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療已取得一些進展,仍然存在阻礙療效再提高的因素:缺乏準確易行的早期嚴重程度預測體系,多學科協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尚無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體系,中醫藥治療靶點不清、效應物質不明、新藥研發困難。為進一步降低SAP病死率、實現療效再提高的目標,應加強中西醫融合、多學科協作,進一步提高診療水平;以臨床價值為導向開展基礎與臨床研究, “說明白”中醫藥的療效,“講清楚”其機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SAP診療產品。針對SAP這一重大疑難疾病,應堅持守正創新、中西醫協同、優勢互補,推進中西醫結合治療SAP的創新發展,進一步降低病死率,減輕疾病負擔。
引用本文: 夏慶, 鄧力琿, 杜丹, 胡誠, 石娜. 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難點與展望.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2): 129-133. doi: 10.7507/1007-9424.20231207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危重難治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以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為標志的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驟、病情兇險,病死率達30%~50%[1],一旦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可高達80%[2-3],已嚴重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公認SAP有早期和晚期兩個死亡高峰,早期在2周時間內的死因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則在病程4周左右因感染性胰腺壞死引起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圍繞2個病死高峰進一步降低病死率、提升療效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大命題。
1 早期識別與預測SAP
鑒于AP驟變的臨床病程及重癥病例的高死亡率,疾病早期(尤其是發病的24 h內)準確地預測SAP可能有助于確定器官監護以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和降低不良疾病預后的風險。目前AP特異性評分系統,如:AP嚴重程度床邊指數(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其得分≥3與疾病病死率顯著相關[4];胰腺炎活動性評分系統(pancreatitis activity scoring system,PASS)可以監測疾病進展[5],且在不包括止痛藥的情況下可能更準確[6]。總體而言,目前可用于評估的臨床評分,入院時區分輕度和重度患者的準確率為70%,在入院第2天的準確率僅80%[7]。
除了包含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的評分系統,遺傳學[8]、轉錄組學[9]、蛋白質組學[10-13]、代謝譜[14-15]和多平臺組學分析[16]亦是可應用于SAP預測的生物標志物。人工智能可以挖掘多種生化參數與疾病結果之間的復雜非線性關系,機器學習通過統計方法、訓練算法并且允許計算機系統在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和改進以提高SAP預測的準確性[17]。匈牙利胰腺研究團隊用機器學習開發了EASY-APP用于在入院數小時內識別SAP的高危患者,在3 543多例患者中驗證該應用程序的準確率為89%,可供臨床醫生使用并隨著使用而改進[18]。此外,機器學習能夠助力多組學應用于進一步構建AP新型預測模型,包括細胞外囊泡、循環線粒體DNA、多維代謝組學等生物信息層面在疾病發生發展機制中的研究。
2 SAP中西醫多學科救治模式
隨著發病機制、疾病進程的深入研究,已形成以內科治療為主、輔以適時手術的SAP治療方案。在治療模式上,胰腺內外科治療經歷了紛爭-分離-融合的發展過程。由于AP的救治復雜,內外科屬性界定困難,在國內醫療機構中患者可能被收治在急診科、消化內科、胰腺外科、重癥醫學科、中西醫結合科等科室治療,甚至同一家醫院多個學科都可以收治AP。目前公認多學科協作模式為主導的AP一體化診治體系有望提高AP救治成功率。基于各家醫院既往收治AP患者的歷史和相關科室學科發展的現狀,國內AP專病診治中心主導科室有急診科、消化內科、胰腺外科、重癥醫學科等,如: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和南京江蘇省人民醫院由外科主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胰腺疾病診治中心以消化內科為主導,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癥急性胰腺炎中心以重癥醫學科為主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傳承創新中西醫結合治療SAP的特色優勢方向,由中西醫結合科牽頭,聯合消化內科、胰腺外科、重癥醫學科組建實體化專病中心,運行“中西醫結合非手術全程治療+西醫各專科分段治療”機制。AP患者在急診科由綠色通道收治到胰腺炎專病中心,由1名內科專業的醫療組長負責。同時建立多學科醫護在實體化病房定期集中學習胰腺炎指南及國際前沿內容、多學科聯合查房、疑難病案討論日常化和常態化等機制,為患者制定最統一及有效的綜合救治方案,實現患者零轉科、零等待,區域轉診無縫銜接,隨訪信息觸手可及,使患者體驗到從入院、診治到出院隨訪的實體化、一站式全程化管理。中醫“隨證施治”全程參與協同西醫內科保守治療,發揮中西醫結合在診斷-治療-康復全周期的協同管理優勢。
