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劉春蘭, 陳濤, 劉莉莉, 代鑫, 黃冬梅. 老年結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瞻妄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6): 733-738. doi: 10.7507/1007-9424.202312038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結直腸癌是全球第3大常見惡性腫瘤,也是第2大癌癥相關死亡原因。2020年全世界新發結直腸癌病例超過190萬例,其中至少110萬例被診斷為結腸癌[1]。老年人患結腸腫瘤的可能性要遠高于年輕人。目前針對結腸癌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由于老年患者身體臟器功能和機能都較年輕人下降嚴重,他們承受手術創傷和麻醉誘導后的應激反應的能力也大大降低,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2]。術后譫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一種發生在麻醉和手術后的老年綜合征,主要臨床特征是認知功能 [記憶障礙、定向障礙、激動和(或)言語混亂] 和意識水平(交替的警覺期和譫妄期)的變化[3-5]。POD發病具有突發性、波動性和可逆性。POD的發生率因患者群體、手術類型和緊急程度以及評估工具的類型和敏感性的不同而不同。據文獻[6-7]報道,POD的發生率為10%~50%,其中接受心臟和主要非心臟(例如胸腹腔手術)手術的老年患者發生率最高,而術后入住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患者,其發生率可能高達80%。POD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諸如暴力行為和自我傷害、干擾醫療程序、影響康復進程和增加術后死亡率的嚴重后果,不僅對患者本身構成了嚴重的健康風險,增加醫療費用,也給醫務人員帶來了額外的負擔。有研究發現,POD患者出院后更有可能出現軀體功能下降和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的依賴性增加。此外,POD的發展被認為是術后神經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PNCD)的最強預測因素之一[8-9]。因此,POD也被稱為延遲神經認知恢復或持續性神經認知障礙,有效預防老年患者POD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非常重要。目前,關于POD的病理機制和治療方法仍存有許多爭議。因此,識別和避免POD的風險因素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本研究探討了老年結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發生POD的潛在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有效預防POD的發生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回顧性觀察性研究,納入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在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確診為結腸癌并且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128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性患者40例,男性患者88例,年齡65~78歲、(71.54±2.47)歲。納入標準:① 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手術;② 術前簡易神經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 >24分;③ 無長期服用可能干擾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④ 在研究開始前獲得了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⑤ 本研究的議定書遵循了《赫爾辛基宣言》及其后來的所有修正案中概述的指導方針;⑥ 所有參與者在報名時都提供了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 由于嚴重的癡呆、昏迷或語言障礙而無法交流;② 創傷性腦損傷和嚴重腦血管病;③ 依從性低、無法閱讀、嚴重聽力或視力喪失、中文理解能力差;④ 美國麻醉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Ⅳ或以上。
1.2 方法
1.2.1 臨床資料采集
① 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壓、高脂血癥、 糖尿病、ASA分級和術前MMSE評分。② 圍手術期指標:手術程序和麻醉技術是在研究團隊沒有具體干預的情況下進行的。記錄患者手術時間、麻醉時間、術中出血量、ICU 治療、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右美托咪定)、術中低血壓、術中低氧血癥、術后疼痛和住院時間。術中低血壓定義為收縮壓低于90 mmHg (1 mmHg=0.133 kPa)超過5 min或使用血管升壓藥治療低血壓。術中低氧血癥是指通過脈搏血氧計測量的血氧飽和度,在任何持續時間內低于90%。③ 術前實驗室指標:包括外周血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D-二聚體、預后營養指數(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和白蛋白與纖維蛋白原比率(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AFR)。
1.2.2 檢測量表
