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四川瀘州 6460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分析因不同病因行脾切除術后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功能及門靜脈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發生情況。方法 回顧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行脾切除患者,依據其病因分為脾臟及胰腺占位行脾切除組(簡稱“占位組”)、門靜脈高壓及脾功能亢進行脾切除組(簡稱“脾亢組”)和外傷性脾破裂行脾切除組(簡稱“脾破組”)。觀察3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的血細胞(包括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變化情況。結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166例患者,其中占位組42例、脾亢組22例、脾破組102例,3組患者的年齡和術前Child-Pugh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發生PVT患者12例(7.2%),其中占位組2例、脾亢組6例及脾破組4例,3組患者PVT發生率總體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isher確切概率法,P=0.003),脾亢組高于占位組(P=0.016)和脾破組(P=0.002),而占位組與脾破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1.000)。總體趨勢是,3組不同病因脾切除患者術后的血小板、血細胞(除紅細胞)以及各凝血功能指標(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均在術后開始呈上升趨勢,但各組術后達峰時間和術后變化趨勢差異較大。發生和未發生PVT組患者在觀察期內PLT計數隨時間而改變(未發生PVT組:F=60.238,P<0.001;發生PVT組:F=9.700,P=0.043),即2組患者術后均呈持續上升趨勢,至第14天時均達峰值后開始呈下降趨勢,但2組間的組間效應無統計學意義(F=0.056、P=0.816)。結論 本研究結果提示,脾亢組與其余2組相比,血小板升高峰值更低,更易形成PVT,而并未發現未發生和發生PVT患者的血小板水平的差異。

引用本文: 黃苠杰, 趙強, 李秋. 不同病因行脾切除術后門靜脈血栓形成情況及其相關凝血功能指標變化分析.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4, 31(8): 968-975. doi: 10.7507/1007-9424.20240105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探究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合并單發左側椎動脈對胸主動脈覆膜支架修復術后結局的影響
  • 下一篇

    通氣模式對肥胖患者腹腔鏡減重手術后肺部并發癥的影響分析