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胰腺炎中心(成都 610041);
  • 2.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成都 610041);
  • 3.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樣本庫(成都 610041);
  • 4. 四川大學疾病分子網絡前沿科學中心(成都 6100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究IL-17A基因敲除對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模型小鼠胰腺及腸道屏障的影響。方法 使用IL-17A全身性基因敲除(generic IL-17A gene knockout,IL-17AKO)小鼠及其同窩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構建雨蛙素(cerulein,CER)誘導的輕癥AP(CER-AP)及牛磺膽酸鈉(sodium taurocholate,NaTC)誘導的重癥AP模型(NaTC-AP)。CER-AP模型實驗:小鼠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WT對照組、WT模型組和IL-17AKO模型組(n=5),WT模型組和IL-17AKO模型組小鼠腹腔注射CER 7次 [50 μg/(kg·h)],WT對照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于第1次注射后第12 h處死,收集小鼠血清檢測淀粉酶、脂肪酶及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收集胰腺組織進行蘇木精-伊紅(HE)染色。NaTC-AP模型實驗:WT小鼠隨機分為假手術組(n=3)和模型組(n=6),IL-17AKO小鼠亦隨機分為假手術組(n=3)和模型組(n=6)。假手術組小鼠只行開關腹手術,模型組小鼠經逆行胰膽管泵入50 μL的3.5% NaTC生理鹽水溶液。于術后第24 h處死小鼠,收集小鼠血清檢測淀粉酶、脂肪酶及IL-6水平,取胰腺組織進行HE染色,取腸道組織進行阿利新藍-過碘酸雪夫染色、雙花扁豆凝集素染色及腸道熒光細菌原位雜交。結果 CER-AP模型實驗:與WT模型組相比,IL-17AKO模型組小鼠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和IL-6水平,以及胰腺病理總分、水腫評分、炎癥評分及壞死評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NaTC-AP模型實驗:與模型組WT小鼠相比,模型組IL-17AKO小鼠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以及胰腺病理總分、水腫評分、炎癥評分及壞死評分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IL-6水平升高(P<0.05);與假手術組WT小鼠比較,假手術組IL-17AKO小鼠的回腸及結腸組織中糖基化黏蛋白表達水平降低、黏液層結構紊亂及細菌侵襲增加。結論 IL-17AKO對AP胰腺及腸道屏障損傷無顯著保護作用,但IL-17AKO小鼠在造模前已出現全身炎癥反應、腸道屏障受損及細菌侵襲增加,提示IL-17A對小鼠免疫反應及維持正常腸道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引用本文: 吳詠姿, 劉詩雨, 張瀟穎, 李燕妮, 蔡文浩, 劉婷婷, 夏慶, 黃偉. IL-17A基因敲除對急性胰腺炎模型小鼠嚴重程度的影響.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2): 161-168. doi: 10.7507/1007-9424.20231201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基于免疫應答的急性胰腺炎中西醫協同診治策略
  • 下一篇

    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急性胰腺炎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的價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