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沈雨欣, 何艷秋, 陳致堯, 蔡飛, 胡誠, 夏慶, 鄧力琿. 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急性胰腺炎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的價值研究.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2): 169-174. doi: 10.7507/1007-9424.20231203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為胰腺外分泌部炎癥,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1]。患者輕則無任何并發癥、通過對癥支持治療即可恢復,重則發生局部并發癥或一過性器官功能衰竭,發生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persistent organ failure,POF)即為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死率達30%~50%[2]。POF定義為至少3種器官系統中的一種(呼吸、循環系統和腎臟)改良的 Marshall 評分[2]或序貫器官衰竭估計(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評分[3]≥2分且持續時間>48 h。盡早識別SAP高危因素,對高危患者進行分層管理和治療,有助于阻斷疾病進展、改善預后。
由于應激、胰腺微循環障礙、炎癥級聯反應等多種原因,胰腺外分泌部炎癥可影響內分泌部的功能,引起高血糖[4-5]。既往研究[6]提示應激性高血糖可以被視為機體正常免疫調節能力的表現,高血糖狀態還能適度減輕自發免疫性胰腺炎的嚴重程度。然而現有研究[7-8]認為血糖的波動可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損害,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狀況。動物實驗[9]提示高血糖狀態可以加重胰腺損傷,增加巨噬細胞浸潤,加重AP。筆者團隊經臨床研究發現應激性高血糖與AP患者POF的發生率、嚴重感染和高死亡率有關[10-11]。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血糖變異性指標與AP發生POF的關系,為臨床合理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病情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前瞻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期間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住院的AP患者。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l8~75歲;發病72 h之內入院;明確診斷為AP[2];入院時隨機血糖≥11.1 mmol/L。排除標準:孕婦或哺乳期婦女;處于任何疾病的晚期或終末期患者;合并任何腫瘤疾病的患者;不愿參加研究的患者。退出與脫落標準:依從性差或血糖快速恢復、未連續監測血糖3 d的患者。入組患者綜合治療方式一致:液體復蘇、營養支持、止痛等對癥支持治療。
1.2 血糖監測方法
入院時常規監測指尖血糖直到血糖正常。AP患者入院時為禁食狀態,監測6:00、9:00、12:00、15:00、18:00、21:00隨機血糖;患者恢復經口進食后測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保證患者每日監測血糖≥4次,記錄患者血糖值及監測時間點。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的人口學資料、既往病史、病因等基本信息,收集實驗室檢查結果和CT檢查結果,評價入院24 h內、48 h、72 h、5 d和7 d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的床邊指數(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改良的馬歇爾器官衰竭評分(modified Marshall score,MMS)。由兩位放射科醫師評估1周左右行腹部增強的CT嚴重指數(modified 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MCTSI),評估結果不一致時,兩人經商討后解決,保持結果一致。
血糖變異性評估指標包括8項。入院時血糖值(admission glucose,AG):患者入院時第1次所測得的血糖值;血糖最大值(maximum blood glucose,本研究簡稱Max):患者入院后7 d內血糖波動的最大值;血糖最小值(minimum blood glucose,本研究簡稱Min):患者入院后7 d內血糖波動的最小值;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血糖最大值和血糖最小值之差;血糖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D):7 d內每個血糖值減去血糖均值的差值的平方和,再除以血糖監測次數,此結果的平方根即是SD;平均血糖濃度(mean blood glucose,本研究簡稱Mean):患者入院后7 d內血糖數值相加除以監測總次數;血糖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SD除以平均血糖值,用百分數表示;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結果由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提供。