① 譫妄評估量表(4AT量表):該量表包含4個項目,即警覺性(alertness)、簡化心理測試-4(The 4-item abbreviated mental test,AMT-4)、注意力(attention)和急性改變或波動(acute change or fluctuating course);總分0~12分,其中0分表示不太可能出現譫妄或嚴重認知障礙; 1~3分表示存在認知障礙; ≥4分表示存在譫妄。4AT量表在老年患者的譫妄評估診斷測試中顯示出良好的準確性,其敏感度為0.86 [95%CI 為(0.77,0.92)],特異度為0.89 [95%CI(0.83,0.93)][10]。② MMSE 量表: MMSE量表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狀態評估工具,用于評估術前的精神狀況,包括30個認知能力下降癥狀列表如定向、記憶、語言、注意力、計算和回憶,一旦在規定時間內出現以下癥狀:如果問題無法回答,如果答案錯誤或患者無法完成所需任務將失去1分。總分為3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好;得分27~30分被視為沒有認知能力下降的嫌疑,26分被視為閾值,當MMSE總分低于24分時,確定存在認知障礙。所有受試者均由同一位經過培訓的神經學專業醫生進行認知狀態評估測試。③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被選為基于其檢測即時變化的疼痛測量方法。在紙的中間畫一條10 cm長的水平線,從0~10 cm依次標記數字,基于0~10分制計算,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可想象的最嚴重疼痛。數字越大,表示受試者感受到的疼痛越劇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數據解釋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變量的關系。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和Mann-Whitney U檢驗。采用D’agostino-Pearson方法檢驗計量資料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符合正態分布者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以及既往研究報道中與POD有關的危險因素全部納入 logistics 回歸模型,通過計算95%CI的粗奇數和調整后的奇數比來確定變量之間的關聯強度,分析老年結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結果
在研究期間,128例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資格評估并完成了研究。根據4AT量表評分結果,以總分 ≥4分作為判定患者存在POD的閾值。結果128例患者中有29例(22.66%)存在POD,無POD患者99例(77.34%)。2組患者在性別、BMI、受教育年限、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和飲酒史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術前MMSE 評分和ASA分級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2.2 2組患者圍手術期主要臨床數據比較結果
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無POD 組與POD 組在ICU治療、非甾體抗炎藥治療、VAS評分和術中低血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手術時間、麻醉時間、術中失血量和右美托咪定治療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均無術中低氧血癥發生。

2.3 2組患者術前實驗室指標比較結果
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 無POD 組與POD 組在HB、Alb、術前WBC、PNI、NLR 、D-二聚體和AFR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POD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將單變量分析中P≤0.05的相關因素以及既往研究報道中與POD有關的危險因素(飲酒史和D-二聚體)一并納入進一步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POD為應變量(賦值:未發生POD=0,發生POD=1);以右美托咪定(賦值:未使用=0,使用=1),飲酒史(賦值:無=0,有=1),年齡、術前MMSE 評分、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麻醉時間和D-二聚體水平(賦值均為實測值)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MMSE 評分低 [OR?=0.397,95%CI為(0.234,0.673)]、手術時間長[OR?=?1.159,95%CI為(1.059,1.267)] 和麻醉時間長 [OR?=?1.138,95%CI為(1.057,1.226)]是老年結腸癌根治術患者PO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表4)。

3 討論
POD 是老年人術后的一種常見嚴重并發癥,會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如住院時間延長、經濟負擔增加和生活質量下降。據文獻[11-12]報道,多種相關因素增加了POD的風險,包括年齡、術前焦慮、疼痛刺激、術前藥物治療、麻醉模式、手術類型和恢復時間。早期診斷和干預譫妄對于預防老年人POD的發生非常關鍵。因此,應盡可能減少圍手術期的危險因素,并強調預防,以減少出現譫妄引起的不良預后。目前,臨床上緩解POD的主要手段是預防,而不是治療。由于POD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清楚,因此了解其誘發因素包括患者的機體生理因素以及外部刺激因素有助于預防和管理POD[13-14]。
在本研究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128例老年患者中,POD的發生率為22.66%。與本研究結果類似,一項觀察性回顧性隊列研究[15]分析了1 055例接受腹部大手術的老年患者,觀察到17.8%的患者出現POD。此外,先前的一項研究[16]表明,22.4%的老年患者在食管切除術后出現POD。然而,也有其他研究顯示,POD的發生率會低于或高于本研究結果,如Ishibashi等[17]報道的3.3%和Ballweg等[18]報道的36.4%,這可能與基線特征、樣本量、譫妄評估方法和時間點不同有關。