3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與評價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每年中西醫結合治療AP患者2 500余例,救治包括中度重癥胰腺炎在內的SAP患者1 500例。團隊最新的前瞻性研究[19]納入了發病72 h的AP患者2 799例,結果顯示,運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方案治療SAP的病死率降至18%左右,顯著低于國際大宗病案報道的病死率水平。
盡管中西醫結合治療SAP已得到國內學術界的肯定,但是,由于SAP病情瞬息萬變、無靶向性治療藥物以及綜合治療的復雜性,常常難以實施一項設計完好的、能夠證明中醫藥療效的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故而目前對SAP療效評估的研究或為開放性臨床試驗或為設計欠缺的對照研究,削弱了研究的循證證據級別。筆者團隊正在完成“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的真實世界研究(ChiCTR0000233579)”和“柴芩承氣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的實效性隨機對照試驗(ChiCTR2000034325)”,以期通過大樣本、嚴格對照、高質量的循證研究證實中西醫結合方案和中藥復方治療AP的有效性。
現有的AP臨床療效評價體系主要由單一臨床結局指標構成,主要結局指標包括:病死率、器官功能衰竭發生率、重癥監護室入住率、局部并發癥發生率、手術率、感染率和住院時間;次要結局指標主要包括:主要臨床癥狀(如疼痛、腸麻痹、惡心、嘔吐等)以及直接或間接反映病情的生化指標等。上述指標在臨床試驗過程中,除住院時間外,僅適用于中度重癥和重癥患者。由于SAP患者在病程早期藥物尚未充分發揮作用時即可出現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很難實現以降低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發生率的目標。更重要的是,SAP患者僅占總體AP患者的20%左右,若以降低病死率為終點指標進行統計學計算,需要>1 000例的AP病例,加上AP發病率低至34/10萬,試驗周期長,使開展治療手段療效驗證的臨床試驗幾乎難以為繼。基于上述臨床問題,筆者提出應建立符合該病病程特點的AP核心指標集[20]。
4 中醫藥治療AP基礎研究的新技術方法
中藥質量是研究中藥有效性、安全性的關鍵基礎。劉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中藥質量標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概念,目前形成基于藥效與成分相關聯[21]、生物效價相關聯[22]、藥代與有效性相關聯[23]和化學計量學的Q-Marker研究模式[24]。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利用大數據挖掘、系統生物學、化學物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等結合整合藥理學是中藥Q-Marker發現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根據物質成分在藥材-飲片-方藥-制劑中的“物質存在性”“物質特有性”“物質可測性”“理論功效關聯”,以及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溯源性和傳遞性”提出復方Q-Marker的五原則,使Q-Marker貫穿中藥研制、上市的全過程。筆者團隊前期對柴芩承氣湯,通過標準湯劑的制備、原型成分鑒定、入血成分測定、譜效關系測定、化學計量學預測等方法,初步篩選了22個潛在Q-Marker[25]。其中大黃素、黃芩苷、大黃酸、白楊素和厚樸酚已被證實可通過抑制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NOD樣受體熱蛋白結構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促炎途徑和P物質(substance P,SP)-神經激肽受體(neurokinin-1 receptor,NK1R)信號通路改善AP炎性疼痛[26-27]。
網絡藥理學方法作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分支,已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區別于單靶點、單成分的傳統西醫藥理探索模式,該技術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化學計量學等多學科體系,利用拓撲參數分析、蛋白互作分析、GO與KEGG富集分析,化繁為簡,由淺至深,從整體觀角度來系統呈現目標導向的“中藥-單體-靶點-疾病”機制闡釋圖,有效預測和驗證中藥整體調控疾病中的關鍵節點、互作關系及通路,詮釋中醫藥多靶點、多通路的作用機制,促進天然藥物、化合物的臨床轉化與研發。前期筆者課題組使用網絡藥理學技術對大承氣湯[28]、六合丹[29]治療AP的活性成分和靶點機制進行了預測,尤其深度解析了大黃素、黃芩苷、大黃酸等化學成分在體內外減輕AP嚴重程度的作用;課題組使用網絡藥理學聯合分子對接技術發現了柴芩承氣湯[30]和參麥注射液[31]減輕胰腺炎癥的機制。