記錄患者的POF、死亡、住院時間、感染性胰腺壞死等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4.0(IBM Corporation,USA)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中位數(P25,P75)表示,2組之間的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運用四格表χ2檢驗、R×C列聯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進行統計分析。POF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根據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積來(area under curve,AUC)比較不同血糖指標預測POF的效能。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納入患者情況
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期間、發病72 h內入院的AP患者共1 502例,排除943例符合排除標準和退出、脫落標準的患者,其中排除入院時血糖<11.1 mmol/L者167例,年齡<18歲或年齡>75歲者164例,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1例,合并腫瘤者45例,未連續監測血糖者536例,最終共納入559例AP患者。
2.2 發生POF和未發生POF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納入研究的559例患者中,發生POF(POF組)95例,未發生POF(無POF組)464例。2組患者的年齡、糖尿病史、AP病因、尿素氮和甘油三酯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無POF組比較,POF組患者中男性占比、體質量指數、新發糖尿病比例、肌酐、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降鈣素原、淀粉酶、脂肪酶、胰淀粉酶、入院24 h內臨床評分(BISAP、MMS、APACHE-Ⅱ、MCTSI)均較高(P<0.05),但既往診斷糖尿病比例和白蛋白水平較低(P<0.05)。在臨床結局方面,與無POF組比較,POF組患者的感染性胰腺壞死率和住院時間較高或長(P<0.05),但2組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發生POF和未發生POF患者的血糖變異性指標比較
2組患者的Max、LAGE、SD和HbA1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POF組患者的AG、Min和Mean值高于無POF組,但CV值較低(P<0.05)。見表1。
2.4 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POF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校正混雜因素后(性別、發病時間、體質量指數、糖尿病史和APACH-Ⅱ評分),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隨AG [OR=1.11,95%CI(1.04,1.19),P=0.002]、Min [OR=1.28,95%CI(1.10,1.48),P=0.001]和Mean [OR=1.18,95%CI(1.04,1.33),P=0.010]增高,POF發生風險增加;隨CV增加,POF發生風險降低 [OR=0.95,95%CI(0.92,0.99),P=0.021]。見表2。

2.5 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POF
根據AUC判定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POF的效能(表3)。AG的AUC最高,其次為Mean和Min,之后為CV、Max、HbA1c、SD和LAGE。AG、Mean、Min和CV的ROC見圖1。


3 討論
高血糖是AP早期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以在大約50%的AP患者中出現[12],與AP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然而,目前用來評估AP患者血糖水平波動的指標,尚無統一的標準,主要是由于難以衡量它,并且對其管理的最佳方法缺乏共識[13]。參照文獻推薦[14],本研究選用AG、Max、Min、LAGE、Mean、SD、CV和HbA1c作為血糖變異性指標,用于評估其在預測AP患者發生POF方面的價值。LAGE是所監測時間范圍血糖最大值與血糖最小值之差,突顯的是兩個極端值的差異,該指標易于獲取,并發現整體中較大的波動情況[15]。SD是平均血糖的離散率,主要用來評價總體水平偏離平均血糖的幅度,這個參數顯示了平均血糖之間的線性關系。CV主要反映患者血糖的離散程度,它不依賴于平均葡萄糖水平和HbA1c,相對較恒定[16]。與其他指標相比,如血糖不穩定指數(glycemic lability index,GLI)和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SD和CV計算簡單,預測效能相似,因此它們更容易在臨床實踐中使用。本研究中,無POF組和POF組患者的年齡與病因無明顯差異,但POF組患者的男性占比和體質量指數高于無POF組,與文獻報道[17-18]一致。無POF組和有POF組患者合并糖尿病病史情況無明顯差異,但是POF組患者新診斷糖尿病比例高于無POF組的患者,推測與無POF組患者既往AP發作入院行相關檢查診斷出糖尿病有關,且在伴有嚴重胰腺壞死的重度AP病例中,β細胞丟失可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本研究對比了無POF和發生POF的AP患者之間的血糖波動水平,結果顯示POF患者的AG、Min和Mean值高于無POF的患者,提示POF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血糖值。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G、Min、Mean和CV是POF的影響因素。