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1 , 姜路 1 , 熊芹 1 , 駱洪浩 2
  • 1. 岳池縣人民醫院超聲科(四川廣安 638300);
  • 2.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超聲醫學科(成都 6100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索甲狀腺良性腫瘤行射頻消融術(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后結節體積的動態變化,并分析結節再生的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期間于岳池縣人民醫院行RFA治療的165例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根據入院時結節體積的中位數分為小結節體積組(≤15 mL,n=116)和大結節體積組(>15 mL,n=49)。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血清學資料;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調整混雜因素后,探索結節初始體積、血管密度及結節位于臨界結構附近情況與甲狀腺良性結節患者術后結節再生的關系。根據模型構建列線圖,采用Bootstrap法抽樣驗證,采用校準曲線評價模型的校準度,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評價模型的區分度。結果 小結節體積組的單側結節占比更高,且術前美容評分、術前癥狀評分、射頻功率、消融時間、總能量、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均較低(短),P<0.05。小結節體積組術后的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改變值大于大結節體積組(P<0.05),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FT4)、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改變值小于大結節體積組(P<0.05)。2組患者在RFA術后1、3、6、12、24個月結節體積依次減小,體積縮小率(volume reduction rate,VRR)依次增大;小結節體積組的結節體積及VRR變化均優于大結節體積組。大結節組術后1、3、6、12、24個月的結節體積更大、術后1個月的VRR更高、再生時間更短、殘余結節數更多,且初始消融率(initial ablation rate,IAR)較低(P<0.05)。調整年齡、性別等因素后,隨著初始體積、血管密度的升高,其關聯效應值也相應增高,趨勢性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趨勢<0.05);結節位于臨界結構附近者再生風險增高(OR=1.76,P<0.001)。根據多因素模型構建的列線圖具有較好的區分度(ROC曲線驗證前后AUC分別為0.854和0.814)和準確度(平均絕對誤差為0.023)。結論 RFA在≤15 mL和>15 mL單個甲狀腺良性結節中均實現了臨床相關體積的減小,持續至少2年,但小結節體積組的結節體積縮小率和美容效果更佳。結節初始體積、血管密度及位置與結節再生密切相關,構建的列線圖模型在預測結節再生風險方面表現出良好的區分度和準確度,為臨床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引用本文: 王君, 姜路, 熊芹, 駱洪浩. 甲狀腺良性結節射頻消融術后結節體積的動態變化及對結節再生的預測價值.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4): 460-468. doi: 10.7507/1007-9424.20231104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初治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新輔助治療后達tpCR的預測模型構建
  • 下一篇

    納米炭染色結直腸癌淋巴結分站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