組學技術作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整體性、動態性等特點,與中醫理論中的“整體觀”“辨證觀”相契合,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開始單獨或者聯合運用組學技術解析中醫藥對SAP的治療作用及機制,其中以方劑柴芩承氣湯和中藥單體大黃素的研究最為突出。筆者課題組運用轉錄組學聯合網絡藥理學技術揭示柴芩承氣湯通過激活胰腺和內臟脂肪組織中的抗氧化蛋白反應和下調磷酸肌醇-3-激酶/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改善肥胖相關酒精性AP[32];并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聯用技術的靶向代謝組學方法,對AP動物模型及柴芩承氣湯治療后的血清和胰腺組織進行測定和分析,描繪了AP進展過程中的時間代謝軌跡,進一步證明柴芩承氣湯在逆轉AP相關代謝改變中的關鍵作用[33]。目前,中醫藥治療胰腺炎的多組學技術聯合網絡藥理學的系統生物學分析方法為疾病靶點的快速發現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特別是由于中藥藥效成分解析的復雜性,更需要現代醫學技術協助篩選和鎖定藥物靶點。
5 展望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提出顯著提升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中醫藥服務領域全覆蓋,顯著增強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為實現中國特色SAP創新診療模式全球立足、全國推廣的重要目標,應從4方面入手,科學客觀“說清楚”SAP中醫藥特色優勢及療效證據,用現代醫學“講明白”中醫方法原理、作用機制,最終“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提煉升華適應于群體的新方藥、新思路、新方法并進行轉化:① 在現有“熱病觀”等理論基礎上,不斷挖掘和優化傳統中醫理論的現代科學內涵,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中醫病機,不斷更新優化SAP中醫理論體系,改良針對SAP“炎癥風暴”關鍵環節的有效方劑,進而在實踐中驗證和推廣。② 重視中醫藥在SAP的全程參與,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靈活詮釋“隨證治之”,綜合運用中醫藥特色方法和技術,協同西醫對癥支持治療,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在診斷-治療-康復全周期的協同管理優勢。③ 采用高質量的循證研究驗證中醫藥療效,同時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揭示中醫藥作用原理,開發轉化不同劑型、小分子等創新藥物。④ 以科學問題為導向,以項目建設為依托,沿著中醫藥治療SAP的臨床、基礎、轉化這條主線,培養中西醫匯通人才,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確立SAP療效再突破的中國解決方案,實現中醫藥在SAP診療中的傳承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夏慶、鄧力琿負責文章選題;鄧力琿、杜丹、胡誠和石娜負責收集文獻及撰寫初稿;夏慶負責修改文章及投稿。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危重難治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以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為標志的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驟、病情兇險,病死率達30%~50%[1],一旦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可高達80%[2-3],已嚴重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公認SAP有早期和晚期兩個死亡高峰,早期在2周時間內的死因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則在病程4周左右因感染性胰腺壞死引起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圍繞2個病死高峰進一步降低病死率、提升療效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大命題。
1 早期識別與預測SAP
鑒于AP驟變的臨床病程及重癥病例的高死亡率,疾病早期(尤其是發病的24 h內)準確地預測SAP可能有助于確定器官監護以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和降低不良疾病預后的風險。目前AP特異性評分系統,如:AP嚴重程度床邊指數(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其得分≥3與疾病病死率顯著相關[4];胰腺炎活動性評分系統(pancreatitis activity scoring system,PASS)可以監測疾病進展[5],且在不包括止痛藥的情況下可能更準確[6]。總體而言,目前可用于評估的臨床評分,入院時區分輕度和重度患者的準確率為70%,在入院第2天的準確率僅80%[7]。