POD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易感個體與有害暴露因素之間的復雜相互關系起到了關鍵作用[19]。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功能儲備也會下降,容易積累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關節炎等多種醫學合并癥,手術和麻醉可能會導致老年患者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和更長的恢復期,且老年人存在年齡相關的神經生物學變化(例如大腦體積減小和質量減輕、大腦神經遞質產生減少等)。因此,對存在多種合并癥和生理儲備有限的老年患者,相對溫和的手術損傷也可能誘導POD,而健康狀況較好的年輕患者將能夠應對手術壓力[20]。此外,已經存在的認知功能受損是POD的獨立風險因素。既往研究[21]報道,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對于認知障礙的發生無明顯相關性。在本研究中,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在無POD 組與POD 組之間不存在差異,也進一步證實了以往的研究結果。認知功能受損不僅與POD密切相關,并與接受重大選擇性手術的老年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22]。本研究使用MMSE這一種旨在檢測認知功能受損和認知障礙的篩查工具對納入研究患者進行評估,結果發現,POD組患者術前MMSE 評分明顯低于無POD 組患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MMSE 評分是PO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一致,Choi等[23]的研究表明,在接受選擇性大手術的老年患者中,認知障礙與POD的發生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出院住院率更高和6個月死亡率更高有關。這些結果表明,對接受擇期手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術前認知功能篩查,能夠有效地識別出那些有術后認知障礙發生風險的患者,從而采取相應的預防和管理措施。本研究中, POD組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的比例為31.03%,要低于無POD 組的53.54%。有研究[24]顯示,使用右美托咪定能緩解患者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程度和炎癥刺激,減少鎮痛藥物劑量。此外,右美托咪定對中樞膽堿能系統的影響較小,因此應用右美托咪定鎮靜可以降低POD的發生率,并且有助于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麻醉時間延長可以被理解手術時間長的另一種表現,麻醉時間延長是一個已知的導致POD的風險因素。手術時間延長可能表明手術更加復雜,暴露于微栓子和全身炎癥反應增加,增加術后恢復時間和并發癥的風險,這可能導致患者調節神經炎癥和低氧血癥的恢復能力降低[25]。
總之,POD對患者的預后有負面影響,并與醫療費用的增加密切相關。因此,識別POD的風險因素非常重要。術前MMSE 評分、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是老年結腸癌根治術患者POD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接受手術的老年患者,通過術前評估、積極的術前干預和術后管理來降低POD風險可能是有益的。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劉春蘭負責文章設計及撰寫,陳濤負責數據收集,劉莉莉負責文獻檢索,代鑫負責文章審核,黃冬梅負責數據分析。
倫理聲明:本研究已通過了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結直腸癌是全球第3大常見惡性腫瘤,也是第2大癌癥相關死亡原因。2020年全世界新發結直腸癌病例超過190萬例,其中至少110萬例被診斷為結腸癌[1]。老年人患結腸腫瘤的可能性要遠高于年輕人。目前針對結腸癌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由于老年患者身體臟器功能和機能都較年輕人下降嚴重,他們承受手術創傷和麻醉誘導后的應激反應的能力也大大降低,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2]。術后譫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一種發生在麻醉和手術后的老年綜合征,主要臨床特征是認知功能 [記憶障礙、定向障礙、激動和(或)言語混亂] 和意識水平(交替的警覺期和譫妄期)的變化[3-5]。POD發病具有突發性、波動性和可逆性。POD的發生率因患者群體、手術類型和緊急程度以及評估工具的類型和敏感性的不同而不同。據文獻[6-7]報道,POD的發生率為10%~50%,其中接受心臟和主要非心臟(例如胸腹腔手術)手術的老年患者發生率最高,而術后入住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患者,其發生率可能高達80%。POD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諸如暴力行為和自我傷害、干擾醫療程序、影響康復進程和增加術后死亡率的嚴重后果,不僅對患者本身構成了嚴重的健康風險,增加醫療費用,也給醫務人員帶來了額外的負擔。有研究發現,POD患者出院后更有可能出現軀體功能下降和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的依賴性增加。此外,POD的發展被認為是術后神經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PNCD)的最強預測因素之一[8-9]。因此,POD也被稱為延遲神經認知恢復或持續性神經認知障礙,有效預防老年患者POD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非常重要。目前,關于POD的病理機制和治療方法仍存有許多爭議。因此,識別和避免POD的風險因素可能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本研究探討了老年結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發生POD的潛在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有效預防POD的發生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回顧性觀察性研究,納入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在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確診為結腸癌并且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128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性患者40例,男性患者88例,年齡65~78歲、(71.54±2.47)歲。