-RYGB進行分析的文獻較少。
3 LN-RYGB與其他常用減重術式的比較
在LN-RYGB中,其胃小囊的體積與標準RYGB相當(手術示意圖見圖1),總體積控制在10~15 mL,但其胃小囊的形態更為狹長,遠端距His角約10 cm,這種細長胃囊的優勢有:更好的食物攝入限制作用,增強飽腹感,延緩胃排空,降低反流、傾倒綜合征的發生率。LN-RYGB屬于混合型手術(減重手術按作用機制通常分為限制型、吸收不良型和混合型3種),即通過減小胃囊大小以限制攝入,曠置腸管以減少物質吸收。LN-RYGB可獲得與標準RYGB相媲美的減肥效果及營養改善,并且LN-RYGB結合了單吻合胃旁路術的主要優點(減少限制和脂肪吸收不良)和Roux-en-Y分流的抗反流效果[19-20]。Boerboom等[20]在對行LN-RYGB術后隨訪4年的結果顯示,總體重減少百分比為3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9.3%,與單吻合胃旁路術結果相當;同時Ribeiro等[19]在對行LN-RYGB術后隨訪3年的結果顯示,總體重減少百分比為31%。以上這2項研究結果提示了LN-RYGB對改善中期體重效果較好,并且提出可能與體重反彈的發生率較低有關[20]。更有研究者[21]根據他們自己的數據以及與文獻中報道的數據進行了比較后得出了“細長胃囊是減肥手術中最有效的手術”的結論;而且Ribeiro等[19]的研究中還報道,LN-RYGB術后的腸膽汁酸回流率較低且通常在術后4年才發生,而且它也是在限制性手術失敗的情況下比較方便和有效的修正方式。綜合而言,LN-RYGB細長胃囊的結構可以降低反流和傾倒綜合征的發生率,吻合口不易擴張,術后反彈幾率變得更小,還可降低術后吻合口潰瘍發生率。

繼承標準RYGB的優勢,對比袖狀胃切除術較好的短期和中期減肥效果[22-25]。LN-RYGB對肥胖患者是安全的,標準RYGB相比袖狀胃切除術具有更高的技術難度和更多的術后并發癥[26-28]。基于標準RYGB的LN-RYGB保留的較長胃囊在抗反流、防止與RYGB有關的傾倒綜合征發生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根據拉普拉斯定律和泊肅葉定律,長而窄的胃囊相比相對較寬的胃囊在長期減重效果方面更好,并在更大程度上延緩物質的轉運,這種能使膽汁、胰液與食物進行充分混合的既長又窄的胃囊形態使RYGB術后的有關潰瘍并發癥發生率下降,同時減少了吻合口的擴張傾向。LN-RYGB除了承襲了標準RYGB在治療2型糖尿病方面的長處,并且解決了標準RYGB術后部分并發癥的困擾,它是一個安全且技術上可重復的手術。
4 LN-RYGB的手術介紹
根據筆者團隊的經驗,將LN-RYGB手術的主要步驟做一簡要介紹。① 顯露胃食管結合部。采用30° 加長腹腔鏡探查腹腔,第一助手于劍突下輔助操作孔置入一把彈簧鉗或者肝臟牽拉器挑起肝臟左葉以顯露胃食管結合部(圖2a),經口置入38 F減重手術專用胃管(Bougie),術者引導下緊貼胃小彎側置入,排空胃后暫退至食管處;用超聲刀分離His角處的胃底脂肪,為制作胃囊做準備。② 確認建立細長胃囊的起點(圖2b)。在38 F減重手術專用胃管指引下距離賁門下方約10 cm處分離胃小彎,即賁門下胃左血管第二、三分支之間緊貼胃小彎用超聲刀切開小網膜,直達胃后間隙,勿損傷迷走神經干及胃壁。③ 建立細長胃囊(圖2c~2e)。用超聲刀打開胃小網膜囊,建立進入細長胃囊的隧道入口;通過此隧道入口置入直線型切割吻合器(60 mm藍色釘倉),朝胃大彎方向切割吻合胃的前后壁;繼續用超聲刀向His角方向分離胃后壁隧道,為第二槍切割閉合做準備;繼續分離并拓展細長胃囊隧道貫通至His角后方,用直線型切割吻合器(60 mm藍色釘倉)制作完成一個大小約25 mL的管形胃小囊,胃小囊長度10 cm。此過程需要3~4枚直線型切割吻合器,注意最后一槍激發的位置需要與胃食管結合部保留適當的距離(約1.0~1.5 cm),避免損傷賁門。④ 細長胃囊完成后的處理。用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加固細長胃囊和殘胃切緣兩切割釘交界處,超聲刀裸化細長胃囊壁前后多余的脂肪組織(圖2f)或血管,以便吻合[29]。

a:顯露胃食管結合部;b:確認建立細長胃囊的起點;c:建立細長胃囊隧道;d:朝His角方向建立細長胃囊;e:減重手術專用胃管引導下繼續建立細長胃囊;f:超聲刀裸化多余脂肪組織
有以下幾個問題需進一步關注[30]:第一,LN-RYGB手術仍有一定難度,減重外科醫生需加強減重代謝手術的學習與訓練,不僅要學習手術過程,更要注重了解手術設計的原理及機制。第二,LN-RYGB作為一種較新的術式,適應證還未完全達成共識,目前基本遵循標準RYGB的適應證:① 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并且在使用抑酸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甚至不緩解;② 合并有2型糖尿病,尤其是病史較長或者胰島功能較差的肥胖癥患者;③ 以治療2型糖尿病為首要目的的患者;④ 重度或者極重度肥胖癥患者,為獲得更大和更持久的減重效果;⑤ 袖狀胃切除術后復胖擬行修正手術者;⑥ 年齡較大的患者;⑦ 其他不適宜于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的患者。第三,預防LN-RYGB術后營養不良及微量元素缺乏,做好長期隨訪準備,全面收集臨床數據[29]。
5 總結與展望
LN-RYGB因其長而窄的胃小囊相比相對較寬的胃小囊更容易長時間維持小體積、不易擴大,較長的通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減慢物質的通過;還可以降低反流、RYGB有關的傾倒綜合征及腸膽汁酸回流發生率;胃內容物能充分混合,不僅會產生更強烈的飽腹感,而且術后反彈幾率降低;還能使RYGB術后的有關潰瘍并發癥發生率下降,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及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優于標準RYGB。總之,LN-RYGB是一種比較有前景的改進,安全、有效,但仍需積累更多LN-RYGB手術病例的結果和數據進一步證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以確保患者最大獲益。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黃曉醞釀和設計文章,起草并撰寫文章,實施研究,收集及采集數據,資料分析與解釋,文章修改;胡嵩浩構架文章框架,資料分析與解釋,對文章內容進行批評性審閱;董志勇構架文章框架,對文章內容進行批評性審閱;王存川醞釀和設計文章,手術方式指導,文章工作支持,對文章內容進行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