其中,AUC最大的是AG(AUC=0.787),Mean和Min的AUC次之,分別為0.783和0.781,LAGE預測POF的AUC最低,為0.773。有研究[19]發現血糖變異性指標與AP患者的死亡率有關,Max、SD、Mean和CV是AP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險因素。當對血糖水平進行適當的干預時,可影響疾病的進展,尤其是入院時血糖可以預測AP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呈現出獨立和劑量依賴關系,影響治療效果[20-21]。此外還有研究[22]發現,AG和血糖Mean值與AP患者隨后發生口服喂養不耐受并發癥相關。葡萄糖介導的細胞毒性的主要步驟是細胞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增加。ROS在胰腺炎癥過程中也起著核心作用,以自我放大的方式促進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死亡和炎癥的通路[23]。高血糖患者內皮細胞內ROS產生增加,通過降低一氧化氮的可用性和增加通透性、白細胞黏附和促凝血活性,導致微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致使缺血敏感性胰腺的炎癥加重[24]。此外,急性血糖波動可誘發細胞內葡萄糖超負荷和急性糖毒性,導致氧化應激、炎癥、內皮功能障礙、凝血、滲透性利尿、抑制血管舒張。這些影響增加了急性和危重癥患者器官功能衰竭、休克、感染、死亡和住院時間延長的可能性[25-26]。本研究中,隨AG、Min和Mean增加,POF發生風險增加,提示高血糖水平會產生大量與氧化應激相關的化合物導致POF發生風險增加;隨CV增加,POF發生風險反而降低,這一結果與之前研究[19]結果不同,可能是因為本身血糖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大的患者,他們接受的胰島素注射治療比其他患者多,從而控制的目標血糖值比其他患者低。但本研究為一項單中心研究,為了得出更有效的結論,還需要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研究提示AG、Min和Mean值可能是相對較好的代表AP患者血糖波動的優勢指標。這也提示我們在臨床過程中收治AP患者,尤其是入院時就伴隨有高血糖的患者時,要積極地評估AG情況,進行初步的降糖處理,注意血糖峰值變化,積極維護血糖穩態,防止AP病情的進一步惡化。此外,還需根據干預措施的不同,最優化選擇血糖變異性指標。在治療SAP患者應激性高血糖時,使用含緩釋淀粉腸內營養制劑和不含緩釋淀粉的腸內營養制劑,結果前者血糖Mean、SD、CV指標優于后者,前者可迅速提高營養指標,顯著降低血糖變異性,改善炎癥標志物,縮短ICU和住院時間,降低死亡率[27]。
本研究通過前瞻性分析血糖變異性指標與AP發生POF的關系,結果發現,高AG、Min、Mean,低CV是入院時伴有高血糖AP患者發生POF的危險因素。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沈雨欣、何艷秋、陳致堯、蔡飛主要參與病例資料的收集與數據整理;沈雨欣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和初稿的撰寫;胡誠、夏慶、鄧力琿主要參與研究的設計;鄧力琿對初稿進行修訂。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審批,批文編號:2021年審(320)號。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為胰腺外分泌部炎癥,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1]。患者輕則無任何并發癥、通過對癥支持治療即可恢復,重則發生局部并發癥或一過性器官功能衰竭,發生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persistent organ failure,POF)即為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死率達30%~50%[2]。POF定義為至少3種器官系統中的一種(呼吸、循環系統和腎臟)改良的 Marshall 評分[2]或序貫器官衰竭估計(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評分[3]≥2分且持續時間>48 h。盡早識別SAP高危因素,對高危患者進行分層管理和治療,有助于阻斷疾病進展、改善預后。
由于應激、胰腺微循環障礙、炎癥級聯反應等多種原因,胰腺外分泌部炎癥可影響內分泌部的功能,引起高血糖[4-5]。既往研究[6]提示應激性高血糖可以被視為機體正常免疫調節能力的表現,高血糖狀態還能適度減輕自發免疫性胰腺炎的嚴重程度。然而現有研究[7-8]認為血糖的波動可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損害,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狀況。動物實驗[9]提示高血糖狀態可以加重胰腺損傷,增加巨噬細胞浸潤,加重AP。筆者團隊經臨床研究發現應激性高血糖與AP患者POF的發生率、嚴重感染和高死亡率有關[10-11]。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血糖變異性指標與AP發生POF的關系,為臨床合理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病情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前瞻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期間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住院的AP患者。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l8~75歲;發病72 h之內入院;明確診斷為AP[2];入院時隨機血糖≥11.1 mmol/L。排除標準:孕婦或哺乳期婦女;處于任何疾病的晚期或終末期患者;合并任何腫瘤疾病的患者;不愿參加研究的患者。退出與脫落標準:依從性差或血糖快速恢復、未連續監測血糖3 d的患者。入組患者綜合治療方式一致:液體復蘇、營養支持、止痛等對癥支持治療。