納入標準:① 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手術;② 術前簡易神經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 >24分;③ 無長期服用可能干擾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④ 在研究開始前獲得了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⑤ 本研究的議定書遵循了《赫爾辛基宣言》及其后來的所有修正案中概述的指導方針;⑥ 所有參與者在報名時都提供了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 由于嚴重的癡呆、昏迷或語言障礙而無法交流;② 創傷性腦損傷和嚴重腦血管病;③ 依從性低、無法閱讀、嚴重聽力或視力喪失、中文理解能力差;④ 美國麻醉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Ⅳ或以上。
1.2 方法
1.2.1 臨床資料采集
① 一般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壓、高脂血癥、 糖尿病、ASA分級和術前MMSE評分。② 圍手術期指標:手術程序和麻醉技術是在研究團隊沒有具體干預的情況下進行的。記錄患者手術時間、麻醉時間、術中出血量、ICU 治療、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右美托咪定)、術中低血壓、術中低氧血癥、術后疼痛和住院時間。術中低血壓定義為收縮壓低于90 mmHg (1 mmHg=0.133 kPa)超過5 min或使用血管升壓藥治療低血壓。術中低氧血癥是指通過脈搏血氧計測量的血氧飽和度,在任何持續時間內低于90%。③ 術前實驗室指標:包括外周血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紅蛋白(hemoglobin,HB)、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D-二聚體、預后營養指數(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和白蛋白與纖維蛋白原比率(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AFR)。
1.2.2 檢測量表
① 譫妄評估量表(4AT量表):該量表包含4個項目,即警覺性(alertness)、簡化心理測試-4(The 4-item abbreviated mental test,AMT-4)、注意力(attention)和急性改變或波動(acute change or fluctuating course);總分0~12分,其中0分表示不太可能出現譫妄或嚴重認知障礙; 1~3分表示存在認知障礙; ≥4分表示存在譫妄。4AT量表在老年患者的譫妄評估診斷測試中顯示出良好的準確性,其敏感度為0.86 [95%CI 為(0.77,0.92)],特異度為0.89 [95%CI(0.83,0.93)][10]。② MMSE 量表: MMSE量表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狀態評估工具,用于評估術前的精神狀況,包括30個認知能力下降癥狀列表如定向、記憶、語言、注意力、計算和回憶,一旦在規定時間內出現以下癥狀:如果問題無法回答,如果答案錯誤或患者無法完成所需任務將失去1分。總分為3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越好;得分27~30分被視為沒有認知能力下降的嫌疑,26分被視為閾值,當MMSE總分低于24分時,確定存在認知障礙。所有受試者均由同一位經過培訓的神經學專業醫生進行認知狀態評估測試。③ 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被選為基于其檢測即時變化的疼痛測量方法。在紙的中間畫一條10 cm長的水平線,從0~10 cm依次標記數字,基于0~10分制計算,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可想象的最嚴重疼痛。數字越大,表示受試者感受到的疼痛越劇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數據解釋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變量的關系。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和Mann-Whitney U檢驗。采用D’agostino-Pearson方法檢驗計量資料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符合正態分布者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將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以及既往研究報道中與POD有關的危險因素全部納入 logistics 回歸模型,通過計算95%CI的粗奇數和調整后的奇數比來確定變量之間的關聯強度,分析老年結腸癌患者根治術后發生POD的獨立危險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結果
在研究期間,128例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資格評估并完成了研究。根據4AT量表評分結果,以總分 ≥4分作為判定患者存在POD的閾值。結果128例患者中有29例(22.66%)存在POD,無POD患者99例(77.34%)。2組患者在性別、BMI、受教育年限、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和飲酒史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年齡、術前MMSE 評分和ASA分級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2.2 2組患者圍手術期主要臨床數據比較結果
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無POD 組與POD 組在ICU治療、非甾體抗炎藥治療、VAS評分和術中低血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手術時間、麻醉時間、術中失血量和右美托咪定治療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均無術中低氧血癥發生。

