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乳腺外科(四川瀘州 6460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比較不同成分比例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微乳頭狀癌成分占比與IMPC預后的關系。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間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乳腺外科接受治療的121例浸潤性導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合并IMPC患者的相關資料,以微乳頭狀癌成分占比50%為界,將患者分為IMPC <50%組和IMPC ≥50%組,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同時分析相關臨床病理特征與患者預后的相關性。 結果 IMPC <50%組共85例,IMPC ≥50%組共36例。2組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分析結果顯示,2組IMPC患者在月經狀態、組織學分級、分子分型、TNM分期、年齡、免疫組化表達、是否新輔助治療、神經侵犯、乳頭侵犯和皮膚侵犯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IMPC ≥50%組的淋巴管侵犯(lymphatic vessel invasion,LVI)率為83.33%(30/36),明顯高于IMPC <50%組的61.18%(52/85),2組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84,P=0.017)。繪制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IMPC患者的3年累積無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與淋巴結轉移數目和LVI具有相關性(P<0.05),而與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Ki-67、分子分型、微乳頭狀癌成分占比和組織學分級均無關(P>0.05);多因素Cox風險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數目和LVI是影響患者DFS的獨立預后因素。 結論 當IMPC成分占比 ≥50%時,腫瘤的LVI率較IMPC成分占比 <50%者高。淋巴結轉移數目和LVI是影響IMPC患者DFS的獨立預后因素。

引用本文: 閔丹, 劉培, 許詩元, 喻彤, 吳斌. 不同比例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3): 330-336. doi: 10.7507/1007-9424.20231008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基于脂代謝標志物的肝細胞癌微血管浸潤術前預測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 下一篇

    4K熒光高端國產醫用內窺鏡全國胸外科臨床應用評價專家共識(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