1.2 血糖監測方法
入院時常規監測指尖血糖直到血糖正常。AP患者入院時為禁食狀態,監測6:00、9:00、12:00、15:00、18:00、21:00隨機血糖;患者恢復經口進食后測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保證患者每日監測血糖≥4次,記錄患者血糖值及監測時間點。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的人口學資料、既往病史、病因等基本信息,收集實驗室檢查結果和CT檢查結果,評價入院24 h內、48 h、72 h、5 d和7 d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的床邊指數(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改良的馬歇爾器官衰竭評分(modified Marshall score,MMS)。由兩位放射科醫師評估1周左右行腹部增強的CT嚴重指數(modified 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MCTSI),評估結果不一致時,兩人經商討后解決,保持結果一致。
血糖變異性評估指標包括8項。入院時血糖值(admission glucose,AG):患者入院時第1次所測得的血糖值;血糖最大值(maximum blood glucose,本研究簡稱Max):患者入院后7 d內血糖波動的最大值;血糖最小值(minimum blood glucose,本研究簡稱Min):患者入院后7 d內血糖波動的最小值;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血糖最大值和血糖最小值之差;血糖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SD):7 d內每個血糖值減去血糖均值的差值的平方和,再除以血糖監測次數,此結果的平方根即是SD;平均血糖濃度(mean blood glucose,本研究簡稱Mean):患者入院后7 d內血糖數值相加除以監測總次數;血糖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SD除以平均血糖值,用百分數表示;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結果由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檢測提供。
記錄患者的POF、死亡、住院時間、感染性胰腺壞死等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4.0(IBM Corporation,USA)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中位數(P25,P75)表示,2組之間的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運用四格表χ2檢驗、R×C列聯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進行統計分析。POF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根據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積來(area under curve,AUC)比較不同血糖指標預測POF的效能。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納入患者情況
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期間、發病72 h內入院的AP患者共1 502例,排除943例符合排除標準和退出、脫落標準的患者,其中排除入院時血糖<11.1 mmol/L者167例,年齡<18歲或年齡>75歲者164例,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1例,合并腫瘤者45例,未連續監測血糖者536例,最終共納入559例AP患者。
2.2 發生POF和未發生POF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納入研究的559例患者中,發生POF(POF組)95例,未發生POF(無POF組)464例。2組患者的年齡、糖尿病史、AP病因、尿素氮和甘油三酯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無POF組比較,POF組患者中男性占比、體質量指數、新發糖尿病比例、肌酐、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降鈣素原、淀粉酶、脂肪酶、胰淀粉酶、入院24 h內臨床評分(BISAP、MMS、APACHE-Ⅱ、MCTSI)均較高(P<0.05),但既往診斷糖尿病比例和白蛋白水平較低(P<0.05)。在臨床結局方面,與無POF組比較,POF組患者的感染性胰腺壞死率和住院時間較高或長(P<0.05),但2組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發生POF和未發生POF患者的血糖變異性指標比較
2組患者的Max、LAGE、SD和HbA1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POF組患者的AG、Min和Mean值高于無POF組,但CV值較低(P<0.05)。見表1。
2.4 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POF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校正混雜因素后(性別、發病時間、體質量指數、糖尿病史和APACH-Ⅱ評分),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隨AG [OR=1.11,95%CI(1.04,1.19),P=0.002]、Min [OR=1.28,95%CI(1.10,1.48),P=0.001]和Mean [OR=1.18,95%CI(1.04,1.33),P=0.010]增高,POF發生風險增加;隨CV增加,POF發生風險降低 [OR=0.95,95%CI(0.92,0.99),P=0.021]。見表2。