2.3 2組患者術前實驗室指標比較結果
結果見表3。由表3可見, 無POD 組與POD 組在HB、Alb、術前WBC、PNI、NLR 、D-二聚體和AFR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POD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將單變量分析中P≤0.05的相關因素以及既往研究報道中與POD有關的危險因素(飲酒史和D-二聚體)一并納入進一步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POD為應變量(賦值:未發生POD=0,發生POD=1);以右美托咪定(賦值:未使用=0,使用=1),飲酒史(賦值:無=0,有=1),年齡、術前MMSE 評分、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麻醉時間和D-二聚體水平(賦值均為實測值)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MMSE 評分低 [OR?=0.397,95%CI為(0.234,0.673)]、手術時間長[OR?=?1.159,95%CI為(1.059,1.267)] 和麻醉時間長 [OR?=?1.138,95%CI為(1.057,1.226)]是老年結腸癌根治術患者PO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表4)。

3 討論
POD 是老年人術后的一種常見嚴重并發癥,會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如住院時間延長、經濟負擔增加和生活質量下降。據文獻[11-12]報道,多種相關因素增加了POD的風險,包括年齡、術前焦慮、疼痛刺激、術前藥物治療、麻醉模式、手術類型和恢復時間。早期診斷和干預譫妄對于預防老年人POD的發生非常關鍵。因此,應盡可能減少圍手術期的危險因素,并強調預防,以減少出現譫妄引起的不良預后。目前,臨床上緩解POD的主要手段是預防,而不是治療。由于POD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不清楚,因此了解其誘發因素包括患者的機體生理因素以及外部刺激因素有助于預防和管理POD[13-14]。
在本研究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128例老年患者中,POD的發生率為22.66%。與本研究結果類似,一項觀察性回顧性隊列研究[15]分析了1 055例接受腹部大手術的老年患者,觀察到17.8%的患者出現POD。此外,先前的一項研究[16]表明,22.4%的老年患者在食管切除術后出現POD。然而,也有其他研究顯示,POD的發生率會低于或高于本研究結果,如Ishibashi等[17]報道的3.3%和Ballweg等[18]報道的36.4%,這可能與基線特征、樣本量、譫妄評估方法和時間點不同有關。
POD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易感個體與有害暴露因素之間的復雜相互關系起到了關鍵作用[19]。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功能儲備也會下降,容易積累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關節炎等多種醫學合并癥,手術和麻醉可能會導致老年患者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和更長的恢復期,且老年人存在年齡相關的神經生物學變化(例如大腦體積減小和質量減輕、大腦神經遞質產生減少等)。因此,對存在多種合并癥和生理儲備有限的老年患者,相對溫和的手術損傷也可能誘導POD,而健康狀況較好的年輕患者將能夠應對手術壓力[20]。此外,已經存在的認知功能受損是POD的獨立風險因素。既往研究[21]報道,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對于認知障礙的發生無明顯相關性。在本研究中,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在無POD 組與POD 組之間不存在差異,也進一步證實了以往的研究結果。認知功能受損不僅與POD密切相關,并與接受重大選擇性手術的老年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22]。本研究使用MMSE這一種旨在檢測認知功能受損和認知障礙的篩查工具對納入研究患者進行評估,結果發現,POD組患者術前MMSE 評分明顯低于無POD 組患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術前MMSE 評分是POD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一致,Choi等[23]的研究表明,在接受選擇性大手術的老年患者中,認知障礙與POD的發生率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出院住院率更高和6個月死亡率更高有關。這些結果表明,對接受擇期手術的老年患者進行術前認知功能篩查,能夠有效地識別出那些有術后認知障礙發生風險的患者,從而采取相應的預防和管理措施。本研究中, POD組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患者的比例為31.03%,要低于無POD 組的53.54%。有研究[24]顯示,使用右美托咪定能緩解患者圍手術期的應激反應程度和炎癥刺激,減少鎮痛藥物劑量。此外,右美托咪定對中樞膽堿能系統的影響較小,因此應用右美托咪定鎮靜可以降低POD的發生率,并且有助于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麻醉時間延長可以被理解手術時間長的另一種表現,麻醉時間延長是一個已知的導致POD的風險因素。手術時間延長可能表明手術更加復雜,暴露于微栓子和全身炎癥反應增加,增加術后恢復時間和并發癥的風險,這可能導致患者調節神經炎癥和低氧血癥的恢復能力降低[25]。
總之,POD對患者的預后有負面影響,并與醫療費用的增加密切相關。因此,識別POD的風險因素非常重要。術前MMSE 評分、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是老年結腸癌根治術患者POD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接受手術的老年患者,通過術前評估、積極的術前干預和術后管理來降低POD風險可能是有益的。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劉春蘭負責文章設計及撰寫,陳濤負責數據收集,劉莉莉負責文獻檢索,代鑫負責文章審核,黃冬梅負責數據分析。
倫理聲明:本研究已通過了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