除了包含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的評分系統,遺傳學[8]、轉錄組學[9]、蛋白質組學[10-13]、代謝譜[14-15]和多平臺組學分析[16]亦是可應用于SAP預測的生物標志物。人工智能可以挖掘多種生化參數與疾病結果之間的復雜非線性關系,機器學習通過統計方法、訓練算法并且允許計算機系統在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和改進以提高SAP預測的準確性[17]。匈牙利胰腺研究團隊用機器學習開發了EASY-APP用于在入院數小時內識別SAP的高危患者,在3 543多例患者中驗證該應用程序的準確率為89%,可供臨床醫生使用并隨著使用而改進[18]。此外,機器學習能夠助力多組學應用于進一步構建AP新型預測模型,包括細胞外囊泡、循環線粒體DNA、多維代謝組學等生物信息層面在疾病發生發展機制中的研究。
2 SAP中西醫多學科救治模式
隨著發病機制、疾病進程的深入研究,已形成以內科治療為主、輔以適時手術的SAP治療方案。在治療模式上,胰腺內外科治療經歷了紛爭-分離-融合的發展過程。由于AP的救治復雜,內外科屬性界定困難,在國內醫療機構中患者可能被收治在急診科、消化內科、胰腺外科、重癥醫學科、中西醫結合科等科室治療,甚至同一家醫院多個學科都可以收治AP。目前公認多學科協作模式為主導的AP一體化診治體系有望提高AP救治成功率。基于各家醫院既往收治AP患者的歷史和相關科室學科發展的現狀,國內AP專病診治中心主導科室有急診科、消化內科、胰腺外科、重癥醫學科等,如: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和南京江蘇省人民醫院由外科主導,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胰腺疾病診治中心以消化內科為主導,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癥急性胰腺炎中心以重癥醫學科為主導。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傳承創新中西醫結合治療SAP的特色優勢方向,由中西醫結合科牽頭,聯合消化內科、胰腺外科、重癥醫學科組建實體化專病中心,運行“中西醫結合非手術全程治療+西醫各專科分段治療”機制。AP患者在急診科由綠色通道收治到胰腺炎專病中心,由1名內科專業的醫療組長負責。同時建立多學科醫護在實體化病房定期集中學習胰腺炎指南及國際前沿內容、多學科聯合查房、疑難病案討論日常化和常態化等機制,為患者制定最統一及有效的綜合救治方案,實現患者零轉科、零等待,區域轉診無縫銜接,隨訪信息觸手可及,使患者體驗到從入院、診治到出院隨訪的實體化、一站式全程化管理。中醫“隨證施治”全程參與協同西醫內科保守治療,發揮中西醫結合在診斷-治療-康復全周期的協同管理優勢。
3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與評價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每年中西醫結合治療AP患者2 500余例,救治包括中度重癥胰腺炎在內的SAP患者1 500例。團隊最新的前瞻性研究[19]納入了發病72 h的AP患者2 799例,結果顯示,運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方案治療SAP的病死率降至18%左右,顯著低于國際大宗病案報道的病死率水平。
盡管中西醫結合治療SAP已得到國內學術界的肯定,但是,由于SAP病情瞬息萬變、無靶向性治療藥物以及綜合治療的復雜性,常常難以實施一項設計完好的、能夠證明中醫藥療效的大樣本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故而目前對SAP療效評估的研究或為開放性臨床試驗或為設計欠缺的對照研究,削弱了研究的循證證據級別。筆者團隊正在完成“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的真實世界研究(ChiCTR0000233579)”和“柴芩承氣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的實效性隨機對照試驗(ChiCTR2000034325)”,以期通過大樣本、嚴格對照、高質量的循證研究證實中西醫結合方案和中藥復方治療AP的有效性。
現有的AP臨床療效評價體系主要由單一臨床結局指標構成,主要結局指標包括:病死率、器官功能衰竭發生率、重癥監護室入住率、局部并發癥發生率、手術率、感染率和住院時間;次要結局指標主要包括:主要臨床癥狀(如疼痛、腸麻痹、惡心、嘔吐等)以及直接或間接反映病情的生化指標等。上述指標在臨床試驗過程中,除住院時間外,僅適用于中度重癥和重癥患者。由于SAP患者在病程早期藥物尚未充分發揮作用時即可出現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很難實現以降低持續性器官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發生率的目標。更重要的是,SAP患者僅占總體AP患者的20%左右,若以降低病死率為終點指標進行統計學計算,需要>1 000例的AP病例,加上AP發病率低至34/10萬,試驗周期長,使開展治療手段療效驗證的臨床試驗幾乎難以為繼。基于上述臨床問題,筆者提出應建立符合該病病程特點的AP核心指標集[20]。
4 中醫藥治療AP基礎研究的新技術方法
中藥質量是研究中藥有效性、安全性的關鍵基礎。劉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中藥質量標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概念,目前形成基于藥效與成分相關聯[21]、生物效價相關聯[22]、藥代與有效性相關聯[23]和化學計量學的Q-Marker研究模式[24]。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利用大數據挖掘、系統生物學、化學物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等結合整合藥理學是中藥Q-Marker發現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根據物質成分在藥材-飲片-方藥-制劑中的“物質存在性”“物質特有性”“物質可測性”“理論功效關聯”,以及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物質溯源性和傳遞性”提出復方Q-Marker的五原則,使Q-Marker貫穿中藥研制、上市的全過程。筆者團隊前期對柴芩承氣湯,通過標準湯劑的制備、原型成分鑒定、入血成分測定、譜效關系測定、化學計量學預測等方法,初步篩選了22個潛在Q-Marker[25]。其中大黃素、黃芩苷、大黃酸、白楊素和厚樸酚已被證實可通過抑制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NOD樣受體熱蛋白結構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促炎途徑和P物質(substance P,SP)-神經激肽受體(neurokinin-1 receptor,NK1R)信號通路改善AP炎性疼痛[26-27]。