2.5 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POF
根據AUC判定血糖變異性指標預測POF的效能(表3)。AG的AUC最高,其次為Mean和Min,之后為CV、Max、HbA1c、SD和LAGE。AG、Mean、Min和CV的ROC見圖1。


3 討論
高血糖是AP早期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可以在大約50%的AP患者中出現[12],與AP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然而,目前用來評估AP患者血糖水平波動的指標,尚無統一的標準,主要是由于難以衡量它,并且對其管理的最佳方法缺乏共識[13]。參照文獻推薦[14],本研究選用AG、Max、Min、LAGE、Mean、SD、CV和HbA1c作為血糖變異性指標,用于評估其在預測AP患者發生POF方面的價值。LAGE是所監測時間范圍血糖最大值與血糖最小值之差,突顯的是兩個極端值的差異,該指標易于獲取,并發現整體中較大的波動情況[15]。SD是平均血糖的離散率,主要用來評價總體水平偏離平均血糖的幅度,這個參數顯示了平均血糖之間的線性關系。CV主要反映患者血糖的離散程度,它不依賴于平均葡萄糖水平和HbA1c,相對較恒定[16]。與其他指標相比,如血糖不穩定指數(glycemic lability index,GLI)和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SD和CV計算簡單,預測效能相似,因此它們更容易在臨床實踐中使用。本研究中,無POF組和POF組患者的年齡與病因無明顯差異,但POF組患者的男性占比和體質量指數高于無POF組,與文獻報道[17-18]一致。無POF組和有POF組患者合并糖尿病病史情況無明顯差異,但是POF組患者新診斷糖尿病比例高于無POF組的患者,推測與無POF組患者既往AP發作入院行相關檢查診斷出糖尿病有關,且在伴有嚴重胰腺壞死的重度AP病例中,β細胞丟失可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本研究對比了無POF和發生POF的AP患者之間的血糖波動水平,結果顯示POF患者的AG、Min和Mean值高于無POF的患者,提示POF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血糖值。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AG、Min、Mean和CV是POF的影響因素。其中,AUC最大的是AG(AUC=0.787),Mean和Min的AUC次之,分別為0.783和0.781,LAGE預測POF的AUC最低,為0.773。有研究[19]發現血糖變異性指標與AP患者的死亡率有關,Max、SD、Mean和CV是AP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險因素。當對血糖水平進行適當的干預時,可影響疾病的進展,尤其是入院時血糖可以預測AP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呈現出獨立和劑量依賴關系,影響治療效果[20-21]。此外還有研究[22]發現,AG和血糖Mean值與AP患者隨后發生口服喂養不耐受并發癥相關。葡萄糖介導的細胞毒性的主要步驟是細胞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增加。ROS在胰腺炎癥過程中也起著核心作用,以自我放大的方式促進線粒體功能障礙、細胞死亡和炎癥的通路[23]。高血糖患者內皮細胞內ROS產生增加,通過降低一氧化氮的可用性和增加通透性、白細胞黏附和促凝血活性,導致微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致使缺血敏感性胰腺的炎癥加重[24]。此外,急性血糖波動可誘發細胞內葡萄糖超負荷和急性糖毒性,導致氧化應激、炎癥、內皮功能障礙、凝血、滲透性利尿、抑制血管舒張。這些影響增加了急性和危重癥患者器官功能衰竭、休克、感染、死亡和住院時間延長的可能性[25-26]。本研究中,隨AG、Min和Mean增加,POF發生風險增加,提示高血糖水平會產生大量與氧化應激相關的化合物導致POF發生風險增加;隨CV增加,POF發生風險反而降低,這一結果與之前研究[19]結果不同,可能是因為本身血糖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大的患者,他們接受的胰島素注射治療比其他患者多,從而控制的目標血糖值比其他患者低。但本研究為一項單中心研究,為了得出更有效的結論,還需要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研究提示AG、Min和Mean值可能是相對較好的代表AP患者血糖波動的優勢指標。這也提示我們在臨床過程中收治AP患者,尤其是入院時就伴隨有高血糖的患者時,要積極地評估AG情況,進行初步的降糖處理,注意血糖峰值變化,積極維護血糖穩態,防止AP病情的進一步惡化。此外,還需根據干預措施的不同,最優化選擇血糖變異性指標。在治療SAP患者應激性高血糖時,使用含緩釋淀粉腸內營養制劑和不含緩釋淀粉的腸內營養制劑,結果前者血糖Mean、SD、CV指標優于后者,前者可迅速提高營養指標,顯著降低血糖變異性,改善炎癥標志物,縮短ICU和住院時間,降低死亡率[27]。
本研究通過前瞻性分析血糖變異性指標與AP發生POF的關系,結果發現,高AG、Min、Mean,低CV是入院時伴有高血糖AP患者發生POF的危險因素。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沈雨欣、何艷秋、陳致堯、蔡飛主要參與病例資料的收集與數據整理;沈雨欣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和初稿的撰寫;胡誠、夏慶、鄧力琿主要參與研究的設計;鄧力琿對初稿進行修訂。
倫理聲明:本研究通過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的審批,批文編號:2021年審(3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