網絡藥理學方法作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分支,已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區別于單靶點、單成分的傳統西醫藥理探索模式,該技術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化學計量學等多學科體系,利用拓撲參數分析、蛋白互作分析、GO與KEGG富集分析,化繁為簡,由淺至深,從整體觀角度來系統呈現目標導向的“中藥-單體-靶點-疾病”機制闡釋圖,有效預測和驗證中藥整體調控疾病中的關鍵節點、互作關系及通路,詮釋中醫藥多靶點、多通路的作用機制,促進天然藥物、化合物的臨床轉化與研發。前期筆者課題組使用網絡藥理學技術對大承氣湯[28]、六合丹[29]治療AP的活性成分和靶點機制進行了預測,尤其深度解析了大黃素、黃芩苷、大黃酸等化學成分在體內外減輕AP嚴重程度的作用;課題組使用網絡藥理學聯合分子對接技術發現了柴芩承氣湯[30]和參麥注射液[31]減輕胰腺炎癥的機制。
組學技術作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整體性、動態性等特點,與中醫理論中的“整體觀”“辨證觀”相契合,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開始單獨或者聯合運用組學技術解析中醫藥對SAP的治療作用及機制,其中以方劑柴芩承氣湯和中藥單體大黃素的研究最為突出。筆者課題組運用轉錄組學聯合網絡藥理學技術揭示柴芩承氣湯通過激活胰腺和內臟脂肪組織中的抗氧化蛋白反應和下調磷酸肌醇-3-激酶/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改善肥胖相關酒精性AP[32];并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聯用技術的靶向代謝組學方法,對AP動物模型及柴芩承氣湯治療后的血清和胰腺組織進行測定和分析,描繪了AP進展過程中的時間代謝軌跡,進一步證明柴芩承氣湯在逆轉AP相關代謝改變中的關鍵作用[33]。目前,中醫藥治療胰腺炎的多組學技術聯合網絡藥理學的系統生物學分析方法為疾病靶點的快速發現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特別是由于中藥藥效成分解析的復雜性,更需要現代醫學技術協助篩選和鎖定藥物靶點。
5 展望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提出顯著提升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中醫藥服務領域全覆蓋,顯著增強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為實現中國特色SAP創新診療模式全球立足、全國推廣的重要目標,應從4方面入手,科學客觀“說清楚”SAP中醫藥特色優勢及療效證據,用現代醫學“講明白”中醫方法原理、作用機制,最終“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提煉升華適應于群體的新方藥、新思路、新方法并進行轉化:① 在現有“熱病觀”等理論基礎上,不斷挖掘和優化傳統中醫理論的現代科學內涵,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中醫病機,不斷更新優化SAP中醫理論體系,改良針對SAP“炎癥風暴”關鍵環節的有效方劑,進而在實踐中驗證和推廣。② 重視中醫藥在SAP的全程參與,根據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靈活詮釋“隨證治之”,綜合運用中醫藥特色方法和技術,協同西醫對癥支持治療,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在診斷-治療-康復全周期的協同管理優勢。③ 采用高質量的循證研究驗證中醫藥療效,同時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揭示中醫藥作用原理,開發轉化不同劑型、小分子等創新藥物。④ 以科學問題為導向,以項目建設為依托,沿著中醫藥治療SAP的臨床、基礎、轉化這條主線,培養中西醫匯通人才,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確立SAP療效再突破的中國解決方案,實現中醫藥在SAP診療中的傳承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重要聲明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全體作者閱讀并理解了《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的政策聲明,我們沒有相互競爭的利益。
作者貢獻聲明:夏慶、鄧力琿負責文章選題;鄧力琿、杜丹、胡誠和石娜負責收集文獻及撰寫初稿;夏慶負責修改文章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